案中冤案

  这一问,总算凑巧,跟王老儿以前所教的,竟自如出一口,牛儿也算不错,居然福至心灵,从他舌尖上,竟会蹦出一个是字来,他爸爸费了多少心血,也算是没有白教。
  再说胡得胜跪在一旁,见大帅审问他们父子,早已急出一身透汗来,心里像着了火一般,恨不得替他去说。等到那个是字从牛儿的嘴里,仿佛又沉重又轻快的一旦吐露出来,不亚如万两黄金,徒然到手,以为是天下大事,从此定矣,以前几乎跳到嗓子眼里的那一颗心,便已不知不觉的,随着那口久闭乍舒之气,渐渐地落将下来。“敢情那个和尚,跟那个屠户,你早就认识他们的了?”这一问,是王老儿从先没有教过的,牛儿翻着白眼,早又答不上话来。沈公便又向王老儿动问,王老儿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替牛儿答应:“平素就认识那两个人。”
  本来已到了这个地步,倘要再说不认识,那不是自己把自己讼下来了么。只见沈公眼望着王老儿父子说道:“据我想,你们既肯挺身来作干证,当然是能够认识的。不过据那和尚跟屠户说,这实是一场屈官司,跟你们父子并无一面之识。我也不知这两边的话,谁的靠得往。如今我想出一个剖断之法,不难是非立见,就是少时带上十个人来,其中五个是和尚,五个不是和尚,叫牛儿亲手指出,哪两个,是正月初一日夜里,他在花牌楼亲眼看见的。这么一办,谁真谁假,便没有狡辩的余地了。”
  当时沈公的话,还不曾说完,王老儿也愕了,牛儿也糊涂;胡得胜跪在一旁,心里在也打了鼓了。原来熙智跟蔡屠户,除去胡得胜不算,就连王老几,都不认识这两个人,牛儿呆,更不用提咧。沈公这一试验不打紧,眼瞧着就要图穷匕现起来。单说这王老儿,他虽然没有多大的知识,但也晓得此中的利害,知道要是认不出来,或是认错了时,不但对不住胡老爷,恐其要有后患,就是眼前头,也难保不担什么罪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想到这里,只得大着胆子,向上回道:“牛儿虽然认得,就怕他胆子小,在堂上说不出话来,那可怎么办呀?”沈公听了这个话,并不疑惑是有心推脱,因为牛儿缄口结舌的样子,已是亲眼见过的,确乎不假的,当向王老儿说道:“那也不要紧,只要他能够亲手指得出来就成。”王老儿想着再要推诿,可惜没有辞儿了,只急得他如同霜雪被体,冷汗直淋,低着头跪在那里,像是宣告了死刑的一般。
  再说胡得胜,先前见他们父子拙于辞令,不善应付,恨不得用自己的嘴,替他们去回,但怕大帅怪罪,不敢出声。此时晓得是紧要关头,倘有疏虞,眼见得这场官司便要闹得一败涂地,实在可不能再沉默了,当时便冒着险,向公座上说道:“请大帅恕罪,卑弁有下情上禀。”他这一言语不打紧,把王老儿父子都吓得一哆嗦,方才见胡老爷原来也在旁边跪着咧。
  当时沈公说道:“你有什么话,不妨诉将上来。”胡得胜叩头说道:“大帅这个办法,实属公允已极。但是有一样,牛儿慑于威严,已经失了常态,这也瞒不了大帅的,他父亲怕他说不出话来,卑弁还恐其指认一层,或者也许作不到,因此不揣冒昧,要叩求格外开恩,省得到临时辜负了大帅的这番深意。”
  沈公道:“这话也未尝无理,但是依着你,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胡得胜回道:“牛儿的举止无措,无非是害怕二字。若据卑弁的愚见,少时命他辨认时,叫他父亲用手领着他,自然可以壮壮胆子。那时神智清楚,不致张惶,若能够说得出话来,指得出人来,也未可定。这是卑弁据理而言,一种假定的揣测。是否有当,还请大帅钧裁。”说罢,又向上叩头。
  原来胡得胜以为牛儿虽未必认得熙智跟蔡屠户,但是王老儿总不能不认识的,所以在大帅面前请求,叫父亲领着儿子,只须递个暗号,或使个眼色,这个困难问题,岂不就解决了么。谁料王老儿也是同牛儿一样的不认识,纵令请求得准,也未必能够获当,这一层困难,胡得胜只苦于不知罢咧。再说沈公听完了这一片话,略略沉吟,方才说道:“这个办法似亦可行。但是当辨认之时,他们父子二人彼此都不得过话,我当派人监视,以免流弊。”说到这里,沈公向在旁伺候的一个小僮儿吩咐道:“你听见么,回头便由你亲监着他们。”小僮唯唯答应。胡得胜看沈公如此办理,心中是半喜半忧,但他是不敢再说一句话。沈公又向王老儿说道:“为免除你儿子害怕起见,派你领着他前去辨认,但你可不许言语,由他自己指认出来,除我留神注视以外,还另派一个人就近监视着。倘有弊端,你要仔细。”王老儿这时是心似油煎,不用说派人监视着他,不许他跟儿子过话,就算公开的派他前去辨认,他也是一样儿的没有把握。因为熙智跟蔡屠户,他根本就不认识。因此听了沈公的告诫,真乃是哑叭吃黄连,说不出的苦,便在喉咙里,仿佛似哭泣的一般答应了一声。沈公又望着牛儿说道:“少时带上十个人来,你留心认一认,哪两个是你在花牌楼亲眼看见的,我派你父亲领着你,只管放心大胆的说出来,不必害怕。”
  那时牛儿紫涨了面皮,汗子顺着额海上往下直滚,身体有些打战儿,那种情形,好像沈公告诉他的话,就如同皮鞭子抽在他身上一样。倘问这是怎么一回事,从先说瞎话,还倒罢了,如今他去认人,那可不是活活地要命吗。他虽不知认错了要担什么罪名,但总觉得不大对头,真是无奈,又是急,又是怕。自然就要闹得面貌变色,大汗直流咧。
  请想堂口上的事情,哪里能有犹豫的工夫。当时沈公吩咐已毕,便命往上带人。下边答应了一声,立刻五个和尚,五个黑大汉,一同带到,挨着花厅的开口,分为左右两班,齐臻臻地站好,猛然看去,像是没有多大的分别,因为年龄的大小,身量的高矮,都在仿上仿下,这本是昨天晚上遵照沈公的交派,加意选择了来的。沈公见人已带到,便命王老儿父子起来,上前辨认。可怜那一老一幼,兢兢战战的,从地上爬了起来,王老儿用自己的手,挽住了牛儿的手,慢慢向前移动,就如同要走上刑场一般。那时候派作监视的小僮儿,也就紧紧地跟在后面。沈公的眼光,同时也留意的注视着。并且所有伺候之人,全都不约而同的把视线集中到一处,这是为好奇心所驱使,要看这幕辨认的结果,究是如何。当时只有一个人,这事于他关系最大,此际心中似水沸腾,确已超过了沸点,他那种急于要看的心,比较着谁都要迫切。无奈为环境所限,竟成了一人向隅,不得目击其事。请想他心中,那种扰乱,那种焦灼,不是笔墨之力所能形容的呢。要问此人是谁,当然便是胡得胜了。因为他向上跪着,跟花厅的门口,恰好成了一南辕北辙之势。沈公端然坐在上面,他有多大的胆子,敢于扭项回头吗。那时在精神上,所感的紧张,所感的痛苦,真乃不可言喻咧。
  再说王老儿,到底上了些年纪,遇着这样万分困难的事情,在无可奈何之中,多少也要有个打算,他虽不认得哪个是熙智,哪个是蔡屠户,然而凭着鉴貌辨色,能够看得出来的一线希望,那时悄悄地递给牛儿一个暗号,或者得从这无中生有,竟能够死里求活,闯过了这层难关,落得个脱然无累,可也是说不定的。所以当他从地上爬了起来,用自己的手握住了牛儿的手,转过身形,慢慢向前移动时,他已提起全副精神,把两只眼睛射到等着辨认人的脸上,恨不得要从那几个人的五官,看到那几个人的心里去。当时王老儿的脸,是向着左,左边站着的,正是五个和尚。眼光到处,他见对面的十只眼睛,也正在望着牛儿跟自己,单是居中第三个的那个和尚,面容显得有些憔悴,从眼神里露出一种忧虑不安的样子来,其余那四个,都是舒眉展眼,像是天君泰然,毫无挂碍的神气,本来这种诚中形外的表现,无论任何人,也是掩饰不来的。试想熙智此时,是在生死关头。其余那四个人,不过是逢场作戏。两边心理的不同,有如霄壤之隔,脸上的神情,可怎么能够一样呢。当时王老儿看在眼内,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他认准了第三个情有可疑的形色,应该就是案中的犯人,至于究竟是不是,那也只能凭天由命。但怎样能够递给牛儿一暗号呢?此刻在后面有人紧紧地监视着,不但低言悄语万万不成,就是要使个眼色,那也是决计办不到的,况且此外还有一层,暗号递过去,牛儿那孩子能够领悟不能够领悟,还是毫无把握。看来这件事,是好的时候少,坏的时候多,只有尽力而为,一切全都认命罢咧。那时他的眼儿瞧着,心儿想着,脚步儿慢慢地移动着,当他们爷儿两个,刚一走到第三个和尚的面前,陡然便煞住了步,用自己的手把牛儿的手往紧里一握,从喉咙中仿佛是有一口痰忍不住了,微地嗽了一声,但是他的眼光,可绝不敢看到他儿子的脸上去。说也奇怪,不知牛儿是怎么一股子劲,倒好像是鬼使神差,他不但能够领悟他爸爸给他的暗号,并且胆子也壮了,只见他两道眉毛向上一挑,一双小眼放出光芒,把那只手伸了出来,向着熙智一指道:“就是他!”当时花厅上,上自制军,下至人役,都是凝神屏息的看着,一点声息也有,所以牛儿说的那三个字,格外听得洪亮清楚。但是他们爷儿两个这一手口相应不要紧,可怜那无辜被枉的熙智,早已轰去三魂,丢掉七魄,心里头一迷糊,脚底下一发飘,便已颓然软瘫在地下了。
  王老儿一见,知道猜不错,心里先放下了一半,便觉得有些精神陡长起来。刚要领着牛儿转过身形,再去辨认那一个,早听得身背后,声若洪钟似的,有人唉一声道:“这是怎么说的,认出也不要紧,反正处心无愧,有个死等着罢咧,只恨我剥不下姓胡的皮,心里实在不痛快。”说到此处,他又将胡得胜破口大骂起来。左右侍役,有的低声吆喝着,叫他不许乱说,但是哪里禁止得住。此时王老儿父子已经转过身躯,见那咆哮的人,正是一个黑大汉,最末了的一个,不由得向他望着,彼此的眼光刚一接触,只见那人大声喝道:“你们看什么,我就姓蔡。小兔羔子,你要凭良心说话,可曾瞧见我杀人了吗?”这一来倒不错,可也用不着再辨认。牛儿是个孩子,并不觉得怎样,王老儿晓得全盘责任已脱卸,似乎是应该欢喜了,但不知道是怎么一种缘故,只觉心中怦怦乱跳,恰是又愧又怕,难以告人。
  再说胡得胜跪在那里,提心吊胆的静听消息,简直把呼吸都停止了,及至听到牛儿的说话声,跟蔡屠户的咒骂声,知道事情已解决,自己得了胜利,方才把闭住的那口气,呼了出来,仿佛是死里逃生一样。当时沈公见牛儿指认不讹,熙智惊惧仆地,那个蔡屠户不待辨认,自己说了,据那种愍不畏死的样子,恰是个杀人犯,便叫差役将两名犯人押了下去。王老儿父子立予开释。那四个和尚,四个黑大汉,也一律放出。胡得胜还得了几句奖励,命他照旧回去供职。把事情办完以后,便又立时传见首县。


  第九章 行刑前之遗嘱

  话说沈公把这件案子审完以后,何以立时便传见首县,原来是把这两名犯人发交下去,并在保甲局总办送呈那纸供状上,亲笔标下朱谕,将熙智定为主使犯,蔡屠户定为行凶犯,两人一律是斩立决的罪名,命首县监斩,即于次日行刑。沈公如此严办,无非对于近来凶杀之风,深恶痛绝,存了个惩一儆百的意思。首县禀见以后,当面奉了交派,除去照办以外,自然是莫赞一辞。话说到这里,其中似乎有个疑问,就是普通刑事罪犯,在前清时候,照例是应该秋后处决,甚而还要经过御览,所以那时的宫门钞,有内园进呈勾到本的话,是见杀人一事,恰是郑重极了。何以沈公便能如此的专擅呢?殊不知以上所说的,那是普通手续。沈公处理此案却是便宜行事,两者原自并行不悖的,因为前清时代的督抚,不但是封疆大吏,而且还兼着钦命大臣的职衔,所以督抚出告示,都有钦命的字样。讲到权力,实在非常的大,要把话再说透彻些,就好比古时年间代天巡狩的样子,虽然没有王命旗尚方剑的形式,却具着那一种精神。无论大小事件,一切皆可便宜行事。就算是文武官吏,若认为应该立置重典的,也不妨先斩后奏,何况是寻常的两个人犯呢,那当然更是行所无事了。不过有一件,假如要把人杀屈了,身被纠弹,奉旨查办,若把事情平反过来,就算是抚,却也难免咎有应得。但是死者已经不可复生,纵然得了昭雪,也徒抱憾九泉而已。
  再说当日首县奉了沈公的交派,把两名犯人从制台衙门带了回去,因明天就处决,自当格外慎重,便命收在内监。按理说,狱不通风,何况是定了罪的死囚,就是亲人,可也无从探视。无奈中国有个惯例,就是钱能通神,不管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只要你肯拿钱去垫,打不通的路,也可以打通,办不到的事,也能够办到。因此当天夜里,便有人进得内监,前去探视。倘问此人是谁,便是熙智的徒弟达空。原来他托人写呈状,到处遭到拒绝,只急得走投无路,但是要救师父的心,始终也不曾松懈,所以便带了庙里的一名长工,住在店里,以便就近设法,并且容易探听一切消息。后来听得这件案子,已经提到制台衙门里去审讯,达空这一喜,真是非同小可,以为是吉星高照,师父从此可就要得救了。他所以这般痴心妄想,因为师父曾经再三嘱咐于他,说是要申冤雪枉,非到制台那里上控不可。偏是那些写呈状的人,不知是何居心,全都不肯给写。如今好了,总算皇天有眼,居然也有这么一天,这场冤屈,还有个不得洗刷的么?满怀高兴,便忙着托人去打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