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魅敦伦东度记


却说元通老和尚神游八极,见沙门在远近寺院持斋修行的,被茹荤破戒的连累,都是那陶情等一班勾引坏教。他已知盛时如彼,衰时乃此,虽然都是不守戏的做出,却难道不动慈悲!云间见这戮僧光景,乃显神通,附灵于一个沙门,法号元会,名昙,振锡到魏宫门。魏主见了,即传武士斩之。武士奉令,刀斫不入。王乃自抽佩剑去斫,毫不能伤,剑微有痕如线。随令武士收捕,投入虎槛中,虎皆怖伏,不敢瞬目。左右请以谦之试之。王准奏,随召寇谦之入虎槛,虎即咆吼起来。魏主始大惊,延元会上殿,再拜谢过,送元会于近城寺中。元通老和尚阳神仍返清虚极乐,不提。

却说崔皓专恃威权,魏主太武以皓为监秘书郎官。一日,其僚属姓闵名湛,劝皓刊刻所撰国史于石,以彰直笔。皓从之,乃令工人刊石,立于郊坛,书魏先世事迹详实。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国人无干忿恨,相与谗皓于魏主太武,以为暴扬国恶。太武大怒,使执法按皓罪状,崔皓惶惑不能对。乃执皓槛车,置于城南道厕,使卫士路人行溺其面,呼声嗷嗷,彻于道路。皓乃叹曰:"此吾投经溺像之报也。"尽法以处,仍坐收僚属百杀人,寇谦之并坐。其党正要弄幻法逃生,忽然云端里见玄隐道真带着道童本智多人,道:"吾奉正乙驱除严恶。"谦之求饶,说道:"小道也曾受图箓、崇正教。"玄隐道:"正为你假正入邪,坏吾道教。"道真说毕不见。谦之遂罹于崔党之害。后人有说报应善恶、祸福不差五言八句:

崔皓兴谗日,沙门被害时。
善有福善应,恶有恶神知。
经像何冤溺,科仪空受持。
寇崔遭业报,糜溃不收尸。

话说达摩老祖在清宁观,一心只要普度有情,演化本国。一日,却与弟子道副说道:"我本天竺南印度王子,出家修继多罗大法,今吾师已灭度六十余年,闻知震旦国众生,若被邪魔扰正,以及东土诸有情破戒毁教,吾欲自西而东,随缘度化,须是择吉日良时,辞别侄王,然后启行。"道副唯唯奉教。忽然见一人自外而入,见了老祖,哀哀泣跪于地。老祖悯其情景,乃问道:"善男子何为哀泣,卑礼师前?"这人说道:"小子幼失怙恃,长又无能撑达,欲报父母深思,无由可报。千思万想,惟有投拜佛门,做一个和尚,报答生身养育。"老祖听了,说道:"一子出家,九祖超脱,固是善功。只是你父母望你生生继后,一入佛门,便守戒行,恐于继续有碍,反称不孝之大。"这人说道:"小子家有弟兄,或可为继,望祖师怜情收录。"老祖听他言辞正大,来意真诚,便欲收做弟子,但不知他意向可专不变,乃令道副以法试其心志。

道副领了老祖法旨,随向这人说道:"出家不难守戒难,你既要投托佛门,须先在厨房供行者之役。"这人听了,随走入厨房,劈柴运水,便问道:"师兄,你说出家不难守戒难。我想出家,是我一心要报父娘恩。发了这愿,就离了家园,到此观中,做个行者。挑水也不难,劈柴也不难,便是敲梆念佛也不难。却不知守戒难,守的何戒?怎便叫难?"道副说道:"出家人既入佛门,便要遵守禅规,坚持戒行,不饮酒,不茹荤,不淫欲,不偷盗,不妄念,不贪嗔。虽说五戒八戒,却也种种甚多。你若能持守,不犯这戒,便是真心出家。若是不能持守,一犯了这戒,比那在家罪孽更大。人心变幻,见了这种种淫欲易乱,所以说守戒难。"行者道:"我只是把报父娘恩的心肠,时时警省,说为何出家,为何又犯戒。师兄,你说这个可难?"道副道:"是,这却不难。比如劈柴挑水,还要费力。这持守戒行,只在这心一主定不乱,不费工夫,不劳力气,何难之有!"行者道:"师兄,我从今以后,只是存着这个心罢。"当时道副把行者这话向老祖说明。老祖道:"万法千缘总在这一点。彼既说言相合,可唤他来,收为弟子。"道副乃唤行者至老祖前,老祖道:"汝为父母出家,只这一念与那为生死出家的,公私略异。但由此入彼,进步更顺。今起汝法名尼总持,披剃随时,汝既知戒,当无变乱。"总持拜受,退与道副静室悟坐禅之理,习入定之功。后有赞总持出家念正五言四句说道:

出家为生死,谁为报亲恩?
知得身从出,总持一念真。

话说尼总持拜受老祖教戒,择个吉日,披剃为僧。清宁观僧众及地方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喜舍,都来庆贺。观僧诸众遂建道场佛会。只见善男子中一人,向道副问道:"尼总持师父为父娘恩出家,我小子也有一种恩未报,不知老祖可收留做个徒弟?"道副答道:"善男子有何恩未报?"善男子道:"我家自祖到今,历过十余世,都在这村宗族同居,耕种的国王田地,代代不绝衣食、供纳钱粮。若遇着荒旱,便赦了免征。算计到今,田产日增,人口益众。只说我父母弟兄,享庄家丰年富足之乐,却也不知是哪个赐汝。往日有几个贼盗来村搅扰,一村性命几乎伤害。感得官长发仓给廪,招集兵马驱除,一时把些贼盗平服,我村得以安堵,大家小舍得保守了田园性命。这都是国王的深恩。我想受了这恩,要尽个忠心报国,我却又无官职,不如削发为僧,做一个报君恩的和尚。师祖若是肯收留,我小子情愿入佛门为弟子。"道副听了,说道:"你可谓不忘根本,真乃善良,待我转达祖师,与你说个方便。"乃向祖师把这善男子的话禀知祖师。祖师笑道:"遵守王法,勤耕田地,莫拖官府钱粮,孝顺见在父母,便是报答国恩。何必削发为僧乃为报答?"祖师正才与道副讲说,只见这男子双膝跪于老祖之前,说道:"祖师所言至教,只是弟子心坚于此,望乞收留。"祖师笑道:"也罢,汝心既坚,汝愿颇正,由此正愿入门,坚心向道,彼岸何难登到!"乃唤道副:"乘此道场功果,与总持一同披剃,起法名道育。"当日众心无不欢悦。后有赞道育出家心坚五言四句说道:

佛法无难入,端在一心坚。
师言皆至教,帝德实无边。

按下祖师收得二徒弟子在观,欲要辞王演化别国不提。且说西竺胜地,原是佛祖成道国度圣境。一日,佛在祗园聚集菩萨圣众,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宝,天花缤纷,异香缭绕,旁列着十八位阿罗尊者,得以听闻。偶然世尊发一句慈悲功德,说道:"吾于未来世已知窃名逃俗、七情染惹、六欲交攻、因邪害正、作诸恶业之众,谁能解救,度脱这苦等等?"只见十八位尊者齐发弘深正愿,合掌长跪,向世尊作礼说道:"诸弟子于慧光中已知魏法灭僧,非魏之过,乃奸皓之谗,实逃俗窃名、有伤释教的和尚自作孽耳。今有达摩演化,收录忠孝入门这一种正大光明,正好乘他有东度之愿,与他解救可也。"世尊道:"他一人素闻缄默,欲仲无言之教,怎肯尽纷纭辨析之劳?"尊者齐道:"彼有三大弟子,皆明正道,颇通妙法,纵有纷纭析辨、水火文部之难,善自降伏。"世尊道:"虽然这三大弟子有能,只恐他法力尚微,道心未固,汝等当为一试,用助其普行东度之功。"当下众尊者拜谢世尊,愿遵法旨,各于鹫岭显灵,乘云驾雾,到得下方,互相计议说道:"世尊以慈悲方便,念诸有情,自取罪业,令我等协力助成高僧演化之功。但崔寇已灭,释教复兴,其兴吾等自知有神僧力,只是三僧演化东度之愿当令助成。但恐他随行,道心法力尚浅,未入精微,道路迂远,邪魔颇多,万一被迷,演化功阻,而东度之愿何能成就?我等当随方以试,三弟子果具神通力,能降众邪魔,便助他演化前行。"众尊者各发无上圣心,齐声道:"善哉!善哉!"当时众尊者,随问第一位尊者以何法试。却如何答,下回自晓。



第29回 扶演化阿罗说偈尼总持扰静赴斋

话说众举第一位尊者,问以何法试,只见尊者趺跏正坐,旁有一蛮奴侍立,有鬼使者稽颡于前,侍者取其书通之。尊者乃说一偈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书所通。
魔邪呈色相,荤扰静定中。

第一位尊者说偈毕,便问第二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合掌趺坐,有蛮奴捧牍于前,老人发之,中有琉璃器,贮舍利十数。尊者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舍利宝。
光中生觉悟,因以度诸老。

第二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三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扶乌木养和正坐,下有白沐猴献果,侍者执盘受之。尊者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献果中。
辞廉知供养,顿教地狱通。

第三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四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侧坐,屈三指,答胡人之问,下有蛮奴捧函、童子戏捕龟者。尊者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三掼答。
明指在指端,大道从兹发。

第四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五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临渊涛抱膝而坐,神女出水中,蛮奴受其书。尊者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神女出。
两处试禅心,道心无言触。

第五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六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右手支颐,左手拊稚狮子,顾视侍者,择瓜而剖之。尊者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献瓜因。
昆弟既和合,总归爱敬心。

第六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七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临水侧坐,有龙出焉,吐珠其手中。胡人持短锡杖,蛮奴捧钵而立。尊者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法器内。
衣钵不相争,清廉出智慧。

第七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八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并膝而坐,加肘其上。侍者汲水过前,有神人涌出于地,捧盘献宝。尊者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献宝盘。
清流供祖饮,不受望外贪。

第八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九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食已扑钵,持数珠诵咒而坐。下有童子构火具茶,又有埋筒注水莲池中者。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沙老僧。
赠以宝瓶茗,灭却怪狞狰。

第九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执经正坐,有仙人侍女焚香于前。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执经地。
仙人侍女香,诵经解不义。

第十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一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趺坐焚香,侍者拱手,胡人捧函而立。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见世因。
数珠作舍利,助化恶心人。

第十一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二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有神腾出于上,有大蟒出其下。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前世定。
枯木有神腾,大蟒亦云性。

第十二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三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倚杖,垂足侧坐,侍者捧函而立,有虎过前,有童子怖匿而窃视之。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度猛兽。
性善能皈依,人天可成就。

第十三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四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持铃杵,正坐诵咒,侍者整衣于右,胡人横短锡,跪坐于左,有虬一角,若仰诉者。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云端内。
多保诵如来,免致伤物类。

第十四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五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须眉皆白,袖手趺坐,胡人拜伏于前,蛮奴手持拄杖,侍者合掌而立。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静定因。
为解诸冤业,指明浅与深。

第十五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六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横如意趺坐,下有童子发香篆,侍者注水花盆中。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供花心。
童子发香篆,指明果报因。

第十六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七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临水侧坐,仰观飞鹤,其一既下集矣,侍者以手拊之。有童子提竹篮,取果实投水中。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静中觅。
无言胜有言,为上乘第一。

第十七位尊者说偈毕,乃问第十八位尊者以何法试。只见尊者植拂支颐,瞪目而坐。下有二童,破石榴以献。以一偈说道:

吾以一法试,于诸佛会中。
荒沙流墨迹,福善助成功。

众尊者说偈毕,慧光遍照万方,神力永扶九有。照万方,众生仰福;扶九有,万寿无疆。各生欢喜之心,以成东度之愿,专视达摩老祖演化、三弟子随师功果。按下不提。

且说祖师在清宁观宇,一日出定,对三弟子说道:"吾观国度众生因缘情识,多被众欲交功,致使罪孽牵缠,吾心甚悯。今欲辞诸侄王群臣,往彼震旦国中,随缘而化。汝等当白王吾行之日。"三弟子唯命,白知异见王。王于老祖行日,枉驾来临,老祖因与王说道:"王当勤修福行,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异见王听了,涕泣挥泪曰:"叔既有缘,在震旦国非吾所留,惟愿不忘父母之国,演化事毕,早早回旋,免悬吾望。"老祖点首,当时辞别侄王及众宰职,离了清宁观宇,前出城郭,望东大路而行。王又具大舟,实以众宝,泊于海滨,听老祖泛海而驾。后人有五言八句赞扬祖师东行普度。诗曰:

佛子何因缘,而为众生度。
慈悲具提撕,有情生觉悟。
一觉悔前非,一悟知来路。
万劫不沉沦,人天一转步。

话说祖师法驾一动,人天欢喜无穷,邪魔乱性有正,尽在这慈悲普度之行,演化众生之愿。师徒出得郭内,到了一处郊外地界,只见一座寺院。道副上前观看,见那座寺门上悬一匾,大书"万圣禅林"。祖师进得寺内,参谒圣像,方丈众僧迎接师徒堂中坐下。尚有远送众等辞别回去。按下师徒在万圣寺住下。且说红尘扰扰,人心凿去本来;世事纷纷,邪魅偏来乱正。人若不坚持正大光明,以完生人大道,谁不被那邪魔引惹,丧了本来,迷了天性?小则灾疾相缠,大则性命不保。这邪魅岂能乱人?都是世人持守不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