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小说
- 宦海升沉录
宦海升沉录
今关乎国家之政,祖先之祀,万不能不以大义相责也。
自吾兄显贵以后,一人烹鼎,众人啜汁,以弟独处草茅,避居僻壤,功名富贵终不敢问津。
今则吾兄贵为总督,弟则贱为匹夫,非固为矫情也,盖弟非无心者也。兄于弟固不必过加亲爱,弟所于兄亦不敢妄有希求;吾兄之爱弟与否,固非所知,弟所求无愧于己心而已。弟挑灯织履,供晨夕之助爨,枕流漱石,吸清泉以自如,不特无求于兄,亦无求于世也。虽然,清苦自安,实荣于显达,苟不自爱,弟亦不难随与身败名裂,盖使为人指责日:“此为某人之爱弟也,某人之羽翼也,某人之爪牙也。”弟此时自问,将无以自处。弟视大义如山岳,视富贵如浮云,惟守母亲遗训,甘学孟节,老于林下而已。
昔者己亥之寿,弟曾上亲供于护理河南巡抚景月汀,请他转禀荣相,日“朝中无有能制吾兄之人,若解其兵柄调京供职,固所以存兄,实所以存功臣之后也”云云。其言昭昭,如在目前。自今以后,但愿苍天有知,祖先有灵,吾兄痛改前非,忠贞报国,则先祖幸甚,阖族幸甚。临纸挥泪,书不尽言。专此敬请近安。六弟世彤顿首。
这一封书,寄到袁世凯那里,袁世凯看罢,只付之一笑。
凡有属下官员到来投谒的,都把这一封书遍给人看。都诧异道:“令弟何以出此狂言,实在不近情理。”袁世凯道:“我现在有四镇兵权在手,无怪人相疑。但我若要反正时,不在今日了。
外人观我,似乎结树党援,但我用人,亦因才而取。若才不足用,即亲为兄弟,亦不能援引,此吾弟所以积怨也。今吾弟以孟获待我,而以孟节自处。若果为孟节,自可终老布衣。试问数年前,他捐了一个道台,却是何意?昔吾兄世敦,在山东误杀良民,激成团党之变,因以革职。吾兄弟颇谓我不为兄设法。
然试问此等罪名,岂能以私害公?吾之结怨于兄弟者在此。特今者吾弟之欲陷吾亦极矣。”说罢,闻者倒为叹息。
自此袁世凯把亲弟之信,逢人便说,以为吾弟此书,必料自己匿不敢告人,乃故意不为隐讳。但其中内外官员,有信袁世凯必不至有异心的,有疑袁世凯一味揽权。俗语说,相知莫如兄弟。今其弟且作此话,或者袁世凯真欲动弹,亦未可定,或疑或信,自所不免。惟有一二宗室中人,便欲设法分袁世凯兵权。在军机里头开议设立一个练兵处,派庆亲王做了个督办练兵大臣,满意要把袁世凯兵权,要收回沃亲王手上。
不意朝廷迭次见过各国公使,凡谈及练兵,倒称袁世凯最为熟手。今北洋陆军既有了成效,倘若在京中练兵,自然少他不得了。那日本公使见了庆王,又说袁世凯练兵甚为得法,今设练兵处,大要用袁世凯北洋相助,这等说。凑着庆王又不大懂得军事的,正乐得有人帮助,况自己所靠的只是袁世凯,便又请旨将袁世凯派为练兵处会办大臣。那时一班宗室人员,只道设了练兵处,就可收回袁氏的兵权,不想反令多一个兼差,他手上几镇兵权,依然无恙,不免大失所望,自然要筹第二个法子,为对待袁世凯之计,自不消说。
单说袁世凯自再得练兵处会办大臣的兼差,属下文武官员自必纷纷上衙道贺。其中知己属员,更有些欲求练兵差使,要求袁世凯说项的。先是段芝贵到来道喜。袁世凯道:“这事有何喜可贺?”段芝贵道:“不是如此说,直隶虽密近北京,但公究竟是个外任总督。今京里所设练兵处,且不能缺公席位。
可见廷眷独优,安得不贺?”
袁世凯道:“贵道有所不知,此次练兵处之设立,本不利于本部堂,实欲借设练兵处之名,为收回北洋兵权之计。惟庆玙我交情独厚,又见京中尚无可以代任兵权之人,更以外人看见北洋陆军成效,力为援荐,故有是命。足下试想:窥伺者在前,猜疑者在后,吾断不能持久。每欲舍去此责任,而廷意又不允。因此窥伺猜忌者益多。可知多一次优差,即多一层危险。
故吾作是言,此非足下所知也。是以吾于练兵处会办一差,只愿拥个虚名,再不愿荐人于其中,贻人借口。许多到来欲求练兵差使,是直未知吾意矣。”段芝贵听罢,深以为然。
去后次日,袁世凯独自进京叩见庆王,借辞去练兵处会办之名,欲探庆王之意。庆王道:“足下诚有聪明,京中盖有欲得足下兵权者,故多方设计。然足下亦不必介意,只宜勉力任事,不必辞差。以今日人物,实非足下不足以掌兵权也。”袁世凯听罢,自然依庆王之意。随问庆王,欲夺自己兵权者,果属何人。庆王道:“此事本不宜多说,足下既已问及,又似不得不言。铁良每于召见时,故意谈及军事,惜炫己长,以揭北洋陆军之短。且每与枢臣相见,必谈北洋陆军训练失宜,即此可知其意。吾不知彼有何能干,要替足下治兵。日前设练兵处,亦其面奏请行也。”
袁世凯道:“王爷深居,似未知官场积习,他虽不谙兵事,然近来收凤山、良粥二人为爪牙,将恃此二人为挽绾兵权之计,何必铁良自有才干,方能争权。今在王爷面前实说,请为门下设法,一则辞官归里,以避贤路,次则改调入京。以卸兵权。
望王爷俯允。”庆王道:“汝年尚强壮,正当为国家出力,何必遽萌退志。汝回北洋,只管办汝事,他人之事不必计较。”
袁世凯听罢,称谢而出。回至直督衙门,心未释然,力求所以解释铁良之忌,即请杨仕骧相见,告以庆王所言。时杨仕骧方借袁世凯之力,荐任直省藩司,正恃袁世凯为冰山,自然力替袁世凯筹度。袁世凯道:“据足下高见,要如何处置才好?”杨仕骧道:“大人年壮力强,位高权重,宜为人所忌。且京内只有庆王为大人心腹,以外各军机,不是反对的忌大人权势,就是顽固的嫉大人行为,终亦可虑。请借庆王爷之力,荐一人入值军机,以为自己内援,实是要着。余外尚书督抚,不可无自己心腹之人,盖多一声援,即少一反对,大人以为然否?”
在杨仕骧此话,一来为袁世凯计,二来亦为自己计,好望袁督保升自己。惟这些说话,正中袁世凯之心,听罢深以为然,即道:“足下真是高见,我当依此而行。”
到次日入京,谒见庆王。正要荐人入值军机,细忖所荐之人,若是自己心腹,更惹人眼目;若被自己所荐之人,必然感激自己,何患不为自己所用?恰那时初设学部,想现任学部尚书的正是荣庆,亦与自己有来往的,不如荐他也好,便向庆王道:“现在军机办事,一切用人行政,都是无甚成效,皆由在枢垣的,像王爷的刚决,却是罕有。门下素知学部尚书荣庆,心地光明,举动正大,若以入值军机行走,必裨益不浅。不知王爷以为然否?”
那时庆王正信用袁世凯,凡袁世凯一言一语,没有不从的,故听了袁世凯之言,自然首肯,便力荐荣庆入了军机。
那日谕旨颁出,荣庆着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荣庆正不知何以一旦得庆王如此相待。当谢过思后,即往拜晤庆王,谢他援荐之德。庆王道:“足下才干敏达,我所深知。只自袁世凯一力游扬足下,始省起来,援足下入枢垣去。足下此后,务求为国尽力罢了。”荣庆此时方知自己为袁世凯所援荐,益发感激袁世凯。
那袁世凯又见军机里头,已有一半是自己心腹,于是内而尚侍,外而督抚,都次第荐人充任。不想声势愈大,嫉忌愈多。
从旁观看起来,倒觉袁世凯当时地位,似可危可惧。因此便引出欧洲中国的留学生,反注眼在袁世凯身上。一来见他从前周旋义勇队的代表及前时天津党狱,也不大以为然,二来又见他一味揽权树党,只道他有个独立思想,凑着当时民党的风潮,一天膨胀一天,以为袁世凯有点意思。不知袁世凯固是无此思想,且他向做专制官吏,便是独立得来,终不脱专制政治,于国民断无幸福,也并不想到此层,便联合上了一封书,寄绘袁世凯,劝他独立。正是:欲求大吏行奇举,几见斯民得自由。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六回赎青楼属吏献娇姿
憾黄泉美人悲薄命
话说留学欧洲学生,因袁世凯结树党援,总揽权势,也疑他有什么举动,又见他所处地位,被宗室中人早怀了一个疑团,以为那姓袁的,此时料是进退两难之际,若把一封书打动他,不怕他不改转念头,奋起雄心,谋个自立。便约了几人,先开一个秘密会议,说起致书袁世凯,劝他反正自立。当下各学生听得,莫不以为是。就中一人唤做张绍曾,起身说道:“自唐以来,凡是藩镇疆臣,凡有权有势的,都以袁世凯为最。因历朝见得汉末州牧,唐末藩镇,都是尾大不掉,也主张中央集权之治,是以疆臣总受掣肘。今那姓袁的如此举动,没有不令人思疑的。故近来政府里头,也要行中央集权,想为那姓袁的起见,意欲收他的权势,以免后患。那袁世凯是有点聪明的人,难道不知朝廷的用意?想他一定有个主意的。以弟愚见,那姓袁的除了具折乞休,就是举兵行事,方能于险里求全;若是不然,怕他下场,总是不好。故这个时候打动他,是最好的机会了。”又有一人说道:“好虽是好,只怕那姓袁的没有这般胆汁,就不免徒劳笔墨,也是枉然。”
张绍曾道:“某料那姓袁的,不是没见识的人,未必不知旁人思疑自己;若不能释疑,又不能退休,他自问除此之外,更无保全之策。庆王以七十老翁,如残年风烛,能倚得几时?
想他亦想及此层。故此时打动他,也最好。便是打动不来,我们亦无什么不值,不过费去几分银子的邮费罢了。”说罢,各人都鼓掌称善。又以张绍曾发的议论很好,就公推他做主稿。
张绍曾自不推辞,即立将函稿拟就,再会同修饰,然后寄回中国北洋那里,直交督署袁世凯收览。不想那函寄到之时,袁世凯恰进京里,便由幕里老夫子接着,看那函面并没有写是什么人寄的,又不像官场来往的文书,只是由欧洲寄到,料不是驻样公使寄来的,正不知函内所言何事,便怀着一个鬼胎,要窥探袁世凯的私事,便收了那一函,走回自己房子里,悄悄偷拆那函来看。只见函内写道:
慰亭督部足下:
某闻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雄。足下以天纵之英才,为世而出,一切审时度势,观变沉机,当不假仆谈矣。顾某以旁观者清,有不得不为足下告者。窃维中原板荡,垂垂百有余岁,抚有我土地,奴隶我人民,亦已至矣。论者或以君位为虚荣,民权为实际,欧洲大陆,且有迎异国人以为君者,苟得自由幸福,亦又何求?顾迎君者,出于国民之公意,承认而奉以为君;亡国者,出于强敌之野心,征服而兼并其国,挈量比较,殆类天渊。此如可行,则甲午之役、庚子之役,皆可任操纵于列强之手,公等固不必糜民膏,构和议,为朝家保全计也。夫专制之酷,迈于全球,牛马同胞,不侪人类,固已久矣,而犹可以迎君相比例那!
年来盈廷呓语,“立宪立宪”之名词,“变法变法”之声浪,遍唱于人间,然而改换面目,袭取皮耶伪耶,早为识者所哂。足下洞识外情,熟观大势,真那伪耶,此足下所知也。十九世纪而降,专制政体,环球将无立足之地。而欲以苴罅漏,粉饰弥缝,与列雄角竞于弱肉强食之时,愚者亦知其无济。而足下欲以一木之微,支将倾之大厦,片帆之影,挽已倒之狂澜也,不亦惑乎?昔令先尊君以一世之雄,驻军宿州,抗捻酋于西北,堵洪党于东南,旁午军书,忧劳成疾,其为朝家效死力也,至矣!然而百战之将,位不过中丞,赏不及封典,而高坐养尊,安居无事者,王也,公也,侯也,伯也,车载斗量,何可胜数。
嗟呼!异姓之卿,虽勋不录,尾大不掉,久悬为大防矣!縻同胞之性命,逐故国之山河,以奉之于□主。先君九原有知,将拊膺悔叹日:“道非其道,愧不早为刘因也。”功奢赏吝,动辄招疑。昔张广泗、柴大纪之徒,以汗马殊勋,积封侯伯。顾一言之忌,斧钺相随。况足下无昔人之烈,而权重于当世者耶!
或以人臣事贰,殆为不忠,旧学大师,重为箴训。独时势不同,即强权互异,藉使主权尚在,当朝国势,尚侔各国,可以守土,可以保民,则如足下等后先疏附之徒,肫诚翊戴,能以致国家于自强,是足下等必能保殊勋至于永世,全晚节以无有异心,亦固其所。
然某观于南北口岸之租割,是有土地而不能保守也,矿权路权之损失,是有利权而不知保守也。祖国之国权大去,中土之主权复非,只以罗雀掘鼠,以赎保被征服国之君位殊荣,对外则以赔款供输,对内则以专制残杀,日蹙百里,将辗转而日即于亡。而足下犹欲拥护之,何其昧也。
某等以为,今日非改革无以救亡。方今种族昌明,民情可见矣。藉非国民主动,必不足以实行立宪;苟欲得将来之建设,舍现在之破坏,无他道焉。今足下居要位,执大权,其所以致此者,不过前倚荣禄,后倚庆邸以为援耳。足下才华卓越,高出同僚,犹依附草木,以致通显。公何委曲自苦,且亦不知黄雀在前,持弹者之日伺其后也。军营老散,足下为编练之;政治腐败,足下为争改之,竭尽愚诚,反丛忌谤。新军方成,兵权遽夺。履霜坚冰,足下曾一念及将来所有如何不测否耶?在昔伐越成功,伍员见杀;沼吴奏凯,文种受诛;刘项之胜负既分,韩彭之首领难保。人亦有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古已如此,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足下欺倚以为建殊功,望奕祀。今足下位高招尤,后来祸福,诚未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