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顾亭林诗文集
顾亭林诗文集
○与王夕撰六札 其二
其二
幸因积雨,得侍至诲,为益孔多。嘉惠下颁,弥深踧踖。谨登尊酒,以醉德旨。午后仍当叩晤,以二簋为约。泥泞不烦使者再来为祝。弟炎武再顿首。
○与王夕撰六札 其三
其三
频倾北海之樽,复覩酉山之秘,快何如之!第未免过损清庖耳。蒋山图一幅计或案头所未备也,幸收藏之。邑志二本附缴。明早登山,不敢烦起居,得一银鹿指引,足竟诸处。面颂未悉。弟炎武顿首。山史老社台先生
○与王夕撰六札 其四
其四
孙老先生字送览。此在欲为竟日之谭,少迟至月初何如?广平申凫盟年翁在此,弟与之仰诵鸿名,极为向往,亦候便中同一晤也。小弟炎武顿首。河滨书领到。
○与王夕撰六札 其五
其五
昨偶出,失答台教为罪。天生及周札俱领到,一至即致之。鷃庵先生行事不甚详,胷中无可发挥处。如刻成,幸惠示,有可言即言之,不然,不敢犯所谓今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之戒也。弟明日拟于午后出门,如天晚,则俟后日。驾如无事,能再过为半日谭乎?小弟炎武顿首。
○与王夕撰六札 其六
其六
复烦使者携饷入山,深荷垂注之切,谢谢。正欲走别,承命当于午刻趋至。昌平记希付原稿较对。弟自同州、富平至省,如有台札。并希今日见惠。昨为湘滨作得记一篇,容请正。 弟炎武顿首。
○与李中孚手札一
承教谓体用二字出于佛书,似不然。易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又曰:「显诸仁,藏诸用。」此天地之体用也。记曰:「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又曰:「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又曰:「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此人事之体用也。经传之文,言体言用者多矣,未有对举为言者尔。若佛书如四十二章经、金光明经,西域元来之书,亦何尝有体用二字?晋、宋以下演之为论,始有此字。彼之窃我,非我之藉彼也,岂得援儒而入于墨乎?如以为考证未确,希再示之。
○与李中孚手札二
又
来示一通,读之深为偑服。体用二字既经传之所有,用之何害?其它如「活泼泼地」、「鞭辟近裹」之类,则语不雅驯,后学必不可用。而中庸章句体用之云,则已见于喜怒哀乐一节,非始于费隐章也。至若所谓内典二字,不知何出?始见于宋史李沆传,疑唐末五代始有此语,岂可出于学士大夫之口?推其立言之旨,盖将内释而外吾儒,犹告子之外义也;犹东汉之人,以七纬为内学,以六经为外学也。庄子之书有所谓外物、外生、外天下者,即来教所谓驰心虚寂也。而君子合内外之道者,固将以彼为内乎?
○与李中孚手札三
又
生平不读佛书,如金刚经解之类,未曾见也。然体用二字并举而言,不始于此。魏伯阳参同契首章云:「春夏据内体,秋冬当外用。」伯阳,东汉人也,在惠能之前。是则并举体用始于伯阳,而惠能用之,朱子亦用之耳。朱子少时尝注参同契,而刚柔为表里,亦见于参同契之首章,惟精粗字出乐记。此虽非要义,然不可以朱子为用惠能之书也。至于明道存心经世宰物之论,及表章崇正辨、困知记二书,吾无间然。
○与李中孚手札四
又
先生龙德而隐,确乎不拔,真吾道所倚为长城,同人所望为山斗者也。今讲学之士,其笃信而深造者惟先生。异日九畴之访,丹书之授,必有可以赞后王而垂来学者。侧闻卜筑平阳,管幼安复见于兹。弟将策蹇渭上,一叙渴悰也。
○覆智栗书
远接手书,益深悲哽!贤侄今日惟有善事高堂,力学不倦,安分守拙,以为保家之计,异日国人皆称幸哉有子,即尊公为不朽矣。志铭谊不敢辞,草成另上。不佞以十一月廿六日入都,而次耕后此匝月始至。今将于长安图一读书之地,必不虚其千里相从之愿也。南迈之期,尚未有日,如大葬有日,幸驰书见示。便羽草草,未悉。正月十六日,炎武顿首。智栗贤侄。
○与人札
十年阔别,梦想为劳。老仁兄闭户著书,穷探今古,以视弟之久客边塞,歌兕虎而畏风波者,敻若霄凡之隔矣。正在怀思,而次耕北来,传有惠札,途中失之。仅得所注杜集一卷,读其书,即不待尺素之殷勤,而已如见其人也。吾辈所恃,在自家本领足以垂之后代,不必傍人篱落,亦不屑与人争名。弟三十年来,并无一字流传坊间,比乃刻日知录二本,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道远未得寄呈。偶考杜诗十余条,附便先寄太原。旅次炙冻书次,奉候起居,不庄不备。弟名正具。
○送韵谱帖子
申凫盟名涵光,永年人。太仆公之长子,今庶常随叔之兄也。太仆公甲申殉国难。 路安卿名泽浓,曲周人。故总漕皓月公之子。闻近日亦在府城住,如不遇,此书即留申宅。 孙征君名奇逢,字启泰,容城人。今住辉县。万历庚子举人,今年八十三。河北学者之宗师也。 王无异名弘撰,一字文修,号山史。华阴县西岳庙南小堡内。故少司马公之子,关中声气之领袖也。 杨伯常名谦,故王孙也。住西安府南八里大塔堡内。大塔者,慈恩寺塔也。或驾在藩司署中,则求于到日即遣人致之。何虚子公祖,以台中出为关内道,衔籍俱列便览,其衙门在布政司内。共书六封,各送韵谱一本,伯常则二本,故有七本。
○书西岳华山庙碑后
此为汉延熹八年四月甲子前弘农太守汝南袁逢所立,会迁京兆尹,后太守安平孙璆嗣而成之者。碑旧在华阴县西岳庙中,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毁。华州郭胤伯有此拓本,文字完好,今藏华阴王山史家。其末曰:「京兆尹勑监都水掾霸陵杜迁市石,遣书佐新丰郭香察书。」东汉人二名者绝少,而察书乃对上市石之文,则香者其名,而特勘定此书者尔。汉碑未有列书人姓名者,胤伯以香察为名,殆非也。勑者自上命下之辞,汉时人官长行之掾属,祖父行之子孙,皆曰勑,亦作敕。考之前史陈咸传,言「公移敕书」。而孙宝之告督邮,何并之遣武吏,俱载其文为「敕曰」。他如韦贤、丙吉、赵广汉、韩延寿、王尊、朱博、龚遂之传,其言敕者,凡十数见。至南北朝以下,则此字惟朝廷专之,而臣下不敢用。故北齐乐陵王百年习书数敕字而遂见杀,此非汉人所当忌也。欧阳公录鲁相韩勑修孔子庙器碑,乃谓人臣不当名■〈来攵〉,而或以为■〈来攵〉音赉,后人借为勅字,于古未有,故名焉。此皆误。书言:「勑我五典五惇哉。」又云:「勑天之命。」而周礼乐师「诏来瞽皋舞」。注云:「来,勑也。勑尔瞽,率尔众工,奏尔悲诵,肃肃雍雍,毋怠毋凶。」郑康成,汉人也,何尝不知勑为敕哉。又如孝宣皇帝本号中宗,而此书为仲宗,岂汉人固有此音,如中兴读为仲兴之比。而又曰「左尉唐佑」。百官志:「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此言左尉,盖县大而设之两尉,与史书合。又郡国志弘农郡下云:「华阴故属京兆,建武十五年属。」而此碑袁府君逢先为弘农太守,后迁京兆尹,故所书丞尉,一为河南京人,一为河南密人,主者掾则华阴人。汉时丞尉及掾俱用本郡人,三辅郡则用他郡人。弘农在后汉为三辅,故得用旁郡人为丞尉,而京兆尹所遣掾佐,一为霸陵人,一为新丰人,则客也。故别书于下,而言京兆尹勑遣之,以着袁府君之已迁官而不忘敬于神也。使其在本郡之官与掾,则市石、察书有不必言者矣。又曰:「令朱颉,甘陵鄃人。」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国为甘陵。而汝南、女阳,上汝从水,下女无水,则又古人之所谓互文者。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因书之以遗山史,而又惜胤伯之获同时而论正也。东吴顾炎武书。
○冯少墟先生像赞
俨乎!其备道之容也。渊乎!其类物之宗也。同志相从,惟邹惟锺。固来庭之仪凤,而在田之群龙;百炼之刚金,而岁寒之乔松。夫谁戹之?便飘然一世,而不见庸者耶!东吴后学顾炎武书。
○寄王仲复先生书
仰止高风,非一日矣。顷过砥斋,读大着,深服先生潜心正学,根本六经,而下问虚怀,不遗凡鄙,岂非今日之古人哉!因有频阳之约,信宿便行,未及抠衣上谒,翘首渭滨,实深溯洄之慕!兹以下学指南一册,日知录一部,有舛漏,祈赐驳正。更期便道一望光尘。不尽。
◇亭林诗集◇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亭林集外诗补
●亭林诗集卷之一
大行哀诗
千官
感事
京口即事
京阙篇
金陵杂诗
千里
秋山
表哀诗
闻诏
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藳葬
上吴侍郎旸
延平使至
海上
不去
赋得老鹤万里心用心字
赠顾推官咸正
大汉行
义士行
秦皇行
墟里
塞下曲
海上行
哭杨主事
推官二子执后欲为之经营而未得也而二子死矣
淄川行
哭顾推官
哭陈太仆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于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
墓后结庐三楹作
精卫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
赋得越鸟巢南枝用枝字
赋得江介多悲风用风字
拟唐人五言八韵
常熟县耿侯橘水利书
偶来
浯溪碑歌
寄薛开封寀君与杨主事同隐邓尉山并被获或曰僧也免之遂归常州
将远行作
京口
元日
石射堋山
春半
怀人
赋得秋鹰
八尺
岁九月虏令伐我墓柏二株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
瞿公子玄錥将往桂林不得达而归赠之以诗
○大行哀诗 【 已下阏逢涒滩】
神器无中坠,英明乃嗣兴。紫蜺迎剑灭,丹日御轮升。景命殷王及,灵符代邸膺。天威寅降鉴,祖武肃丕承。采垩昭王俭,盘杅象帝兢。泽能回夏暍,心似涉春冰。世值颓风运,人多比德朋。求官逢硕鼠,驭将失饥鹰。细柳年年急,萑苻岁岁增。关门亡铁牡,路寝泄金縢。雾起昭阳镜,风摇甲观灯。已占伊水竭,真遘■〈木巳〉天崩。道否穷仁圣,时危恨股肱。哀同望帝化,神想白云乘。秘识归新野,群心望有仍。小臣王室泪,无路哭桥陵。
【 太玄经:紫蜺矞云朋围日。 墨子:尧舜禹汤文武之事,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后汉书崔骃传作「杅」。汉书五行志:木沴金。成帝元延元年正月,长安章城门门牡自亡;函谷关次门牡亦自亡。师古曰:牡,所以下闭者也,以铁为之。】
【 庾信哀江南赋序: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千官
武帝求仙一上天,茂陵遗事只虚传。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苏生北海边。一旦传烽到法宫,罢朝辞庙亦匆匆。御衣即有丹书字,不是当年嵇侍中。
○感事
日角膺符早,天枝主鬯临。安危宗社计,拥立大臣心。旧国仍三亳,多方有二斟。汉灾当百六,人未息讴吟。
缟素称先帝,春秋大复雠。告天传玉册,哭庙见诸侯。诏令屯雷动,恩波解泽流。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上宰承王命,专征指大江。出关收汉卒,分陕寄周邦。日气生玄甲,云祥下赤幢。登坛推大将,国士定无双。
尚录文侯命,深虞雒邑东。千秋悬国耻,一旦表军功。蹋鞠追名将,乘轩比上公。君王多倚托,先与赋彤弓。
【 苏子瞻书传曰:予读文侯之命篇,知东周之不复兴也。宗国倾覆,祸败极矣。平王宜若卫文公、越勾践然。今其书乃旋旋焉与平康之世无异。春秋传曰:厉王之祸,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读文侯之命,知平王之无志也。 史记骠骑传: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春秋传: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
清跸郊宫寂,春游苑籞荒。陵边屯牧马,阙下驻贤王。紫塞连玄菟,黄河界白羊,舆图犹在眼,涕泪已沾裳。
【 史记刘敬传: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
传闻阿骨打,今已入燕山,毳幕诸陵下,狼烟六郡间。边军严不发,驿使去空还,一上江楼望,黄河是玉关。
自昔南朝地,常称北府雄。六军多垒日,万国鼓鞞中。听律音非吉,焚旗火乍红。恐闻刘展乱,父老泣江东。 【 六月壬午督师,标下兵与浙江兵哄于镇江西门外,焚民居数百家。】
【 周礼: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左传:僖十五年,火焚其旗。通鉴唐肃宗纪:安史之乱,兵不及江淮;及刘展反,田神功讨平之,其民始罹荼毒矣。】
○京口即事 【 已下旃蒙作噩】
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归雁落,千里射蛟浮。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大将临江日,中原望捷时。两河通诏旨,三辅急王师。转战收铜马,还兵饮月支。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
【 宋史李纲传:请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后汉书光武纪:击铜马于鄡,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
○京阙篇
王气开江甸,山河拱旧京。德过瀍水卜,运属阪泉征。赤县疏封阔,黄图映日明。秩犹分汉尹,烝尚荐周牲。阙道纡金辂,郊宫伫翠旌。山陵东掖近,府寺后湖清。国运方多难,天心会一更。神州疑逐鹿,率土骇奔鲸。虢略旗初仆,函关鼓不鸣。遂令缠大角,无复扫欃枪。合殿焚丹户,金城落画甍。衔哀遗梓椑,泣血贯宗祊。倾否时须圣,扶屯理必亨。望云看五采,候纬得先赢。渡水收萍实,占龟兆大横。旧邦回帝省,耆俊式王桢。历是周正月,田踰夏一成。雅应歌吉日,民喜复盘庚。毓德生维岳,分猷降昴精。朝称元老壮,国有丈人贞。密切营三辅,恢张顿八纮。塘周淮口栅,山绕石头城。未荡封豨梗,仍遗穴鼠争。师从甘野誓,人杂渭滨耕。四冢悬蚩戮,千刀待莽烹。柳青依玉勒,花发韵金钲。黄石传三略,条侯总七营。虎头双剑白,猿臂一弓骍。会见妖氛净,旋闻阸塞平。载櫜归武烈,伊淢筑文声。礼洽封山玉,音谐降凤笙。配天归旧物,复国纪鸿名。晓集僊庭鹭,春迁大谷莺。尊师先太学,纳诲必延英。侧席推干鼎,回车载钓璜。在阴来鹤和,刻石起鱼铿。念昔抡科日,三陪荐士行。帝乡秋惝怳,天阙岁峥嵘。赋客余枚叟,文才后贾生。饮泉随渴鹿,攀径落危鼪。再见东都礼,尤深上国情。百僚方劝进,父老尽来迎。宿卫皆勋旧,干掫并禁兵。乾坤恩泽大,雷雨气机盈。草绿西州晚,云彤北阙晴。法宫瞻斗柄,别馆望金茎。玉帛涂山会,车书雒邑程。海槎天上隔,阳卉日边荣。对策年犹少,尊王志独诚。小臣摇彩笔,几欲拟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