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顾亭林诗文集
顾亭林诗文集
◇蒋山佣残稿◇
关于顾炎武的蒋山佣残稿 华忱之
卷一
卷二
卷三
●关于顾炎武的蒋山佣残稿 华忱之
华忱之
明清之际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顾炎武(一六一三-一六八二),学问淹博,著述繁富。但死后遗书文稿,均为其甥徐干学、徐元文取至北京,秘不示人。当时虽亭林嗣子顾衍生亦「不克常见」,只得从诸友人处「■〈扌麇〉摭一二」(据顾衍生亭林着书目録跋)。徐氏兄弟对亭林诗稿又「不之爱惜,或为人取去」(何焯菰中随笔序)。由是亭林遗着颇多散佚。幸有亭林门人潘丰为之刊行若干种,其中如亭林文集及潘刻之一。但所刻也仅是亭林文稿的一部分,并不能窥见全豹。因此,潘刻亭林文集虽对我们研究顾亭林的生平和著述,有很大参考价值,但还希望能获见一个比较接近亭林文稿真面目的本子,来互相比勘,从而可以更深入地考见顾亭林一生出处大节和言论活动,而旧钞本蒋山佣残稿的出现,就大体上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蒋山佣残稿,顾炎武着。旧钞本,三卷。原稿久佚,其传録之本,据我所知在国内有两本:一藏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一藏上海涵芬楼。涵芬楼所藏,早已于「一二八」日本侵略上海时付之一炬;瞿氏所藏,未见于着録,现亦不知存否?这本残本,也系旧人传録之本,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旧藏。抗日战争前由大阪府立图书馆就就原藏本摄影。原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稿心上方标「蒋山佣残稿」,下方题「尚志堂」三字。首尾有「秦峯陆熙」、「文穆」、「大阪府立图书馆」诸印。陆熙,清初画家,其生平经历已不能详考。文穆当是陆熙的字,尚志堂不知即陆氏的室名否?残稿共收九十九篇(内有一篇文字残缺),除记与孝感雄先生语一篇外,均系书札。题目下间或有顾衍生所注某某人的姓名、籍贯或简历。文中遇有「荤下」、「先妣」等字,均跳格书写;遇有「炎武」字则作空格。可以推见原底本恐即顾衍生就亭林原稿手録,而传録之本大约又系从顾衍生钞本録出。因之,所有格式亦仍其旧,依然保持原稿的面貌。后附熹庙谅阴记事一卷,系顾亭林纪述有关明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时「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始末,起明光宗泰昌元年九月至十二月。为研究明史者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参考数据。据李云沾(亭林门人,又系顾衍生之师)与人论亭林遗书笺称:「先师(按指顾亭林)当日著作甚富,即以晚所见而言,尚有岱岳记四卷、熹宗谅阴记一卷(三大案皆在内,系沾手録)、昭昭夏遗声二卷(昭夏者,中夏也。选明季殉节诸公时,每人有小序一篇,系沾手録)。……今诸书不知在于何处,深为可惜。 【 载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七号。】 知熹庙谅阴记事原稿在顾亭林逝世不久,即不知流转何所。但这还是在乾隆大肆焚毁所谓「违碍」书籍以前的事。至乾隆悍然下令查缴「违碍」书籍以后,在外省移咨应毁各种书目中,已列有无名氏熹庙谅阴记事,当即顾亭林所撰之书。据此可知熹庙谅阴记事原本,在乾隆下令焚书时必然已遭焚毁。因而这本经旧人传録的残稿和记事,在日本也一向被珍视着,至誉为「海内孤本」(日本长泽规矩也亭林著述考中语)。自清代以来向未刊行。
我们取残稿与潘丰刻本亭林文集详加比勘,其中两见于残稿和刻本文集的有与友人论服制书等三十九篇;为残稿所有而未刻入文集的有答门人毛景岩书等六十篇。这未刻入亭林文集的六十遗文特别值得珍视。它们涉及的方面极其广泛,有些是顾亭林谈山东章丘谢世泰侵占他的大桑家庄田产的(如残稿卷一答张稷若书、与魏某书等);有些是谈他北游山东和旅行晋、陜的(如残稿卷二答人书等);有些是谈他被陷入济南黄培诗狱的本末原委的(详后);有些是否谈他力拒佐修明史和不应博学鸿词科试的(如残稿卷二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与苏易公及卷三与苏易公书等);有些示谈他晚年定居关中和营建朱子祠堂的(如残稿卷三留书与山史、与三侄、与王山史、又与王山史等书);有些是谈他的私人室家之事的(如残稿卷一答再从兄书等)。这些书札,有的可与亭林文集互相印证补充(如寄与孝感雄先生语各篇);有的可订补清吴映奎、张穆诸家顾亭林年谱所未备(如康熙十八年,顾亭林辞四川总督周有德西安之聘,并为了摆脱他们的羁绊。飘然出关,作嵩山、少室之游。具见残稿卷一与李星来、卷二与李紫澜、卷三复周制府诸书)。特别是顾亭林谈他被陷入济南黄培诗狱的几篇书札,潘刻亭林文集全未刊入,这显然是刻书时有意删去,以避「时忌」的。幸张穆顾亭林年谱于康熙七年下载有亭林谈及济南诗狱的书札若干通,但残稿二卷还载有亭林谈及此事的与人书(四篇)及与原一甥、上国馨叔诸书。这些篇书札既可与张谱所收互相印证补充,更可贵的还在于,残稿这几篇书札,竟无一篇与张谱所载者重复,即使单从辑佚角度上着眼,也是值得倍加珍视的。因之,这本残稿的特殊价值所在,不仅为我们考订顾亭林生平行事及其「以游为隐」,志图恢复的深意苦心提供了十分真实而具体的说明和例证;更重要的是,这些篇书札还真实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社会一些丑恶的现实。如清代官僚集团的腐败黑暗,人民在官僚、地主和高利贷的重重压榨下至于「人多相食」的悲惨命运;以及清廷如何通过文字狱、举博学鸿词科、开明史馆等措施,以尽其摧残民族文化、牢笼和杀害遗民志士的「能事」。使我们今天读到这些文字,还彷佛可以想见顾亭林当日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至于两见于残稿及刻本亭林文集中的三十九篇书札,经过比勘,也发现了残稿文字有的可疏通补苴刻本文字的疑滞和阙误(如残稿卷一与王山史书等);有的可订正张穆顾亭林年谱诗文系年的舛错(如残稿卷一又与熊耐荼书等) 【 详见拙作论顾炎武的蒋山佣残稿。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五九年第五期。】 ;有的可考知顾亭林作书年月和收书人的姓名(如残稿卷二与郭九芝辞祝书等)有的还可从而考见顾亭林的立身行事、游踪活动与誓死不仕异朝的孤忠亮节的。真是佳处联翩,难以缕举。像残稿卷二答李子德书、卷三答潘次耕书文末较刻本文集多出的那各一节文字,又是多么义正词严,有力地展现出一位抱着亡国惨痛的遗民志士,对于故国的怀恋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文字,对于三百年以下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所起的鼓舞作用,又远远不是文字校勘上的得失所可比拟的了。
我们知道,顾亭林的诗文在生前即屡经增删改易,有着详略上的不同。如答俞右吉书目自云:「至于向日流传友人处诗文,大半改削,不知先生于何见之。」(残稿卷一)又与潘次耕札异云:「寄去文集一本,仅十之三耳,然与向日钞本不同也。」(亭林余集)这本残稿系据亭林原稿传録,文中所描述的情事和口吻,大体上都最为接近本来的面目。自清吴映奎、车守谦、张穆、余嘉以次诸人均未见及 【 据吴映奎、张穆顾亭林年谱和余嘉顾亭林诗谱所辑亭林著述目録均未列有蒋山佣残稿,是其体。】 ,至可珍惜。因之,今天将这本幸存于焚禁之余的残稿和记事重加编次刊行,以供国内外文史学界人士的研讨,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有着特殊意义的工作。
●蒋山佣残稿卷一
答门人毛景岩
答张稷若书
与馆中诸公书
与朱长源
答人书
与李子德
与公肃甥一
与公肃甥二
又与公肃甥书
与李霖瞻
又与李霖瞻
与李星来
又与李星来
与魏某一
与魏某二
与魏某三
与李中孚
答陈亮工
与王山史
与戴枫仲
与侄公成
与
答王山史之一
答王山史之二
答王山史之三
答汤荆岘
与关中友人书
与友人书
答原一甥
答公肃甥
与弟大云
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答迟屏万
与熊耐荼之一
与熊耐荼之二
答再从兄书
答俞右吉
○答门人毛景岩 【 讳今凤,贡监,长洲人。】
所问汪承毛后,钝翁之言亦颇合于理。但末段多受产一议,便似有为而作,以豫箝毛氏之口,为一篇之蛇足耳。令伯广之之嗣于毛,有祖无祢,此乃前人之失;然而广之终身不易姓者,自必有说。今为子者,将改其已没之父使之姓汪,亦非理之所安。征诸近代故事:魏恭简公,昆之大儒也。其家一世姓魏,一世姓李,相为昭穆,传之二三百年,此必有不得已而为之者矣。乃若海宁之陈,为宋高太尉之后,登科者数世,皆以陈为姓。及百史得罪,而彦升欲复姓高,则世论反以为讥。盖君子于名之不正,不可自我而作,苟其受之先人,沿之昔日,则亦「无改于父之道」而已。况毛之与汪,共出姬文,不得以莒、鄫非族为比。
○答张稷若书 【 讳尔岐,山东人。】
别论谆谆,深感厚意,然有所不得已者。弟章丘册地一十顷,就中原主谢世泰占产反多诬陷,足下谓此岂得已而为之哉?久客历下,杜门守岁,不免饥寒,亦复何乐于此?来教谓此庄必卖去方断葛藤。今非无愿买之人,而田亏粮羡,至四五十亩,谁肯包赔?此必不成之事。万一天下有此痴人,某亦决不肯胡涂相付,以彼人之欺我者而转欺人也。若欲拱手让之,以博高洁之名,则当莱人构祸之日,便宜舍此而去,不应至今日而方始踌躇,退不成俗人,进不成高士也。孔子曰:「以直报怨,而不报无道,止于南方之强,非君子之中也。」使虞、芮之君一让一不让,而文王许之,是长乱而施夺也。无以听诸侯之讼,而立万民之师矣。王符有云:「痛不着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此天下之通弊,而山左之人,则更有异焉者。于外来之客,则望之为伯夷,而独许其乡之人之为盗跖,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凡□所以言此者,盖为一二辈悠悠之口,若足下之至诚相爱,则中心藏之矣。但得反我汶阳,亦自不为已甚,一切蜚书嫚语,置之勿问,此于宽身之仁有余矣。
○与馆中诸公书
视草北门,紬书东观,一代文献,属之巨公,幸甚幸甚。列女之传,旧史不遗,伏念先妣王氏未嫁守节,断指疗姑,立后训子,及家世名讳并载张元长先生传中。崇祯九年巡按御史王公 【 一鹗】 具题,奉旨□旌表。乙酉之夏,先妣时年六十,避兵于尝熟县之语濂泾。谓不孝□曰:「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义不可辱。」及闻两京皆破,绝粒不食,以七月三十日卒于寓室之内寝。遗命炎武读书隐居,无仕二姓。迄今三十五年,每一念及,不知涕之沾襟也。当日间关戎马,越大祥之后,乃得合葬于先考文学之兆。今将树一石坊于墓上,藉旌门之典,为表墓之荣。而适当修史之时,又得诸公以卓识宏才而膺笔削之任,共姬之葬,特志于春秋,漆室之言,独传于中垒,不无望于阐幽之笔也。炎武年近七旬,旦暮入地,自度无可以扬名显亲,敢沥诚哀恳,冀采数语存之简编,则没世之荣施,即千秋之风教矣。张传「通及先年□疏札,并在总裁□叶□张两君函中,因乏誊手,不能遍呈并祈鉴宥」
○与朱长源 【 讳树滋,陕西富平人。】
五服考异一部计已送上矣。将卜居敷水、南山之麓□□□□□□□□□□册府元龟一书,自隋以前大抵皆史文,不及覆阅。唐及五代多采之会要。今新旧唐书、五代史之所无者,录出数百条,入日知录等书。其元帙舛讹,不敢擅改,并贴红签于上方。旧唐书误字,则用朱笔改正,并补欠十六张,已成完书。至于所托十三经、廿一史一时未得赢余,幸徐为访求,俟将来现买可也。
○答人书
贵宗为周康叔之后,令曾祖念劬先生分符济北,去后歌思循吏之声,自足传于百代。仆非敢靳一言,但一切赞美传述之文,孔子谓之「方人」,谓之「务外」。恐得罪于圣门,有损于己而无益于人,故宁蹈方命之愆而不敢作也。今录与人书一通奉览,惟谅之。
○与李子德 【 讳因笃,官翰林,富平人。】
愚以祁人一事留滞汾州,而家中忽报亡室之讣,病弟穉孙悬望殊切。幸既足与衍生相从在此,即命衍生设位成服,朝夕祭奠,于礼无阙。今将以明年四月一往吴下,春暮先至华阴,恐匆匆不能叩宅。然一至必当专信相闻,不知弟无他适否,可先寄一字山老处□之。汾州米价每石二两八钱,大同至五两外,人多相食。在此日用之费,三倍华下。至此间风景,大非昨年,今冬又值奇寒,终日煤炭中坐,甚悔此一来矣!
○与公肃甥一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吾甥宜三复斯言,不贻讥于后世,则衰朽与有荣施矣。此中自京兆抵二崤皆得雨,陇西、上郡、平凉皆旱荒,恐为大同之续。与其赈恤于已伤,孰若蠲除于未病。又有异者,身为秦令,而隔河买临晋之小儿,阉为火者,以充僮竖,或言曾割死一人,前闻骇不敢信,顷乃得实据,□有□□遗事奉览,可想而知其人也。岂非自陕以西别一世界乎?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义,而其本在于养廉。故先以俸禄一议附正,然此今日所必不行,留以俟之可耳。九经之外,所著大抵如此。世有孟子,或以之劝齐梁,我则终于韫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