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集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面愈密。鞭心入微,才力与学力俱无可恃,庶几弹丸脱手时乎?若漫不经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贾、董、匡、刘之作,引绳墨,切事情。至若韩信登坛之对,孔明隆中之语,则又切之切者也。理学之执持纲纪,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板桥《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指远之处。
  郑板桥非闲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求精求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板桥又记,时年已五十八矣。
  清代学者像传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有政声。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先生为人疏宕洒脱,天性独挚。工画兰竹,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有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楷书尤精,惟不多作。诗近香山放翁,吊古诸篇,激昂慷慨。词亦不肯作熟语。时有「郑虔三绝」之目。所著有板桥诗钞,手书刊刻行于世。集后附刻家书数篇,情真语挚,悱恻动人。
  郑燮小传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乾隆丙辰举于乡,连登进士第。授范县知县,改调潍县,以疾乞归。板桥幼颖悟,读书饶别解,绰有文名。家固贫,落拓不羁。壮岁客燕市,喜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既得官,慈惠简易,与民休息,人亦习而安之。而崎岖历落,于州县一席,实不相宜。世方以武健严酷为能,而板桥以一书生,欲清净无为,坐臻上理,闻者实应且憎,否则怒骂谴诃及矣。雅善书法,真行俱带篆籀意,如雪柏风松,挺然而秀出于风尘之表。所画兰草竹石,亦峭葵别致。诗内所云:时时作画,乱石秋苔,时时作字,古与媚偕者是已。诗取道性情,务如其意之所欲出。其自序有云:余诗格卑下,七律尤多放翁习气,屡为知已诟病,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后来亦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惭惭愧汗下云云,其言可谓不自满矣。然其诗流露灵府,荡涤埃,视世间无结不可解之事,即无梗咽不可道之词。空山雨雪,高人独立;秋林烟散,石骨自青,差足肖之。非彼借口白战,以自诩为羌无故实者也。板桥徒以狂故不理于口,然其为人内行醇谨,胸中具有泾渭。所刻寄弟书数纸,皆老成忠厚之言,大有光禄庭诰、颜氏家训遗意。异科放荡以为高者,信贤者之不可测也。昔晋文王称阮嗣宗为至慎,吾于板桥亦云。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三十三
  书事
  潍县知县郑板桥燮;扬州人。乾隆丙辰进士,与吾胶南阜老人高凤翰善。余曾于南阜处见郑往来笔札,心慕其人。辛未五月,下第归,过潍,招饮友人家。潍俗重贾,二三贾客与语焉。语次及板桥,余亟问曰:「何如?」群贾答曰:「郑令文采风流, 施于有政,有所不足"余曰"岂以诗酒废事乎?"曰:“喜事。丙寅丁卯间,岁连歉,人相食,斗粟值钱千百。令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徕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乎粜。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监 生以事上谒,辄庭见,据案大骂:驮钱驴有何陈乞,此岂不君所乎!命阜卒脱其帽,足踢之,或掖头黥面驱出。"余曰:“令素怜才爱士,此何道?”曰:“惟不与有钱人面作计。”余笑而言曰:“贤,此过乃不恶!”群贾相视愕起坐去。语曰:商贾之言,医匠之心。录其事以俟采风者。
  墨林今话
  板桥道人郑燮,兴化人。诗词书画皆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其视古人亦罕所心服,惟徐青藤笔墨真趣横逸,不得不俯首耳。道人兰竹之妙,张瓜田论之已详。其随意所写花卉杂品,天资奇纵,亦非凡手所能,正与青藤相似。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故心余太史诗有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又一绝云:“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可谓抉其髓矣。板桥性疏放不羁,以进士选范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又如故,为上官所斥。于是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豪贵家虽踵门请乞,寸笺尺幅,未易得也。家酷贫,不废声色。所入润笔钱随手辄尽,晚年竟无立锥,寄居同乡李三鳟宅,而豪气不减。卢雅雨转运扬州,寄诗云:“一代清华盛事饶,冶春高宴各方镳。风流暂显烟花在,又见诗人郑板桥。”其所定诗集手书刊行,并附杂著小唱于后。板桥题画之作,与其书画悉称,故觉妙绝,他人不宜学也。略钞数首,以存别调。题破盆兰云:“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窨无知已,打破乌盆更入山。”渔隐图云:“从今不复画芳兰,但写萧萧竹韵寒。短节零枝千万个,凭君拣取钓鱼竿。”
  铜鼓书堂遗藁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乾隆丙辰进士, 除山左潍县令。才识放浪,磊落不羁,能诗、古文,长短句别有意趣。未遇时曾谱沁园春.书怀一阕云:“花亦无知,月亦无聊, 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研烧书,椎琴裂 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教歌家世, 乞食风情。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其风神豪迈,气势空灵,直逼古人。板桥工书,行楷中笔多隶法,意之所之,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另具高致。善画兰竹,不离不接,每见疏淡超脱。画幅间常用一印曰:“七品官耳”,又一印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板桥自序
  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少陵七律、五律、七古、五古、排律皆绝妙,一首可值千金。板桥无不细读,而尤爱七古,盖其性之所嗜,偏重在此。曹将军丹青引、溯陂行、瘦马行、兵车行、哀王孙、洗兵马、缚鸡行、赠毕四曜,此其最者;其余不过三四十首,并前后打鱼歌,尽在其中矣。是左传、是史记,似庄子、离骚,而六朝香艳,亦时用之以为奴隶。大哉杜诗,其无所不包括乎!七律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皆由此而推之;五律诗秦州杂诗二十首、咏物三十余首、达行在所三首,皆由此而推之;五言古诗前后出塞、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北征、彭衙行,以及排律之经昭陵、重经昭陵、别严贾二阁老、别高岑,皆由此而推之。立志不分,乃疑于神。
  板桥平生无不知已,无一知已。其诗文字画每为人爱,求索无休时,略不遂意,则怫然而去。故今日好,为弟兄,明日便成陌路。
  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式、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后先之际,何多让焉!”
  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读书虽不多,亦不少;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初极贫,后亦稍稍富贵;富贵后亦稍稍贫。故其诗文中无所不有。
  陋轩诗最善说穷苦,惜其山水不多,接交不广,华贵一无所有。所谓一家言,未可为天下才也。板桥诗如七歌,如孤儿行,如姑恶 ,如逃荒行、还家行,试取以与陋轩同读,或亦不甚相让;其他山水、禽鱼、城郭、宫室、人物之茂美,亦颇有自铸伟词者。而又有长短句及家书,皆世所脍炙,待百年而论定,正不知鹿死谁手。
  乾隆庚辰,郑燮克柔甫自叙于汪氏之文园,与刘柳村册子合观之,亦足以知其梗概。
  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
  虽圣帝明王在上,无所可忧,而往古来今,何一不在胸次?叹老嗟卑,迷花顾曲,偶一寓意可耳,何谆谆也!燮又记。

  ○诗词

  逃荒行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
  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天荒虎不饥,肝人伺岩阻。
  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嗟予皮发焦,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不堪充虎饿,虎亦弃不取。
  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
  路妇有同伴,怜而与之乳。咽咽怀中声,咿咿口中语;
  似欲呼爷娘,言笑令人楚。千里山海关,万里辽阳戍。
  严城啮夜星,村灯照秋浒。长桥浮水面,风号浪偏怒。
  欲渡不敢樱,桥滑足无履;前牵复后曳,一跌不复举。
  过桥歇古庙,聒耳闻乡语。妇人叙亲姻,男儿说门户;
  欢言夜不眠,似欲忘愁苦。未明复起行,霞光影踽踽。
  边墙渐以南,黄沙浩无宇。或云薛白衣,征辽从此去;
  或云隋炀皇,高丽拜雄武。初到若夙经,艰辛更谈古。
  幸遇新主人,区脱与眠处。长犁开古碛,春田耕细雨;
  字牧马牛羊,斜阳谷量数。身安心转悲,天南渺何许。
  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注。
  郑板桥于乾隆十一年由范县莅潍县任知县,正际潍县连年灾荒,出现“岁连歉”、“人相食,斗食值钱千百”的哀鸿遍野的局面,农民流离失所,流浪天涯。诗人目睹农民逃荒东北的惨景,写下了不朽诗篇。该诗辑录入《潍县志?通纪》卷三内。
  还家行
  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遥闻齐鲁郊,谷黍等人长。
  目营青岱云,足辞辽海霜;拜坟一痛哭,永别无相思。
  春秋社燕雁,封泪远寄将。归来何所有,兀然空四墙;
  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驱狐窒鼯鼠,扫径开堂皇;
  湿泥涂旧壁,嫩草覆新黄。桃花知我至,屋角舒红芳;
  旧燕喜我归,呢喃话空梁;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
  念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圣恩许归赎,携钱负橐囊。
  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彷徨;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
  摘去乳下儿,抽刀断我肠。其儿知永绝,抱颈索阿娘;
  堕地几翻覆,泪面涂泥浆。上堂辞舅姑,舅姑泪浪浪。
  赠我菱花镜,遗我泥金箱;赐我旧簪珥,包并罗衣裳。
  “好好作家去,永永无相忘。”后夫年正少,惭惨难禁当;
  潜身匿邻舍,背树倚斜阳。其妻径以去,绕陇过林塘。
  后夫携儿归,独夜卧空房,儿啼夫不寐,灯短夜何长。
  思归行
  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人食之十三,畜食何可量。
  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帝心轸念之,布德回穹苍。
  东转辽海粟,西截湘汉粮,云帆下天津,朦艟竭太仓。
  金钱数百万,便宜为赈方。何以未赈前,不能为周防?
  何以既赈后,不能使乐康?臣也实不材,吾君非不良。
  臣幼读书史,散漫无主张,如收败贯钱,如撑断港航,所以遇烦剧,束手徒周章。
  臣家江淮间,虾螺鱼藕乡,破书犹在架,破毡犹在床。待罪已十年,素餐何久长。
  秋云雁为伴,春雨鹤谋梁,去去好藏拙,满湖莼菜香。
  效李艾山前辈体
  秋声何处寻,寻入竹梧里。一片竹梧阴,何处秋声起。
  挽老师鄂太傅五首
  一
  西华门外草萋萋,白塔金鳌树影迷。北斗有光清漏肃,三台无力晓云低。
  上方乙夜调丹药,七校春风送紫泥。其奈巫阳下霄汉,钧天有诏意先赍。
  二
  松苍桧老日华东,铃索凄清澹晓风,遗草不曾归太史,嘉谟只是告深宫。
  河山有象心难画,周召无模趣则同。应向九天陪列圣,赤虬骑在白云中。
  三
  六诏风烟旧莽苍,九边吹角夜琅琅。云山秋静黄金甲,花柳春深绿野堂。
  辟谷有方羞检阅,扫门无客自清凉。圣朝若画麒麟阁,姓霍仍须讳写光。
  四
  天泪湟湟湿尾箕,八荒九译尽衔悲。武功万里兼文德,王佐千秋实帝师。
  学并南阳还令主,勋高郭相又佳儿。人间五福于今备,合演《洪畴》作诔辞。
  五
  平泉草木锡天家,石槛松门竹径赊。笼鸟放还天地囿,池鱼乐并海江涯。
  布衣屡卧平津阁,远泪难挥杜曲花。华屋山丘何限痛,终须来吊旧烟霞。
  署中无纸,书状尾数十与佛上人
  闲书状尾与山僧,乱纸荒麻叠几层,最爱一窗晴日照,老夫衙署冷于冰。
  咏史二首
  一
  云里关门六扇开,天边太华鸟飞回,汉家安受秦家业,项羽东归只废材。
  二
  已背齐盟强自雄,便应割据守关中,如何宴罢鸿门去,却觅彭城小附庸。
  窘况为许衡州赋二首
  一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