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藏书纪事诗
藏书纪事诗
《居易录》:“涿州高儒,武弁也。家多藏书,有《百川书目》。”
《征刻唐宋秘本书目》:“高儒《百川书志》二十卷。儒,涿州人,志其家藏书如晁公武之例。”
一八六、李如一贯之 侄忠毅应昇
东原赤岸李如一,意气性情殊不群。
觅得异书频下拜,刓编囗(献齿)翰尽归君。
钱受之《李贯之先生墓志铭》:“江阴李君讳鹤翀,字如一,后以字行,字贯之。家世力耕,给公上,其余悉以购书。搜秘本,访逸典,藏弆刓,编囗(献齿)翰。老而食贫,指其藏书曰:‘富猗郑矣。’其读书也,阙必补,讹必正,同异必雠勘,病不辍业,衰不息劳。仿宋晁氏、尤氏《书目》,自为诠次,发凡起例,井如也。天启中,群小附椓人乱政。缪宫允昌期,妹之夫也,御史应昇,弟子也。相继械系。君执应昇手曰:‘勉之,李氏有人矣。’君祖戒庵府君讳翊,以儒有闻。翊生复庵府君,讳果,用孙应升死忠,赠太仆卿,君之父也。君以崇祯庚午卒,享年七十有四。子奕茂,孙男五人,良知、成之、及功、遴之、挺之。铭曰:‘江阴东原赤岸里,有明硕儒葬于此。’”又《李贯之七十序》:“贯之横经藉书,朱黄错互。虞监之亲钞,杜侯之手跋,充栋宇而溢机杼,江以南艳称之。余与贯之皆有好书之癖,每从借书,未尝不倒庋相付也。”又《草莽私乘跋》:“江上李如一,性情意气,可敬可畏。见图籍,则破产以收;获异书,则焚香肃拜;遇秘册,必贻书相问;有求假,必朝发夕至。”
《池北偶谈》:“《南唐书》,今止传陆游、马令二本。胡恢书久不传,惟江阴赤岸李氏有之。李即忠毅公应昇之叔,忘其名矣。”昌炽案:即贯之先生也,实为忠毅之伯父。余见其《得月楼书目》,又有《南唐录》十卷,徐洪撰。考《通志艺文略》:“《江南录》十卷,徐铉、汤悦等撰,记江南李氏之事。”疑即此书,而铉误为洪也。又有周淙《临安志》十五卷足本,宋敏求《河南志》二十卷,李宗谔《苏州图经》六卷,赵抃《成都古今记》三十卷,皆世所不传之本。
《明史李应昇传》:“字仲达,江阴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福建道监察御史,以劾魏忠贤削籍。李实劾周起元,疏入应昇名,逮下诏狱,酷掠毙之。崇祯时,赐太仆卿,福王时追谥忠毅。”著有《落落斋集》。
《天禄琳琅》:“《大戴礼记》,明李应昇藏本。有‘江阴赤岸李氏落落斋藏书记’方印。”
梨洲《思旧记》:“李孙之字肤公,江阴忠毅公之子,好读书。钱牧斋尝谓江阴李氏家多残本。肤公无子,然所著《三朝野记》足以传矣。”
魏叔子《落落斋记》:“李忠毅公有贤子曰肤公,当国变,弃诸生。性疏懒,不治事,而独好学,以诗文自娱。入其斋,书帙纵横,凝尘落席。”昌炽案:“士礼居所藏《宝晋英光集》,为戒庵老人李诩藏书。据钱受之所作墓志,即贯之先生祖也。惟诩作翊。《江阴县志》亦作诩。
一八七、赵宦光凡夫 子均灵均
远上寒山石径青,神仙眷属草堂灵。
悉昙经典归何处,憔悴中郎曙后星。
《苏州府志》:“寒山别业在支硎之南,高士赵宦光葬父于此。自辟岩壑,如仙源异境,与其妻陆卿子偕隐焉。构小宛室,藏书其中。
冯时可《赵凡夫先生传》:“凡夫姓赵氏,名宦光,故宋王孙神明之胄。父含元子,讳廷梧。配陆硕人,子传先生讳师道所自出。”
钱受之《赵灵均传》:“君讳均,字灵均,父宦光。灵均娶于文,讳淑,字端容,其高祖父为衡山公,父为贡士从简。端容性明慧,所见幽花异卉,小虫怪蝶,信笔渲染,皆能摹写,得千种,名曰《寒山草木昆虫状》。灵均玩其妻施丹调粉,日晏忘食,欣欣如也。崇祯甲戌,端容卒,年四十有三。又七年庚辰六月,灵均亦卒,年五十。无子。以从弟子之子锟为后。一女曰昭,归平湖马氏。余读李易安《金石录序》,叹其伉俪之贤,才藻之美,而惜其不终。如灵均夫妇,其才可以耦,其穷亦可以老,而天不与之寿,且斩其后,何邪?先赵氏之金石,今独其目在耳;小宛之堂,芸签缥带,亦如所谓‘连舻累舳,散为云烟’者。有无聚散,不可重为叹邪?”
《珊瑚网》:“崇祯癸未重九,寒山赵子惠携其先凡夫所遗物欲售。余得观衡山手录《甫里集》、李兆海墨迹,及古澄泥砚,杨萱彩描漆囊、鱼耳宣炉。子惠近作云:‘盛夏非关逼岁除,凯风偏不惜吹嘘。’款题‘扶风马昭’,从夫姓也。诗与字不下其先陆卿子,至写生逼真其母氏文淑也,惜不免去妇叹耳。噫!佳人命薄,自古为然矣。”
《天禄琳琅》:“《梁溪漫志》有‘吴郡赵宦光家诸子’印。又《姓氏急就篇》,有‘寒山赵宦光家诸子’、‘赵凡夫读残书’二朱记。”
《持静斋书目》:“《书法钩玄》四卷,元刊本。眉端丹黄皆赵宦光手迹,后有草篆书‘万历壬子仲春二日胡蜨寝阁’云云,有‘吴郡赵宦光家经籍’、‘寒山’、‘梁鸿墓下凡夫’诸印。”
昌炽案:《寒山志》:“凡夫有庐曰尺宅,署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其内院曰蝴蝶寝,寝前佛阁可藏三车经籍,曰悉昙章阁。悉昙章者,华梵互称五天大藏之祖,万国文字皆从流出也。”又案:《式古堂书画考》:赵端容《文石良姜图》,有“寒山兰闺画史”、“乔叶贞蕤”、“端操有从幽闲有容”三朱记。
一八八、潘曾绂昭度
细柳旌旗首渡江,将星黯澹落军幢。
乱书叠石人如蚁,不用飞梁驾急泷。
《吴兴藏书录》:《后林潘氏书目》下引《湖录》:“潘曾紘字昭度,乌程人。万历丙辰进士。崇祯七年,巡抚南赣。九年,羽书征天下勤王,曾紘提兵入卫,独先诸道渡江,以劳成疾,卒于军,赐祭葬。”又云:“中丞公曾紘,有意汲古,广储缥缃,视学中州,罗致更夥。鼎革时遭劫,士兵至以书于溪中叠桥为渡,以般运什物。书之受厄至此。书目已不复存。”
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语溪吕及父,吴兴潘氏婿也。言昭度欲改《宋史》,网罗宋室野史甚富。缄固十余簏在家,约余往观,先以所改《历志》见示,未几而及父死矣。此愿未遂,不知至今如故否也。”
闵元衢《贵耳集跋》:“潘昭度中丞尝语余曰:‘古人恐无表见而著书,使不传,何假于著?吾辈爱书,拥而不使之传,亦岂真爱?今而后,宜以郡之藏书而不一借者为戒。’”
一八九、陈良卿 陆元度
举举方严两塾师,屠沽平视里中儿。
且捐儒服拈书奉,袖有渐渐麦秀诗。
《紫桃轩杂缀》:“陈良卿性嗜异书。年逾立,即释儒服谢学使者,隐沙水竹榭之间,与吟翁野衲相往还。遇有奇书隐牒,不惜破产购之。江南故家遗帙,搜抉殆遍。一日寄示余《月泉吟社》一编,皆故宋遗老以此耗磨雄心,而呴濡慰藉,良非浅者。若良卿当盛明之世,英茂之年,辄自敛藏,恣其探奇索秘翔泳无羁之性,抑何高也?固知巢许于陵,一线根脉,千古原未尝断。”又:“陆元厚家贫,为童子师。性方严,行止举举,里中屠沽儿不敢狎视。公卿折节交之者,仅一报谒,不数往也。喜蓄奇书,学奉多为书尽。余尝得其《周礼》、《国策》、《离骚》、王子年《拾遗记》诸书,皆精本。元厚书摹《急就》,婉逸有态。画工草虫,不多为人作。”昌炽案:陈、陆两人,始末未详。《紫桃轩杂缀》,明李日华竹嬾所著。日华,万历间进士,两人与同时,故次于万历之末。
一九○、陈继儒仲醇
饼师灶妾呼名字,宿老贫酸丐唾余。
一语先生差不恶,不知棋局但钞胥。
《明史》:“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人。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之,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年八十二卒。”
《列朝诗传》:“仲醇能延招吴越间穷儒老宿,使之寻章摘句,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萃成书。寡闻者购为枕中之秘。”
《静志居诗话》:“仲醇以处载虚声,倾动朝野。市骨董者如赴毕良史榷场;品书画者必求张怀瓘估价。时无英雄,互相矜饰,甚至吴绫越市,皆被其名,灶妾饼师,争呼其字,未免名不副实焉。”
眉公《尚白斋读书十六砚》:“余颇藏异册,每欣然指谓子弟云:‘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又《太平清话》:“余得古书,校过付钞,钞后复校;校过付刻,刻后复校;校过即印,印后复校。然鲁鱼帝虎,百有二三。夫眼眼相对尚然,况以耳传耳,其是非毁誉,宁有真乎?”昌炽案:眉公《宝颜堂秘笈》,改窜删节,真有有如不刻之叹,未能副其言也。惟其率藏书云:“钞本书如古帖,不必全帙,皆是断珪残璧。”又《岩栖幽事》中有一言云:“着棋不若钞书”,皆为名论。其所居曰“宝颜堂”者,以得颜鲁公书《朱巨川告身》,故以名其堂也。云间城外又有两精舍,一顽仙庐,一来仪堂,见梨洲《思旧录》。又有婉娈草堂,仲醇尝题诗云:“长者为营载竹地,中年方惬住山心。”见《岩栖幽事自序》。其所藏书画,尝用一印,曰“一腐儒”。
一九一、徐囗(火勃)惟起 子延寿存永
武夷神君不可见,幔亭仙乐奏云匏。
欲寻三岛人间世,无恙鳌峰汗竹巢。
《列朝诗传》:“徐举人熥,字惟和,布衣。囗(火勃)字惟起,又字兴公。闽县人,永宁令囗(木昂)之子也。兄弟皆擅才名,兴公万历间与曹能始狎,主闽中词盟,后进皆称兴公诗派。家多藏书,著《笔精》、《榕阴新检》。崇祯己卯,偕其子访余山中,约以暇日互搜所藏书,讨求放失。遭时丧乱,兴公、能始俱谢世,而余颓然老,无志于斯文矣。兴公之子延寿,能读父书。林茂之云,劫灰后,兴公鳌峰藏书尚无恙也。”
《渔洋诗话》:“徐延寿字存永,徐兴公之子也。家鳌峰,藏书与曹能始、谢在杭埒。乱后,并田园尽失之。”
《明诗综》:南损斋评云“兴公所居鳌峰麓,客从竹间入。环堵萧然,而牙签四围,缥缃之富,卿侯不能敌也。”
《静志居诗话》:“严仪卿论诗,谓诗有别才,非关学也。其言似是而实非。兴公藏书甚富,予尝见其遗籍,大半点墨施铅,或题其端,或跋其尾。好学若是,故其诗典雅清稳,与惟和足称二难。今有称诗者,问以《七略》、四部,茫然如堕云雾。顾好坐坛坫说诗,其亦不自量矣。”
《红雨楼家藏书目序》:“予少也贱,性喜博览,尝取父书读之,觉津津有味。既长,稍知访辑,然室如悬罄,力不能举群有也。余壬辰、乙未、辛丑,三为吴越之游,庚子又有书林之役。乃撮其要者购之,因其未备者补之。更有罕睹难得之书,或即类以求,或因人而乞,或有朋旧见遗,或借故家钞录。积之十年,合先君子、先伯兄所储,可盈五万三千余卷。存之小楼,堆床充栋,颇有甲乙,次第铅椠,暇日遂仿郑氏《艺文略》、马氏《经籍考》之例,为《书目》四卷。万历壬寅初秋,三山徐囗(火勃)兴公书。”又《藏书屋铭》:“少弄词章,遇书辄喜。家乏良田,但存经史。先人手泽,连篇累纸。珍惜装潢,不忍残毁。补缺拾遗,坊售肆市。五典三坟,《六经》诸子。诗词集说总兼,乐府稗官咸备。藏蓄匪称汗牛,考核颇精亥豕。虽破万卷之有余,不博人间之青紫。茗椀香炉,明窗静几。开卷朗吟,古人在此。名士见而叹嘉,俗夫闻而窃鄙。淫嗜生应不休,痴癖死而后已。此乐何假南面百城,岂曰夸多而斗靡者也。”又《题儿陆书轩》:“菲饮食,恶衣服,减自奉,买书读,积二年,堆满屋。手有校,编有目。无牙签,无玉轴。置小斋,名汗竹。博非厨,记非簏,将老矣,竟不熟。青箱业,教儿陆,继书香,尔当勖。”又《笔精》一则云:“余尝谓人生之乐,莫过闭户读书。得一僻书,识一奇字,遇一异事,见一佳句,不觉踊跃。虽丝竹满前,绮罗盈目,不足喻其快也。六一公有云:‘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余友陈履吉云:‘居常无事、饱暖、读古人书,即人间三岛。’皆旨哉言也。”
《皕宋楼藏书志》:“《晏子春秋》八卷,元刊,徐幔亭旧藏。末题‘万历戊戌中秋,购于阊门肆中。徐熥识。’”又:“《桧亭稿》九卷,元刊本,面签徐兴公手书‘《丁桧亭集》,徐氏汗竹巢珍藏本,元板’十四字。”又:“《丁鹤年诗集》三卷,兴公书‘《丁鹤年集》,徐氏汗竹巢珍藏本,元板’十四字。”
一九二、耿震国 裔孙迪吉
苏门学髓开百楼,火传束緼遍中州。
问津欲涉富春否,一叶卬须太乙舟。
陈用光《太乙舟文集河南耿氏富春轩藏书目录序》:“富春轩者,耿征君震国与其兄华国读书之斋名也。耿氏居襄城,自奉政君显以学行仕宦,著于明者数世。崇祯末,富春君偕二子殉难。及我朝而以文学称者相接也。富春君尝购书金陵,合奉政君所积,得三万五百七十卷。传至训导君应蛟,而《目录》遂失。又五世孙迪吉,乃就其父孝友所蓄书并先世所藏,重加编目。又备著孝友君所手钞及累世自著书目附于后。仍系之富春轩者,从其朔也。子兴宗以示余,余谓耿氏后能裒集遗书,兢兢守之,惟恐失坠。富春君游高忠宪、黄石斋之门,而百楼先生为孙征君奇逢弟子,虽籍西平,别开襄城,然国兴宗五世从祖也。孙征君隐居伊、洛,实开潜庵之学。余观耿氏自著书中有《中州道学编》,孝友君手钞书有《苏门大社谱》,意其所述者孙氏之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