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丞集笺注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水,《文苑英华》作“浦”。○《乐府诗集》采此诗后四句作一首,题曰《睦州歌第一》。
成按:《唐诗纪事》云:或说此诗为议时之作。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言势焰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有表而无其内也。“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言恩泽偏也。“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言畏祸深也。其说甚凿。王友琢崖尝辟之日:诗有二义,或寄怀于景物,或寓情于讽谕,各有指归;乃好事之徒,每以附会为能,无论其诗之为兴为赋为比,而必曲为之说曰,此有为而言也,无乃矫诬实甚欤?试思此诗,右丞自咏终南,于人何预?而或者云云若是,彼飞燕兴谗于太白,蛰龙腾谤于眉山,又何怪焉。黄山谷谓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斯言也,岂仅读杜者当奉为金科哉。琢崖又言:首句“天都”字,依《淮南子》云:登太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右丞《韦氏逍遥谷宴集序》云:天都近者,王官有之。韩昌黎《乌氏庙碑铭》云:作庙天都以致其孝。皆以天都为帝都之别称。乃或引《关中记》,言终南山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日“天都”者,是失之踳驳矣。次句是言其与他山连接不断,直至海隅耳。文意极明显,乃或谓终南在陕境,去海极遥,到海隅者,形容之辞,如此必指东方之海隅而言,则齐鲁之间,岂有终南之拳石在者,是失之拘执矣。“分野”句是极言山之广大,陕志谓终南山西起陇山,东逾商洛,绵亘千里有余,南北亦然,其盘踞不止一州之地;则知天之分野,亦不专隶一舍。或谓中峰之北,为雍为井鬼,中峰之南,为梁为翼轸者,是失之臆撰矣。其讨论曲当,不事撏扯,多此类。平日论诗,必因其自然之势,而不好为钩深索隐之言,以求苟异于人,多与予见吻合者。故集中诸家曲说,刊削殆尽,洗清之功,实多得其益焉。
辋川闲居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映,映,一作“拔”。白鸟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春园即事
宿雨乘轻屐,春寒着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淇上即事田园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日隐,一作“白日”。河明阊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猎,《瀛奎律髓》作“田”。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与卢象集朱家
主人能爱客,爱,凌本作“对”。终日有逢迎。
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
柳条疏客舍,槐叶下秋城。
语笑且为乐,吾将达此生。达,凌本作“适”。
过福禅师兰若
岩壑转微迳,《文苑英华》作“岩壑带松迳”,一本作“岩壑带茅迳”。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天,一本作“仙”。跪,凌本作“跽’。
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
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黎拾遗昕裴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一本“裴”字下多“秀才”二字。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向,刘本作“尚”。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求,一作“牛”,误。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鹊,《唐诗品汇》作“雀”。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感化寺,《文苑英华》作“化感寺”。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林,顾可久本作“村”。松风直似秋。
同咏
裴迪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同咏
裴迪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退,退,顾可久本作“适”。清凉何所求?
郑果州相过
相,凌本作“见”。
丽日照残春,丽,刘本作“斜”。初晴草木新。
床前磨镜客,前,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头”。林里灌园人。林里,顾元纬本作“树下”,凌本作“花下”。
五马惊穷巷,惊,《方舆胜览》作“过”。双童逐老身。逐,《方舆胜览》作“送”。
中厨办粗饭,中厨,《文苑英华》作“厨中”。当恕阮家贫。当恕,《文苑英华》作“常恐”。
过香积寺
《文苑英华》以此诗为王昌龄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深,《文苑英华》作“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成按:此篇起句极超忽,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踪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高手,未易多觏。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毒龙”宜作妄心譬喻,犹所谓心马情猴者,若会意作降龙实事用,失其解矣。
过崔驸马山池
画楼吹笛妓,画,一作“书”。金碗酒家胡。碗,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埒”。
锦石称贞女,青松学大夫。
脱貂贳桂酌,酌,顾元纬本、凌本俱作“醑”。射雁与山厨。
闻道高阳会,愚公谷正愚。
送李判官赴江东
江东,一作“东江”。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卷之八近体诗三十三首
送封太守
忽解羊头削,聊驰熊轼轓。轼,顾元纬本、凌本俱作“首”。
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攒,一作“藏”。
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送严秀才还蜀
宁亲为令子,为,《文苑英华》作“真”。似舅即贤甥。
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
送张判官赴河西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送岐州源长史归
原注:源与余同在崔常侍幕中,时常侍已没。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槿,一作“柏”。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送张道士归山
先生何处去?王屋访毛君。毛,诸本皆作“茅”,唯顾元纬本、凌本作“毛”,今从之。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人间若剩住,若剩住,《文苑英华》作“数剩住”,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苦难剩”。天上复离群。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
同崔兴宗送瑗公
一作《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
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
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
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
一施传心法,惟将戒定还。
同咏
崔兴宗
行苦神亦秀,泠然溪上松。
铜瓶与竹杖,来自祝融峰。
常愿入灵岳,藏经访遗踪。
南归见长老,且为说心胸。
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今年寒食酒,应得返柴扉。得,一作“是”。
留别钱起
秉恕按:钱起集亦载此诗,题作《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文苑英华》亦谓是起诗,题作《晚归蓝田酬中书常舍人赠别》,微有不同。《唐诗纪事》云:起还蓝田,王维赠别云:“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云云。起答诗云:“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云云。是以二诗为互相酬答之作也。细玩“知音青琐”之句,合是钱作无疑;盖“留别”字是题,“钱起”字是作者姓名,本以同咏附载集中,或者因联书不断,误谓四字俱是诗题,遂作右丞之诗耳。五绝内“驻马分襟”一首,亦是此误,但旧本所定,未敢辄加变乱,聊存管见,以俟识者之论定焉。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仍,凌本作“犹”。看山免采薇。山,凌本作“花”。○四句一作“别山如昨日,春露已沾衣。采蕨频盈手,看花空厌归。”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
送邱为往唐州
宛洛有风尘,君行多苦辛。
四愁连汉水,百口寄随人。
槐色荫清昼,杨花惹暮春。
朝端肯相送?天子绣衣臣。
送元中丞转运江淮
钱起集亦载此首。
薄税归天府,税,一作“赋”。轻徭赖使臣。
欢沾赐帛老,恩及卷绡人。
去问珠官俗,珠,钱集作“殊”。来经石劫春。凌本作“来看石劫城”,钱集作“来经几却春”。
东南御亭上,御,钱集作“卸”,刘本、顾可久本作“高”,俱非。莫使有风尘。使,钱集作“问”。
送崔九兴宗游蜀
送君从此去,转觉故人稀。
徒御犹回首,田园方掩扉。
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
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处归?处,《唐诗纪事》作“岁”。
送崔兴宗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
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
塞阔山河净,阔,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迥”。山,凌本作“江”。天长云树微。
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送平淡然判官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起,《唐诗正音》作“赴”,一作越。瀚海经年别,别,顾元纬本、凌本、《文苑英华》俱作“到”。
交河出塞流。须令外国使,须,《文苑英华》作“预”。
知饮月支头。知,一作“只”,非。
送孙秀才
《唐诗纪事》以此诗为王缙之作。
帝城风日好,风,《文苑英华》作“春”。况复建平家。
玉枕双文簟,文,《文苑英华》、《唐诗纪事》俱作“纹”。金盘五色瓜。
山中无鲁酒,无,《文苑英华》、《唐诗纪事》俱作“沽”。松下饭胡麻。
莫厌田家苦,厌,《文苑英华》作“怨”。归期远复赊。
成按:孙秀才盖客于京师,遨游诸王之门,不得意而归者。故首美帝城风日,并引建平家以为拟喻;承以“玉枕”、“金盘”一联,则客游之适意可知。今舍之而归去,所饮者若彼,所饭者若此,田家淡薄,大异畴昔,几何不生厌苦。然而莫厌者,不犹愈乎?其慰藉之意深矣。
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烟,顾元纬本、凌本、《文苑英华》、《唐诗品汇》俱作“沙”。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汉,凌本作“使”。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地,顾元纬本、凌本俱作“上”,一作“址”。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间,《文苑英华》作“中”。老,《唐诗品汇》作“著”。
送方城韦明府
遥思葭菼际,寥落楚人行。
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
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
若见州从事,无嫌手板迎。
送李员外贤郎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
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
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
送梓州李使君
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文苑英华》作“乡音听杜鹃”。
山中一半雨,半,二顾本、凌本、《唐诗品汇》俱作“夜”。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瀛奎律髓》、《唐诗正音》俱作“賨”。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不敢,当是“敢不”之讹。
钱牧斋云:《文苑英华》载王右丞诗,多与今行椠本小异,如“松下清斋折露葵”,“清斋”作“行斋”。“种松皆作老龙鳞”,作“种松皆老作龙鳞”,并以《英华》为佳。《送梓州李使君》诗,“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作“山中一半雨”,尤佳。盖送行之诗,言其风土,深山冥晦,晴雨相半,故日“一半雨”,而续之以“焚女”、“巴人”之联也。崔颢诗:“寄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英华》云:“‘余知报国心’,如俗本,则颢此句为求知矣。”此类甚多,读者宜详之。
送张五諲归宣城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
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
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更,一作“夜”。
送友人南归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亦稀,《文苑英华》作“欲飞”,非。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郧,顾可久本、《唐诗正音》俱作“郎”,误。楚人菰米肥。米,一作“菜”,《文苑英华》作“叶”。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送贺遂员外外甥
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
苍茫葭菼外,云水与昭丘。与,一作“同”。
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
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送杨长史赴果州
《瀛奎律髓》长史下多一“济”字。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去,《方舆胜览》作“欲”。
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啼,《瀛奎律髓》、《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声”。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送邢桂州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