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段正元文集
段正元文集
有神与无神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二十八日记
鬼神之说。谓之有耶。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谓之无耶。则因果报应。莫或使之。若或使之。非有存神过化。出幽入冥之君子。殆难周知鬼神之情状也乎。现今世界有主张有神教者。有主张无神教者。有主张一神教者。有主张多神教者。诸说纷纷。莫衷一是。而孔子垂教。不说有神。亦不说无神。怪力乱神。且在所不语。其散见於经文者。一则曰敬鬼神而远之。再则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信如鬼神之说。果属无稽。则孔子之敬而远之。且盛称其德。真乃多事矣。盖一阴一阳之为道。而鬼神亦阴阳之灵气。揆之古先圣贤。神道设教之旨。所谓实式凭之。实式临之。直与皇天后土。相提并论。而推及於人事之作用。则鬼神二字。在人则示为善恶之监临。在己则示以返诸良心之裁判。后儒虽智不足以知鬼神。而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之说。要亦非通人之论。然自鬼神祸福之说行。而神道设教之旨。不惟无功。反因而转晦。每见有平常之人。入庙烧香。不论庙内所供何神。无不顶礼祷告。求神保佑。此种邀福之人。固是皆由贪嗔痴爱所生。未免不合乎中。堕入魔境。然忌惮之心。尚未全死。仍属可爱。惟有村夫俗子。对於有仇之人。求神降祸於其仇人。岂知神者。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世间向神邀福。求神降祸之人。纵然日敬鬼神。终不明鬼神之为德也已。庸有冀欤。然则讲道德之人。敬不敬鬼神乎。曰毋不敬。但讲道德之人。以古圣先贤为模范。例如孔子之言行动静。可为世法。吾人不得不尊崇之。孔子之道。行将普及於天下。已为近世哲学家所公认。何者、孔子之道。五伦八德。实为天经地义。不可磨灭之道。推之而诚正修齐治平。乃祀神之真理也。彼耶酥倡一神之教。固为当时犹太多神教人。痛下针砭。然试细绎其教义。不免尚有我相。故启当时欧洲宗教之争。但祭非其鬼。适以招祸。何者、人生落在后天。一有贪嗔痴爱。必为魔鬼假神所利用。(厉鬼山精石怪之类)盖自来神道设教。本不害人。特人以人心用事。欲假神力以害人。故有八卦教、红灯教、等等之邪说。惑世诬民。充塞仁义。卒之事到临头。终未得敬鬼神之好处。所以敬鬼神者。当以鬼神之德为德。则所奉祀者。为聪明正直之神。夫而后鬼神之盛德。亦即为我之盛德也。否则己心不正。其所奉祀者。皆属邪神邪鬼。日与邪神邪鬼相近。即是堕入魔境。故讲道德之人。不畏鬼而鬼自伏。不供神而神自在。语云、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於此可见鬼神之德之盛。诚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固体物而不可遗者也。
顾或者以为凡供财神。皆可致富。不知其人若果存心不善。即日供最大之财神。则财神亦无能为力。盖财神为人间之福禄神。其保佑人也。丝毫不肯假借。况神者、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凡奸盗邪淫者。神必罚之。人生在世。第讲法制尚可缘以为奸。若明道德。万不敢以自欺。俗云、黑心进得衙门。黑心进不得庙门。神者、良心也。神有神威。人苟真知敬 神。万不敢作欺骗良心之事。如乡间之人。设有欺骗他人之心。假如叫他入庙。向神盟誓。他终不敢前往者。实以神威可畏。而良心尚在耳。由此看来。凡中人以下之人。不可以言无鬼神。即以孔子往事徵之。如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於阼阶。其敬鬼神为何如也。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人之必须敬祀鬼神者。以鬼神为阴阳之正气。敬祀鬼神者。即是扶持天地之正气。保全一已之良心也。
神有多神教一神教之别。试问多神教好么。一神教好么。总之信神一事。即在死人心。生道心。人心者。怪力乱神。邪魔鬼怪也。道心者。聪明睿知达天德者也。故信神之人。无论所信者为多神教。或一神教。总在信之真。而不信之伪。真信之方维何。即时时刻刻保持我之道德心是也。人有道德心。则邪神邪鬼自化。而聪明正直之神。常常照临。所以为人须要斩断魔根。斩魔之法。亦即时时刻刻保持我之道德心是也。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俗云、要得一个仁。须死一个人。凡人阴气太重者。与之言道德。非冰炭不入。即毛骨悚然。盖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一念之差。其所由来者渐矣。魔神邪鬼。不但元气浅薄之人为所害。即传教救世之耶稣亦为所害。人能将人心死尽。则道心自生。恶魔焉有不化者乎。
道德二字。为天地之精华。为驱魔独一无二之良法。我能用之。则天地之精华。皆聚我身。自然动静一致。光明灿烂。魔焉能入。故太上曰。惟有善人。天道佑之。福禄随之。神明敬之。众邪远之。人若道德心重。则不邀福而福自至。不斩邪而邪自远。如此看来。方算是真正敬祀鬼神之人也。(太上为道之精华。八十一化身。实三教发源之起点。故符咒每书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字。使符之人。依法默念。即能见效。而亦莫名其妙者。殆未知太上为道之精华也。)真正敬祀鬼神之人。道德心重。对於社会。必维持之。(积德)世有不讲道德之人。而仍然安享富贵者。必其 祖德前根。消受尚未尽也。否则德尽必灭。可断言矣。
孔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盖神所凭依。将在德也。晚近之人。非圣无法。一由中人以上之人。不知以道德存心。对於鬼神。不明真正敬祀之道。一由中人以下之人。惑於邪说。不知鬼神之德之至。毫无敬畏之心故也。今欲维持世道。救正人心。平治天下。当使中人以上之人。群知道德为天地之精华。一己之良心。时时刻刻。以道德存心。对於鬼神。不可不敬。但敬鬼神而远之。中人以下之人。当使供神向善。有所敬畏。不敢为非。如此办法。庶几天下人人持身涉世。或不至有丧心灭理之事。此神道设教之意。实为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之第一良法。固有不可轻言废弃者矣。奈何妄谈治理者。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每每遽倡无神教之论。生心害事。致令一般小人。无所忌惮。举凡伤心害理之事。无所不为。卒之良心丧尽。终亦必亡。岂不大可哀欤。何者。际此举世魔王混世之时。纵有鬼神显验。飞鸾宣化。而人尚有敢於日作欺心事者。若使神道设教。一旦灭绝。人人不知供神为何事。窃恐世道人心。日益败坏。而不堪问矣。今当保护庙宇。提倡神道。使人人有所尊崇。个个有所恐惧。亦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与其固有良心之第一好方法也。
至若大道之奥。疏而不漏。无所不照。又较鬼神为更妙。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丝毫不让。亦在人之自召而已。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以上四者。所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耳。现值大道宏开之日。上天择良种之时。窃以为天将诞生大圣。维持圣道。见诸实行。盖大道无言。赖人而行。鬼神无亲。惟德是依。否去则泰来。阴极则阳生。彼丧尽良心。违背道德之人。终有自然淘汰之一日。吾人对此。慎勿忽诸。
道德平天下
民国六年丁巳六月二十五日记
人生之遭逢际遇。虽是无常。其中却有定数。故佛云。有因方有果。若无其因。果从何来。年以前结下此因。故今日方有此果。不然、各位多系北方生长。吾等又不在北方遭际。而在此南京聚会者。暗默之中。亦是天道主持。但我此话。今日尚难取信。其中有入吾门者。一旦明心见性。方知这个渊源。大有由来。以地道而论。南北对峙。在卦爻是个坎离。犹如一阴一阳之道。夫道本不可以言说。因其无影无形。无声无臭。视之不可得而见。听之不可得而闻。不过强名之曰道。人欲见道之实境。必先积德。有至德乃可以凝至道。然德由何而积。道由何而凝。即内而诚意正心修身。外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学问。自来圣圣相传。都有心法。非凭空涉想所能造到。故韩文公云。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秦火而后。所余者残篇断简。一般学士。既无明师传授心法。复无全经以资研究。所以世风日下。人心日偷。政治终不逮唐虞。学问实远逊孔孟。自汉以来。中土学问。不过是模仿修身齐家而已。而治国之道。更不足观。考之欧美各国。讲求富强。研究法律。人人有爱国思想。却适合治国之道。然又无平天下之真学问。今者大地环通。天下二字之实景已见。若只知治国。不求平天下之道。终至争端不息。人类相残。所以圣人不说治天下。说个平天下。是教人使天下和平。相亲相让。跻於荡荡平平之真象。然天下如何而始得平。道德昌明。即足以平之。故孔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群相与优游於光天化日之下。顾孔子既立此学说。何以又未见实行得到。盖孔子有平天下之学。而无平天下之时。故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有志焉。而未之逮也。未逮者。未及其时也。故立此学说。作后世人之模范。俾有所遵循耳。今者律时考数。大道又将弘开。平天下之学说。亦已发轫露颖。有所谓武装和平者矣。有所谓万国公法者矣。亦有讲平权。讲自由。讲共和。讲大同。讲社会主义者。讲人道主义者。一唱百和。颇近於平天下之理想。但无实行道德之心传。终归於纸上谈兵。梦幻泡影之空想已耳。不然、此等名词。与其事实。发现於欧美有年矣。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致战争不息。穷兵力而困民生。毁公法而贼人道。推原其故。只知讲求富强。各爱其国。不能充之以爱天下。不知天地生人。降之以衷而为性。畀之以中而为命。虽有智愚贤否不同。而性命无一人不同。既同此性命。即同此心思。此以富强感。彼亦必以富强应。强与强相遇。必至竞争不已。此欧洲所以有今日之战祸也。看来富强达到极点。法律纵臻美善。终难觇和平之期。成大同世界。吾人生此时际。虽云世界糜烂之秋。正英雄造世之日。即当放开眼界。揆时审势。上体天心。下悯人穷。万国不宁。天下不平。就要细心思维平天下之学问。按出协和万邦之良策。造成永远太平世界。不然空生一世。与草木同腐。庸夫无异。仍是为天地一弃材矣。但人之成材不成材。虽是自造。而教育实大有关系。譬如丝本素质。染於黄则黄。染於蓝则蓝。故孟子云。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何谓大体。即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即是性命之学。为人不知性命。即不能实践道德。纵然心欲行道德。却无一定主宰。不能由仁义行。跻於美大圣神之境。道德二字。即是性命之发皇。见诸事实。则为道德。在人身中则为性命。论性命之学。孔孟罕言。然孔子又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今人日夜戴天而居。而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之昭明。四时寒暑之迭运。终身一世。究莫知其所以然者。孟子何以说。知性则知天。盖天地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天与人本一气相贯。一性圆明。不过降生而后。气拘物蔽。则性与天相隔。故气与天相断。不但不知天。即自己一身。耳目口鼻心思之灵。亦不知其究竟也。故欲知天地之理者。必先知自己之真性命。故曰君子之道本诸身。盖人身乃大道之所分寄。性命之所凝结。世人每以凡躯为性命。而不知凡躯是假。纵保养得宜。难逃大限。终归於肉化清风骨化泥。谁能长保其形。永远不死。惟人之真性命。方是不生不死。如欲凡躯不死。必先寻出真性命。故道家云。欲要人不死。先觅不死仁。人本是两个人。有人身之人。有仁德之仁。人身之人。终归於尽。仁德之仁。历久不灭。故孔子云 。未见蹈仁而死。这个仁、即人之真性命。真主宰。然此真主宰在人身中。有个地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天上有个北辰。为天地之主宰。人身中亦有个北辰。为人之主宰。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身之人。与仁德之仁相合。即是性命一贯。即是合道。人不与仁合。则人心泛滥无归。贪嗔痴爱。循环相生。终日营营逐逐。虚妄著想。无一刻停息。此筹彼算。东奔西驰。一天到晚。所作所为。纯是为一个凡躯。图点安逸快乐。坏良心。灭天理。穷人欲之事。在所必为。不顾名誉。不畏人言。因之把此本性湮没。仁心剥丧。人至无仁心。则与禽兽何异。但仁心有先天之仁心。有后天之仁心。先天之仁心。道心也。至善无恶。浑然粹然。后天之仁心。良心也。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因良心是近於道。尚未纯熟於道。易为无明所障。非若道心澈底澄清。不为情欲污染。故人以道心主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若但以良心主事。往往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故良心中。还要有主宰。则所作所为。方能尽善尽美。良心有了主宰。即孟子所谓义精仁熟。然此犹是据理而论。而实功则在明明德。明明德之实功。即在知止。止即受中之所。即人之命也。能知止则意有所诚。心有所正。性有所修。性修矣、纯乎天理。毫无人欲之私。而后乃能立命。命立矣、中立不倚。就不为气数所摇夺。到此境界。性命乃能合一。性命合一。乃能明明德於一身。夫而后由一己之德。推而广之。上律下袭。有教无类。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之人。皆能自明其德。咸有一德。天下焉有不平者哉。天下平、则平权自由共和大同。更不言而喻矣。安用执一说以相绳哉。吾人今日研究学问。即当研究天下之学问。这个学问。不必求诸远。亦不必求诸难。就是道德二字。盖道德为万善之原。考之天道。赏善罚恶。质诸鬼神。福善祸淫。验之人心。好善恶恶。故道德平天下之说。实可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验诸人心而不惑。其功用即本诸身。修性立命而已。凡宇宙绝大事业。俱由性命做起。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孔子赞之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由是言之。舍性命而外。尚有何事业哉。尚有何学问哉。然究非得一法以养气者。所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