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文集

人有好坏仁无生灭
民国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红尘本是苦海。惟君子自乐之。君子是人之成名。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故君子乐得为君子。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故小人枉自为人。小人总想害人。其实成全人。君子成。小人败。小人成。即君子成。自古迄今。莫不如是。何以如是。善恶二气所为故也。秉善气者为善。秉恶气者为恶。所以上智与下愚不移。是为善者。何地皆善。是为恶者。何地皆恶。根性然也。上知之人根性善。下愚之人根性恶。故曰天因其材而笃之。可以善。可以恶者。惟中人遇良师好友之教则为善。不遇良师好友则为恶。世间上中人多。因教育不良。缺少君子。黄中通理这个学问。落在红尘。真不可少。受了黄中善教。不是圣贤。谁是圣贤。圣贤无非上彰天道。下立模型。言行动作。踏踏实实。至平至常而已。黄中无虚理。实礼乃道华。说得到。办得到。非人办到。黄中实礼。自然办到。亦人办到。不得黄中。万难办到。人在世间。万言难成一事。惟黄中一言能成万事。能收美满效果。故曰美在其中。丝毫都不缺。故曰美之至也。天地间无有比黄中再美再好。再圆满如意之事了。但其中有心法。能受心法者。有十大条。不能受心法者。有二十四条。戒之法之。皆可受黄中一贯之心法。同收美满无亏之效果。同归大道无穷之极乐。
一、知大道独一无二。无为无所不为之真主宰。天地间什么都有对待。惟有大道无对待。真是独一无二。天上地下。天地以前。天地以后。万诸天地、万物之中。尘沙之内。就此一个道。道本无为。无所不为。天地万物。不过大道中一点微尘。无所不为中一点形色。与道相比肩者惟有德。德中有善有恶。有吉有凶。有所对待。道无善恶。却有善恶。因人物之善恶、而善恶之。道无吉凶。却有吉凶。因人谋之吉凶、而吉凶之。道本无为。因德有为。而无所不为。故老子经中。言道无德不显。德出於道。终归於道。无道不成。故又曰德无道不威。易曰、承天而时行。无成而代有终。德能承天代道。则有大终。中庸所谓大德敦化。回归於道。惟道乃光光华华。大明终始。乃统天、统地、统人、统物。御天、御地、御人、御物。一切有为。皆道毕之。故曰无为而无所不为。说到人界上有为。发为声教。皆道中枝叶。没有此道与彼道不同。不同者皆是教。教乃表道之能。担当一面。道在无为之中。统筹运化。为一切隐显幽深真主宰。能知此者。可以受黄中。
二、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昔日颜子问仁。孔子告他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己有我见。有良心障。无论心至何善。见有何真。终在理谛之中。通不过去。不能复见天礼之真、确乎不拔。如泰山之巍峨不可动。如江河之奔流莫可改。真礼复。即黄中通理。美在其中。有此美中。天下乃能归仁。仁本天地心。万物主。不出其外。通不过去。居不了北辰之上。握不了天地之纲。天下焉能归之。斤斤有恃有执。未入无为妙化。自然真境。故要克己。如掷其饲而鸟至。虚其心而道行。此言黄中之上者。知克己者得其上。知归仁者得其中。此条取义最深。只要知道如是如是。顺天之道而亲德。就可以受黄中。孟子云、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此仁字在身上说。仁本性中之主。流而为人。人有生灭。仁无生灭。因人生灭。而性玷轮回。不得成佛。名为众生。圣人云、吾见蹈水火而死者。未见蹈仁而死者。水火乃阴阳二气。言在五行生克之内。流浪生死之中。即性流为人。侈情逐欲。只知有凡躯。不知有性命。不能得安乐。不得见如来。修持家有言。要得人不死。除非死个人。死个什么人。死个叉叉人。人心死。道心生。复还本性。成为仁者。仁者寿。与天地同悠久。气数天地坏。仁不坏。人在红尘。以仁为主。人与仁合。名为行道。率性之谓道。即是黄中做事。性在虚玄。契乎天命。获人道之正轨。人仁相合。谓之大道。谓之天子。一举足。一跬步。皆是实礼。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即指其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有上人下人之分。两乘其说。皆是黄中。今说为教。知仁者是人。与之相合。即获乎道。天与之合、天以清。地与之合、地以宁。万物与之合而贞。鬼神与之合而灵。天下与之合而兴仁。人与之合而诚明。知此者。可以受黄中。
三、知三位一体。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常言人是三个人成一个人。一个是凡躯。即我之身体。父精母血。共合而成。第二是灵魂。或由天根种子。与道俱来。或由天仙种子而来。或由天星种子而来。或由地癨种子而来。地癨者山精石怪。水妖木神。或胎卵湿化。有机无机物类。受天地日月精华。聚为太极。或成人形。以上诸根。被困缘所持。混入男女交媾气中而成胎。受大道北辰之性而成形。体无魂不知。魂无性不灵。两者无体不立。故曰三位一体。人各具形成体。而有社交。有交於六亲而成事者。有交於疏远而成名者。公都子曰。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大体者、公共生人之性。即是三我。人共有之。非天根、天星、天仙、种子而不从。小体者种类各殊。地癨之列。隔了一道阴阳。难还本性。故易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物各从其类也。故有大小之分。人能克己。移花接木。离脱胎气。养性事天。念念忘我。俨然道体自居。有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之概。人心生智而找仁。由仁而行即为勇。无有亲疏远迩。一道同风。一视同仁。天下都是一家。万国都是一体。由智仁勇而行事。没有通不过去的道理。故曰天下之达德。莫以三达德为难。所以行之者一也。即由聪明而找仁。聪明之中要有仁。不以聪明为主。即是黄中。人皆有三位一体资格。三德一行功夫。不是圣贤。谁是圣贤。真是人人君子。个个圣贤。今日我们受黄中心法。不必有是程度。只须知三位一体。三德一行。抱住一个亲爱念头。即可以受黄中。
四、知允执其中。允执厥中。中天下而立。乐在其中。尧传舜。允执其中。舜传禹。允执厥中。其中厥中。古解俱一。不知其中与厥中。大有区别。其中在内。厥中在外。两者於道中。一犹升堂。一犹入室。厥中为有为之真主宰。其中为无为之真主宰。有为顺无为。凡事一举而成功。不顺无为而为。苟知无为。虽不成而成。若孔子缔造大同。不成於当时。而成於万世。释迦普度众生。不成於现在。而成於将来。知无为中有此一日。先发誓愿。先成其学。广告於前。模型於后。无为用有为。不为而成。不顺有为。天定胜人。若顺有为。人定胜天。二者得其一。均可中天下而立。大有为於天下。得厥中者。内而圣。外而王。可以兴仁治国。可以协和万邦。得其中者。由天德而王道。可以统一全球。可以归一万教。两而全者。有君相师儒之盛德。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尧有其中之美而访舜。舜有厥中之德而承尧。舜传禹。由下学而上达。尧传舜。执无为而宰天人。孔子祖述尧舜。无可无不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称尧舜之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黄中於二者之间。有为而无为。无为而有为。内外兼修。苦在厥中。乐在其中。由其中而用厥中。谓之行乐。由厥中而协其中。谓之寻乐。故颜子之不改其乐。孔子之乐在其中。人皆知孔颜之乐。不知乐在其中。乐在内也。不改其乐。乐在外也。一犹始学。一犹终立。同一乐也。乐有天渊。一者渊渊其渊。而在下也。一者浩浩其天。而在上也。故颜子问仁。告以克己。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纯然大道之体。贯乎古今。颜子乃天亶之聪。其智足以知道。故孔子与之言。终日不违。如愚不答。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不惟知道。并且明道。惜乎天不与寿。短命而亡。未乐其中於前。有失一心於后。故夫子有不明不行之叹。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惟有黄中之学。合乎其中。如天秤然。天针对地针。针锋相对。不偏不倚。恰如题位。有其中厥中者。可以用黄中。知其中厥中者。可以受黄中。三中圆满。畅於四肢。而为一人。发於事业。而行万世。
五、知五行生克制化。五老生天地。包罗气数。一切有形。不能逃脱生老病死苦。惟归黄中。则不生不灭。圣人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言气数之道。由阴阳而生五行。顺则相生。逆则相克。先有五老。化生天地。包罗气数天地在内。此理不是一时所能讲明。气数之中。一切有形。不能逃脱生、老、病、死、苦。五种阶级。气数为后天凡气。有生有灭。一切形色。由生而致。有生则有老。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有老则有病。有病则有死。生即生位。老为住位。病乃异位。死是灭位。四者皆苦。轮转无休。苦而复苦。无多乐趣。以有生灭。数之自然。故气数为火坑。为红尘。素称红尘为苦海。佛有黄中。逃脱气数。悲悯众生。故愿普度。人有黄中。本性不迷。离诸苦趣。各得解脱。能归黄中。黄中居天地之中。四方之中。中央之中。枢机五行。不生不灭。为元气之门户。得其上者。美在其中。而为老子。得其中者。正位居体 。而为仁者。老子老而不老。不老而老。若有生住。而无异灭。仁者寿。不生不灭。一团元气。凡形变成元形。虽在气数中。超出五行外。知此者可以受黄中。
六、知笃信好学。信者性也。信者得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凡事信不笃不能成。又要好学明理。升堂入室。通得过去。无有疑惑。方算明人。方号通家。此是上乘说法。其次要有信。常言信者性也。信即是学。由后天之信。可以返还先天之性。如曾子之信孔子。耶稣之信者得救。佛云、信於心地。如有明珠。能遣浊秽。长诸善根。譬如学法之人。一个信字。感而遂通。师与之言。有雪山令。火中红铁。赤手可拿。赤足能踏红锅。能履利刃。莫有信字。甚难办到。你怕真有什么法术。可以履险若夷。其实先天真阳发动。能压后天凡境。又如卖艺之人。赤手能断坚钢。能弯铁棒。你怕真有什么本领。不过笃信师言。一点精诚所到。又看耶稣昔与信徒显法。行於海上。有人问曰。如何能行。即叫其人。随我而步。步至海间。心生疑窦。便不能行。叫他笃信不疑。又能行走。往古来今。希异古怪之事。皆是由信而成。圣人云、民无信不立。世间事就此一信字。组织而成。西人言有一种爱力。不知爱在信后。信者实有。然后交爱。不问有机无机。俱如此成。人在社会之上。非信不行。譬诸说话。说一不二。水都能滴断。一次行。次次行。如夫妇一伦。既成夫妇。终身不二。说是夫妇。丝毫不移。所以圣人教人。夫妇有别。有特别感情。特别恩爱。与众不同。还是一个信字。义夫寡妇。烈女守贞。无非一个信字。便可以惊天地。动鬼神。人人尊仰。神钦鬼服。一有不信。人便不齿。与禽兽无殊。学道之人。全靠一个信字。信心一差。便不能学。流浪生死。由此而去。万代馨香。由此而成。这个关头。我们定要通过。自省信心不足。加意矢诚。能够受道受法。将来一切洪大福命。由此而始。
七、知有为顺无为。明大学之至善。中庸之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黄中作事。无有不通。凡讲人定胜天。都是黄中之半面。孔子为时中之圣。即是黄中学问。有为无为。同归一划。时机到了。天人合一。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从容中道。中道而行。谓之中行君子。千古无有几人。其实知有为之能。无为之妙。有为顺无为。即是黄中。即是时中。必如此而后大有施作。凡办大事。不是人力。凡成大事。不是天力。两而贯。一而神。从心所欲。天随人愿。人从天心。天人一贯。道即是我。我即是道。其中厥中。不分内外。大学至善。中庸位育。至当恰好。功用圆通。即是黄中。
八、知人生之元气。灵魂之始。大道之机。万物之体。圣神之灵。五者之原。皆是黄中。黄中即是乾元。为道中之仁。孔子孟子称仁者人也。以法界说。由黄中之仁而生人。所谓天命之谓性。性中有仁。仁而流出。便为叉叉人。仁者人之根。人者仁之苗。仁在元气之中。浑浑沦沦。人在阴阳之中。发散仁元。元气一尽。人无所济。则魂离而为鬼。灵魂者尚存仁元胎息之气。魂即仁中生气种子。故有知觉运动。乘仁元而灵。肇厥造端。由黄中生辟天地。化出十二万八千卦爻。卦卦有种。爻爻有生。即灵魂之所从出。故卦有归魂游魂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秉乾元之灵。变生於天地之间。由乾而生。由乾而成。故乾元之大。流通终始。为大道中一盘机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者、万物之谓也。万物本乎乾元。乾元即是佛性。人能返本。复还乾元本性即是佛。人逐情欲。顺情而流。生生死死。即是众生。故万物之体。由黄中而致。与天地圣贤。无有差别。故佛度众生。即是成性。圣神之灵。无非圆通乾元之道。有黄中通理功夫。而为天下之至神。与天下之至变。
六合内外皆在黄中
民国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复座再讲九、知天道人事一贯。身心性命一体。天道无为。人事有为。天道人事。本来一贯。天道远。不可见。人道迩。见人事。人事之为。即天道之为。不问为善为恶。皆是天道所为。秉魔天之气而为恶。秉善天之气而为善。故圣人教人为君子。自己作主。分别善恶。谨言慎行。敬以直其内。义以方其外。不作气数天之代表。而为上天之爱子。讲道德。说仁义。道为己任。修身、修心、修性、修命。先天后天。合为一体。非为黄中功夫。难云办到。修黄中者。知天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作。明达天地万化之原。身心性命之始。人在气数之中。动静语默。皆是气数所为。苟归黄中之教。能有道德之居。方知人身之贵。大道之能。人在世间。不能作主。西人名为高等动物。任天而动。一点也不差。天之高。见乎人。人之为。本诸天。黄中通理。君子事天。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故不敢轻人。见几而作。人之於我。一言一笑。皆是天示。不轻人。即重天。敬人、即敬天。不修身心性命一体之君子。不知天道人事一贯。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惟知天者乃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