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文木山房集
文木山房集
香风吹萎华,烟云笼嵽嵲,缓步上半冈,怀古寻断碣。其旁冢累累,其下藏碧血。柳阴酒旗颺,柳色茶烟结。开冰操棘矢,逐疫持桃茢。都人修礼乐,用以祀仓颉。
琉璃塔
长干寺旧有阿育王塔,历代皆言其中有舍利口爪发各一枚。明永乐中建塔高九级,纯用琉璃为之,凡十六年始毕工,此郡志所载。寺盖自东晋以来名长干,刘宋以后改为天禧,洪武时灾,上命毋救火,俟其焚尽,因建今寺。壮丽甲天下。永乐建塔时,改名报恩。康熙中南巡,御书匾额一级至九级,各因数起义,辉煌天语,至今士民瞻仰焉。
舍利何年置,凌虚到碧霄。春日光晶荧,秋月影动摇。但悟真空相,何虑劫灰烧。香灯仗佛力,庄严托圣朝。
灵谷寺
蒋山之东南独龙阜有禅院,其地去城市更远,二六时中,粥鱼斋钟,开士尤喜栖托于此。旧名道林寺,梁改开善,明洪武初徙山之东偏,改名灵谷。自山门入松径五里乃至寺,其路履之有声,鼓掌则声若弹丝,俗呼“琵琶街”。佛殿不施一木,皆垒甓架洞而成,俗呼“无梁殿”,规制仿佛大内。后有浮图,即梁宝志公幻身,改葬于此。塔前有石泉,僧昙隐所得八功德水也。左梅花坞,寺有明祖御制《大灵谷寺记》。石泉旁有松偃干,明祖月夜曾挂衣于上,虫蚁不生。老僧又传言,寺中馀杏亦为明祖所赏,赐以玉带,至今果核中有围如带。
接竹倒垂松,水滴如石乳,长松间夭桃,带以梅花坞。左侧近长陵,石马蹲宿莽。守陵犹阿监,谁取一抔土。乃知圣明朝,隆礼高千古。
桃叶渡
桃叶,王大令妾,王诗“渡江不用楫”,后人诗亦云“桃叶春深夜渡江”,则其渡宜与江相近,不当在秦淮上。然彼自送其妾耳,何与人事?此处之必用渡而不可以设桥者,则以通济水关天门来水,不设桥以闭塞水道故也。顺治时李某为江宁守,设木桥。康熙癸卯易水为石,以垂永久。又不知废于何时。今则仍木桥,名利涉。图作于康熙丙午年,正有木桥之时。图中仍为问渡之景,绿柳毵毵,画帘隐隐,作二人者立于渡口,舟子操小榜轻摇以至,則王山人所以存古意也。
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天印山
去都城四十里外有方山,形如方印,故名天印山。秦始皇凿金陵、疏淮水,此山乃凿处也。吴大帝为葛翁立观,齐武帝欲为离宫,其迹皆湮没不可考。《南史》载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齐人跨淮立栅,度兵夜至方山。周文育等各引还,齐兵自方山进,及倪塘。据此,则方山在六朝时,亦为用兵设险之地。今天下一统,承平已久,图中唯绘采樵者数人相与歌吟其下。
岌嶪仙人馆,支筇口一攀。丁丁伐木声,遥出林薄间。谷深鸠隐蔽,林茂鸟缗蛮。升平化日舒,行歌共开顏。更须携旨酒、桑柘影中还。
观音山
山在观音门外,俯瞰大江。明洪武初即山建观音阁,正德间因阁建寺,赐名弘济,礼部侍郎吕柟为文记之。殿阁皆缘崖构成,危石半空嵌绝壁,上以铁锁穿石,下临江水,如燕怒飞,波涛喷激,历历如画。禅堂亦金碧交错,竹树参差。图中以其半绘大江。由观音山下数十里为乌江,别由三山下二百里为芜湖。九江分道一曰乌江,二曰蚌江,三曰乌土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浮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九曰菌江,东会于彭泽,经芜湖名为中江,则此正江流扼要处也。山后石壁方一丈六尺许,有大士像,眉发宛然,不自雕镂而成,亦造物之一奇也。
注湖以漫漭,灌江而漰沛,滈汙六州域,经营炎景外。山凹架佛堂,彤楼远尘壒。焚香祝奇相,安流永清泰。
幕府山
世传王导从晋元帝渡江,建幕府之所在,因以为山名。按《晋书》帝为琅玡王,与导素相亲善,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晋国既建,以导为丞相,尤见委仗,号为“仲父”。尝从容谓之曰:“卿吾之萧何也。”桓彝过江,与导极谈世事,以为得见管仲,宜其建牙吹角之地,犹足动后人之凭吊也。其山去城西北二十里,周回三十里,高七十丈。山有五峰,峡中有石洞幽邃。中峰有仙人台、虎跑泉。西北峰曰夹萝,亦名翠萝,上有达摩洞。其图皆覼缕可稽云。
五峰高以长,石洞带翠萝。沙鸟烟中没,石帆天际过。高才推管仲,重任拟萧何。几时军府地,酣眠让达摩。
乌衣巷
东晋时,乌衣、马粪皆王、谢所居。乌衣巷在城南,有王、谢故居,一堂匾曰“来燕”,久倾圯,马光祖撤而新之。堂后建亭馆。图中所绘浮图兰若,则白塔寺也。地傍南郊。其浮屠金碧,亦可仿佛长干寺景象。
城南送夕晖,春风燕子飞。言寻王谢宅,闾井生光辉。牛心金柈贮,塵尾玉屑霏。广厦久已倾,人往流风微。惟馀旧兰若,茶板出荆扉。
东山
谢安本高隐会稽之东山。及为太傅,从驾南渡,偶步于金陵之土山。后人挹其风流,拟于会稽。土山本无名,今即以小东山为名,与石跪山相望,去城东南四十里。
太傅翼晋室,恬怡见风貌。手持蒲葵扇,都人犹竞效。偶憩林麓间,名山夙所乐。他年屐齿折,淮淝恣腾越。始知赌墅时,雾隐南山豹。
鸡笼山
玄武湖上有林麓曰鸡笼山。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鸡鸣,因名鸡鸣埭。建寺于山上曰鸡鸣寺,建塔曰普济塔。前明为钦天山,于山巔置仪表以观象纬,为观象台。中叶迁仪器于顺天,此台遂废。台高二十丈,阶级二百馀,始跻其巔。康熙中南巡,御书“旷观”匾额,至今称旷观亭,在山最高处。
射雉鸣鸡处,山形蔚以深。有如纵木座,鼓钹礼鸽王。声华遍海内,毋乃太猖狂。遥指古洞中,此老疲津梁。
太平堤
出太平门外,有长堤,其水则后湖也。一名蒋陵湖,一名玄武湖。湖中洲凡五,前明贮天下图籍于湖中洲地,遂为禁地,灯火不得入。其洲周四十里,鱼虾菱芡之利最多。康熙中百姓纳税于官,湖为民佃。乾隆初,上元令请归官佃,又成禁地矣。
澄澈蒋陵湖,神光似沅澧。弥漫春雨多,极望树如荠。芙蕖红欲然,蒲稗青如洗。步上长堤游,云水飘菰米。
长桥
图中绘一长桥数丈,曰长桥,今无此桥矣。或云余澹心所作《板桥杂记》,即此桥也。考明朝初年设诸楼,贮妓乐其中,教坊司掌之,以延四方游客。来宾楼在聚宝门外驯象街,重译楼与来宾楼对,鹤鸣楼在三山门外,醉仙楼在三山门内,集贤楼在瓦屑坝西,乐民楼在集贤院(疑当作楼)北,轻烟翠柳楼在江东门内,淡粉梅妍与轻烟翠柳对,南市北市在城中武定桥,长桥在其处,所谓“花月春风十四楼”也。或云“十六楼”。今皆毁废无存。
顿老弹琵琶,张奎收洞箫。镂衣去湖湘,垂白犹妖娆。不见朝朝艳,空闻夜夜娇。惟馀淮水月,曾照几春宵。
三宿岩
朱修撰《三宿岩诗序》云:“宋虞允文破金军于采石,回舟系泊于石边,故名三宿岩。其题名尚存。今建灵石阁于上,为游览之所。江流虽徙,隔于洲外,而嶙峋特立,自是奇观。”据此,则此地在宋时尚为江流所至,今则隔洲愈远,涛声浪击,不到耳边。虽信宿岩中可以漱石,未必枕流矣。
嵯峨灵石阁,传石三宿岩。其上为青鸳,玲珑怪石嵌。昔日涌江涛,岩下落征帆。今日列僧庐,岩下长松杉。
龙江关
龙江关在大江口东南。诸国进贡者梯航数万里,每岁必至,立关于此,以招来之,所以柔远人焉。《郡志》:龙江递运所船水夫,红座船水夫,龙江水马驿,应支银两俱有定额。今客船愈积,所支更增于前。其上税者赴关口。馀往来行旅之舟,则有数小舟横截于河道中,一为问其人即鼓棹行矣。图作夜雨之景,亦以状行旅之优游自得,共赏江山之秀丽云。
系缆龙江关,遥望金陵县。关吏不相苦,泉贝每多羡。昨夜东风急,风前翻石燕。沽酒且停桡,坐看烟云变。
钟山
钟山在城东北十五里,两峰挺秀,北一峰最高,其上有一人泉。孙吴时改为蒋山,因蒋侯神也。山为都城屏障,阴阳向背,情态无穷,朝暾暮霭,朱殷掩映。其图尺幅中具有层岩列岫之勢。北接雉亭山,明陵在焉。康熙中南巡,悬“治隆唐宋”匾额于殿宇,至今岁时遣官致祭。山上旧传有吴大帝陵,今不可考。
紫气冒碧峰,草木郁葱蒨。千磴挹晴岚,松风满台殿。孙陵莽榛芜,口陵唯永奠。荣光上烛天,宸章万目眗。言寻茱萸坞,云深不可见。策杖下层峦,夕阳山几片。
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
玉门关外狼烽直,毳帐穹庐犄角立。鸣镝声中欲断魂,健儿何处吹羌笛。使君衔命出云中,万里龙堆广漠风。夕阳寒映明驼紫,霜花晓衬罽袍红。顾、陆丹青工藻缋,不画凌烟画边塞。他日携从塞外归,图中宜带风沙态。披图指点到穷发,转使精神同发越,李陵台畔抚残碑,明妃冢上看明月。天恩三载许君还,江南三度繁花殷。繁花殷,芳草歇,蔽芾甘棠勿剪伐。 治晚生吴敬梓 (卢见曾《出塞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文木山房诗说
孔子删诗
太史公曰:“古者《詩》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于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颖达曰:“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迁言未可信也。”欧阳修曰:“迁说然也。今书、传所载逸诗,何可数也。以《诗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馀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
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六义”之说始于《大序》。大序或云作于孔子,或云作于子夏,或云汉儒。古列国之诗,劳人怨女所作,太史采而达之天子。孔子论次,删存三百馀篇,自《关雎》至《殷武》,皆可佩以弦歌,见美刺,以裨政教。如谓“四始”独明兴衰之由,将其馀遂无关政教而工歌所不及者乎?《吕氏春秋》曰:孔甲作《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禹娶于涂山,涂山女作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昭王将征荆,辛余靡……,实始作为西音。有娀氏二佚女作歌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诗云:“以雅以南。”则《雅》、《南》宜并称。今以二南为风之始,国风置而不论,且雅一也,小雅、大雅分而为二,则南一也,周南、召南讵不可分而为二乎?吕氏先秦,似为可据,既云南、雅、颂,则“六义”之说不应舍《南》而称《风》。孔颖达云“比赋兴原来不分”,则惟有风、雅、颂三诗而已。至《周礼》有六诗之文,始分为六诗。或又云:“比赋兴别为篇卷,孔子始合于风、雅、颂之中。”颖达云:“若然,则离其章句,析其文辞,乐不可歌,文不可诵。”窃意小雅中有近于风者,周南中有近于雅者,豳诗则兼风、雅、颂而有之,或古之太师聆音而知其孰为风,孰为雅,非章句之士拘于卷轴之谓也。至于赋比兴之说,凡举一物者即谓之兴,质言其事则渭之赋,其谓之比者与兴无异。夫赋者,诗之流也。后世之论作赋者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虫鱼花鸟,杂陈其中,无非赋也。是赋可以兼比兴,咏一物,纪一事,而意别有在,亦赋此物赋此事也。必欲分章断句,以为此赋而非比兴,此比兴而非赋,恐作诗者不若是之繁琐也。且于其赋物者谓之兴,乃有时亦谓之赋,何乃自乱其例耶?体物之工,无逾诗人,今悉牵合于兴,其于物情物态转多拘窒不通者矣。圣人之于诗,期适于用。作诗之人所咏在此,所感在彼;读其诗者所闻在彼,所感在此,浸淫于肺腑肌骨之间,而莫可名状。闻男女赠答之言,而感发于朝廷之事;闻花鸟虫鱼之注,而感发于性命之功。故曰“兴于诗”,又曰”不学诗,无以言”。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者,于诗亦有之。如必循其义例,所言在此,所感即在此,又于其体物之工者,尽牵合于他义,是诗人但能言人之情,而不能言天地万物之情,而诗之为教亦狭矣。朱子不信《序》说,辨之不遗馀力,而独于比赋兴则兢兢守其绳墨,若断然不可易者,何也?如“四始”、“六义”之说为说《诗》者必不可废,则《论语》之言《诗》者,未尝及之;孟子最善于诗,未尝及之;子贡、子夏,孔子所许可与言诗者,未尝及之。自汉以后有是说。欲以得诗之纲领统纪,转于三百篇轇轕决裂,而不免牵扭附会之病。至毛公以”雄雉于飞,差池其羽”为兴卫宣美其衣服以悦妇人,其泥亦太甚矣。信乎,章句之学非圣人意也。
风雅分正变
或曰:“风、雅之分正变也,有之乎?”曰:有。诗之所言夫妇、父子、君臣、昆弟、朋友之事,如夫妇居室为正,则淫奔为变;君明臣良为正,则篡逆为变。孔颖达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安之极也;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乐之至也;民莫不谷,我独何害,怨之至也;取彼谮人,投畀豺虎,怒之甚也;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哀之甚也。”然此皆言诗,非言音也。《大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季札观乐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或古人聆音,必有得其兴亡之故于语言文字之外者,今已失其传,唯子其所陈之美刺求之。则当据一诗而各言其孰为正、孰为变,不当以国次、世次拘也。可美者为正,可刺者为变。则美之者诗之正,刺之者诗之变。如谓其诗虽正,而其音实变,夫孰从聆音而知其故也?汪琬曰:“二南,正风也,然而有《野有死麇》,可不谓之变乎?十三国,变风也,然而《柏舟》之为妇,《淇澳》、《缁衣》之为君,《七月》之陈王业之艰难,可不谓之正乎?《鹿鸣》以下二十二篇,《文王》以下十八篇,皆正雅,然而《常棣》之吊管、蔡,虽谓之变可也。《六月》以下五十八篇,《民劳》以下十三篇,皆变雅,然而《六月》、《车攻》、《崧高》、《烝民》、《常武》诸篇,皆以美宣王之中兴,夫既从而美之,则异于《圻父》、《白驹》之属审矣,虽谓之正亦可也。”余心韪其说而推言之:夫黄帝使素女鼓瑟,帝悲不止,乃破其五十弦而为二十五弦;师旷知南风之不竞;螳螂捕蝉,琴有杀声;山崩钟应;路逢牛铎,识其声为黄钟——凡此皆有声无文,可以占吉凶兴亡之理。天下不乏知音之人,必能辨之,则风、雅之变在音而不在诗。今必断其卷轴,以十三国为变风,以《六月》以下、以《民劳》以下为变雅,而于其中称美之同亦文致其为讥刺,则说《诗》者之过也。至变风之有《豳风》,断不能解以为刺,则云“乱极思治,而以《豳风》终焉。”虽或一道,其说亦牵强矣。古人聆音皆见于几先,不知音而据词以定正变,如后世以唐玄宗“鸾舆出狩”之诗占其所以中兴,以南唐后主“春花秋月”之词为“亡国之音哀以思”,皆事后之论,强作解事,不足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