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松堂全集

臣于本月二十一日,在科办事,见臣同官陈调元参臣一疏,奉圣旨:「这本内事情,着吏部、
都察院详察,确议具奏。钦此;臣自当静听察议,但臣科始末,不敢不仰陈于皇上之前。
查臣科左给事中杜笃祜于六月初一日,吏部覆准,奉旨给假六个月本内,无「开缺另补」字
样。及六月十五日,吏部题覆陈调元疏看语内,引会典题放事例,凡给假官,应照例作缺。并无
姚文然、杜笃祜姓名,及科臣为始」等语。满洲臣舆臣细绎凡之一字,未知果否兼前后而言,兢
兢详慎,恐舆调元原疏不侔,随令他赤哈哈、方常书到部,问明杜笃祜是出缺不是。吏部回说,
「以后的出缺,杜笃祜不出
缺。」而调元揑臣科为立志背旨,非妄言乎。臣科于闰六月初八日,因咨刘楗等升补,又将杜
笃祜等二缺,指名用手本移会,应否作缺,于十四日接吏部文选司手本云,查得吏科左给事中杜
笃祜给假,在未奉作缺明旨之先,自应听限满赴京供职,奉堂批照议」,同覆到科。今满汉字原手
本见存臣科可察,而
调元亦捏臣科为背旨,又谓吏部司臣为背旨,则满、汉堂司等官,前作看语,后批照议者,
岂尽背旨之人乎?
近见内院升补官员一疏,内将从前给假官俱题明作缺。臣卽同臣科满洲臣议云,前日吏
部两次俱说不出缺,今内院已题明出缺,应照内院事例,移明吏部,定为画一之规」。又用满、汉
字手本,移会作缺。见今部中回咨未到臣科,原以内院题奉钦依为式样,而反以臣为聋瞶、为欺
罔、为甘心、为背旨。调元真良心灭绝之甚者。且调元疏云.内院何常问吏部」,此言愈谬矣。夫
内院之例,本衙门题升,亦本衙门题缺。臣科之例,升转事故,吏部题缺,臣科止于照缺咨人。
此所以再三移会吏部也。调元亦系科臣,当谙科例,反云「待线索于他人乎」。且杜笃祜一事,臣
科满、汉臣花上、吴赤哈等共议于署,臣有何支吾弥缝,有何私心庇护,字字可问。如谓臣与杜
笃祜有乡情,岂吏部满汉堂司等官,及臣科满汉官,皆与杜笃祜有乡情乎.况调元恨臣原非一日。
调元四月内上俯抒愚忠一疏,诸臣在科同看,公揭
内有「圣躬出入无常,频临三院」等语,臣率云,「意固戆直,言亦关系。但接见大臣,乃皇
上下交之美事也,此段未可轻进」。调元闰之,怫然变色,恨已伏矣。
又杜笃沽给假,调元系兵科左,应挨升刑科都。后兵科都缺出,调元与臣在天安门内同行,
向臣
云,「刑科也罢了。只是嫌刑科书办太疲,本又多,每到日夕.还不得出衙门。」味此数语,
明示意于臣,觊升兵都。故以臣科咨伊升刑都为大恨。
又刑科外抄,送吏科甚迟。昨吏部取打死人命一抄,系七月十七日本下,查八月十四日
尚未送到吏科。臣云外抄一月不发,有何缘故,令书办持咨催取太急,此又臣开罪于调元者。积
此数端,宜其相报之速也。
总之臣任事太真,口直招怨,臣自知之。今调元诬臣为背旨欺君,违例徇私,诳为大言,
以耸天听。调元挟私之肝肺,昭然共见。六垣有是非,部院有公议,难逃我皇上洞鉴中矣。臣谨
将始末情节奏明,伏祈勅下吏部、都察院,一并察议,缘述屡次情节,字逾常格,统祈圣明鉴宥
施行。谨具奏闻。
奉圣旨;「着一并察议具奏。该部院知道。」
应推督抚官员吏部宜遵圣谕等事疏
吏科都给事中臣魏象枢谨题,为应推督抚官员,吏部宜遵圣谕,开列事实,以便会推事。
臣伏读圣谕,内云:「今后遇有督抚员缺,毋拘品级,须要从公会推,择其品行才猷素著
者,将行过事实,详注会推本内。」仰见我皇上重督抚之选,责九卿科道者如此其严且切矣。臣附
在会推之末,见吏部将应推督抚官员,海员各写一签,止开履历籍贯,不开行过事实。九卿科道
既未见其行过事实,
何由择其品行才猷。且画题之后,缮疏在吏部,而九卿科道不复与闻矣。若事实不注于本内,
则于圣
谕不合。若诸臣未见共事实,而吏部自注于本内,又于会推不合。事关圣谕,臣忝言官,不
敢不蚤言之。
今后会推督抚之日,吏部应将行过事实写于签内,先令九卿科道阅签择推,按其事实,
参以公论,正陪既定,然后照签注于本内,请旨点用。如果微臣所言,有合圣谕,伏乞勅下吏部,
永为遵奉,以便会推施行。谨题请旨。
奉圣旨:「该部知道。』
游僧干求书文有犯法纪等事疏
吏科都给事中臣魏象枢谨题,为游僧干求书文,有犯法纪,乞勅礼部查逐事。
臣切惟辇毂之下,天下所往,僧道星卜,何所不有。近有一僧,名唤赤岳,遍持语录、
诗扇,沿门送人,讲道淡禅,募化衣食,此亦阁黎之常事,无足深怪。但可异者,持书向臣等干
求书札序文,又欲于语录之内,刊列臣等衔名。臣等言官也,书札固不敢作,若衔名附于方外之
书,更无此理。万一私付梓人,下坏臣等之官体,上阙朝廷之功令,何物风魔,妄诞至此。臣等
职在纠察,岂可止于拒绝,而不以入告乎。况臣等严肃衙门,尚敢干扰无忌,则其干扰诸绅可知
也。设系高僧,自当人山清修,今乃纷卖官长,妄犯清规,京师法纪之地,岂宜容留此辈。臣已
同臣同官给事中林起龙,面说与北城坊官顾成学覉
查外,伏乞皇上勅下礼部,验明度牒,查问来历,如止无籍游僧,速行驱逐境外,并通饬僧
官,以后各寺
庙严加查禁,再不许安歇此辈,犯清规而干法纪也。谨题请旨。
奉圣旨:「礼部严察议奏。」
恭陈四款以佐圣主勤民大政事疏
吏科都给事中臣魏象枢谨题,为恭陈四款,以佐圣主勤民大政事。
本月十五日,恭遇皇上举行耕藉大礼,臣叨在追陪。窃见皇上星言夙驾,至诚格神,稼
穑躬亲,风
和日丽。我皇上敬天勤民至意,真与帝王同揆矣。臣有一得之愚,关于民命、民情、民食、
民困者,分列四款,为我皇上陈之。
一用真才以恤民命。国家数百万金钱,皆百姓数百万膏血。禾稼未登,先行征纳,征纳
十分,朝廷尚不得五六分之用,其故何也?蠹役中饱者有之,劣官朦混者有之,征无起解、解无批
迥者有之,甚且拨充之军饷不发,地方之灾荒不问。种种见之奏章,事事奉有明旨,皆今日不职
之布政司也。臣思此官专管通省钱粮,必须心计之臣才足察奸,不受一钱者方能胜任。若概循资
俸,未必尽得真才。臣考
会典旧例,布政司舆按察司缺,吏部推列正陪,请旨点用,务求真才,法甚善也。去岁臣已
奏明,未蒙俞允。臣谓督抚而下,此为第一紧要之官。近见皇上于会典未备之事,尚察旧例,况
会典所载者,岂可无庸再议乎。伏乞临御之际,询问举朝大臣,此官有无紧要,会典果否开载,
臣不敢不仰遵圣谕,再三开陈.实因国计民命所关,非渺小也。伏候圣裁。
一慎刑狱以疏民情。各省设一按察司,参拿贪污官吏,辨理冤枉军民,职任甚重。故在
内,都察院称曰「总宪,在外,按察司称曰「外宪」。豸服皆同,谪官例不补用,为其执法疏寃,
察通省之刑名耳。若以律例不谙、才守不称之人为之,或久狱不清,株连证佐,或断恹失平,奸
贪骯法,必至下妨农业,上干天和。近如畿北各府,重犯狱情,多至三二百起,无由申理,则各
省必更多矣。臣请自今定为岁报之法。如一年之内,每省共奉钦件若干件,已结若干件,未结若
干件,开写畧节,比照布政司奏报钱粮事例,年终造册,具本恭进圣览。其各守巡道,承问事情,
问拟充配以上者,亦于年终册开情节。凡有情可矜疑、事属淹滞者,各省报按察司,直隶报三法
司。应驳正者驳正,应纠参者纠参,以副狱情,不得延
缓,重滋寃狱之旨。庶泣罪解网之下,卽雨旸时若之散矣。伏候圣裁。
一行劝惩以足民食。食者,民之天也。各省奇荒,流亡迭告,州县官能安插抚集者,督
抚题明,自应分别纪录。臣不敢再赘。近见李百总收养贫民四百余口,奉旨嘉赏。臣因思八旗之
民,均属朝廷赤子,设遇凶年,畿内地薄而物贵,岂尽度日丰饶之人。我朝在盛京以农事开国,
然后以兵威取天下。今丁口繁盛,倍于盛京。若各旗下人,有衣食不充者,本固山、牛录给典衣
食,安插得所,岂有逃走生事之理。但劝惩须有良法,然后人心鼓励。如某牛录下,察其给养穷
人若干,则实加升赏;某牛录下,察有穷人,未尝给养,则实加罚惩。根本之计,不可不讲。臣
闻我太祖、太宗旧有此例,但耳目未确,不敢援引。伏乞勅下诸王大臣,察议施行。伏候圣裁。
一均赋徭以苏民困。国家钱粮,京运有额,存留有数。其存留者,如师生廪俸、驿站料
价,夫役工
食,祭祀窦具等费,一一取给,毫不可少。我皇上准令绅衿优免丁粮,恩极厚矣。但绅衿免
去一分,则百姓加派一分。富家多有前程,贫民代为包赔,情极苦矣。其中倘有影射滥冒,病民
更甚。臣请责成州县,定为岁察之法。如某地绅衿,某年某月所免丁粮若干,每年终通察事故黜
革,及宦家亲族不应优免者,该州县官逐名造册,申报督抚、学院、学道察核,卽减去百姓包赔
之数,大张榜示,令民通知。如有影射冒滥等弊,容隐不报,仍苦穷民,及地荒丁逃,编派不公,
拖累户甲者,该督抚立行参奏,以溺职论罪。果能清察此弊者,卽当优荐。如督抚、提学不肯实
行者,部院、科道访实指参,分别处治,庶穷民止包实在之绅衿,或不致苦累逃亡矣。伏候圣裁。
以上四款,臣皆举目前关切有裨皇上勤民之大政者,敢进刍荛,伏乞圣明采择施行。因
系列款,字溢常格,统乞鉴宥。谨题请旨。
奉圣旨:「这条陈四款,有裨勤民,着详议具奏。该部知道。」
俯陈愚见推广皇仁事疏
吏科都给事中臣魏象枢谨题,为俯陈愚见,推广皇仁事。
臣伏读圣谕,见我皇上轸念畿辅饥民之苦,夙夜焦思。皇太后再布慈恩,共发内帑及节
省银二十四万两,特遣满、汉大臣十六员,赈济入府。廷臣咸稽首而颂日;「尧舜之心,爱民如此。」
谕内所云。「散
给均沾,清察奸弊,诸大臣自优为之。』又何庸臣之鳖言哉,臣窃谓大臣奉命而往,如代皇上
躬履民间,
须于赈济之中,兼行省问安插之事,但有纶音未及,未便专行者,臣不敢不推广而言之。
一地方灾荒,轻重不等,有本地逃亡而去者,亦有别地就食而来者,一体赈济固不待言。
但恐流民餬口有资,栖身无地,虽获目前之生,终作漂零之鬼。合无将各府州县,及所属村堡等
处,空廨官房、庵观寺院,设法安插外,其绅衿商民,或有愿出空房舆饥民居住者,或有愿养饥
民十口至百口者。大臣酌量多寡,如十口以上者,应量给匾颉,便宜旌奖。如三十口以上者,应
具本题报,分别叙录向来大家富户,因惧隐匿逃人之祸,凡流民所到地方,概行驱逐,不敢收留,
宁视其死而不救,恐与人饭一盂、汤
一碗,便不能自保身家,嗟乎,人与人相仇,成何太平之世界。今皇上大沛恩泽,好义之人,
岂无感动,必须大臣给舆关防执照,使人坦然无疑,设有逃人,后不受累,大户乐收乐养,饥民
有食有居。我皇上二十四万两赈济之恩,始有实效矣。、
一地方灾荒之后,百姓既不能养赡妻孥,必不能早办钱粮。或有官不恤民,追比预徽,
青黄不接,敲骨吸髓。或有地方驿马本色,及明末加添赋徭等项,重累百姓,苦难支持,逼迫逃
亡,非尽灾伤之过。
今大臣出京,首当以问民疾苦为事。每到一处,延见父老,虚心体访。某项累民,势当蠲除,
某官害民,法宜纠参。复命之日,逐一详奏,立见施行。俾流民知皇上去其害而除其累,人人有
乡井坟墓之思,逃者可以复返,贫者可以不逃,富者可以不贫,我皇上二十四万两赈济之恩,益
被无穷矣。.
以上二款,皆臣仰体尧舜之心一,不敢虚简差大臣之意,故推广及此。伏乞皇上垂鉴愚
忱,俯赐采择。俾大臣得以朝阁命而夕奉行,一若下部议覆,恐躭时日,统乞圣明裁断施行。谨
题请旨。
奉圣旨:这所奏赈济内事宜,已有勅谕。该部知道。」
遵谕回奏事疏
吏科都给事中今降一级调用臣魏象枢谨奏,为遵谕回奏事。
本月初二日,臣随九卿科道,在午门内,共听宁完我参陈名夏一疏,蒙圣谕(一)陈名
夏父子济恶.科道何不纠参?都着自行回奏。」臣此时又闻本内言,名夏舆臣「系四门亲家,结为一
党」等语。臣既深
惶愧,又抱黑寃,因于本曰羁部候议。未得与诸臣一同回奏。今核议已明,于十三日刑部传
臣,奉旨「无罪免议」。臣八载孤踪,半世名节,始得明白。于圣主离照之下,臣生固无愧,死亦
无憾矣,何敢不据实
回奏。
夫知无不言,言必有据,方尽言官之职。名夏肆恶内院,皆纶扉秘事,臣从何得闻,敢向何
人访问乎。臣所以不能知名夏之肆恶内院者,此也。至伊家住江宁,臣平日亦闻其一手放荡为非,
而说情受贿生事害入之恶迹,若有一二实据,臣何惮于名夏而不以入告耶。缘臣从未身到南省,
闻见不真,在京又未细加体访,不敢揣摩而具弹章,臣所以未经参名夏之恶子者,此也。今被院
臣宁完我摘发名夏父子多款,而臣如在梦中,古来岂有如此之言官哉!我皇上不卽罢斥,薄示降处,
臣清夜自返,中心何安。
理合补牍请罪,字字皆臣之实情,字字皆臣溺职之咎也。臣无任惶悚待命之至。谨具奏闻。
奉圣旨:「已有旨了。该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