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松堂全集

罔知措词。问诸老友云门徐子。徐子曰:「太孺人内则表表,固乡里所悉闻也。八袤乞言引,且达
于国,盍取而状焉。」不孝象枢如梦乍醒,
遂抆泪捡小引,诠次为状,乞大君子哀而赐之志与表,勒圹石以垂不朽。
太孺人姓李氏,为青州司李孝廉公讳祺重孙女,河内县尉公讳登科女也。端恪寡言笑,
孝慈勤俭,悉出性成。及笄,归先大人。比见先大人,赋质清癯,弗能健饭,心怦怦惧。一饭
一食,太孺人自为之,假人手,虑弗洁也。盖前母蒋太孺人事先大人,有举案遗风。太孺人继之,
犹兢兢若弗逮云。迨综理家务,周策远虑,不以累先大人。惟念先大人艰于嗣,庶母而下,为置
侍妾。太孺人仁慈逮下,相得甚欢。先大人得内助之力,从容颐养,眼看儿女成立,以耋寿终。
然太孺人实未尝一日安坐堂上也。先是先大人贰江西新城尹之任,留太孺人抚不孝象枢。家居守
坟墓,门户萧然,外侮寻至。不孝象枢纔七龄耳,太孺人孤力撑持不胜,赖外祖县尉公出死力保
护之,门户乃无恙。俾先大人薄宦四千里外,无内顾忧。且得以廉谨称,太孺人始慰甚。自太孺
人委禽后,先王父母既逝。太孺人曰:「吾为魏家妇,未及事翁姑,尽孝养。」凡瓜菓菜羹,必肃
献主前,如问视礼,曰此为妇终身甘旨也。」岁时伏腊,礼更加焉。年至七十,步履颇艰,始令
代献酒浆,犹手幂罔倦勤。又语不孝象枢曰:「致祭家祠,必孝子贤妇,祖宗享之。亲族有不敬父
母者,勿令与祭。」居常遇亲眷男女,惟孝慈勤俭是诫,大义凛如。训不孝象枢居官秉公,居乡持
正,勿激勿随,俱未能仰副慈教,惟有自守而已。
太孺人性尚朴素,不饰珠翠。衣至三澣,不敝不更。簪珥适用而止。丝弦歌唱,每深恶
痛绝之。尤不喜告密,及谈人短长。听眷属淡井臼涤髓则乐,问有戏谑,或言衣饰丽脱者.卽正
色叱之曰:「此等不愿入吾耳,吾揭爱仁色妇人.老实持家也」里中闻之,颇相尚焉。生平不肯暴
殄天物.物无贵贱.
皆手自积贮,不使散佚。人亦无敢妄冀侵渔。至蓄养仆婢,殊不厌烦。晨兴先为栉发,寒至
卽为着绵。有疥癣虱虾之类,太孺人手自蓖洗擦治,了无厌恶意,且曰:吾子女垢面蓬头,严冬
栗栗侍吾侧,心如割矣。若辈离父母,吾卽其父母也,宁二视哉,.」族党有贫乏者,解衣推食:
往往无德色。然亦不滥施予,人咸德之,无过望者。捻知勤俭家风,盖如此。
不肖象枢服官垣掖,顺治八年遇覃恩,父赠征仕郎刑科左给事中,前母赠孺人,母封太
孺人。迨归养后,于康熙三年领制轴,迎至里门。时太孺人病起抉杖,望阙叩头祇受。卽不孝象
枢色养有所未尽,赖天宠隆渥,恰如也。讵意一疾不起耶?太孺人精明爽决,德量尤莫能及。死生
之理,见之甚明。荒唐怪异,绝口不道。卧床五十八日而永诀。儿女环侍,悉能识。某某受遗命,
且呼不孝象枢,命之日.吾年逾八袠,自返生平,死无憾矣。」呜呼,恸哉。母氏劬劳,吴天罔极。
不孝象枢身不能代,虽滴血和墨,安能写太孺人慈德万一哉。
太儒人小于明万历十七年十月初六日寅时,卒于康熙八年六月十六日亥时,享年八十有
一。子二,长象悬,庶母趟氏山.顺治辛卯武举,娶马氏,武进士柳沟参将马公如龙女。副室孙
氏。次卽不孝象枢,太孺人出,顺洽丙戌进士。封征仕郎,刑科左给事中,前内翰林国史院庶吉
士,今任光禄寺寺丞。娶李氏,太学生李公经权女,封孺人。副室刘氏。女三,长适举人张公绍
芳长男贡生韫温,庶母趟氏出。次适举人商河知县曹公鎏男,署浑源州守备云中。次适处士张公
文范次男太学生大猷,俱太孺人出。孙男三,长学诚,象枢出,聘举人贾公时泰次女。次学攘,
象悬出。次学谦,象枢出,俱幼。孙女四,长适
庠生高公世梁男庠生明德,象悬出。次适天城参将刘公中汲男太学生候选县丞天赐,象枢出。
次适贡生周公之鼎男廷绿,象悬出。次名端庄幼,象枢出。不孝象枢抱恨终天,言无伦次。谨述
大概,幸采而录之,存没均感,曷其有极。
纪畧
张烈妇袁氏死节纪畧
张烈妇者,蔚明经张旺妻袁氏也。明经困乡闱,年甫壮,以拔贡官河南阳武丞。斋解闽
饷七万两纳军前。事竣,旋舟白下殁。仲弟晗暨子一枝奔赴扶柩,抵任所。袁往哭,抚棺泣血,
绝食誓同死。夜不及防,遂自经。时康熙四年九月十三日也。阳邑侯刘公临丧洟泪,捐俸资棺殓,
申达省会诸上官,已经表扬。博浪沙士民男女,流涕罢市。荐绅先生率作诗歌,以义之。既归蔚,
里人自绅士迄闺阁,无不堕泪者。蔚郡侯郑公复申达请表扬,悉如豫省例。
呜呼,袁其死而不死乎?袁死明经.明经死王事。俞谓臣职妇道,两无忝云。按明经性孤介,
蚤失怙恃,肃家玫,表出望族,言笑不苟。共抚两幼弟,俱成立,食庠饿,永不析箸,家赀以外
无私蓄。每食同几,数十年如一日。兄若弟之友恭者,在蔚萝称最。其内助贤且烈复如此。明经
刑于之化,可多得哉,先是宋烈女死,高其义者,类歌咏不能已巳。兹汇集烈妇挽诗合刻一编,
曰双烈集,盖风化第一事云。
(一)廿旬「旬」疑作「日」.
(二)曰畿辅丛书本无此字。
(三)先世原本及康熙本作「先生据畿辅岩书本改。
寒松堂全集卷之十二
说议论辨解跋评问对赞箴铭拟表启
杂着

中和位育说
尝读中庸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终日理会而不得其解。按朱子云,「推而
极之」。盖自戒惧慎独,而约之精之,实从天下大本,天下达道,推而极之也。本者,根也。千枝
万叶,从此发出也。道者,路也。千门万户,从此走去也。君子戒惧慎独,一身之内,中和备矣。
自一身以致之于天下,使天下无一人不中,无一人不和,无一事不中,无一事不和,是广之布之
义也,所谓修道之教也。洪范云:「皇建其有极。:无偏无陂,遵王之义」。「会共有极,归共有极。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厮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董仲舒
云;「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而阴阳和,风雨时,诸祥毕至。」则中和位言之实
理实事可知也。其为修道之教无疑矣。
乃说者曰。位育之效.帝王有其事,圣贤存其理。夫古有圣贤而帝王者矣,亦有圣贤而
不必帝王者
矣。虽一本而万殊,赏同体而异用。故一身中和,卽有一身之位育。如心广体胖,啐面盎背,
动容周旋中礼,是也。一家中和,卽有一家之位育。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男女
繁生,奴婢听令,草木昆虫,不伤其类,鸡豚狗彘,无失其时,是也。自国以及于天下,斯圣贤
而帝王者之能事矣。何也?人君之喜怒哀乐,卽礼乐政刑之所从出;人君之礼乐政刑,又卽雨旸燠
寒之所由见。中节则一人无偏倚之私,天下自协好恶之公。生所当生,生固生也;杀所当杀,杀
亦生也;予所当予,予固予也;夺所当夺,夺亦予也。推之而田畴以治,学校以兴,诸侯用命,
臣工修职,徭役均平,盗贼屏息。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遣。天道下济,地道上行,则
位之象也。人无天札,物无疵厉,则育之象也。又安有礼乐政刑之乖其宜,而雨旸寒燠之失其序
者哉,夫人君之喜怒哀乐,患不中节耳,不患位育之无其事也。
故大本者,道之自修于一人也,所以施教也。达道者,教之人行于人下也,所以立命,所以
事天也。
东林说
昔尧舜、禹漡、生成以道治天下,执中相传,载在尚书,皆以躬行,非徒口说也。故夫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则讲学所以修德,明矣。中庸有云,「修道之谓教」。
则教人必先修道,又明矣。讲学而不修德,教人而不修道,皆口说也。口说则近于清谈,近于标
榜。于是假名节者,得以附其中而行其私,而人之恶之者众,遂并讲学而非之。其君子又疾恶太
甚,小人之怨益深,心思所以中伤之者,朋党之害所不免矣。
明有东林之党。东林盖当时所目为正人君子,而党则小人加之以名者也。小人加之以党,
固小人之过,而非尽小人之过也。邹、冯两人之口阳则高,而讲学之名甚盛。其一时从讲之人,
口说多而躬行少耳。使二人者身居要职,上格君心,下率臣僚,一以敦尚风节,进贤退不肖为务,
道德交修,躬行实践。不烦口说而学自明。卽孔子得位行道,要不外此,安用区区聚讲为哉,乃
竟以成己成物之心,蹈分门户之迹,自号为「东林」,而人卽指为朋党。此朱童蒙东林为戒之疏所
自来矣。继而攻东林者,不止童蒙一疏。而受攻者,亦不止邹、冯两人。众人攻东林太毒,由于
东林攻魏珰太急也。不知君子之于小人,除之宜操其胜。易曰,「往不胜为咎」。当共权势方炽之
时,以杨涟之素信于君者,尚不能胜,况未信者乎?众人以为不效杨涟则非东林,故羣起而攻之。
如以木击火,知其不胜而往,则东林二字驱之也。
会高攀龙纠发贪恶崔呈秀,呈秀赂脱拟轻罪,心不自安,乃父事魏珰。适扬【忠】烈二十四
罪之疏上.(一)故有东林杀我父子之语,党祸自此起矣。众人既入党局,因而诬陷罗织,遂一纲
打尽耳。呜呼,汉有李、范,一代伟人,议者惜其不善保身,正在疾恶太甚,又好标榜也。吾于
邹、冯亦云。
三物字说,答孙退谷先生
先生阅拙著大学管窥,乃问:大学「物」字与舜明于庶物「物」字是一是二?与万物皆备之「物」、
有物有则之「物」是一是二。枢曰:「圣贤立言,一章有一章之意旨,训诂家难说是一.若参会说
来,安得有二。舜明于庶物,无非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之物也。当日工虞水火,都是大学中物,人
伦尤庶物之
本,舜不徧物而急先务者,正是致知格物,知所先后也。明于庶物,明明德于天下矣。由仁
义行,止于至善矣。又如万物皆备于我,无非备此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之物也。一物不备,从何
格起?既备于我,便非逐物矣。反身而诚,诚意之学也。强恕而行,絮矩之学也。一部大学,自
诚意说到平天下,孟子两言括尽,原自愿学孔子得来。至于诗言「有物有则」。此物卽身心意知家
国天下之物,没一件不与形气俱生;此则卽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没一件不与天理恰好。天理流
行,其则不远。件件要还他恰好处,须件件便格到恰好处。大人明明德,蒸民好懿德。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也。
再按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先生虽未下问,亦可参看物之终始,事有终始
也。不诚无物,本乱而末治者否也。成己,明明德也;成物,新民也。时措之宜,止于至善也。
大学诚意必致知格物者,诚之为贵也。诸如此类,原不宜穿凿割裂,其实皆可一线穿去矣。敢因
问而请正焉。
克己复礼归仁说,舆白东谷先生
按紫阳注「天下归仁」,曰「归,犹与也。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
每读至此,既不敢以朱注为非,又懵懵不能见大意。窃谓与其仁,是说向人的那一边,天下之人
之称许,安可必之一日耶。第云归犹合也,通也,庶几近之。游子归家,而云「会合」,百川归海,
而云「疏通」,其义自见,正与复字紧紧对针。先儒或有言及者,拈出以正之。
近读王文安公语薮云,仁为心之春,春之日万物归之,而日未尝使其归」。尤深切可会。
至于克己复礼,儒学也。克己而不复礼,禅学也。儒者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者,是礼必
视之、听之;言之、动之矣。若释氏则以耳目口鼻为障,并视听言动而空之,礼遂去矣。此复礼
不复礼之分,而卽天下归不归之分也。
命说,与张伯珩
命之理微,孔子则罕言矣。乃于行止死生之际,未尝不确然而归于命也。一则曰:「道
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二则曰:「亡之命矣夫,行废亡而皆命。」命之理其殆
微而显者也。至孟子则谓「修身以俟为立命,尽道而死为正命」。夫修身矣而不能不俟,尽道矣而
不能不死,命之理抑又微而显,显而著者也。甚矣,命之不可不知也。
命者何?阴阳五行是也。人之生也,阴阳未有不全,而不全者有之。五行未有不备,而不
备者有之。偏阴者,柔顺而清平,甚则流而靡矣。偏阳者,刚方而激烈,甚则躁而愎矣。至于金
缺则不严,木缺则不宽,水缺则不达,火缺则不文,土缺则不质。命有偏有缺,而气质成之。甚
矣,命之不可不知也。
昔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裁成辅相主事,出乎其中矣,知
命又曷可轻言耶.张伯先生语余曰:子能驭子之阴阳五行而察之乎,过者抑之,不及者扬之,是
知命者矣。」信如斯言。修身尽道之功,无非裁成辅相之事。先生殆有见于敞而显,显而著者与,
不然,行止死生之
际,盖难言之,宜乎圣人之罕也。余将退而察夫阴阳五行之过不及者何在,以求合于先生抑
扬之说矣.若知命与否,则终不敢自量也。
性习说,与武承之
甚矣,人之所习,不可不慎也。因读论语「性相近习相远一节,先儒谓此性为气质之性
而言,愚谓天命之性本一也,安得又有气质之性?但气质所以承受此性者也,性所以主宰气质者也。
性离气质,安顿何处,.此性一落气质之内,岂无稍偏,然究共最初之理,原自相近。犹孟子所云,
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嘑附而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