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松堂全集

仆从,御史接捡放入。主考各带三人,同考各带二人,御史亦各带二人,写本笔帖式书役各一人,
再不许一人出入,以杜夹带之弊。
七日头场、三场,俱打朱卷,二场反无朱卷,或三场未贴而又无卷,埋藏偷换,误人功
名,此一弊也。今后御史严查根究,所誊之卷,匿在何处,一面归入本号卷内,一面纠参,以杜
隐害之弊。
八日不中落卷,何篇有疵,不将掷落绿由批出,或畧加数点,或乱抹一笔,竟行掷去,
此一弊也。今后落卷于开榜之后,卽发本生自看,如无批语,及妄抹佳文,阻抑真才者,许本生
具呈原内帘御史,查明参究,以杜阻抑之弊。.
此八款固属紧要,更有诡秘之事,惟在御史铁面冰心,加意严查,有弊卽纠。臣衙门查
其参疏,于二八月一体造册,进呈御览。如容隐不纠,日后别有发觉,一并重处。至于一切封门、
发题、进卷、分卷、供给、阅防诸事,责在御史?令主考专心阅卷,庶不致取中之文不暇注批,二
场三场之文不暇周阅矣。臣之独言顺天者,何也。各省主考,率皆京卿部科等官,而同考不过州
县微员,易于弹压,素非亲妮,难以私通。惟顺天主考,率皆编检等官,而同考除知县二一员,
其余率皆部属中行、评博、造士也,或官则比肩,或情属素交,卽有二一谨慎之人,难敌众手障
蔽之巧,且京师仕宦子弟,以及游学就馆之士,舆应开考试之官,朝夕相近,题目易泄,关节易
通,无怪乎人言啧啧,文章荒谬之多也。若再不立法严防,窃
恐首善之地,大典不光,文运士风,因循渐坏,所关不小。至于会试主考,虽系大臣,而同
考多员,心术不一,难保无私,必主考与御史共相关防,庶可厘弊,亦应照顺天乡闱一体行之。
臣从科目起见,鳃鳃过计,如果稍裨场务,卽将臣疏刊刻满汉字一册,入场之日,交舆监察御史。
伏乞勅下礼部确议,务绝弊端。缘系列款,字数逾额,并乞睿鉴施行。为此具本,谨题请旨。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题,十五日奉旨:「该部确议具奏;
再陈科场条例等事疏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魏象枢谨题,为再陈科场条例,以期实可遵行事。
窃照宾兴大典,糊名易书,父兄不能知,鬼神不能泄,乃天下第一公道事也。自丁酉年科场
作弊:
曾经科臣任克溥等纠参,蒙世祖章皇帝赫然震怒,以严法处之,人心肃然。犹恐分阅有弊,
改为公阅分席,谓一人尚可以行私,而众人遂可以祛弊也。自定此例,不意名虽公而实私,欲祛
弊而反多矣。臣敢悉言之。夫分房阅卷者,每官阖分朱卷若干,卽于卷面上打某经某房印子,亲
手注批。如所取有弊,或科道访纠,或部科磨勘,卽将奉房本官严加处分,百喙何辨?若所取者公,
通国之人皆知之,且称某房得入之盛矣。今有四人、五人闳一经者,有三人、二人阅一经者,其
中人品心术,岂无贤不肖之分?倘遇处分,例无分别,贤者受寃,不肖者得意,非法之平也。如果
系公阅公荐,卽目击一字,手着一笔,均任其咎,亦自难辞。然而卷至数千,势亦不能公阅,试
问近科以来,乡会主考、同考等官,谁能一语欺人,曰「原系公阅公荐者」?
倘曰「公阅公荐」也,臣以二事证之。如顺天丁巳科监生刘承启落卷批云.「此卷余连蔿
三次,而究不得中者,非天意不中,而为今科主人不中也。可惜、可叹」。此必一人所批,而非三
人公批者。如欲查其何人笔迹,是何情由,而莫可究诘也。祇以公阅之例,任其负屈耳。又如顺
天戊午科磨勘中式监生吴升卷内,手夏言语,破称圣人,应抹不抹,且加密圈,此必一人所圈,
而非五人公圈者。如欲查其何人笔迹,是何意见,而亦莫可究诘也。只以公阅之例,一概议处耳。
由斯类推,公阅公荐之定例,既为藏垢纳污之妙法,又为卸责分罪之美名,而非实实遵行者也。
况卷面既不印某房字样,则同考、主考等官,欲中私人,暗查关节,偷换试卷,其弊更大矣。
臣再以二事证之。如顺天戊午科同考官内阁中书张润民,闱中自立誓词,内云「存一私心,
身首异
处,死不还乡。如有借卷、换卷者,亦如之」等语。其原非公阅公荐可知,现有刊刻誓词可
据。此乃预行严防而幸免处分之明验也。又如顺天戊午科同考官文安县知县卫建藩,所阅不中式
惊字五号北皿试卷,被人偷去,暗加圈点,欲图取中,建藩查出情弊,随卽呈明,乃不敢取中。
且主考既令分阅,又行愉卷,其非公阅公荐可知。现有隐隐印文申报吏礼二部,缤申臣衙门可据。
此又曾经举发,而难免处分者之明验也。由斯类推,公阅公荐之定例,既为玩法作弊之渊薮必为
昧心取利之膻途,而非实实遵行者也。古语云:「琴瑟不调,解而更张之。」与其名公而暗分,不
若分房注批之为正;与其既分而同罪,不若按房参处之为公。
今后顺庆乡试并会试,允臣前疏所请添差内帘监试御史,先将更经分房之官,面同主考
封签手掣,再将誊入朱卷之数,面同主考园分打印。如某房有弊,御史卽将某官指名纠参。其同
考一经者,不列衘名,不加批语,自不任处分之咎也。各省乡试责在主考,亦照顺天之例行之。
我皇上法度纪纲,务崇实效,岂有开科取士之大典,而虚悬功令者哉!
抑臣更有请者,臣磨勘之时,见礼部条例,举子处分甚当,考官处分反宽。故法轻人玩,
阅文草率,将荒谬疵蒙之文取中,非所以重大典也。臣闻水柔则易狎,火烈则难犯,以后考官处
分,一视举手所犯为轻重。如举子应斥革者,考官卽应革职;举子应罚停二科者,考官卽应降调;
举子应罚停一科者,考官卽应罚俸;则人重犯法,必实心阅文,矢公矢慎矣。我皇上天纵聪明,
为万国右文之主,斟酌损益,务求无弊,作何垂法于万世,作何示警于将来,伏候睿裁。再请勅
下礼部,会同吏部,确议定例。字数逾额,
并乞鉴宥施行。为此具本,谨题请旨。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题,十五日奉旨:「吏礼二部,会同确议具奏。」
农事根本所关民食军需并重等事疏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魏象枢谨题,为农事根本所关,民食军需并重,谨竭愚见,以安地方
事。
窃惟民为邦本,食蔿民天,此定论也。在今征讨叛逆,士马云屯之际,民食足则军需有
济,农事急则民食无忧。频年以来,岁登大有,处处丰裕,斯处处饱腾,皆我皇上敬天爱民之诚
意致之也。今岁直省大旱,皇上虔诚步祷,一雨而遍天下,禾稼将枯,复得成熟,所获虽薄,幸
无大饥。臣之鳃鳃过虑者,惟在来年农事矣。
如闽地兵粮,取给本省。自海寇流毒,南畆尽为战场,漳泉二府,颗粒难饱,民不堪命
矣。臣见督臣姚启圣疏参不肖县令,一则曰「民怨沸腾,通县逃避」,一则曰「讦告不休,官民成
雠」等语,不胜惊讶。方今海疆多事,倘州县将弁等官,不加抚恤,反行残害,或苦民供应,驱
民役使,借民粮米,虐民室家。臣恐百姓困苦,不务耕耘,煽惑勾通,揭竿走险,一可虑也。
又如直隶、山东,河南、江浙等处,俱系产米之乡,南北兼赖,输将难缓。近日解马一
事,关系军务,每解一次,挑出瘦瘸病弱马匹,照数赔补,道府州县等官,冲路难支,势必均派,
均派无出,势必暗取。臣恐暗取累民,以致耕种无力,赋税难供,因而轻去其乡,二可虑也。
又如河工一事,关系重大,既动钱粮大修,今自江南、徐州、河南、山东地方四百里堤岸,
又欲拨民夫修筑,虽旨下各该督抚,自有酌议。万一摊银派夫,处处骚动。臣恐荒歉之余,牛种
不足,又苦重役,或致逃亡流散士一可虑也。
其余地方,或寇贼残破,元气大伤,田荒人少者有之,或兵马屯集,运送繁多,辍耕罢
耒者有之。此则病民妨业之大畧也。
至于无事之地,正当舆民休息,贤有司屈指有几人哉,又恐不肖官员,罔恤百姓之艰难,
不念农桑之切要:或以两造之讼,破人身家,或以无名之征,夺人耒耜。当青黄不揍之时,望陇
亩而兴叹者,不知凡几。逃亡不免于相继,地丁必至于多逋,是地方少一荷锄负未之人,卽国家
少一纳粮供税之人矣。今日者万方之供无穷,公家尚有匮乏之虑;终岁之人有限,农家岂是不涸
之仓。下官取之,上官又取之,前官取之,后官又取之。官日富,民日贫;官有权,民无告耳。
层层剥削,公私交困。此又民穷财尽之大畧也。
从来有道之朝,父老得见至尊陈疾苦,洵盛事也。皇上尧舜为心,一夫不获,引为己咎。
倘深山穷谷之内,有含寃忍死之氓,冒渎阙下者,掠必恻然动念,洞知民间疾苦果有壅于上闻者
也。转盼春和,东作方急,臣按月令,天子布德行惠,此其时矣。如臣愚昧,所言可虑之处皆在
宸虑远彻之中,伏望特加轸恤。起念卽是阳春,海宇莫非元气。至于直省各督抚,奉天子命以抚
绥地方,当于民间之疾苦,善为调剂.郎于有司之贤不肖,力加劝惩。凡有开征、补库、包荒、
借富、鞘本、公费、解费、部费等项私派名
色,及征收钱粮,每一两加火耗三二钱至四五钱者,通行严禁.一切报罢。惟以政简刑轻、
务农重谷为循良第一事。如遇大计注册,并二年举劾,亦以此为上上考,其部民流亡失业者下之。
俾小民既有父母妻子之安,又有鸡犬桑麻之乐。国家元气,太平景象,悉以耕田凿井见之矣,岂
独民食足而军需裕;哉!如果臣言不谬,伏乞睿鉴,勅下该部确议。字多逾额,并乞鉴宥施行。
为此具本,谨题请旨。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题,十五日奉旨:「该部确议具奏。」
学道一官关系士风文教等事疏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魏象枢谨题,【二】为学道一官,关系士风文教,请严考核,并杜积弊
事。
臣惟天下之址为不平者,孤寒无进步之路,而天下之牢不可破者,学道多昧心之人。此
一官者,乃
士风淳浇、文教兴废之根本,而卽国家人才真伪之开头。故直隶特用翰林,各省俱以进士升
授,诚重之
也。其重之者,何也?为其素习经史,学问优长,较士阅文,衡鉴不爽电。又为其寒窗灯火,
半世艰难,
诸生辛苦之情,备尝于前,必能曲体于后也。又为其读书立志,理欲分明,师严道尊,楷模
多士。
所重者,孝弟廉让;所恶者,奔竞钻营。且上有功令,中有清议,下有子孙,时时警惕,良
心难昧也。乃
近年以来,贤者虽有一二,而其大谬不然者多矣。口读圣贤之书,甘犯名教之罪;身居绛帐
之内,竟如
垄断之登。从来入学额数甚多,士子进步颇易。今因捐纳之例,暂将府学减为五名,大学减
为四名,中,
学减为三名,小学减为二名,犹夫铨选之分缺并用,以见朝廷于军需开例之中,尚留孤寒入
学之路。为
摹道者?亦何忍将此路尽为其利轰,令孤寒之子废书痛哭,投笔而怨恨哉。
今当旧学道考核之时,据臣所闻,内有考较公明,士子悦服者,首则江南之邵嘉,次则
山东之劳之辨,可谓鸡羣之鹤,中流之柱矣。若肆行无忌,士子痛哭而怨恨者,首则山西之卢元
培,次则浙江之程汝璞也。请勅吏部,详加考核,分别优劣,作何劝惩,以昭公道于天下。再勅
礼部,磨对学册,分别新旧,有无混冒,以杜朦蔽于将来。至于现升学道,率皆老成持重,抑且
新发于硎,臣何敢以不肖之心待之。但不许赴席受贺,以开后日干求之端,更不许罔上行私,以
蹈前人贿卖之弊。臣谨列十款,以为三年考核之实据。
一曰童生未经府考,册内无名,钻求学道,径取入学,巧图捷便,此一弊也。
二曰考试各府州县卫所童生,额外溢取,拨发别学,明收冒籍,以占本学正额,此一弊
也。
三曰弥封、编号、印簿及场内坐号红簿,不发该府州县封贮,乃收存道署,私查某卷某
号系某人,对号贿卖,此一弊也。.
四日考完一府,不将红簿远行发学,任意迟延,徇私通贿,更改等第,拔下作上,此一
弊也。
五日每考一处,令书办承差快手人等,出入过付,暗访生员稍有家赀者,先开六等草单,
吓诈保等银俩送人,准放三等,此一弊也。
六日文童颇少,武童颇多,将文童充为武童,入学之后夤缘改文,娼优隶卒,滥行收取,善
骑射者。槟而不绿,此一弊也。
七曰各府地方,设有考棚,惮于亲临,将生童远调考试。其各州县告病生员,扛抬验病,
困苦难堪,
此一弊也。
八曰纵容无颓教官,包揽生童。私通线索。効劳分润,名为作兴,大坏风教,此一弊也。
九曰曲狥上司同僚情面,并京官乡宦私书..及亲族朋友,随住地方,讨情抽丰,将孤寒
之文,弃如粪土,此一弊也。
十曰报部学册,将额外溢取入学之童生,未经科岁考试,预附三等,其姓名不入新案,
造人事故衣顶项下,以赵甲顶补銭乙,混作实在之数,朦报礼部,此一弊也。
以上十弊.能除则为贤,不能除则真不肖矣。人各有心,谁肯甘骂不肖哉。惟在皇上严
行申饬,考课实迹。督抚不许需索陋规,州县不许传递私书,亲朋不许私住关说,乡绅不许投刺
请席,俾学臣得以自爱其名节,实修其职业。如果甘心不肖,则臣之白简在后矣。至于科岁两试
报完之日,例应该督抚将学道称职者荐举,公明尤著者保举,徇私溺职者指参,原非令其咨报也。
嗣后该督抚分款注明十弊有无字样,合词具题,吏部照例考核。但学院任满,自报吏部,并无实
迹,考核何事,亦宜自行具疏,十弊作何厘剔,逐一题明,吏部一体考核。倘有揑饰违错,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