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二曲集
二曲集
龙溪集
集凡二十卷皆发明良知之蕴宏畅精透阐发无余可谓前无往古后无来今后有作者不可尚矣然读之亦须挈其要如往来宁国水西诸会语及书答每日当读一过以豁心目若夫记序等作未免时有出入姑阙之
近溪集
近溪先生之学肫恳笃挚日精日进可谓大而化矣真近代第一了手人也其集发明经书要旨处娓娓千言捐去世儒蹊径初学读之骤难契入姑阅陶石篑所纂要语可也
慈湖集
慈湖杨敬仲之学直挈心宗大悟一十八遍小悟无数在宋儒中可谓杰出人多以近禅訾之先生之学岂真禅耶明眼人当自辨之
白沙集
白沙之学以自然为宗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见之词翰从容清真可以观其养矣出辞气远鄙倍其先生之谓乎读其集令人心融神怡如坐春风中气质不学为之默化
右数书明体中之明体也
二程全书
二程中兴吾道其功不在禹下其书订于朱子之手最为精密此孔孟正派也
朱子语类大全
订偏厘弊折衷百氏巨细精粗无一或遗集诸儒之大成为万世之宗师读其书味其学诚格物穷理之权衡也第卷凡百余初学骤难遍览先读录要然后渐及可也
朱子文集大全
温醇典雅议论精密而奏议数十篇尤见天德王道之学吴康斋集
康斋资本中庸用功刻苦其所著日录专以戒怒惩忿消磨气习为言最切于学者日用
薛敬轩读书录
读书录效横渠读书之法随得随录而成切近精纯笃实辉光之学也无论知学者不忍释手即绝不信学者览之未有不肃然?敛鞭辟近里者也
胡敬斋集
先生学重躬行以敬而入言论笃朴粹乎无瑕初学所当服膺也
罗整庵困知记
辨吾儒异端真似是非之分不遗余力卫道之严足见良工苦心
吕泾野语录
当嘉隆间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则归湛其末流之弊高者言无知慧者言归寂守程朱之说卓然不变者在南惟整庵在北惟先生而已先生生平不为宏阔高远之论其言布帛菽粟其文蔼若穆若有德者之言风味自别共二十七卷冯恭定修之毕侍御表之学者不可不置之案头此外如二程张朱抄释亦时有精到之语要在览者之善择也
冯少墟集
先生与曹真予邹南皋焦弱侯高景逸杨复所同时开堂会讲领袖斯文然诸老醇厚者乏通慧颖悟者杂竺干惟先生严毅中正一遵程朱家法集凡二十二卷如辨学录发明儒佛之分疑思录剖晰四书之蕴讲学说做人说序记书牍咸足以坚学人之志定末流之趋凡人贱近而贵远言及于先生未免东家丘视之可慨也
右明体中之功夫也
自象山以至慈湖之书阐明心性和盘倾出熟读之则可以洞斯道之大源夫然后日阅程朱诸录及康斋敬轩等集以尽下学之功收摄保任由工夫以合本体由现在以全源头下学上达内外本未一以贯之始成实际
邹东郭集王心斋集 钱绪山集薛中离集
耿天台集吕氏呻吟语辛复元集魏庄渠集
周海门集
以上诸集纯驳相间舍短取长以备参考
适用类
大学衍义
真文忠公取经史要语勒成斯编诚吾人修已治人之蓍蔡治天下国家之律令格式也本之则治违之则乱然止于修身齐家而止其意以为人君苟能修身齐家国与天下之治由斯而推之耳
衍义补
丘文庄公集古今经制之要而断以己意其申治也详其危乱也确事事足法言言可行精研熟玩因时损益有志经国执此以往可也
文献通考
江西马贵与著元儒也当元持义不轻出折衷于古今朝典以成此书上至天官舆地以及礼乐兵农漕屯选举历数士卒典籍无不条晰
吕氏实政录
宁陵吕新吾先生著此老卓识谙练经济实学也在世儒中最为适用实政录皆其所经历者学人无志于当世则已苟有志于用世则此书必不可一日无
衡门芹 经世石画
辛复元修中有确论可备采择
经世挈要
屯田水利盐政以及国计选将练兵车制火攻无不挈其要
武备志
凡八十册古今战陈机关备萃此书视登坛必究加详而孙子吴子暨纪效新书练兵事实尤为兵学之要
经世之法莫难于用兵俄顷之间胜败分焉非可以漫 尝试也今学者无志于当世固无论矣即有志当世往 往于兵机多不致意以为兵非儒者所事然则武侯之 伟略阳明之武功非耶学者于此苟能深讨细究而有 得焉则异日当机应变作用必有可观
经世八编
凡二十套惟冯应京实用编邓元锡函史下编可备参考其余勿览
资治通鉴纲目大全
凡二十套乃格物之渊薮兴亡治乱之成案也宜恒玩之论其世以熟吾之识
大明会典
明已亡矣典则在也虽时异世殊然朝政之所开故事之所详学者安可不知
历代名臣奏议
学人贵识时务奏议皆识一时之务者也当熟玩之以为奏记之助
右自衍义以至奏议等书皆适用之书也噫道不虚谈 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闲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 妇女耳亦可羞已
律令
律令最为知今之要而今之学者至有终其身未之闻者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夫岂无谓而云然乎农政全书水利全书泰西水法地理险要
以上数种咸经济所关宜一一潜心然读书易变通难 赵括能读父书究竟何补实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识 时务者在于俊杰夫岂古板书生所能办乎噫
读书次第
识言
夫读书之法前贤亦有目次矣然或博而不要或要而不醇何也书多而学人文人其所读者殊也客岁戌申瑸受学于吾师二曲先生始略闻大本所在未遑言及读书也己酉十月师复来游太华往还两经荒郡瑸肃奉起居间颇有绪闻然皆因瑸施教亦未遑言读书也洎是月十五日辰时瑸率儿襄以侍蒙师垂慈慨然呼襄而命之曰小子可教也颐瑸执笔口授读书次第若干款出辞成经口占如流令瑸笔笔不暇泚手不得辍倾刻间长翰数纸立满瑸录毕凝神覆省由小学渐入大学自经理徐及文史步步有正鹄书书有论断真入圣之正门为学之上路也踏破铁鞋不遇去来人何处觅此门询此路乎此等书程自童蒙以至大人皆不外此学人据此固无偏驳支离之弊文人据此亦自无风云月露之习矣过此以往又有全体大用之目授张襄陵可并传之以为书程合璧
同州门人李士瑸文伯恭题
读书次第
小学
小学一书朱文公汇古今嘉言善行以为后生作圣之基也易曰童蒙吉又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盖王道莫急于教人而养正莫先于童蒙使蒙时养之不得其正及其既长将责之以向上之事何可得乎故子弟须于小学熟读力践以为大成之基本然中间多引四书五经之语未免重复且多古礼及难字不便童习宜撮其要并童蒙须知同读可也
近思录
近思录朱文公与吕成公类萃濂洛之精而成者也初学宜时阅之以为格物致知之阶
四书蒙引
晋江蔡虚斋著兢竞焉惟文公之训是遵颇便初学此外如浅说存疑微言直解明白正大可备参阅
四书疑思录
凡四卷长安冯恭定公著
四书因问
高陵吕文简公著
右二书为德业而作非复制举之故套也爽快明晰最 为儆策学者宜致意焉
礼记大全
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则礼为初学入德之门不可以不先之者也中间虽多汉儒附会然典礼檀弓学记表记坊记儒行乐记等篇多粹语至论宜日读一过以薰心元儒吴草庐纂要一书熟读成诵尤佳
礼记疏
视集注颇详治礼者不可无然多汗漫琐冗节读之可也周礼注疏
周礼一书乃周公经国之远猷万世制治之良规也王莽假之而篡汉荆公胶之而祸宋后人遂以周礼为讳岂真知周礼者哉近代柯尚迁舒国裳咸谆谆发明魏庄渠尤三致意焉其注皆可观也
仪礼注疏
仪礼十七篇最切于日用乃礼中之经也虽时异世殊难以尽遵然斟酌损益随时变化可也
仪礼经传通解
土生于三代之后欲见三代以前礼仪赖有仪礼一书而礼记乃其传也后人以礼记列于学宫而仪礼遂置之不讲古礼之不尽复也有由矣宋庆元间朱文公先生尝欲表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累疏请于朝开局编纂会学禁大作不果门人黄勉斋成其志而附以秦汉以来史典之有及于礼者于其下名曰仪礼经传通解去取精严所宜深究
文公家礼仪节
丘山增损文公原书而成者也详明可阅
四礼翼
吕新吾著最切日用
诗经大全
诗虽可兴然古人之治诗如今人之习曲被之管弦发之声音有高下抑扬清浊疾徐之节令人听之心爽神怡沨沨乎有入不自觉其变也今人则执册板诵即老师宿儒亦漠焉无动矧初学乎今虽不能尽如古法亦须从容玩味抑扬顿挫庶涵育薰陶养成德性
诗经注疏
醇驳相间要在读者之善择
书经大全
惜无折衷亦在读者之善择
春秋大全
无折衷
春秋左氏传
左氏一书春秋之全案也治春秋而不先读左氏犹断狱讼而不用两造未有能得其情者也先读句解后读柱注春秋谷梁传
谷梁赤著
春秋公羊传
公羊高著
右二传皆为解经而作经学之入门也然多穿凿公羊 解尤甚
春秋胡氏传
宋绍兴间胡文定公著明畅剀切议论英发诚经学之粹者也过于诸家远矣然中间亦多有为而发读者不可不知也
春秋啖氏传
四传而外惟此乃得肯綮此外如陆氏赵氏亦多可取
周易大全
惜无折衷
周易古今文全书
文虽浩汗然须阅之以尽古今之变
周易程氏传
程传义理渊深辞旨高古诚易学之楷模也
易经本义
朱文公先生著谓易本为卜筮而作故是解遵程而辅以卜筮之义
谨按汉晋以还说易者无虑数十百家独荀爽郑元何 宴王弼王肃等九家为最著然皆举一废百各执一察 以自好宋儒则程伊川主理而时失之凿杨诚斋优程 而中多牵合近代惟邓征君元锡易绎宏畅精深发昔 人所未发此外如孙淮海易谭辛天斋易象归元亦各 有透髓之见要之亦未免束于教而易象则几微矣若 夫剖象外之蕴晰卦画之隐还当以来注备参考来本 蜀人西蜀自杨子云薛翁以来世传象数之学来生于 其乡当隆万间绝意轩冕入求溪万山中研精殚思几 三十年而后有悟于错综之旨勒为一注共十六卷其 序文高自标诩学者骤览之未免河汉其言然去短集 长是在读者之自酌虽然造化混沌而后开辟晦塞而 后文明是故归藏于坤乃圣学第一义噫斯其为天根 乎吾人须是洗心藏密深造默成其于易也始庶几乎五经绎
邓潜谷著思深识正粹然自成一家
九经解
郝京山著辟古今拘曲之见妙发心得过于诸家远矣
资治通鉴胡氏注
经既治可以观史矣观史须先观编年而编年莫详于司马氏通鉴上下数千年治乱兴亡之迹烂若指掌又得天台胡三省为之注有评有驳诚编年之折衷也
宋元通鉴
武进薛方山著于宋元事迹最详此外如李焘长编纪事本末等书不阅可也
皇明宪章录
先是广东陈建有皇明通纪一书久已行世然芜秽不伦识者病之薛方山于是撰宪章录大书特书粹然一归于正始自明祖终于正德十六年若夫正德以后则有沈氏嘉隆闻见记此二书于明事颇挈其要他若吾学编皇明大政记续藏书勿览
函史上编
凡四十册邓元锡著约二十一史而成之者也学者读编年之后固宜读史以尽其详然历代正史简帙浩繁难以遍览惟此编提纲挈微诚史学之要删也宜留意焉
函史下编
上自天官历法下自赋役漕屯援古证今靡不折衷经世者之所不能外也
八大家文钞
史既通可以肄文矣文自先秦两汉之外莫雄于韩昌黎柳柳州欧阳子三苏王荆公曾南丰然八家全集未能遍读惟文钞乃归安茅鹿门选去取甚精宜熟读之以畅其笔
皇明十大家文选
明人李北地首以古文辞为多士倡继其后者如李沧溟王元美汪道昆董浔阳王阳明王慎中茅坤王维桢唐荆川等咸锦心绣口旗鼓中原然惟北地之文雄浑古劲阳明之文明畅爽豁荆川之文清明俊洁便于讽诵似不可不知也
右经史文乃学人之急务有余力则老庄管韩檀子鸿 烈等集或间一披览以广其识可也地理书惟大明一 统志寰宇通记于郡邑形势户口钱粮胪列周详宜购 之以备参阅又有广舆记皇舆图职方考镜然终不若 一统志之详甚勿观览以分精力
康熙八年十月十五日辰时录
匡时要务序
匡时要务关中二曲先生语也先生甫弱冠即以康济为心尝著帝学宏纲经筵僣拟经世蠡测时务急着诸书其中天德王道悲天悯人凡政体所关靡不规画既而雅意林泉无复世念原稿尽付祖龙绝口不道惟阐明学术救正人心是务贤士大夫咸师尊之叶郡伯阎关中书院延以式多士终不就抚军白大中丞欲疏荐于朝以隆大任毅然力辞生平孤介成性杜门却埽人罕睹其面子筮仕二曲幸咫尺先生居获时时请益虽不能进窥堂奥其不致于身名陨越者得力于先生教诲之益居多去秋予量移毗陵恐典型日迈鄙吝复萌临岐订先生为东南游先生首肯盖亦欲藉此出桃林历嵩洛越江淮顺流抵浙溯洄而入豫章遍览名山大川之胜吊先哲遗踪晤中原伟人因以共证所学以力弘大道嘉平之月空谷足音蛩然及我首以移风易俗明学术见勉以为是匡时第一要务大约谓天下治乱山于人心之邪正人心邪正由于学术之明晦学术明晦更由于当事之好尚历引王阳明冯少墟诸先达为鉴诚以居高而呼牖民孔易斯实风化之标准致治之枢机位育参赞之大关头也予闻之爽然失涊然汗愧学疏资浅力莫能与幸各宪台及邦之名公钜卿方以明伦兴化砥砺颓俗为任遂手录其语付之剞劂以备采鉴懿德之好人所同然是必有闻风竞奋慷慨力倡不特阳明少墟诸先达芳规再振于今日将见东南学术由斯益甲于天下云蒸霞蔚化理翔洽替儒所谓斯道若明如昼日世风何虑不陶唐此固先生之志也邦国之光也亦予小子之幸也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