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丹经汇编

  咏性功十八首
  其一
  月正圆时映水明,乾坤大地总莹莹,片雁斜过潭有影,移时明月映波清。
  
  回春子曰:
  巧机适合,宝相团圞,月照寒潭,光芒四射。
  惟清乃澄,惟澄乃照,寂照圆通,觉灵自现。
  西来妙义,至大至圆,活泼玄微,东海珠还。
  咦!四海汤汤水接天,水天深处自逢源。
  
  海蟾子曰:
  喜得同人注性诗,明心见性道成时。刘痴来与龙华会,醉向澄潭捉月迟。
  
  灵阳子曰:
  此夕欣逢巧节,澄清要在斯时,月光皎洁印深池,真个天星倒置。
  
  不着离奇色相,岂因空境空之,一灵透出己前珠,鱼目应知不是。
  
  长春子曰:
  心性非一物,性在心中见,水月两澄清,波光自不染。
  
  其二
  
  灵台深广似澄江,源远应知流自长,任尔毒龙争戏扰,岂如沟洫污泥扬!
  
  回春子曰:
  清光如鉴,不须锻炼。一着揩磨,毒龙便现。
  咦!没得说。西来妙义,只履仍归。
  
  其三
  
  磨不磷兮涅不缁,宠何可羡辱何辞?静中现个团圞月,始信斯人不是痴。
  
  回春子曰:
  当头一棒,领者去会,会者颠头,融通寂灭。
  
  其四
  
  恶莫憎兮善莫夸,坚持吾性漫凭他。地雷震动真如现,一任遨游上海查。
  
  回春子曰:
  如何佛法?干矢一橛!霹雳一声,不怕打杀。
  
  其五
  
  浓云密雾两凄凄,遮却本来菩萨面,不是清风净扫除,蟾光怎得团圞现?
  
  回春子曰:
  蒲团片晌,刹那一刻,翻个筋斗,菩萨出现。
  
  其六
  
  性似澄潭水,心如大地平,草莱生即刬,风过碧波清。
  
  回春子曰:
  性不离心,心空无物。草生用刬,下乘之法。
  
  其七
  
  灵明一点本清虚,云去云来月自如。应事还同光暂晦,魄生依旧现明珠。
  
  回春子曰:
  不晓参禅,那知拜佛?一拳打破,五指不撒。
  
  其八
  
  心如野鸟最难驯,才出笼时便要擒,莫使随风任南北,本来狼藉陷深坑。
  
  回春子曰:
  分明一个月,指早是个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都。
  咄!谁识?
  
  其九
  
  一点灵明一点金,随风飏去窅沉沉。分明有个菩提种,性乱神昏何处寻?
  
  回春子曰:
  穿衣吃饭,不知饱暖。心去性空,火中莲现。
  
  其十
  
  愁苗情种两都捐,外若春温内铁坚。顺死逆生同一理,但于动静却非然。
  
  回春子曰:
  荆棘中不妨着脚,深潭内也易翻身。怕只怕清风明月,坐对青山。
  
  其十一
  
  人生碌碌似浮萍,业海风波何日停?要识本来真面目,勤从月下叩真人。
  
  回春子曰:
  一盂一钵(音拨),到处为家。撞着老参,举杖便打。
  
  其十二
  
  浑沦元气原无象,庚甲之间觉有形。莫道有无难自辨,须明求己胜求人。
  
  回春子曰:
  摩尼一粒,沙界难敌。龙女献来,此际得识。
  咦!一个孩儿两个娘,四门亲家不得疎,失了也!
  
  其十三
  
  外浊须知内本清,龙头虎尾按时生。若将凡圣和为一,白雪黄芽自长成。
  
  回春子曰:
  如何是道?要撒胞溺。吃饭穿衣,全不分晓。
  
  其十四
  
  大道先须养性灵,灵光悟彻易归根。总然精气神皆足,黑暗如何解炼烹?
  
  回春子曰、
  东南西北及中州,黑黑尘蒙易白头。
  咄!说话的,颠倒了!难不难,一翻筋斗;易非易,挣起双眸。
  
  其十五
  
  缄口凝神只内观,法身常现一毫端。静中摄得灵明宝,直置中宫便是丹。
  
  回春子曰:
  得了手,闭了口。若还不去承当,竹篦何堪打走!
  咄咄咄!再来不值半文钱,请到方丈后去休。
  
  其十六
  
  长空清回原无染,云去云来只自忙。鼓动巽凤旋上下,性光命宝总归囊。
  
  回春子曰:
  一口布袋,包藏无碍。混混沌沌,放不出来。
  
  其十七
  
  明暗休将世务分,闲来觅得己前身。惺惺不得炎凉态,生死全抛得至真。
  
  回春子曰:
  九天之上,九泉之下。少林拳棒,上下齐打。打得开通,任放从马。
  
  其十八
  
  腾腾烈焰青龙舞,渺渺清波白虎蹲。虎尾龙头绦索系,擒归神室合真源。
  
  回春子曰:
  久别家乡,道阻且长。从今得返,方知父母、妻子各各安好。
  咦!千年华表依然,一任桑田变海。
  西池集跋
  《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所谓顺承乎乾者,非耶?然世之女子,明坤道而合坤德者鲜矣!或痴顽结习,或奢悍成风,种种沉迷,不堪悉数。即有一二有志之辈,欲逃生死,究之性命不明。每见巫妪村姑,学些口头禅语,前果后因,便为大道在是,而盲修瞎炼,自悮悮人。吁!此皆坤修真诀失传之故也。今《西池集》出,泄千古不传之秘,具大慈悲,开方便门,愿普天下女子,敬信修持,穷研极究。其中字字有功,句句有诀,莫轻轻放过。尚有楮墨难传之处,全在诚心办道,自遇真人指点。总以收心养气为下手初功,心不收则性根昧,气不养则命蒂失,性命双修,坤道乃全。读是集者,幸勿坐失机缘,以负作者一片度世婆心也。灵阳子敬跋。
  
  女金丹
  用中贞一子着
  序
  大道不问男女,皆能有成。故男子道成为真人,女子道成为元君。自来丹经言男子修炼之功至详且悉,女子修炼之道多不论及,间有论及此者,不过略露一斑,非薄女修也。推其意以为人同此性命,即同一功夫,言男修而女子之功不烦言解矣。不知男子外阳内阴,女子外阴内阳,秉性不同,形骸个别,虽同一性命其行持大有不同者。《修真辩难》曰:“男子下手以炼气为要,女子下手以炼形为要。”许祖曰:“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经。”其初关迥然各别,至炼已、得药、还丹、温养、结胎、出神诸事,虽与男子同,而细微节次未尝不无大同小异之殊。
  壬辰春,适有坤女问道,仆教以多看古书,证其所授。而丹经言女修者独少,难以考证异同。爰不恤泄漏天机之罪,因将其所以同者何如,所以异者何如,并逐节次第何如,形于楮墨,以为问津程途。俾得寻文释义,不致鱼目以混珠;深知力行,庶几金鼎可烹汞。以成无上至道,而方诸瑶池之会,不难与男仙同谒木公、共拜金母矣。
  时大清光绪壬辰岁中和月,用中贞一子序于玉带溪之卧云西轩。
  上卷规戒
  立志入道
  天阳地阴,乾刚坤顺。阴无阳不长,阳无阴不生。刚柔得其中和,水火始能既济。阴阳必有匹偶,人物由兹孕生。是「以」乾坤皆秉真元之气,男女各具不死之身。乾曰大生,可以道成正觉;坤曰广生,亦能果证元君。
  如谓坤阴难入仙道,何以王母长处昆仑?蟾娥窃梁间之丹,永作月宫皇后;逍遥读漆园之书,自号瑶池谪仙。洛神巫女,自古维昭;紫姑湘妃,于今维烈,迹载史篇,固可考也。身秉坤德,岂不能乎?特以沉溺欲海,不发入道之心,安能跳出迷津以作登云之女。性本阴柔,见多偏隘,罔知四德,宁晓三从?过恶当改不知改,福田宜修未能修。纵无情之欲,丧本性之真,自暴自弃,愈趋愈下。岂知人世如浮云,尘寰原孽海,与其将身入轮回,何若回头登彼岸。蓬莱信有路,只在目前;玉京岂无梯,须由心悟。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仙能效我,我亦可仙。玉汞金铅,实度生之宝筏;丹经释典,诚入道之天梯。特以天机不轻泄,语多露尾藏头,即使琅玕已卒吟,还要参师访友,闻一诀方知一诀,进一程更有一程,果能摆脱尘缘,拜明师以求心法,何难步入瑶阙,谒金母而列仙班。人须立志,各自勉旃。
  入门戒规(十二条)
  一戒妄念迭生
  二戒纵欲贪淫
  三戒刚暴残刻
  四戒烦恼嗔怒
  五戒忧思惊恐
  六戒目多妄视
  七戒耳多妄听
  八戒多言狂妄
  九戒悭吝惜财
  十戒杀生害命
  十一戒不节腥荤
  十二戒慢道轻师
  妇女所当戒者虽不止十二条,能戒此十二件,去仙不远矣。
  一戒妄念迭生
  心之所发为念,念头正则所行无不正,念头差则所为无不差。盖心为天君,念为役使,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也。
  妄念者,一切狂妄不正之念也。古人所谓:“无念之念方是正念,即真意也。”这点真意却少不得,有这点真意方能炼铅求汞,凝神养胎。丹经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真意也。岂若此不正之妄念,千头万绪莫可名状,始则凭空而来,继则对境成幻,一念未已,一念续之,缘此及彼,触境生心。想到得意时不禁自庆自足,想到失意时曷胜自怨自悲,尽日之中无有宁息,宵之寝也,神亦不存矣。夫所发之念既妄,则见于行者无不妄,如此妄人安足语仙道哉!即使未见诸行事而无端妄想,神目如电,指视何其严乎?况人之生死轮回莫不由一念造之,钟情之区即受生之地。噫!一念之轮回种无边之生死,人顾可不慎所发哉?
  若夫至人,知此无根无据之妄念牿亡吾性,死趋六道,精心体认,勤加觉察,此念何自而起?何自而灭?未起之前如何?既起之后如何?此一念起即提慧剑斩之,务拔其根,勿使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务令此性空虚静寂,万念俱泯,一灵独存,潇潇洒洒,活活泼泼。如此则私欲尽净,天理流行,仙道不远矣。故入门者先须于此关头谨守勿忽,方是果决烈女,道中法器也。
  二戒纵欲贪淫
  人所最难破者,色欲一关耳。人胡为有生?因这点淫根未拔,见淫事而性即入男女之身根,以投胎而生人。胡为有身?因父母淫姤而始成此身,人从淫事而来,故其习染最深而根株未易拔也。且人所恃以生者,全凭这点精气。贪淫则精伤,精伤则阳关不固,百病交作。古人谓:“服药百粒,不如独宿一宵。”惜此精气也。惜得几分精气,即多添得几年寿数。基成无漏,阳关一闭,则长生矣。况妇女之性情易荡,一贪淫事则欲火焚身,情难自禁,无夫以遂其欲必有丧廉之行,即使不至失身,淫心一动,火逼一身,精气已不存于中矣。昔韦十一娘学道,其师化一伟男子,百般调戏,且致逼污,而此心不易,方授仙术。故淫根未拔者多失仙缘,即或侥幸闻法,而此道乃色相中行事亦行不得。即或行之,而所结之胎特一淫胎,一朝出神必见淫姤而投胎,前功尽废矣。天宫仙女多有谪下红尘者,莫不因情缘未断之故,可不戒哉?戒之之法,要在不思、不视而已。不思则能禁情于未然,不视又能绝念于当境。文昌帝君云:“未见不可思,当见不可乱,既见不可忆。”诚戒色良箴也。然岂徒不思、不乱、不忆已哉?务要拔尽情根,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境忘情,在欲无欲,方可与言仙道。若抱淫欲之心以希上真之道,而能有成者,吾未之闻也。
  附考:韦十一娘,宋长安贫女也。嫁同里邓氏子,邓子喜游侠,屡谏反目,政和间往边城从军,久无音回。伯子不良,每以言语调戏,韦正色拒之。因忆赵道姑自幼相爱,况有道术可传,遂投姑。姑欣然挈入庵中,教以法术。日暮姑下山留韦独宿,戒曰:“勿饮酒及淫色。”韦深思,山中焉有此二事?更余,一男子踰墙入,韦速起问之不答,男子近前拥抱拒不从,彼求益坚,韦抽剑欲击,彼出剑相刺甚精利,韦知不及,弃剑哀求曰:“妾命薄,久戒尘心,何忍乱我?且师有明戒,誓不敢犯。”彼以剑加颈逼从,韦引颈受之,其人收剑笑曰:“知子心不变矣。”视之则道姑也,从此尽授其术。
  三戒刚暴残刻
  刚,美德也。人无刚则柔懦不振,百无一成,这个刚字,却少不得。然刚而无礼则流于暴戾,自用不知退让,不顾是非,不恤人言,无礼于舅姑,不和于妯娌,不敬于夫子,虐凌于子侄,苛责于奴婢,是谓悍妇。故刚而继以暴,每多残忍不仁,刻薄寡恩也。夫人必有仁慈之心,而后有胞与之量。圣母元君视天下为一家,视中国如一人,凡天上地下一切物类,莫不保爱若赤子一般,何尝起点憎恶之心,而流于残刻哉?观音大士称为慈航,以其仁慈成性普济众生,而为浩劫之慈母也,故神气亦浩劫不朽。如刚暴则失坤阴柔顺之德,残刻又无坤厚广生之量,如此之人天选尔何用?地下留尔奚益,不如速死之为愈也,安望长生。夫惟戒之性暴者养以和缓,霭然如春风之宜人,而与物悉无忤也。残刻者易以慈惠然如时雨之及物,而无人不沾其恩也。见于外如此,而性之在中无不灵明自在,活活泼泼,浑含生机于无穷矣。而谓慈航观音,不虚座以待尔哉。
  四戒烦恼嗔怒
  烦恼者,遇事烦劳而生恼恨心也。人生一世孰无事业,须慢慢做将去,不计功过,不辞辛苦,不惮烦劳,事方有济。如因烦劳而生恼恨,天下事何者能成?至养性更要耐烦,缘此心驰放已久,一旦操存如生龙活虎,伏之未肯即伏降。之未肯即降,须从容涵养不拘不束,勿忘勿助,任其自然。今日养一分则得一分,明日养一分又得一分,养到十分自有圆明时候,若以难纯而遂生烦恼,其性岂能圆明乎?嗔怒者,事无不如己意而嗔恨怨怒也。试思天下事岂尽能如己意?未必嗔怒而事遂能如己意,何不思之甚也?亦惟安于所遇耳。况嗔怒心甚者,其心必毒,死多投于毒蛇腹中,夏腊以嗔怒而化蛇,郗后以嗔怒而变蟒,此固明征也。但嗔怒有因烦恼起者,烦恼有由嗔怒生者,二者皆为心累,急戒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