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全书

  吾之所言,功罪昭然,报应不爽。尔诸弟子,悉心听受,各归奉持:毋因循苟且,毋怠惰偷安,毋违正训,毋宗邪言,各行各是,各图各功,果属诚信凛遵,自获吉祥善庆。知之慎之。
  ※   ※   ※   ※   ※   ※   ※
  济世功德,不在大小,不计多寡,但须出一片至诚,即救一昆虫,爱一草木,随力所为,便有无量功德。
  ※   ※   ※   ※   ※   ※   ※
  尔诸子等,谛听提音底命。自今以往,各须猛省!为忠为孝,无惭子臣,克敬克诚,有光斯道。
  为人而不慈不惠,待物而不宽不仁,或利己而损他人,或杀命而养己命,或祀神而不恭,或持经而不信,或有初而鲜终,或外实而内诈,或于同人而较量强弱,或于同道而区分彼此,或忌刻其长,或好讳其短。凡此居心不公不平,立己不正不大,虽属凡庸之故态,而实名教之罪人。尔诸子等,独居深念,有一于此,速当痛改。
  藉诚敬以收放心,赖神明而消咎过。或行一善事,以济人之困穷;或出一善言,以解人之冤结;或施一臂力,以扶人之阽音盐危。或有父母者,更竭力尽诚以奉事;或有兄弟者,更公平和顺以相处。如是行之,由勉强而渐近自然,更可优入圣贤之域,乃复彼此劝惩。尔我诰诫,同心同德,相谏相规,毋踵前愆,自臻善道。冥冥不爽,天鉴在兹。积过则如丘山,积功则如勺水。生死权衡,一念轮转。慎之勉之。
  ※   ※   ※   ※   ※   ※   ※
  人心要有定见,心一不定,便不能向正大光明处着用。遂好偏执己见,不信善言,巧弄心术,争强论弱,分人分我,不肯调服狂心,使归于一,与正大光明者,自相矛盾。
  故其所为,虽或间有一二微善,而心为大本,大本有亏,小善何益?有是疚者,即宜勉力痛改。毋逞私智,毋执偏见,彻底澄清,无碍无着。提出肝胆,做那正大光明的人,行那正大光明的事,步步寻向上去,所往无不攸利。求其在我,只尽己诚,千圣万圣,同归于一。一念了悟,受福无尽。
  ※   ※   ※   ※   ※   ※   ※
  予笑彼众:奉道之心,如水之泡!求予慈悲,如火之炎!人何不以此念,而移于奉道中!则不作福,而福自增;不邀功,而功自大;不谋利,而利自溥。何容求乎?
  ※   ※   ※   ※   ※   ※   ※
  以予婆心接引,直欲使众生,尽登彼岸。然人无积诚而来,则视此为戏局。与其归吾道而不能终,何如严其关键耶?然人之心,有勤于初而怠于终者,亦有懈于始而干于后者。惟愿勤者勿怠,懈者自知奋勉焉,则善矣!诸子须要从此加诚,若稍懈怠,便不可化训矣!
  ※   ※   ※   ※   ※   ※   ※
  凡人在幽独中,当如神明之鉴格。而况对越神明,宁敢放肆耶!彼众生作恶,由于一念之放肆,浸假而成狂悖,罹诸罪孽耳!可不戒哉!
  ※   ※   ※   ※   ※   ※   ※
  大凡为道者,贵于用柔,贵于忍辱。如能安静不校,受用亦自不小。不惟可以质诸人而无歉,即告诸鬼神,无不蒙其垂鉴。
  ※   ※   ※   ※   ※   ※   ※
  大凡作事,不必问人之是非,必要内省。果我所为,百无可议,犹当自责我之不能,使人改过迁善,深耻我之不能化导愚顽。我纵自尽其道,不怍于人,乃遇作恶者当前,更要柔以处之,和以接之。若化得一恶人向善,便是莫大之功。即彼汨没已深,丧已甚,稔音忍恶不悛音诠,遽难感化者,亦须善待之。要之我能尽道,敬而且诚,毋亢毋卑,中道而立。凡有所投,虚己以应:彼等匪类,久当自生畏服,不敢逞其狂妄矣!尚何外侮之足虑,魔障之可患哉?
  ※   ※   ※   ※   ※   ※   ※
  作善由一念,作恶亦由一念。幽独微渺处,善恶所由分。如作恶之辈,其初亦与善性相近。迨一念不慎,流于狂妄,终至累劫,不能开朗性天。暴戾恣睢音诲,无所不至,以致上干神怒,莫逃天谴。故予怜兹孽种,心甚戚戚,不惮为之宛转说法。
  尔诸子自今,但观彼等作恶报应,须要存一恻悯心,不可有欢喜心;须要存一警惕心,不可有效法心。则去恶自力,为善自坚矣!
  ※   ※   ※   ※   ※   ※   ※
  人生浊界,如隙驹过影!一失脚蹉跎过去,追悔无及!午夜清钟,回头猛醒。从前弄机关,作把戏,使乖巧,许多是那梦,梦时所为,甚觉狂悖。若不急早洗心,从头做一个好人,向善处高步天界,便愈趋污下,堕入苦劫,累世难超!而且祸延子孙,旷代殒灭。况作恶自有盈满之期,报应只争迟速耳!一不醒悟,宁不可惜?
  ※   ※   ※   ※   ※   ※   ※
  世上善事,是行不尽的;
  世上功行,是立不尽的。圣贤安身,德愈高,心愈下,见善如不及,望道如未见。干了许多事业,建了许多功劳,其心犹歉然不足。况其善其功,尚未究竟,岂敢妄自尊大乎?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是乃天道。夫天道如是,宁有人道而外此乎?
  ※   ※   ※   ※   ※   ※   ※
  一个人,这样行好事,便是个善人;那样行丑事,便是个恶人。
  一个人,做善人,做恶人,成两样的人,其间只在那点心上!
  ※   ※   ※   ※   ※   ※   ※
  人言凡事,有命有数。然圣人云:「至人有立命之学,便以造化由我,命岂能拘?数岂能囿乎?」
  至于生平无一善行善状,或福禄富贵不失者,或由于祖宗之积累,或本于前世之修为。然而恶作不息,便绝子孙享受富贵之根。若其身福泽,只有及身者,则按其作为而减夺之。太上之言果报,宁欺人语哉!
  诸子勉为善事,各自修省,无负予一片婆心也!
  ※   ※   ※   ※   ※   ※   ※
  作善作恶,各有果报。若使为善无征效,则善可不为;若使作恶无过咎,则恶可大作。敬神非以图报,只在恭奉诚信,此心便是善种子,不必期效而无不效。
  吾观诸典,甚言诵经功德,此非诳人语。盖诵经者:一念之诚,便已尽去从前之妄;一时之善,便已大异昔者之非。去妄存诚,革非从善,谁云无果报乎?但可惜:一念之诚,转念即为狂妄;一时之善,移时即弃善从非。如是,又将何以迓天庥而来善应乎?故古昔圣经贤传,佛典仙箓,无非以美言欣动。为善者之心,俾之从此益进于善,以导迎祥气耳!非谓不诚不敬,而徒口诵经文,心思戏渝,即可以消愆获福也!惟心一于敬,始终不怠,则善矣!
  ※   ※   ※   ※   ※   ※   ※
  书经之法,大小如一,轻重合宜,实左空右,长短相齐。笔在意先,则字不一;意在笔先,书法适宜。有则归虚,空则实为。偷笔措置,反失平奇。
  依予所言,无善作为,以敬以正,健体为归。毋尚媚态,遒紧相催,宁缓勿亟,总以端挥。
  ※   ※   ※   ※   ※   ※   ※
  涵三语录续辑
  予每见世俗之所谓好道者,无非求神仙接引,或学其烧丹炼汞,或学其采阴补阳,以希长生,永保富贵。如所云:腰缠十万,跨鹤扬州,皆是也。
  至于清虚寂灭,真常大道,鲜有好之慕之。如书所称如好好色之坚确不移者,而况素习儒业,释道两门,尤所弗齿!
  今某等乃能幼习儒业,长列簪缨,现膺民社,而乃渴慕仙风,真龙沙一会,不可易视!
  须知:道以诚入,若由一诚以至乎无不诚,道不远矣!故经云:「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何谓修人道?盖大道本虚而实,充塞宇宙。人惟体道而行,使此心量,无乎不周,大则包罗天地,凡一切灵蠢,俱在吾心量中,即孔门「老安少怀」,佛门「度尽众生」,道门「方便接引」,咸此一心为之也。
  然又要细细参究灵根慧性,时时返观内照,以心问心:某事合道,某事不合道。出身加民,不使有一毫之未尽。此即儒门「参赞位育」,释门「性光透露」,道门「忘形合虚」之至理。故昔观音大士,亦曾现宰官身说法;太上亦曾为柱下史。非入官之人,便不可学清虚之道。
  倘能由予所言,事事秉一诚意,如:诚以利民,民受其福;诚以兴化,风俗淳美;诚以自持,临政无苛;诚以学道,惜精保神。仙佛与儒,宁外一心以求之乎?
  予于某等所厚望者,须体此太上好生之心,佛法慈悲之念,与圣贤与聚勿施之言,不特为予门增辉已也。
  ※   ※   ※   ※   ※   ※   ※
  凡学道之士,贵在精专。默运伭机,冥心内照,致虚守静,和光同尘,以游于世抱一以自修。勿杂念,勿贪名利。内忘其心,外忘其形,以心御气,以气合神,以神合虚,以至于忘无可忘,复还清净太虚无为之道。能明乎此,是为「明」道;勤修行之,是为「行」道。
  若夫南宫之法,虽云正法,然亦非了脱生死度世无为之大道。故太上云:「清净为天下正。」又曰「保神固气,长生之本。」至笔箓虽非真一法门,而好之者多。然亦有文士寿终,飞精附人,以发泄生平之学识者。至外丹鼎炉汞铅,更属惑世诬民。愚人受欺者,不可胜数。未闻神仙以此度世。昔正阳授予黄白之术,予恐贻误后人,遂蒙鉴此一念,拔度升仙。今某所请,予深惜焉!
  ※   ※   ※   ※   ※   ※   ※
  士生斯世,谁能株守方隅!故男子生以四方为志,然所谓四方之志者,为其访道从师:业儒者,负笈千里;学佛学仙者,芒鞋踏破。学未成,道未悟,不肯住脚!
  后世趋走名利,奔竞势要,或游宦,或游学,或远商,皆从名利起见。
  又有一种贪嗜山水,不惮跋涉,虽有垂白双亲,亦置弗顾。不知此辈远游,均属方隅之内。至于真人游神冥漠,一息而经千里万里,一时而六合三山。去不知其所往,神游宇宙;来不知其所从,还归虚寂。知此游者,方为至游。茫茫海宇,能通此者,百中罕一。
  ※   ※   ※   ※   ※   ※   ※
  降务恕楼示众云:「予自三十年前,飞鸾演化,遂降神鄂渚,留骖此地,兆《三品》之良因,结万缘之胜会,于斯楼基启大业,继复迁于宋氏楼头,肇以涵三之名,再移乔子之宅,演成上卷仙典。于今一回想,实同昨日事耳!但予之开化有成,惟莱尔等赞勷,亦得诸始事之子,竭尽心力。此时虽大功告竣,均受宏庥。然于数始事之子,予心时为恻念,尚以为未足酬其劳者,故恋恋宫中,不即绝迹,盖此故也。」
  ※   ※   ※   ※   ※   ※   ※
  予悯世慈肠,不惮烦剧。留连尘界,无非上体穹苍,好生之德,下怜众生沉沦之苦。是以发广大誓,历劫度人,普施法乳,愿尽恒河沙数,人人道岸诞登,幽域光明遍照。则老人一片婆心,不几可少慰乎?
  非不知世事浇漓,人情淡薄,近来口食计穷,人不得不惟利是趋。然只一心谋利,所以奸盗诈伪,日见其甚;机巧丛生,诡心百出。害人欺世,利己损他,种种行为,即一技一能,亦用心良苦。究其由来,无非计利,较之前人,更善钻营。如此日偷,愈见其下。时灾月厄,火盗官刑,旱蝗疾苦,因之频加。第人于恶念初萌之际,尚觉自歉;雷霆震电,尚知畏惧。及渐染恶径,反如履坦,似就轻车,偶因报应参差,遽谓神灵聋瞽,遂逞放心,肆行无忌,虽雷霆在侧,斧钺当前,而其人若罔闻罔见也。曰「我惟利是恃,不闻谚云『钱可通神』之语。」甚可悯恻,亦可发笑!如是等众,焉有不永堕轮回,萦缠孽报者乎?予即欲解脱之,亦从何处下手也?
  ※   ※   ※   ※   ※   ※   ※
  道之一字,为天地之秘机,为阴阳之精萃。立极宇宙,开化古今,至微至隐,无形无名。肇造化之象,祖物汇之根。厥始鸿蒙 判于太钧 佛也此道 仙也此伦 儒之圣智亦无所分 究溯由来 同原玉清 流支衍派 各别三乘各开一教 各立一门 实者儒理 虚者禅心 虚虚实实二五凝精 存无守有 若渺若冥 恍恍惚惚 含于脐轮伭之又伭 窍妙难寻 上穷月窟 下踏天根 闲来闲往常静常清 实者如斯 虚者常存 殊途一辙 归还浑沦道无可道 人忘其人 我忘乎我 忘亦忘真 是曰真忘莫可拟论有识之子 先立乎诚 诚则有明 明则着形 着乎内外大道可行
  行道无有难易之分,而一贯之曰诚。
  ※   ※   ※   ※   ※   ※   ※
  当今乩沙一事,开化者广,附和者多,其中不无真伪之别,又不无聚散之常。
  然人每以谈凶说吉者为真,以诗词歌赋者可聚。若予自飞鸾此坛,迄今数十年来,在予不以吉凶之兆动人,而二三子亦不以祸福之机求应。虽无语言文字可观,颇有礼乐威仪可习。是以常处不变,历久愈新,较之倏聚倏散,骇俗惊人者,不相侔也。
  ※   ※   ※   ※   ※   ※   ※
  人恐予门有异见异闻事,足以动人。今予自观,觉无甚闻见可异!但不知人之闻见者,有异乎?无异乎?盖无异则为庸常,而庸常二字,所含者广。人生履地承天,祗不过衣而衣、食而食,日用起居,甚无异也!即庸常之说也。人生五官四体,共有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司聪司明之处,人皆有之,此无异也!人生幼而小学,长而明伦,凡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过遵先王之训,率圣人之行,以造夫为圣为贤之域,均不外中道而立,事极庸常,亦无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