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列子集释
列子集释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释文云:斗,都豆切。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俞樾曰:「儿」下当有「曰我」二字,方与上句一律。伯峻案:事类赋天部三、御览三、又三八五、引正有「曰我」二字,类聚一引有「曰」字而脱「我」字,可为俞说之证。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王重民曰:意林、初学记一、御览三引「车盖」并作为「车轮」。又御览三引「一儿」上有「曰尔何以知」五字。王叔岷曰:天中记一引「一儿」上亦有「曰尔何以知」五字,事类赋一天部一引「一儿」上有「曰尔何以知之」六字。「车盖」亦作「车轮」。韵府群玉十八引亦作「车轮」。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伯峻案:此「盘」当为食器,非承木器。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释文「沧」作「注云:怆」,云:怆,初良切,又本作沧。周书曰:天地之间有怆热,善用道者终无竭。孔音潮。字林云:凉,微寒也。任大椿曰:说文、广雅沧,寒也。桓谭新论亦述此事作怆凉。:「凔,寒也。」荀子正名篇:「疾养凔热。」杨倞注,「凔,寒也」,是训寒者字作凔。列子云「怆怆叙叙」,以叙叙之义求之,则「怆怆」当作「凔凔」。今本逸周书太子晋解,「天地之间有凔热」,孔晁注:「凔,寒也」,亦作「凔」,不作「怆」,与今本列子同。惟释文引逸周书作「怆热」。岂敬顺所见旧本作「怆」不作「凔」耶?「凔凔」之作「怆怆」,乃借字。伯峻案:说文《部:「凔,寒也。」水部:「沧,寒也。」凔沧音义皆同,疑是一字。故集韵云,「凔寒也,或从水」。朱骏声谓沧之本训为水名,似近武断。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王重民曰:「日」字衍文。其即指日也,若有日字,则文词赘矣。类聚一、初学记一、御览三引并无「日」字,可证。王叔岷曰:法苑珠林七、事类赋一、御览三八五、韵府群玉五八引亦并无「日」字。意林、锦绣万花谷前集一引则并无「其」字。疑一本「日」作「其」,传写因并窜入耳。释文云:为,于伪切,下同。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致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也。〔解〕圣人之生,所贵明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者养道以全真,兼济者设教以利物。若进非全道,退非利生,一曲之辩,圣人所以未尝说也。夫不决者,非不知也。世人但以问无不知为多,圣人以辩之无益而不辩。若有理无理一皆辩之,则圣人无益之劳实亦多矣。然则二童之争也,事亦可明。何者?日之初升,光未远,人居光外,见其大焉。日之既中,光备万物,人居光内,见其质焉。亦如远望烛光,更见其大;近窥,则焰乃更以小焉。物理则然,辩之何益?王重民曰:类聚一、初学记一、御览三引「为」作「谓」。为谓古字通用。伯峻案: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五日北京光明日报科学副刊曾有戴文赛氏一文,题曰「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附录于此。文曰:「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相传古时孔子曾遇到两个人争论这个问题,各有根据。主张中午太阳离人们近些的根据是,中午阳光比早晚热得多,主张早晚太阳离人们近些的根据是,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得多。孔子对这个争论不能作出决定。这两个争论者的根据,拿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都是站不住的。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些,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较少之故。那末究竟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有不同。它的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着。如若地球除了自转以外没有其它的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六四00公里)。(二)地球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就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交成二三˙五度的角度。自转轴的方向变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阳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断变化。(四)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离逐日变化。(五)日出日落时间在一年中也在逐日变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又随纬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很慢的变化和行星引力对地球公转轨道所生的影响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离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一000年往后推移十七天半。)考虑到上述各原因,可以推出适当的公式来计算中午和早晚太阳和观测者的距离差。必需的资料可由天文年历查到。计算结果如下:对于北纬四0度(如北京)来说,目前每年从一月廿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二月初远一000公里,三月初远四000公里,四月初远达六四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小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七月初近五八00公里,九月中近达一六0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小到第二年的一月廿二日。午和晚的差别情况大不相同,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远,其余七个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达一七000公里。除北极圈内和南极圈内地区外,其它地区一年可分为四时期:在第一时期里(十二月十五日到一月廿二日,共三十八天)中午太阳比早晚都近;在第二时期里(一三四天)午比早远,比晚近;在第三时期里(六月五日到八月一日,共五十七天)午又比早晚都近;在第四时期里(共一三六天)午比早近,比晚远。在这四个时期的交界点,中午太阳和日出时一样远近(一月廿二日和六月十五日)或和日落时一样远近(八月一日和十二月十五日)。纬度不同时,这四个交界点也不同。纬度愈大,第一和第三时期愈长,其它两时期愈短。南纬情况和北纬相差不多。祇是南纬四0度第一时期的长度(五十四天)比第三时期(四十一天)大,和北纬四0度相反。上面的计算是对于一九五四年所作的。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时间内影响很小,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对今后一00年仍适用。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又案:论衡说日篇云:「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其以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者,见日出入时大,日中时小也。其以日出入为远,日中时为近者,见日中时温,日出入时寒也。二论各有是非,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或为伪作列子者所本。今本博物志亦载此,且言「亦出列子」,则正如四库全书博物志提要所云好事者剽剟列子诸书饾钉成帙者也。又注「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句见庄子齐物论。
均,天下之至理也,〔注〕物物事事皆平皆均,则理无不至也。连于形物亦然。〔注〕连,属也。属于器物者,亦须平焉。释文云:属音烛,下同。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注〕发甚微脆而至不绝者,至均故也。今所以绝者,犹轻重相倾有不均处也。王叔岷曰:下「发」字疑涉上而衍。林希逸口义,「故曰,轻重而发绝,不均也」,是所见本正无下「发」字。墨子经说下篇同。释文云:脆,七岁切。处,昌据切。均也,其绝也〔注〕若其均也,宁有绝理。莫绝。〔注〕言不绝也。人以为不然,〔注〕凡人不达理也。自有知其然者也。〔注〕会自有知此理为然者。墨子亦有此说。〔解〕夫理之至者,天下无不均,不待均之然后均也。有形之物亦然,当理则自均矣。犹如以发悬重,虽微不绝。绝者不均,均则不绝。世人以为不是,不知理之必然也。詹何〔注〕詹何,楚人,以善钓闻于国。以独茧丝为纶,释文云:詹音占。茧,古典切。芒针为钩,王念孙曰「钩」本作「钓」,钓即钩也。今本作「钩」者,后人但知钓为钓鱼之钓,而不知其又为钩之异名,故以意改之耳。列子汤问篇,「詹何以芒针为钓」,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引此正作「钓」也。又下文「投纶沈钓」,今本「钓」作「钩」,亦是后人所改。韵府群玉「钓」字下引列子「投纶沈钓」,则所见本尚作「钓」也。释文云:芒针音亡箴。荆筱为竿,「筱」道藏本、元本、世德堂本作「莜」,误。释文云:筱一本作莜,云:本作条字。剖粒为饵,卢文弨云「粒」藏本作「□」。释文云:剖,片口切。粒音立。引盈车之鱼〔注〕家语曰:「鲲鱼其大盈车。」于百仞之渊、汨流之中;释文云:汨,古物切,疾也。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注〕夫饰芳饵,挂微钩,下沈青泥,上乘惊波,因水势而施舍,颉顽委纵,与之沈浮;及其弛绝,故生而获也。伯峻案:博物志自「詹何」以下至此,文与此全同。又案:御览三八四引「挠」下更有「因水势而施舍之」七字,当系因注文而误衍。释文云:桡,乃孝切,曲木也。饵,仍耳切。挂音卦。舍音舍。颉顽,上胡结切,下户郎切。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注〕蒲且子,古善弋射者。伯峻案:汉书艺文志技巧家有蒲且子弋法四篇。又淮南子览冥训云:「故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鹜鱼于大渊之中。」高注云:「蒲且子,楚人,善弋射者。」释文云:且,子余切。弱弓纤缴,释文云:缴音灼。乘风振之,文选张平子西京赋注、王子渊四子讲德论注引并作「乘风而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释文云:鸧音仓。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释文云:放分两切。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王重民曰:吉府本两「钩」字并作「钓」,是也。钓即钩也。今本作钩者,后人但知钓为钓鱼之钓,而不知其又为钩之异名,故以意改之耳。广雅曰:「钓,钩也。」庄子田子方篇:「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以上六钓字,惟其钓与持钓两钓字指钩而言,余四钓字皆读为钓鱼之钓)。淮南说山篇:「操钓上山,揭斧入渊。」说林篇:「无饵之钓,不可以得鱼。」东方朔七谏:「以直针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是均以钩为钓之证。韵府群玉钓字下引列子「投纶沈钓」,则所见本尚作钓也。说详王氏读书杂志余编(王氏云:詹何以芒针为钓,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所引亦作钓也。案鲍刻本御览八三四引作钩,但仍以作钓者为得也)。释文云:沫音末也。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注〕善其此谕者,以讽其用治国矣。〔解〕夫圣人之理俗也,必审万物之情,而设教化以运之,则百姓日用而不知,靡然无不应。微饵,因波而运之,则不得不为我所制也。道者之养生全真亦犹弱弓纤缴,乘风而振之;轻,含生靡然以向化,则理天下者亦由兹道焉。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伯峻案:公羊昭三十一年传有公扈子,为邾娄之父兄,亦即说苑建本篇之公扈子,不知是此人不。此固怪诞之言,然人名或有所本。释文云:扈音户。同请扁鹊求治。俞樾曰:既言请,又言求,于义复矣。请乃诣字之误。诣,至也。言至扁鹊之所而求治也。故下文曰,二人辞归。王叔岷曰:俞说非也。请即请谒字。说文「请,谒也」,是其义也。伯峻案:御览三七六引「请」作「见」,但七二四引仍作「请」。释文云:扁,蒲典切。史记曰:扁鹊,渤海郡人,姓秦氏,名越人,善医,能视病,尽见五脏之疾。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释文云,曩,乃朗切,藏,徂浪切,下同。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释文云:长,张丈切。今为汝攻之,何如?」释文云:为,于伪切。二人曰:「愿先闻其验。伯峻案:广雅释诂四云,「证,譣也」,则譣亦证也。古譣字通作验,则验证也。证当读如周穆王篇「因告其子之证」之「证」,即今俗作之症字。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注〕志谓心智,气谓质性。智多故多虑,性弱故少决也。释文云:断,丁贯切,下同。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注〕智少而任性,则果而自用。道藏本注文「果」下有「敢」字。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释文云:饮,于禁切。迷死三日,剖胸探心,释文云:剖,片口切。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王重民曰:御览三百七十六又七百二十四并引「悟」作「寤」。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御览三七六引作「而有其妻子」。「有」上有「而」字,与上句同。妻子亦弗识。〔注〕二子易心,乘其本识,故各反其家,各非故形,故妻子不识也。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注〕此言恢诞,乃书记少有。然魏世华他能刳肠易胃,湔洗五藏,天下理自有不可思议者,信亦不可以臆断,故宜存而不论也。〔解〕夫形体者,无知之物也;神识者,有知之主也。守乎本则真全而合道,滞乎质则失性而徇情。俗人徒见形之有憎爱,不知神之为主宰也。今言易其心而各有妻子者,明心为情主,形实无知耳。所以道者贵乎养神也。释文云:华,户化切。他音。刳音枯。湔,则前切。洗,先礼切。议音宜。臆音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