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四经

  
  第九局
  远则追击,近则迎接。倘敌人忽然退祛,不可任其自退,须追之。然追之亦不用变局高身法,须将两手按地,将裆悬起,使双足自裆向底前透递而出,以远为合式。若双足已合前局,须将全身屈起,用双手向前力扑而出,亦能赶到,仍以远为合式。比及追之行法,须以上六法任意变换而行,若方才立法,敌即忽然而来,切不可向左右前后闪避。顺势以法接之,不待敌人稳步合局迅速迎上,方无不中之法。追击之法,与神运经一理,全凭悬裆两字。通身若无大力,唯两手按地,裆必不能悬,况两足跳跃远追乎。须内功神运炼熟,再用此功方得其妙。
  
  第十局
  大胯着地,侧身成局。大胯者,外胯骨也;大胯着地者,定侧身侧局也。凡用侧倒局,须单胯骨尖着地,两手轻轻按地,足膝俱皆腾起,自能蜿蜒屈伸翻住行,悉于侧身局化出。用此局,全在手轻轻按地,一重则手成迂物矣。须时按时起,周身方能活动,亦可单用二门着地,随势腾出双手法。
  
  第十一局
  仰倒若坐,尻尾单凭。夫人仰倒于地,未有不以全臀坐地者。坐者非用臀,坐而用臀,则成溃局。要能行法,唯以臀骨尖着地,手足与身,俱皆腾起,合住周身全局。向左则左转,向右则右转,任意行法,无不中窍。亦可单用手按地,唯悬下部行法制人,但不如全腾之势,上可以用双手,下可以用双足,更元而妙也。照得此局,左右盘旋,随在中窍,其妙有不得胜言者。然须知所以然者,全在臀骨作枢机,若将臀实坐于地,则相去远矣。
  
  第十二局
  高低任意,远近纵横。高低任意者,人意此法只能在地盘旋,不能起而高攻,孰知遂倒遂起,任意腾伏,原是此经本原,稍有牵强不为合式。凡用起法,须暗曲一足在底,合底炼全局大力,加以双手或单手助之,勿论左右,反侧俯仰前后,自能遂倒遂起;纵横者,用高身法跳出,用地龙经局收回,用地龙局纵出,一高则攻敌之上,一低则攻敌之下,总以不露形迹坚密疾猛为要。此局全是神运经道理,人能于神运经熟有读得,知其纵横飞腾之势,明其炼气、炼神之理,自能一贯豁然。
  
  (散门正局待续)
  
  散门正局
  
  第一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用右手接住彼手,自上而下,顺势向外一摔,其胁自露,急进左底炼封住彼右步,以二门、三门全局,侧身攻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贴住背以小身法向上提起而用方妙。敌来攻时,趁其伏身,速以右局步、全局底炼劲用力向外一开,将右手飞起,以掠劲攻其背,三劲齐使胜。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法也,用时须将两腿极力伸直,运用周身之气向后斜带之,方得。不然,恐敌有底炼之功,不轻易为吾所开也。受敌掠背必倒而伏,遂将左足仍封住彼右足,用地龙倒地起法以左格攻彼右腿胜。
  右第三章:此一还二之手法也。倒身之时须有分寸,若一概落地,则难起矣。一说用三门更妙,敌方用地龙起身法,不待彼起,即将右步稳住底炼劲,提起左膝,攻彼左胁胜。
  右第四章:此二还一之手法也。须乘其将起未起时攻之。见敌起左膝,吾不前进,随其左膝向前而倒,顺势向外翻出全身,仍作伏龙法以胜之。
  右第五章:此法须地龙功夫炼熟方能用之,不然起倒不明,徒取笑耳,焉能致胜。又倒后,须聚精会神,伺敌人动机,以施吾之攻击。若敌人见我状,直上步以矮势出撩劲,我即用左格劲,格彼左手,再上右手,当胸攻之胜。
  右第六章:此接上之变局也,无甚深意,但须出得坚与疾耳。
  第二局
  敌上右步撩劲,吾用左格劲,自内向外丢住彼右手手腕,再进右底炼,自外向内封住彼右步,又以右擒劲,丢住彼三门,三劲齐使胜。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左丢手须极力提之,则彼足自然无根;又用时,手足齐上方妙。不然,彼必抽腿矣。若被敌人跌倒,遂用右足勾劲缠住彼右足,伏身合住地龙全局,两手按地,加左足底劲,撞彼右胫,敌自败。
  右第二章:此法用时,右足极力要曲,左足极力要直,以当运周身之气以用之方妙。倘敌进撩劲,吾退右步用格劲时,敌右手早已抽出,吾必落空,遂进步缠住彼左手,将身伏下,以左三门攻彼胁下胜。
  右第三章:此攻下之变局也,用时须敌人抽退时急攻之,勿令彼步法落实,此乘虚之法也。
  第三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暗上小左步,用左掠劲撩彼右手,按身不动。敌若出左手,借彼出时,急将身一扭,伏于里门,合住劲以左三门攻彼肋下自胜。
  右第一章:此法进左步时,已预为攻击之势,勿使敌知觉,方见其妙。
  第四局
  敌进右高步掠劲,吾用右手格劲,向上丢起,遂进左步拦身擒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左底炼用的坚实,方能取胜,不然一遇强敌恐与敌俱相仆矣;敌用左步封吾身,复以拔劲攻吾,吾复将身一扭,用坚膝劲,击敌人膝内。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手法也,同时须趁敌人进左步时,迎而击之。若敌人擒住,即解之不及矣。敌用坚膝劲攻吾左膝,吾急将左步向外一开,将身一落,栽住项根以项攻彼右胁。
  右第三章:此一还二之手法也,同时须要稳住周身全局以小身法攻之,方妙。
  第五局
  敌上高身法以双手攻吾上路,吾以左手自下向上缠落其左手,以右手自下向上缠落其右手,暗进左步,踊身而入,以胸劲攻敌人前心。
  右第一章:此以全身攻敌人之法也,不必拘于胸劲。若敌人自下路而进,亦可用此法,然须向下缠双手。如将封敌人手时,务要封住,勿使其抽出,得以变法攻吾也。敌以双手封吾双手,以胸劲攻吾,其势不得动手,又不得迟延,略一迟延,即为敌所致矣,须暗起右膝,迎裆攻之胜。
  右第二章:此坚膝撩阴也,须斟酌用之,稍重恐伤性命,慎之慎之。
  第六局
  敌上高右步撩劲,吾用右格劲丢起敌人右手,下用左底炼劲,封敌人右步,将身一扭,用三门劲攻胜。
  右第一章:此法须运用周身之气,将肩背贴住,以短劲攻之。不待敌人用三门劲,以右手按住彼右手,接住彼左步再以左手丢其右手,三劲齐使,向右摔去。
  右第二章:此法用时,须不早不晚方妙。盖早则敌必惊疑而退,晚则吾不得其动身矣,须迎其势而攻之也。敌欲动足,吾急以右手丢其右手腕,以左手丢其右肘,仍用左足封其右步,向左摔去。
  右第三章:此一章之所变以攻下也,盖以敌之法变而左用之也。摔时,须曲敌人之手于其胸上。
  第七局
  敌出骑马势上右撩劲,吾即向右变步,用手合周身全局向地用力扑,借势起身,是小身法以双手击其腹。
  右第一章:此法须以侧身之势,向上斜攻其平面,所谓以我之实,乘敌之虚也。
  第八局
  敌出右步撩劲,吾用左坚骨,接住彼手,自内向外,将全身一转,以左足自外向内缠其右步,以左格劲力格其胸,三劲齐使。
  右第一章:此法上下须用短劲,若用长劲,敌虽败吾亦不能无恙矣。
  敌上左步,将欲格时,吾即退出右手,亦左步向后一转,自外向内缠其左步,再以左手抓其右肋向外力掠,二劲齐使。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法也,须要闪得清楚。先立于不败之地,右抓劲时,须运全身大气以用之。
  第九局
  敌出低势右手撩劲,吾进右手坚骨劲,封住其手,然后左手抓住其发,右手当胸,撮其颏,二劲齐使。
  右第一章:此法有真巧存焉,用时勿使大劲,又封手时以右足自外门封其步,令彼不得抽退。敌上右高步撩劲,吾自外门向内,用右手格劲,格开彼手,顺势进左步,将左手自敌人胸后向前攀住敌人鼻峰,全局功夫向后折其项。
  右第二章:此上法之变势,用时务向敌人怀中折其项,不可向左,若向左则敌人则漏出矣。
  第十局
  敌出右步撩劲,吾进左步底炼封其右足,自外向内再进左手自上而下,丢彼右手,用力下撩,遂进右手自上而下斜击其项。
  右第一章:此法丢手时,倘彼用力向上,势难下撩,遂将彼右手自下而上而后翻起,进右手击其面。敌进右手击时,吾手已被丢住,难于退出,遂伏身向里,进左步跪膝,合坚全局进右手击当胸。
  右第二章:此法须落左步时,闪出敌人右手,先立于不败之地,而膝又宜着力。敌欲击胸,遂将两手退出,退出后,向地而倒,合地龙伏身全局用力向前一纵,以右足带彼右足。
  右第三章:纵身时,须将脊骨用力塌下,右足作一步法,左腿伸直,内住后而极力曲之方要。敌带吾右足,吾必仰地而倒,不须待其起立,遂将身一侧两手按地,意合地龙局起,左足击其左胫。
  右第四章:此法宜极力伸直,左足自上而下斫之。
  第十一局
  敌出右步撩劲,吾即向后而伏,两手按地,合地龙局飞起右腿,自上而下,击其胫。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要运周身之气,以坚骨劲攻之,若右手不中,即翻身以左足踵自内向外攻之,亦用自上而下之势。
  第十二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上右步自内向外撩出彼手,再倒上左步将两背贴胸下,屈身用双手拔其右足,以中部全局挫其膝。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务要贴得周密,令彼抽退不得。上左步须有分寸,令其右足适露在面前;挫膝时,令彼膝尖向上有破骨之势,勿使其委中向上令吾不得力也。敌欲挫吾膝时,吾即顺势抓住其发,左手用力撮其颏,用两背全局力折其项。
  右第二章:须伺其抓上未定时用之,盖彼手但奔下路,吾乘其上之虚而攻之,无有不胜之理。但恐其使得飞疾,令吾不得措手耳。
  第十三局
  敌人持刃迎面而刺,吾且忌不可后退,急侧身进左步,用左手自外向内掠住彼右手腕,上右手击其面门。
  右第一章:此法亦有中食二指刺其鼻孔者,亦有用中食二指击彼两目者,但视其势之缓急而用之。
  第十四局
  敌上右步撩劲,吾进左手采住彼手,伏身以右手捎其右胫骨,捎起时,双手将彼胫骨一扭,合周身全局,向彼一撞。
  右第一章:如左手捎起,或左腿右腿,皆用此法。
  第十五局
  敌上右步撩劲,吾进右步潜身以双手封其右足以右三门劲攻其虎胫骨。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封双足,务要周密防敌人趁势起足攻吾之面。敌封吾右足欲以三门攻吾,吾乘其将落未落,急起右膝以攻其右胁。
  右第二章:此法若被其擒倒,不得用膝,即飞起右足攻之。
  第十六局
  敌出右步掠劲,吾以双手自下而上,扭其右手进右足自外向内封其右足,合周身气力向左丢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竭力扭其右手腕,以破其劲,里外门俱可用,若用之于里门以左足自内向外封之。
  第十七局
  敌人进右步撩劲,吾亦进右步用格劲格出彼手,顺势而上擒住其肩顶,再进左手抓住其足踵,合周身全局向外一摔。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右步进在敌人里门,用格劲时,须自下而上从腹内翻出方可。倘被敌人摔倒,前胸切不可着地,但以双手按地,合地龙侧身局,飞起右手横击其阴。
  右第二章:飞足用地龙翻身之势,无甚深意,然必熟地龙之法方可用之。
  第十八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不可前进,不可后退,但用左足底炼稳住周身,飞起右腿合全局直撞其胸。
  右第一章:此法有功力者用之方妙,盖左足有底炼方能自守,右足有底炼方能得入,不然,亦胜负相半耳,何能必胜。敌以右步撞吾肋时,吾亦不可后退,即用双足底炼稳住周身全局,以胸胁功夫,向外撞其足。
  右第二章:此法更须有功夫者用之,学者万勿效颦。
  第十九局
  敌出右步撩劲,吾将全身一侧,漏过彼手,顺势进吾右步用右手格劲格住其腰,再以左手抓住其发向下力折其项。
  右第一章:此法用格时,须自上而下。进步时,进在敌人里门,令彼不得抽退。若有功力莫妙于用横格,格住其右手,逼在腰间,更胜。
  第二十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即伏身先援以左手缚其足踵,再用右手向外力掠其膝。
  右第一章:掠膝时,须掠其膝内,若掠其膝尖,必不得矣。敌来伏身击膝,吾亦伏身进左步跪膝,自上而下用全局以击其背。
  右第二章:此亦乘上之虚而击之最妙。敌欲伏身击背时,不俟其成局,遂合周身全局向上力起,以二三门攻其胸腹。
  右第三章:凡伏身入下路,敌来伺吾上路时,皆可用此法。
  第二十一局
  敌进骑马势右掠劲,吾进右步,自外向内封其右手,用左手丢彼右手,填吾胁下,扭身进右手击其项。
  右第一章:进右步,进在里门。若上路被敌人左手格住,下路即可用坚膝劲拿敌人膝内。
  第二十二局
  敌出骑马势右手撩劲,吾用左手自上而下封住彼右手,侧身进步底炼斩其足背。
  右第一章:用底炼时,令涌泉穴有向内之势,方得斩字之义。
  
  散门变局
  
  一变:敌用一局一章法,吾变十二局一章法破之。
  二变:敌用一局二章法,吾变十局三章法破之。
  三变:敌用一局五章法,敌来追击吾变小身法以双手攻之。
  四变:敌用二局一章法,吾变左坚骨劲,丢其肩顶右手向左连身带手一总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