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

  常行之,勿语其状,久而上仙。修之时,皆勿犯华盖(华盖,眉也)。
  ◎行气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千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饥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夫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嘘火,火为灭炎;嘘虎豹,虎豹为之伏匿;嘘疮血,疮血则止。闻有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便遥为嘘咒我手,男左女右,彼虽百里之外,皆愈矣。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九当作九之气,亦登时善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所以修道难成。
  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膈,以鸿毛着鼻上,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当以渐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鱼肉及喜怒忧恚而引气者,非止无益,更增气病,上气放逆也。不能闭之,即稍学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更噏之。能十二息气,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气,是大通也。此治身之大要也。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以手下寿,能至于千,即去仙不远矣。
  凡吐气,令人多出少,入恒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雾、恶风、猛寒,勿行气,但闭之,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烦,但不思念一切,则心常不劳。又复导引、行气、胎息,真尔可得千岁。更服金丹大药,可以毕天不朽。清斋休粮,存日月在口中,昼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环,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黄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无数。若修存之时,恒令日月还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与目瞳合,气相通也。所以倚运生精,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卫护,此真道也。凡夜行及眠卧心有恐者,存日月还入明堂中,须臾百邪自灭,山居恒尔。凡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从口入,使照一身之内,与日共光相合会。当觉心腹霞光映照。毕,咽液九遍。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自得百关通畅,面有玉光。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废,使人聪明朗彻,五脏生华。
  ◎守一
  夫守一之道,眉中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是也。一一有服色姓名(出《黄庭经》中),男子长九分,女子长六分。
  昔黄帝到峨嵋山,见皇人于玉堂中。帝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长生飞仙,则唯金丹;守形却老,则独真一。故仙重焉。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不须也。
  仙师曰:凡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
  草木小药,饵八石,适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祸,或为百鬼所枉,或为太山横召,或为山神所轻,或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经》中)。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炁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耳。
  ◎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
  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未能常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采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
  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卷三十四杂修摄部三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导引术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
  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此自当日日习之,久久知益。
  常以两手叉头上,挽至地,五噏五息,止胀气。
  又侧卧,左肘肘地,极,掩左手脑,复以右手肘肘地,极,掩右手脑,五息止,引筋骨。
  以两手据右膝上,至腰胯,起头,五息止,引腰气。右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复以左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气。
  左手据腰,右手极上引,复以右手据腰,左手极上引,五息止,引腹中气。
  叉手胸胁前,左右摇头不息,自极止,引面耳,邪气不复得入。
  两手支腰下,左右自摇,自极止,通血脉。
  两手相叉,极左右,引肩中气。
  两手相叉,反于头上,左右自调,引肺、肝中气。
  两手叉胸前,左右极,引除皮肤中烦气。
  两手相叉,左右举肩,引皮肤气。
  正立,左右摇两褷,引脚气。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
  宁先生者,黄帝时人也。为陶正,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衣裳不灼。
  先生曰: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一,以还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丹去尸存乃夭。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理行之,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骨节坚强,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风,病固,厘钥不随,耳聋不闻,头眩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于其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气者则可补于中,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
  鲜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
  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琢齿无数;伏前侧坐,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还坐,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耳目咽鼻疾。
  去枕,握固不息,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
  下通彻。鼻内气,愈羸弱,不能从阴阳法,大阴雾勿行之。
  ◎虾蟆行气法
  正坐,自动摇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及水气。
  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有不消者,以气排之。日初出、日中、日入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
  又法,面南方蹲踞,以两手从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内曲,利腰尻完,治淋遗溺愈。
  箕踞,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引之,愈寐中精气不泄矣。两手交义顺下,自极,致肺气,治暴气咳。
  举右手,展左手,坐,以右脚上掩左脚,愈尻完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
  舒左手,以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以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皆治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若血久瘀,为之愈佳。竖足五指,愈腰胸痛,不能反顾颈痛。
  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搭肩挽之,倾侧,愈腰膝及小便不通。
  ◎龟鳖等气法
  龟鳖行气,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内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治腰脊不知痛。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中,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赢。
  坐地,以两手交叉,又其下,愈阴满。
  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愈头眩风癫。
  以两手牵,反着背上,挽绳自悬中,愈不专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
  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愈肠不能受食,吐逆。
  东向坐,仰头,不息,五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咽,愈口乾苦。
  雁行气,低头,倚臂,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饮宿食,从下部出,息愈。
  龙行气,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仰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脚足温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两手着项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
  ◎噏月精法
  噏月精,凡月初出时、月中时、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噏月精八咽之,令阴气长,妇人噏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没。
  面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乳痛。
  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
  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疾。
  致肾气法: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彭祖导引法(凡十事)
  彭祖者,殷大夫,历夏至商,比年七百,常食桂得道。导引法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要术也。
  凡十节,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欲为之,常于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
  一、凡解衣被,卧,伸腰,瞑少时,五息止,引肾气,去
  <疒肖>渴,利阴阳。
  二、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气,去疝瘕,利九窍。
  三、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腹脊痹、偏枯,令人耳聪。
  四、两足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
  五、踵内相向,五息止。除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六、掩左胫,屈右膝内厌之,五息止。引肺气,去风虚,令人目明。
  七、张脚两足指,五息止。令人不转筋。
  八、仰卧,两手牵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九、外转两足,十通止。治诸劳。
  十、解发东向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以手掩两耳,以指掐两脉边五通,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
  ◎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
  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导引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半,去身各三寸。解衣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内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无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温,成功之士何疾而已。喉咙如白银环一,十重,系膺,下去得肺。肺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锐,大率赤如茄华未拆,倒悬着肺下也。肝又系其下,色正青,如凫翁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
  脾在中央,亦抱胃,正黄如金铄也。肾如两伏鼠,挟脊,直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尺,法九州。(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