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

  传许迈,迈复师南海太守鲍靓,受上清诸经。迈弟谧、谧子玉斧,皆受《三天正法曲素凤文》。
  天尊曰: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玄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传。按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素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文,真文篇目十二部妙经,合三十六帙。又《四极盟科》云: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劳盛山。昔黄帝于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灵宝五芽之经。于青城山诣宁封真君,受灵宝龙蹻之经。又九天真王降于牧德之台,授帝喾灵宝天文。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之于锺山。又夏禹于阳明洞天感太上,命绣衣使者降授灵宝五符以理水,檄召万神。后得道为太极紫庭真人。演出大、小劫经,中山神咒,八威召龙等经。今行于世矣。时太极真人徐来勒,与三真人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传《灵宝经》以授葛玄。玄传郑思远,思远以灵宝及三洞诸经付玄从弟少传奚,奚付子护军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又于马迹山诣思远告盟奉受。洪又于晋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后从孙巢甫,晋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今所传者,即黄帝、帝喾、禹、葛玄所受者。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天尊曰: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神经是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传。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授之书,亦诸仙人所授,以藏名山。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真人,受《三皇内文》。又黄卢子、西岳公皆受禁虎豹之术。真人介象受乘虎之符。《八威使者受策虎豹文》。又鲍靓于晋惠帝永康年中,于嵩山刘君石室,清斋
  思道,忽有刻石《三皇天文》出于石壁。靓以绢四百尺告玄而受。后授葛洪。又壶公授费长房,亦有洞神之文。石室所得,与今《三皇文》小异。陆修静先生得之,传孙游岳。游岳传陶隐居。其天中十二部经,未尽出世。今传者是黄帝、黄卢子、西岳公、鲍靓、抱朴子所授者也。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以教于世。夫三洞者,盖是一乘之妙旨,三景之玄言。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高真斯陟。龙章凤篆,显至理之良诠;玉简金书,引还元之要术。故《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正一经》又云:三洞妙法,兼而该之,一乘道也。
  ◎三洞品格
  《八素真经》云:太上之道有三;上真之道有七;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今出如左:
  《玉清隐书》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为太上之真位,为上真玉皇君也。
  《太上郁仪奔日文》
  《太上结岔奔月章》
  《太上八素奔晨隐书》
  《太微帝君飞行天纲上经》
  《高上大洞真经三十九章》
  《金阙灵书紫文上经》
  《黄老八道九真中经》
  右上真之道。总而行之其道,则为上清上元真人。
  《太丹隐书朝真上经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凤真之文九真升玄文》
  《三元布经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诸洞房玉字上经六甲灵飞符》
  《灵宝秘符三皇内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书曲素诀词三五顺行经》
  右中真之道。总而行之,则为上清中道真人。
  《上清九化十变三九素语》
  《丹景道精隐地八术》
  《天关三图玄皇玉书》
  《神州七变七转洞经》
  《紫度中方石精玉马水母经》
  《绛绿黄道玉目龙书众文》
  《素奏中章五行秘符》
  《五帝玉女上元五书》
  右下真之道。总而行之,则为上清下元真人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具如灵宝疏释,有二十一卷已现于世,十五卷未出。孟法师云:高玄大法师夏禹师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为三十六,合为六卷,即今世所行。其后分有内教十卷,即是升玄之文,亦世所行也。按《太玄都四极盟科》曰: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劳盛山。元始天王告西王
  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书灵宝真文十部妙经,太上所秘,不尽传世。王母所得,讵已极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备。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昔黄帝登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受此法,驾龙升玄。帝喾之时,九天真王驾九龙之舆,降牧德之台,授帝喾此法。帝后封之于锺山。夏禹所感之书出见,有异今略序者。按《真一自然经》云:太极真人夏禹,通圣达真。太上命钞出灵宝自然经,分别有大、小劫品经、《栖山神咒八威召龙神经》云:小劫至时,必脱大水焉。又云:徐来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时,于会稽上虞山传仙公葛玄。玄字孝先。后于天台山传郑思远、竺法兰、释道微。道微传吴主孙权等。仙公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经,一通传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门子孙,与从弟少传奚。奚子护军悌,悌子洪。洪又于马迹山诣思远,盟而授之。洪号曰“抱朴子”。抱朴以建元六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之徒。相传于世,于今不绝。《玉纬》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时,三天玉童传皇上先生教曰:若白简青箓之人,自然得乎此法。又虚无先生传于唐尧,后圣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君云:自唐尧之后,得上文者乃七千人。此飞龙玄升,或沦化潜引,不可具记。得道者皆藏文五岳。经内明三劫化主,及开皇劫,以此妙经生天立地。大圣应于始青之中,号元始天尊,或太上道君。人天化主,此如三宝科释,今不具详。《玉经隐注》云:《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玉策者,是策进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谓策勤行者,扶持使仙也。《三皇文》者,《洞神》第十四云:第一《天皇文内字》。字者,志也。明天使人仰观上文,心识觉悟,内志习勤,外不炫耀。第二《地皇内记书文》。文者,
  明也。内学志明,记正无惑,舒以广济,缘明至极也。第三《人皇文》。文者,明也。人能俯察地理,法地则天,定内安外,普度无穷,同归玄门,由学所得。此并经释也。又称《三皇经》者,谓三皇各受,隔世禀行。又八帝之经,亦是随方为化。犹如灵宝一文,五帝分宝,即为五帝文。鲍南海《序目》云:上古初以授于三皇,名之《三皇文》也。《洞神》第六又云:仙人曰:皇文乃是三皇已前,鸟迹之始大章者也。第三又云:皇文帝书,皆出自然,虚无空中,结气成字。又云:本源无异矣。至于三皇,各受一部,分为三元,三才之道也。第十三卷云:三元八会,自然成文。方丈悬空,字字各现。第十四云:得失由人,此文不灭;圣真宝之,镇太极宫中也。
  《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也。《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时所授之书也。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又似古书。各有字数。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诸仙人授之,以藏诸名山石室,皆不具足,唯蜀郡峨嵋山具有此文。昔仙人智琼以《皇文》二卷,见义起不能解,遂还之。王公以帛公精勤所得,传之贤达,宣行至今。《大字序说》十四篇,是天文次第之诀。《小有经下记》所载十一卷,推部本经,分别仪式,合一十四卷。今孟先生所录者,是其山中所传,犹十一卷。此二本并行于世。抱朴子云: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晋时鲍靓学道于嵩高,以惠帝永康二年于刘君石室清斋,忽有《三皇文》刊石成字,乃依经以四百尺绢告玄而受。后亦授葛洪。按《三皇经序》云:鲍君所得石室之文,与世不同,洪或兼受也。陆先生时所得初传弟子孙游岳,有四卷而已。孙后传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卷耳,即山中所传者是。《命召咒文
  》云: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授一卷,凡八卷,号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窜。黄帝述以断邪恶。
  ◎七部(并序)
  夫七部者,盖乃总道化之教方,统玄门之正典,包罗群艺,综括众文。六综之辩莫阶,五时之说非拟。睹斯法海,靡不成真;涉此慈波,咸皆舍伪者也。
  七部者,今因《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前之三部,已如三洞义释。今释后四:言太清者,孟法师云:大道,气之所结,清虚体大,故曰太清,以境目经也。今谓此经是从所辅之境得名,何者?此经既辅洞神,洞境是太清故也。亦未必示者,此经既明金丹之术,服御之者远升太清,故言太清也。太平者,太言极太,平谓和平。明六合太通为一,正平之气斯行,故《太平经》云:今平气行矣。平亦是安。又云:欲复古太平之法,先安中气也。又云: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尔雅》云:明,成也。此亦可训明。言明君治世,成济品物,为太平也。或有解云三阶正为太平。或有解云景星现曰太平。此并一事为释耳。今明此经现世,能使六合同风,万邦共轨,君明物度,可谓太平也。太玄者,孟法师云是太玄都也。今为老君既隐太平之乡,亦未详此是何所,必非摄迹还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此经名太玄
  者,当是崇玄之致,以玄为太,故曰太玄也。若言起自玄都,不无此义。但七部皆尔,非独此文也。正一者,《盟威经》云: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又言:法文者,法以合离,文以分理。此言众生离本,所以言离,故下文云:反离还本,合真舍伪,由法乃成。言“统万”者,总摄一切,令得还真,故下文云:一切学士,觉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也。《治邪文》云,众生根粗,去道赊邈。大道慈悲,立法训治,趣令心开,两半成一,一成无败,与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也。通言“部”者,以部别为义。三部通名“太”,正一独称“正”者,以三部辅于三洞大法,故言“太”。正一既遍陈三乘,简异邪道,故称为“正”也。
  ◎四辅
  ○第一太清者太一为宗
  《老君演说建丰经》云:微妙之旨,出于太清。《天老秘谶经》云:生道实妙,人不释诚;释诚不倦,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经》,元始出来;出于老君,传付元君、九皇真人,祖习不绝,皆开此君也。《正一经》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经四十六卷。此经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着纬候之仪,今不详辩。按黑录所明,即汉安元年,太上以此经四十六卷付于天师,因此至今也。
  ○第二太平者三一为宗
  《老君所说》甲部第一云:学士习用其书,寻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玉纬》云:太平者,六合共行正道之号也。今宛利世界九州八十一域,摆除六天,上问神人,详说古道,家国安宁,长居庆乐。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应,是其大明效证验也。甲部第一又云:诵吾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阴阳合,与神同门。核事文者,核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又云: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故此《经》云应感而现,事已即藏。又云:圣主为治,谨用兹文;凡君在位,轻忽斯典。然其卷数,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尽。此之二经,并是盛明治道,及证果修因,禁忌众术等也。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极经》者,按《正一经》,此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流传兹目。若是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云,是周赪王时,老君于蜀郡临邛县授于琅琊于吉,尔来又隐。近人相传云:海嵎山石函内有此经。自宋梁以来,求者不得。或往取之,每值风雨瞑暗,雷电激扬。至陈祚开基,又屡取不得。每至山所,风雨如故。至宣帝立,帝好道术,乃命太平周法师,讳智响往取此经。法师挺素清高,良难可序。受请至山,清斋七日,将就取经。未展之顷,朝云暗野,晓雾昏山。师拜礼进趋,天光开朗。乃命从人数十,齐心运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开。法师敛气开之,乃见此经,
  请还台邑。帝乃具礼迎接,安于至真观供养。经放大光明,倾国人民并皆瞻仰。帝命法师于至真观开敷讲说,利安天下,时称太平。自此以来,其文盛矣。帝因法师得此经,故号法师为太平法师,即藏靖法师之禀业也。
  ○第三太玄者重玄为宗
  《老君所说故经》云:玄玄至道宗。然其卷数,亦有不同。《正一经》云:《太玄道经》二百七十卷。今《玉纬》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又非尽是本经,余者不见。当时运会未行,然此经所明,大略以玄为致,故《太玄经》云:无无曰道,义极玄玄。乐真人云:《道德五千文》,兹境之经也。旧云《道德经》有三卷。《玉纬》云:其中经珍秘,部入太清。亦未详此解。按《西升序》云:列以二篇,乃河滨授于汉文。又云:《素书》二卷,尹喜所受,凡得五卷。既说有三时,玄靖法师开为三部,宗致《道德》二卷,是先说以道德为体,其致则总,以其文内无的对扬之旨故也。《西升》次说以无欲为体,故云当持上慧,源妙真一。后说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为体。其源流者,所授尹生五卷,由渐甚多,今不更说。通诸一部者,按《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尔来传世,乃至今日。但其零落阙遗,亦是运还天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