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中和集
中和集
曰:水中金也。金为水之母,金藏水中,故母隐子胎也。则是神乃身之母,神藏于身,喻为母隐子胎。
或问:何谓宾主?
曰:性是一身之主,以身为客,今借此身养此性,故让身为主。丹书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此之谓也。
或问:何谓先天一气?
曰:天地未判之先,一灵而已,身中一点真阳是也。以其先乎覆载,故名先天。
或问:何谓水火?
曰: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禅以定慧为水火,圣人以明润为水火,医道以心肾为水火,丹道以精气为水火。我今分明指出,自己一身之中,上而炎者皆为火,下而润者皆为水。种种异名,无非譬喻,使学者自得之也。
或问:如何是火中有水?
曰:从来神水出高原。以理言之,水不能自润,须仗火蒸而成润;以法象言之,火旺在午,水受气在午,以此求之,火中有水明矣。若以一身言之,则是气中之液也。
或问:如何水中有火?
曰:以理言之,日从海出。以法象言之,水旺在子,火受胎在子。以一身言之,则是精中之气也。
或问:如何是既济?
曰:水升火降,曰既济。《易》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此既济之方。惩忿则火降,窒欲则水升。
或问:如何是未济?
曰:不能惩忿则火上炎;不能窒欲则水下湿。无明火炽,苦海波翻,水火不交,谓之未济。
或问:如何是金木并?
曰:情来归性,谓之交并。情属金,性属木。
或问:如何是间隔?
曰:情逐物,性随念,情性相违,谓之间隔。
或问:如何是清浊?
曰:心不动,水归源,故清。心动,水随流,故浊。
或问:何谓二八?
曰:一斤之数也。半斤铅,八两汞,非真有斤两,只要二物平匀,故曰二八。丹书云:"前弦之后后弦前,药物平平火力全。"比喻阴阳平也。亦如二八月,昼夜停匀也。
或问:如何是沐浴?
曰:洗心涤虑,谓之沐浴。
或问:如何是丹成?
曰:身心合一,神气混融,情性成片,谓之丹成,喻为圣胎。仙师云:"本来真性是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是也。
或问:何谓养火?
曰:绝念,为养火。
或问:如何是脱胎?
曰:身外有身,为脱胎。
或问:如何是了当?
曰:与太虚同体,谓之了当。物外造化,未易轻述,在人自得之也。
全真活法
授诸门人:
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才有欠缺,便不全也;才有点污,便不真也。
全精可以保身,欲全其精,先要身安定,安定则无欲,故精全也。
全气可以养心,欲全真气,先要心清静,清静则无念,故气全也。
全神可以返虚,欲全其神,先要意诚,意诚则身心合,而返虚也。是故精气神为三元药物,身心意为三元至要。
学神仙法不必多为,但炼精气神三宝为丹头,三宝会于中宫,金丹成矣。岂不易知?岂为难行?难行难知者,为邪妄眩惑尔。
炼精之要在乎身,身不动则虎啸风生,玄龟潜伏,而元精凝矣。
炼气之要在乎心,心不动则龙吟云起,朱雀敛翼,而元气息矣。
炼神之要在乎意,意不动则二物交,三元混一,而圣胎成矣。
乾坤、鼎器、坎离、药物、八卦、三元、五行、四象,并不出身心意三字。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离了身心,便是外道。虽然,亦不可着在身心上,才着在身心,又被身心所累,须要即此用,离此用。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且道,如何是不可见之身心?云从山上,月向波心。
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无中之妙有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无中有象坎图,有中无象离图。
祖师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自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予谓身心两字,是全真致极处,复何疑哉?
炼丹之要,只是性命两字。离了性命,便是旁门,各执一边,谓之偏枯。
祖师云:"神是性兮气是命",即此义也。
炼气在保身,炼神在保心。身不动,则虎啸;心不动,则龙吟。虎啸,则铅投汞;龙吟,则汞投铅。铅汞者,即坎离之异名也。坎中之阳,即身中之至精也、离中之阴,即心中之元气也。炼精化气,所以先保其身;炼气化神,所以先保其心。身定则形固,形固则了命,心定则神全,神全则了性。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精化气,气化神,未为奇特。夫何故?犹有炼神之妙,未易轻言。
予前所言,金丹之大药,若向这里具只眼,方信大事不在纸上。其或未然,须知下手处,既知下手处,便从下手处做将去。自炼精始,精住则然后炼气,气定则然后炼神,神凝则然后返虚,虚之又虚,道德乃俱。
炼精在知时。所谓时者,非时候之时也。若着在时上,便不是。若谓无时,如何下手?毕竟作么生?咦!古人言"时至神知",祖师云"铅见癸生须急采",斯言尽矣。
炼气在调燮。所谓调燮者,调和真息,燮理真元也。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调燮之要乎?
今人指口鼻为玄牝之门,非也。玄牝者,天地阖辟之机也。《易系》云:"阖户谓之坤,辟户之谓乾,一阖一辟之谓变。"一阖一辟,即一动一静。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
丹书云:"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予谓:"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也。"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即"一阖一辟之谓变",亦"用之不勤"之义也。指口鼻为玄牝,不亦谬乎?此所谓呼吸者,真息往来无穷也。
口诀:
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乃内药也。外有作用,内则自然。精气神之用有二,其体则一。以外药言之,交合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细细至于无息,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合之精自不泄。炼气,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炼神,炼元神也,坎离合体成乾也。元神凝,则思虑之神泰定。其上更有炼虚一着,非易轻言,贵在默会心通可也。勉旃!勉旃!
中和集卷之四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论
性命论
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知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
嗟乎!今之学徒,淄流道子,以性命分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云:"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诚哉言欤!
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虽然,却不可谓性命本二,亦不可做一件说,本一而用则二也。苟或执着偏枯,各立一门而入者,是不明性命者也。不明性命,则支离为二矣。性命既不相守,又焉能登真蹑境者哉?
卦象论
海琼真人云:"上品丹法无卦爻。"诸丹书皆用卦爻者何也?此圣人设教而显道也。古云:"大道无言,无言不显其道。"即此义也。
所谓卦者,挂也,如挂物于空悬示人,犹天垂象见吉凶,使人易见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卦有三爻,象三才,即我之三元也。画卦六爻,象六虚,即我之六合也。
丹书用卦用爻者,盖欲学者法象安炉,依爻进火,易为取则也。海琼真人谓"无卦爻者",警拔后人不可泥于爻象,即此用而离此用也。
譬如此身未生之前,如如不动,即太极未分之时。因有此身,立性立命,即太极生两仪也。有形体,便有性情,即两仪生四象也。至于精、神、魂、魄、意、气、身、心悉皆具足,即四象生八卦也。先贤云:"崇释则离宫修定,归道乃水府求玄。"谓修炼性命之要也。离宫修定者,持戒定慧使诸尘不染,万有一空,即去离中之阴也;水府求玄者,炼精气神使三花聚鼎,五气朝元,而存坎中之阳也。特达之士,二理总持、负阴抱阳、虚心实腹,即取坎中之阳,而补离中之阴,再成乾体也。紫阳真人云:"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里阴。自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正谓此也。
行火候用卦爻者,乾坤二卦健顺相因,往来推荡,定四时成岁,四德运化无有穷也。行火,进退、抽添、加减,则而象之,簇一年于一月,簇一月于一日,簇一日于一时,簇一时于一刻,簇一刻于一息。大自元会运世,细至一息之微,皆有一周之运。达此理者,进火退符之要得矣。
虽然,丹道用卦,火候用爻,皆是譬喻,却不可执在卦爻上。当知"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可也。紫阳真人云:"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又云:"不刻时中分子午,无爻卦内定乾坤。"皆谓此也。予谓:"生而知之者,不求自得,不勉而中,又岂在诱喻?"故上品丹法不用卦爻也。中下之士不能直下了达,须从渐入,故诸丹书皆以卦爻为法则也。达者味之,而自得之矣。
说
死生说
太上云:"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又曰:"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谓求生了不可得,安得有死耶?
有生即有死,无死便无生,故知性命之大事,生死为重焉。欲知其死,必先知其生。知其生,则自然知死也。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大哉圣人之言也!《易系》所谓:"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其斯之谓欤?
予谓学道底人,欲要其终,先原其始。欲明末后,究竟只今。只今脱洒,末后脱洒;只今自由,末后自由。亘古亘今,历代圣师脱胎神化,应变无穷者,良由从前淘汰得净洁,末后所以轻举。若复有人于平常一一境界,觑得破,打得彻,不为物眩,不被缘牵,则末后一一境界眩他不得,一一情缘牵他不住。我见今时打坐底人,才合眼,一切妄幻魔境都在目前,既入魔境,与那阴魔打成一片,不自知觉,间有觉者,亦不能排遣,却如个有气底死人,六根具足不能施为,被他扰乱摆拨不下。只今既不得自由,生死岸头怎生得自由去也?若是个决烈汉,合眼时与开眼时则一同,于一一妄幻境界都无染着,去来无碍,得大自在。只今既脱洒,末后奚患其不脱洒耶?
清庵道人不惜两片皮,为损庵辈饶舌。只如今做底工夫便是末后大事,只今是因,末后是果。只今一切念虑都属阴趣,一切幻缘都属魔境,若于平常间打并得洁净,末后不被他惑乱。念虑当以理遣,幻缘当以志断。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阳所以生也,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仙也。或念增缘起,纵意随顺,则阴长魔盛,阳所以消也,积习久久,阳尽阴纯,死矣。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作是见者,玄门高士。
诸法眷等立决定志,存不疑心,直下打并,教赤洒洒,空荡荡,勿令秋毫纤尘染着,便是清静法身也。汝若不着一切相,则一切相亦不着汝;汝若不染一切法,则一切法亦不染汝;汝若不见一切物,则一切物亦不见汝;汝若不知一切事,则一切事亦不知汝;汝若不闻一切声,则一切声亦不闻汝;汝若不缘一切觉,则一切觉亦不缘汝,至于五蕴六识,亦复如是。六尘不入,六根清静,五蕴皆空,五眼圆明。到这里六根互用,遍身是眼,群阴消尽,遍体纯阳,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更有甚死生可超?更有甚只今末后也?无因也无果,和无也无,得大轻快,得大自在。咦!无生法忍之妙,至是尽矣!至元壬辰上元日清庵莹蟾子书于中和庵赠蔡损庵辈
动静说
太上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言静极而动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此言动极而复静也。又云:"复命曰常。"此言静一动,动一静,道之常也。苟以动为动,静为静,物之常也。先贤云:"静而动,动而静,神也。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其斯之谓欤!是知保身心之要,无出乎动静也。
学道底人收拾身心,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则能观复。《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夫复之为卦,自坤而复,自静而动也,五阴至静,一阳动于下,是谓复也,非静极而动乎?观复则知化,知化则不化,不化则复归其根也。"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非动而复静乎?《易系》云:"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穷之谓通。""一阖一辟",一动一静也。"往来不穷",动静不已也。互动互静,机缄不已,运化生成,是谓之"变"。推而行之,应变无穷,是谓之"通"。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此言虚灵不昧,则动静之机不可掩也。又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乾阳坤阴,一阖一辟而成变化也。又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往来不穷之谓通也。天根阖辟,犹人之呼吸也。呼则接天根,是谓辟也。吸则接地根,是谓阖也。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是谓变也。风云际会,龙虎相交,动静相因,显微无间,是谓通也。予所谓呼吸者,非口鼻也,真息绵绵,往来不息之谓也。苟泥于口鼻而为玄牝,又焉能尽天地鼓舞之神哉?知天地变动,神之所为者,是名上士。达是理者,则知乾道健而不息,即我之心动而无为、工夫不息也。坤道厚德载物,即我之身静而应物、用之无尽也。心法天故清,身法地故静,常清常静,则天地阖辟之机我之所维也。经云:"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正谓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