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因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元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山泽损
  损、益,一时事也。今卦独先言损而后言益者,以见凡有所损皆为有益。苟非大有所益,则曷为而遽损乎?唯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若是其大有益焉,故损耳。不然曷用损为?故曰:曷之用,其旨着矣。是故非益柔则损刚不成矣,、非有益於用亨则损二篡不成矣。是故损刚者以益柔,故柔不益刚,不可以遽损也。损二篡者,以时可用亨。故苟不用亨,篡其可以遽损邪?然则时所当益,虽天地圣人亦不能不损焉,以成吾之益。唯至于益,然后专言益而不言损耳。是故益之《彖》不言损,爻不言损,《彖傅》、爻、《傅》皆不言损,而於损卦独言之,可知损必有益。而既益则又实未尝损矣。是故益独不言损也。唯损卦初言酌损,四言损疾,二爻、上爻皆言弗损益之,三则实损刚以益上九之柔,然三复得友,虽损亦弗损,而反有益。虽损之而反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则虽日损可也,日弗损亦可也,日损之而有益亦可也。是可以知损之道矣。故以损卦先焉。今观乾之三阳,一旦损以益坤,夫坤爻益上九则为艮,乾爻损三阳则为兑,六四居艮止之下,新与兑说为邻,其疾兑明甚。所喜者,六四已事,初九素有合志之孚,使初能遗往以尚吾之合志,则四疾自损矣。盖四本以失同心,故而生疾,故今复以见同心,故而疾损。是故初无咎,四亦无咎。然则初之所当酌者,唯有遗往而已,无所损也。若六五一旦益以上九之阳,如或益之以十朋之龟,弗克违而莫知其所自来,其为元吉。上佑又何待同志之二遗往以益之邪?二若遗往,便是征凶。故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言同志之孚自在其中。但利于贞自不待损,然则有损者,其六三乎?是故三阳损其一而后六三为一人之行,则六三似有损而疑於元友。然上卦获一阳,反为六三之正应,则六三虽疑有损,又实为安坐而得友者,是亦未尝损也。由此观之,初弗损也,二弗损也,三虽有损而实亦弗损也。上九一爻虽日受益之大,然亦是以弗损益之。其日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元家,皆上九受益,大得志之事与。卦辞、《彖传》正同然。三复得友,则又何尝损邪?三者,一人行。故又曰得臣元家也,或日子何以言。初九是六四已事之人,日方泰交之始,坤之六四其翩翩然协比者,虽九三之邻而中心之不戒,以孚实其正应之,初九则初为六四已事之人甚明。今乾之九三忽损以益上,九而兑之,一阴来居之,六四既失其所,协比与其所翩翩矣。元妄之疾,非以是邪?所可喜者,初九不忘合志之尚,遗然而往以慰其心,四也。一旦复见其所已事之人,则其疾自损而使遗往者有喜,又其宜矣。故损之初九,实为六四已事之人,而益之初九实非向者,不敢厚事之下。
  方时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谓下卦一阳今已上行,则是道行於上,损而有孚者也。岂不元吉、无咎、可贞而利有攸往邪?是故《传》仍其辞,正以见损之有益耳。
  附录
  陆伯载曰:享尚备物,二篡之用,唯损时为然,不可以为常也。刚柔者,天下之大分。损刚益柔,亦有时而然耳。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天地之化,过则损不足,则益亏则盈!实则虚天地何心,唯与时而偕也。
  诸子相曰:享礼陈绩八篡为盛,四篡为中,二篡为薄。
  熊南沙曰:损之成卦在三,上二爻二篡兑二阳。
  蔡清曰:两贝为朋。古者以贝为货,朋直二百一十六。
  王畿曰: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塞窦。
  震下巽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元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风雷益
  损九四之一阳以益下卦之初九,是益下也。凡益下皆人主之事。唯九五之惠心实能孚,是故有永贞之吉。则实受其宝而莫知益之所从来,有享帝之吉,则并受其福而与五同克享乎天心,是二之受益然也。然直二哉。三亦孚信五之能益下也。二居中,三亦与焉。得同称中行矣。二与享帝,三亦与焉,得以告公用圭矣。夫九五一益下而下皆信之,而实受其益。如此有孚,惠心不居,然可知乎?况此初九者,正利用大作之人而雷动风行之日也。阳德如是,震撼如是。今之下卦岂复昔者坤厚,从事不敢自成之下邪?其为元吉,无咎何疑?然下卦三阴忽得一阳来居二,初自有或益之十朋之龟之象。唯二以得阳为十朋,故三以失阳为凶事。盖三、四相比,六三之得九四旧矣。今虽益之以初九之吉,而不免失之以九四之凶。非益之用凶事乎?然三虽于外卦有损,而终是于内卦有益。震与同体。阳来居初,则阳九终是六三固有之物。故曰一.益用凶事,固有之也。以言其未曾损不为凶也,乃六四亦得称中行者。盖五居中以益下,四亦以益下为志而与中为行,於是公从其告,而得来依初九所迁之国以居。故曰:利用为依,迁国也。然则六四虽日阴柔,亦实以益志见从五之益下,真所谓有孚惠心者矣。夫初为益下之阳犹然元吉,死五独能损上以益之,则其元吉又何须问?然则实受其益者,其有孚惠我德宜哉。益下之志至此真大得#1矣。彼上九者,元惠心之孚而欲望惠德之应,是以勿但之心求有孚之感,其辞不亦偏乎?故曰: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不是惠德便是或#2击。影响之报,昭然莫逃。君人者,其尚思惠心以益下为志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指六二、六三两爻言也。以二言,或益之十朋之龟,三育益之用凶事。故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则单指初九一爻元吉、无咎言矣。利有攸往两句又是兼指初九、六四两爻。盖初利用为大,作四利用为依。迁国是以九五益下之志,至此乃大得。故曰:中正有庆也。利涉大川两句则又是单指六四一爻为成巽之主。《象》所谓告公从以益志是也。故曰:木道乃行。至言益动而巽,天施地生,则通指一卦,明凡益之道,无不与时偕行者。
  汪本何曰:三与二并受上之益,而得告公用圭,故三亦称中行,言与二之中为行也。四与五并以益下为志,而得告公从迁,故四亦称中行,言与五之中为行也。然则下之实受其益者,初九大作之力,而孰知上之所赐,不唯其物,唯其人上之同能益下者。六四迁国之功,而孰知上之惠心不唯其人,唯其志。唯其志大,是以人大。唯其有大人,是以大得志。君子可以知益之所在矣。
  附录
  程正叔曰:告公而获从者,告之以益下之志也。志苟在于益下,上必信而从之。
  - - - -一一一乾下兑上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庾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三:壮于顺,有凶。君子央央,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夫央,终无咎也。
  九四:臀元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
  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央央,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元号,终有凶。
  《象》曰:元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泽天夬
  五阳决断于下,一阴听顺于上日夬。言阴柔不能决,赖五阳以庾之,故系之曰央也。然何以知其能庾?以此卦健而能说。是故庾而能和,说则有感通之志而其健得行,和则有兑泽之孚而其庾得入。然此卦一阴在、上,欲央不能,而五阳在下,不庾不可。为五阳者,良亦难矣。夫以一柔而乘五刚,则五阳并进而扬于王庭,至盛矣。孚号有厉· 指上六、九三相应言也。兑为口,上当兑口,有口而元号,上之柔弱可知也。使其有号则必先号,正应俾九三央央然独行以相遇。三岂患众阳之愠我#3;而俾上六危厉以及身邪?何也?上能号三,则三必能应上。即其危,乃所以为光故耳,是君道也。故曰:孚号有厉#4;其危乃光。惜乎有口元号,虽欲求厉,不可得也。元号则终有凶,宁直危厉已哉。终不可长。宁直有咎已哉。九三如此,五阳可知上之不足有为明矣。是故二处众阳之中,自谓不当事任而何恤乎暮夜之戎?夫暮夜之戎,黄昏之盗也。原有主者,故二安于居下之中。虽暮夜有戎,亦且勿恤兢兢然,唯恐上之号已危厉及身。是以圣人赞其得中道焉。曾似初壮前趾,不知往之不能胜而反受其咎者邪?彼九五正所谓扬于王庭之首一人也,中行无咎,以央上事,若诸葛、蒋费等然。诸葛亦难得。今观九五之中未光,亦大非诸葛之比矣。故上六直至刚长乃终,若汉献之遇曹丕是已。则知阴弱难扶,虽有伊尹、周公之能,夬#5亦必有太甲、成王之能。孚号君子道其常#6。吾固于央央焉有感也。其日告自邑,不利即戎者,言斯时也,五阳得地,坤之邑土元几矣。只可告令自邑,谁与兴戎哉。所尚乃穷,虽有五阳且奈之何?然犹利有攸往者,以五阳皆君子,次不至遽为篡夺之谋。但一听其自终而已。故圣人于六爻复明夬决之道焉。初九壮前趾,则有往不胜之咎,是欲决之过也,不可也。九二勿恤是知时而不敢决也,得中者也。九三重刚壮,决之意达于面目,其象为壮,于顺然。夫壮于趾犹有咎也,壮于顺岂不凶哉。然是三也,履乾含兑,又正当壮庾之时,故众阳以相应,为我愠我,独与之遇两而若濡,则其阴阳和泽,健说相随。虽央而又次元不可者,此乃君子之夬,而惜乎上六不知求与之夹也。故曰:君子夬夬。若四,非不欲夬也,奈其以阳居阴,有元肤次且之象,势不能进,随羊其后,庶几可免牵羊之悔。然本不中正,故不聪明。偶因次且不前而随羊在后,非是闻言而信而自能不蹈牵羊之悔也。独有九五切近上六,孤阴在上,能几何时?是谓以柔脆之苋生践踏之陆,不夫央焉亦可也。此时而央央,我知五亦未能为光中之大矣、甚矣,九三之难也。九三相应,尚有与国共戚之心。九五承上,便有待其终凶之意。呜呼,人臣至是有不垂涎者鲜矣。吾以谓伊尹、周公、诸葛公三大圣人可敬也。
  附录
  熊南沙曰:坤为邑。五阴皆变,仅存上六,邑土小矣。范大性曰:兵戎用众也。坤变至五,几于元众,故不利即戎。丁氏易东曰:四阳为壮,五阳为央,大壮之初日壮趾,故因大壮初趾而加前以别之。翟玄云:乾首之前为顺。独行者,诸爻皆元应,三独应上,故曰独。上六为成兑之主。又上于天之泽,故遇雨。
  李秃翁曰:圣人所以爱惜阳道者甚殷,故所以告戒阳刚· 者甚至。自一阳初动为复,则是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保护将养,如或伤之。圣人之心可见矣。及至二阳有浸长之势,圣人便喜其来临四阴也,即曰:至于八月有凶。夫方长而虑,俏非真遽消也。唯喜其长,故即虑其消。是又可以见圣人欲其长之心至矣。及至三阳为泰,泰交之盛,自古重之不待言者。至四阳则为大壮,然阳喜其壮,绝不喜其用壮。盖用壮者,小人之事。君子罔敢如此也。故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君子而用壮,直一羊耳。触藩羸角,何取于壮?四阳之壮既丁宁之如此,五阳之央又可轻邪?凡此五卦,皆圣人之所以深爱阳也。有阳刚之德者,幸毋轻用其刚,而务以深体圣人之意乃可。
  巽下乾上
  姤:女壮,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初六:系于金妮,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镝躅。
  《象》曰:系于金怩,柔道牵也。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九三:臀元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九四:包元鱼,起凶。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