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续道藏
-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侍灯 一名右拱宸
其职也,整办缸篝,严洁灯烛,高下照彻,内外辉华,际夜续明,华晨妆焰,上明道境,下焕幽都。
炼师
其职也,内外贞白,心若太虚,德体好生,诚推恻隐,致坎离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炼质并真,超凡入圣。
摄科
其职也,严格威仪,宣扬玄范,端临几席,密迩道前,音传金玉之声,向答琳琅之钧,必敬必戒,以谢以祈。
正仪
其职也,通贯科仪,整肃玄纲,务在老成之士,方严中正之规,高功对越之有亏,尤资辅协卧斋纠举之,或失必藉考稽。
监坛
其职也,激浊扬清,摄邪辅正。升坛隶事,先须严洁之功;通真达灵,必假监临之力。事须虔恪,毋令差迟。
清道
其职也,肃清云路,荡涤尘氛。祛魔魅不侵於黄道,斥妖邪勿近於仙班,母或后贻,届期先导。
知炉 一名左司仪。
其职也,玄教威仪,仙班领袖。从容礼节,持诚必在於端庄;严整规绳,临事勿违於先后,礼宜周备,事勿参差。
知磬 一名右司仪
其职也,吟咏洞章,歌扬玄范。调和气宇,步虚声彻於云霄;争一身心,华夏音传於坛惮,弘敷至道,会感真灵。
词忏 一名左直箓
其职也,宜坚正念,对越天皇。通诚意於上穹,忏愆嘏於下庶。真仪严重,勿致怠荒。
表白 一名右直箓
其职也,奏陈虔恪,注念精专。宜罄竭於一光,庶诚通於三界。威仪敬慎,规矩宜遵。
醮坛清规
登坛失仪者,清规有例,当罚香油,以赎其过,止罚拜以准之。
若登坛之士各赉巾褐简履,不得临时交换彼我。公事有阙,勿得牵引非己之服。若登坛起居,皆当关白法师,一拜礼香,
三拜而去,还入如之。
若升坛,履屦不整,罚二十拜。
若坐起不庠序,罚五拜。
若倚斜不正坐,罚五拜。
若临坛唱赞法事与外人交言,罚二十拜。
若翻覆香火,罚十拜。
若讲及世务,罚二十拜。
若语言戏笑,罚十拜。
若绮言互□,罚五拜。
若翻覆灯油,罚五十拜。
若巾褐不整,罚十拜。
若都讲赞唱失仪,罚二十拜。
若执纠见过不弹私隐,罚六十拜。
若侍经不整饰,高坐触物有阙,罚十拜。
若侍香香烟烟中绝。罚四十拜。
若侍灯灯火中灭,罚二十拜。
若醮主内外不相检叱,音声高厉,罚五十拜。
若听经倚据不执简,罚十拜。
若不注念清虚,心想意倦,为众所觉,罚三十拜。
若出入醮坛,不关白监斋,罚二十拜。
若垂发驰步,罚二下拜。
若诵经或乱请问败句,罚三十拜。
若唱赞声不齐,罚二十拜。
若升坛不洗手漱口,罚二十拜。
若坐起揖逊失仪,罚五拜。
若旋行不依次第及逆行,罚十拜。
若起行来及还坐不礼经,罚三拜。
径去者,罚二十拜。
若临烧香突行,罚十拜。
若醮主供办触事有阙,罚二十拜。
若受关不启上,罚三十拜。
若醮次擅自下坛。罚一百拜。
若犯威仪弹罚不伏者,逐出醮坛不用。
若下坐众官法事有亏,从一至三,
依科弹罚。从三以上,退出斋次,执纠不弹,与犯同罪。
若上坐法师於事有亏,自取愆失,
送简监斋,从一至三,依科弹罚。从三
以上,断功三百日,不得又在法坐。
宫观职名
古制宫观道士之职:
真人,祭酒,道录,道纪,道统,道正,道会,观主,提点,提举,副宫,副观,讲师,都监,玄义,知事,书记,谏议,监临,戒师,上座,掌藉,都表,监斋,法师,副表,真岁,表白,知库,司纶沙
南极长生宫新增十五职:
藏史,管藏殿经籍。
知院,管道院一切事。
食院,同前。
主翰,职专修撰文章教授道童读书。
训师,管教训道童斋法科教。
司籍,管钱粮簿籍一应文书。
直殿,管殿宇廊应一应房屋。
直堂,管斋堂饮饥之事。
知宾,管倍迎鸾俦鹤侣之士。
司廪,管一应粮储。
司户,管门户出入之事。
司工,管修造之事。
司圃,管药圃菜园果园之事。
司牲,管牺牲畜养之事。
社主,管庄田春种秋收之事。
宫观清规
禁言道化贤释化愚
晋成帝咸和问,蕾买门等郡有学佛者八十人,告入寺为僧,嵩山等处有道士二百人,告除名入道。帝谓王导曰:尝谓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今中国之人反奔中国之道,愿往生西方为胡人,不愿生於中国,何愚之至也。昔汉章帝所谓道化贤、释化愚,是乎?
王导曰:诚实言也,可为万世之戒。故世方有道化贤、释化愚之说。自此始,虽世常有是言,其道士切不可言,恐生函矢,大宜忌之。按皇甫真人曰:圣人设教,各随风土,禀受之性,所立性识愚钝者,本乎地则以死为乐,性识聪慧者,本乎天则以生为乐,《周易》所谓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是也。以死为乐者,《涅盘经》佛谓坐灭,灭矣。寂灭为乐。以生为乐者,老子谓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死生之道,贤愚皆有,其乐又何必究其贤愚哉!此篇极说得有理故取之。
忌争论
一大忌与人争论,其教《道德经》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清争经》曰:上士不争,下士好争。或有横逆而来,於言谈中用言诋毁,则应之曰:尝谓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既生中土,正道难遇。我中国人也,生於中国,奉中国圣人之道,是不敢悖所生之天,又不敢悖所生之土,以中国人奉中国之道,理也。若是背了所生之土而奉别教,便是畜生一般;忘了天地生成之德了,岂是修行之人。教之高下,吾不知也,只这等回答,理不出於人上矣。
道释坐次
凡释氏至於宫观,道士当让释氏坐於上。道士至於寺院,释氏亦让道士坐於上。是以生客宾礼之待也。如或他处相遇,道释皆以年长为尊,让坐於上,虽教有夷夏之别,其理以和为贵,在人谦退为德。
僧道之称
唐高宗永徽五年,因胡僧与道士争称其名,曰:只闻人叫僧道,未闻人叫道僧,胡僧反列於道士之上。帝曰:道士乃朕中国人也,尔胡人也,岂可以夷狄之人列於中国之上乎?中国礼制之所尊;外夷,冠履之不加,贵贱分也,帝谓于志宁曰:且如世之称夷夏者,夏是中国,反居於夷狄之下,可乎?如言阴阳,.阴是小人也,不吉也,阳是君子也,吉庆也,反居阴之下乎?
言祸福者,何不先言福而后言祸,岂是祸为吉乎?如言鬼神,鬼是下鬼也,神是天神也,何下鬼反在天神之上乎?如言曲直斜正者,正之与直皆善事也,斜之与曲皆是不善之事也,反以不祥之名而为先乎?凡世之所称,必用先凶而后吉,是以不吉不祥之事在先言之。其僧之与道,高下之先后,亦犹是而论也。其吉凶之名,贵贱之分,夷夏之别,可得而知矣。举此例,知道之尊贵何尝污焉。
禁说因果
唐武宗曰:昔在梁武天监间,立义学生之名,每人要编捏地狱因果之事十篇,诳惑世人,以化愚俗而求布施,共八百余条,散在法苑珠林等胡书之内。原有经教之传,囱祖跌足,持钵乞食,而为修行之事,岂有诳惑世人而求财利者?其世之愚夫愚妇,莫不俱之,乃倾财荡产而施之者有之,而道家乃中国圣人之道,切不可言神鬼妖异地狱因果之事,沿街抄化,玷辱宗风,此乃无籍小人无耻之徒,非中国人之所为,大宜禁革。
禁止阳精舍利
道士陶元素者,遇一道士自称皇甫昕,领至一松下,见一白髯者,扪其顶曰:此子顶有奇骨,异日可学道。父母遂舍於昊天宫,与道士滕碧霄为徒,十九遇一老者,授以天髓灵经之书,后游崆峒,复入太华而居之。至梁天监十三年甲午,年一百八十二岁矣。帝闻有超神太虚之道,遣使以玺书迎之,不就。乃作诗曰:历晋齐梁将二百,不妨尘务犹相隔。今朝脱却这皮囊,走入太罗天帝侧。遂嘱其徒曰:吾今逝矣,当以火化,勿留遗骸。乃解衣跌坐而逝。时天监十四年乙未正月之一日也。其徒遂焚之,其骨上皆有红白二色之珠。太如上粒者,光莹耀目,其坚如石,得三百九十九颗。使者奉献于朝。范云曰:西胡房中秘密之法,以合气而采阴者得之,其色红紫而体重也。胡言舍利。西胡有坚固石,与之无异,多有以坚固石用血竭錎於骨者,燕辩中国善修养者,以童体全阳之精结而成者,有红白二色,名日阳精,即舍利,皆是死人之秽物,岂可献于朝耶!既言得道,必飞升於天,不以枯骨遗于人间。既有其死,焚其尸,秽物尚在,何为得道?其庶人之家,凡有一死人枯骨於宅,谓之伏尸,故气不祥之物,必用巫祝以驱之,况持之入朝!使者可斩。帝遂不纳,於是天师移文天下宫观曰:中国圣人自黄帝立教,未尝以死为得道。若言得道,何又有死?不免为下鬼之称,况留死尸枯骨之上,结成阳精,诳惑世愚,今后敢有以阳精舍利惑人者,当以妖论。
焚修警语
按焚修宗旨云:其职也,朝暮焚香燃灯,酌水献花,诵经礼忏,以求福力,常使殿内圣像器物洁争齐整,勿令一尘所染,时时拂拭,勿缺洒扫,殿宇房屋勿令有尘垢积地,是谓劳心于天帝之前,委身於清高之境,此道士之职也。苟能如是,必蒙福报。缺此一事,天必殃之。尤当尽力於蔬圃,竭心於炊爨,采薪汲水,苦其身心,劳其体肤,是谓打勤劳之功者,所以报天地生成之恩也。使其功大则福报不浅,若此二者无一於身,则虚负道士之名,暗受天人之福,身谢之后,受畜类报,不免刀砧之苦,拷罚之殃,可不俱哉!今以潭州白谨微所曹《警语应验》,附示于篇末。
其略曰:昔寇谦之谓:凡人生于世,值遇晦星,命当贫夭者,皆由夙世业根深重,稔积过谴,应当舍身出家,奉事天帝,以求福力,然后得免贫夭,此焚修出家之说由此盛焉。昔有京兆徐谧者,自幼多疾,术者推曰:此儿非但多疾,尤不兔贫夭,父母且未信。至十一岁相者曰:此儿寿不过十五岁。父母始惊愕曰:愿求法以兔之。相者曰:若欲免厄,无非出家,庶免苟免。於是,舍于城东玄元观为道士。谧乃朝暮勤奉香火,洁扫殿庑。挟箕拥帚,不惮劳於回廊之问;携镰荷锄,常尽力於园畦之内。夜则诵经拜忏,回向端坐,焚香稽首致恳,当日修墙补屋,勿有虚时,手足胼胝,皆为龟裂。况不食常住之物,自化日粮,不烧常住之柴薪,自采薪汲水而自食,人有伶其劳苦者曰:子何勤苦之多也?答曰:修行之士,为生死事大,岂可用人服事而自不为乎?是以人为我奴,反受天人之福也。如此者四十余年。一日,遇一道士于松阴,执手谓谧曰:子勤久矣。天帝赐汝寿,锡汝爵,未几名京师。朝廷擢为景霄宫道录总领,赐号通玄辅化真人。至南齐废帝郁林王隆昌元年,寿一百有一岁。北魏主闻之,皆遣使,遗以金帛。道将成,遇三道士呼之同游,遂往,梁元帝时,有弃佛而学道者,入茅山遇谧,骑巨羊谓曰:汝归告吾京兆玄元观诸道众;吾今为玄天幕府内台左相,由是传其事于世。天下出家奉道者,始知勤恪。吁!出家之士始因命运刑冲,父母虑其难养,方舍六亲,委身宫观,后世不知因果,出家者类多慵惰傲荡之士,食人体饥,受人恭敬,求人施舍,不生暂愧,不顾殿上香火之有无,不视阶砌尘埃之洁否,不顾殿屋垣墙之颓漏,徒知幽闲快乐以优游,不肯劳苦供奉而诚敬。以徐谧之事较之,岂不揣于心乎!况夫天律严峻,神目炳窥,暂时得安饱暖,不兔堕为异类!酆都之考,庸可进乎?余自八岁出家,今已白首,常对食思□,无补教门,恐罪戾深深,殃加九祖,是以普告出家之士,咸宜猛省,毋堕昏慵,庶几可共蹑于仙梯,同振于玄纲也。大宋建隆二年三月既望,嗣三洞正教清微伏魔使潭州寿星观出家道士白谨微拜书。
晨昏朝修
道众凡柄琳宇,当以焚修祀事为先,官观之住持,每日集众升殿焚香讽经,朝真礼圣,当体祀天奉教之心,以罄修真学道之志。
朔望
凡遇朔望之辰,先日沐浴,至期清晨住持领众衣道服坛,简升殿序班讽经,一以祝延圣寿,一以敷扬玄范。
节届
凡遇节届日辰,当行朝真之礼。朝修既毕,宜追上古之风,以礼会筵,恪遵宗范,莫致息荒。
晨昏启闭
宫观门户,最为紧要,所以启闭有时。朝则待明而启,暮则犹光以闭。其锁,令所司者掌之,其钥於常住收掌。凡遇启闭,依时关领。
晨昏钟鼓
晨钟暮鼓以召百灵,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每日晨昏不可有缺。
清晨会汤
道士、道童,每日升殿讫,须会方丈,摆班请揖於住持前。次分两班,大众对揖。道士依次序坐,道童朝上揖,递汤讫,拱立於下。住持叔一日之事,若有公私等因该管职事,及事千及者,禀知住持对众从公议拟。事毕,普揖而退,以正清规,勿罕玄教。
常住
常住者,宫观之纲领,必择硕德宽弘公正之人任之。凡钱粮金谷收支、耕布田地山园、祇待往来官客,一应等事,分设各职,轮流执掌,或一年、二年、三年更换,务使允当,必尽心於公堂,勿故意於私己。玉蟾真人有云:常住金谷有神司之舍者,取者各获果报。斯言不虚,宜当戒慎。
斋堂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