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续道藏
-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
按:穿便房以埋明器,以闽俗之木刻金鸡、玉犬、栢人、土地等物,不无有泄地脉,且引水生虫盆一益化者、不若皆不用为是。若孝子必欲遵礼用之,亦不必事雕刻,而但用纸糊裱楮为之,乃於窆完工毕之际,谢土告墓之时,对坟烧化,如焚楮钱之义,庶亦就便焉。谨以告仁孝君子幸察焉。
下志石
墓在平地,则於墓道南先布砖一重,置石其上,又以砖四围之,而覆其上者。墓在山侧峻处,则於圹南数尺间,掘地深四五尺,依法埋之。
复实以上而坚筑之
下土亦以尺许为准,但须密杵坚筑。
按:俗有用砖卷郑者,郑必高大空虚,久则倾陷,甚非,所宜只多用三合土,而坚筑之,可也。
题主
执事者设卓子於灵座前左向,右置砚笔墨,更置盥盆悦巾。
仪节主人向卓子前立。盥洗祝及题主者俱洗。出主祝开箱出木主,卧置卓子上,题主盥手毕,向右立。题主陷中字须先令他人书完,只留粉面上,神主之主字勿加点,只作王字。今题主者加一点于上,即成主字,谓之题主。祝奉主置灵座置毕。收魂帛乃藏魄帛於箱中,置主后。祝焚香斟酒跪主人以下皆跪。读祝祝读毕不焚。兴复位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谢题主者主人再拜,题主者苔拜。
按:神主陷中字,何以先令他人预书,而点主者至是但於其粉面书主字之一点而已。曰:点主者,多是有位之尊者,及年高之老者,临时书字,恐有不便。故尔,此亦从权处耳。诸儒家礼未尝言此。
题主式
陷中父则曰:明故某官某公,讳某字某行几神主母则曰:明故某封某氏,讳某行几神主。粉面父则曰:显考某官封谧府君神主。母则曰:显妣某封某氏神主。其下左旁皆书曰:孝子某奉祀。无官则以主所称为号,如父。曰:显考处士府君神主。
祝文
维年岁次月朔日辰,孤子某敢昭告於某官封谧府君,形归窀穸,神返室堂,神主既成,伏惟尊灵,含旧从新,是凭是依。母则改孤子为哀子。窀穸,《左传》襄十三年,楚共王疫病望驯诸大夫曰:获保首领以击地藏是春秋窀穸之事。注窀,张伦切,厚也。穸,音夕夜也。盖厚夜,犹长夜,谓葬埋也。
祝奉神主升车魂帛箱在其后
今俗主人自抱神主於怀,乘轿而返,盖欲使神魄相依也。亦有理。
执事者彻灵座遂行主人以下,男左女右,○重服在前,轻服在后,出墓尊长乘车马去墓百步之许卑幼亦乘车马,水则乘船,但留子弟一人监视实上,以至成墓。
或问:定后乃题主、孝子奉主而归,委其封土成墓之事於他人,何也?苔曰:事死如事生,今遗魄用葬於土,而神魂则附於主矣。故孝子亟於奉主以安神魂,至封土成墓,委之期亲子弟,或门人耳。昔孔子值葬时,封委之门人时,大雨防墓崩,子贡后归以告孔子,孔子汶然泪下,责其门人曰:古者不修墓。夫所谓不修墓者,乃当时筑造牢固坚实,不俟於修耳。岂有崩而不修哉。今人三日后复山之说,正因此也。
成墙
坟高四尺
檀弓孔子既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今按孔子防墓之封其崇四尺,故取以为法。
立小石碑。於其前,亦高四尺,趺高尺许。
司马温公曰:按今式坟碑、石兽,大小多寡,虽各有品数,然葬者当为无穷之规。后世见此等物,安知其中不多藏金玉耶。是皆无益於亡者,而又有害。故令式又有贵得同贱,贱不得同贵之义。然则,不若不用之为愈也。
按温公说:别立小碑,白石径阔尺以上,其后居三之二,圭首而刻,其面如志之盖,乃略述其世系、名字、行实,而刻於其左,转及后右而周焉。妇人则俟夫葬乃立,面如夫亡志盖之刻一石。
国朝稽古定制,茔地一品九十步,每品臧十步;七品以下不得过三十步,庶民止於九步。坟一品高一丈八尺,每品臧二尺,七品以下不得过六尺。其石碑一品螭首,二品麒麟,三品天禄,辟邪皆用龟趺;四品至七品,皆圆首方趺。其石人、石兽长短阔狭,以次臧降。其石人、石兽、望柱,皆有次第着在令甲可考也。贵得同贱,贱虽富不得同贵。虑远者,於所当得,纵不能尽去,少加臧杀可也。
司马温公曰:古人有大勋德,勒名锺鼎藏之宗庙,其葬则有丰碑以下棺耳。秦、汉以来,始命文士褒赞功德,刻之於石,亦谓之碑。降及南朝后,亦铭志埋之墓中。使其人果大贤耶。则名闻昭显,来世称颂,流播终古,不可掩蔽,岂待碑铭。始为人知其人不贤耶,虽以巧言丽辞,强加采饰,功侔吕望,德比仲尼,徒取议诮,其谁肯信。碑虽立於墓道,人犹得见知,乃藏於圹中,自非开发莫之睹也。隋文帝子,方四岁,薨时,僚请立碑。帝曰: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徒与人作镇石耳。此实语也。今既不能免依其志文但可直叔乡里、世家、官籍,始终而已。季札墓前有石,世称孔子所篆云。呜呼,有昊延陵季子之墓,岂在多言,然后人知其贤也。今但刻姓名於墓前,人自知之耳。
附录 文公父圹记
先府君讳松,字乔年,姓朱氏,徽州姿源人。曾祖讳振,祖讳询,妣皆汪。先考讳森,妣程氏,三世皆不仕。考、妣以府君故,赠承仕郎、孺人。府君生於绍圣四年闰二月戊申,性至孝,有高志大节,落笔语辄惊人。政和八年,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尉。承仕公卒,贪不能归,因葬其邑,而游宦往来闽中,始从龟山杨氏门人为《大学》《中庸》之学。调南剑州尤溪县尉,监泉州石井镇税,循左从政郎。绍兴四年,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丁内艰服除,召对改宣教郎,迁着作佐郎、尚书度□贠外郎兼史馆校勘。历司勋吏部两曹,皆领史职如故,以史劳转奏议郎,以年劳转承议郎。丞相赵忠简公、张忠献公皆称知府君,未及用而去。秦桧以是忌之,而府君又方率同列极论和戎不便。桧益怒,也府君知饶州,未赴,请问差主管台州崇道观,以十三年三月辛亥卒於建州城南之寓舍,年四十有七。所为文有《韦斋集》十二卷。娶同郡祝氏处士确之女,封孺人,后二十七年卒。男熹,尝为左迪功郎,差充枢密院编修。女嫁右迪功郎、长汀县主簿刘子翔。孙男塾、野、在,女巽、兑皆幼。初府君将没,欲葬崇安之五夫。卒之,明年遂窆其里灵梵院侧。时熹幼,未更事,卜地不许,既惧体魄之不获其安,乃以乾道六年八月五日,迁於里之白水鹅子峰下。熹攀慕号,损痛贯心骨,重惟先君既不得信其志以没,而熹又无所肖,似不能有以显扬万分,敢次叔姓系官,阅志业梗,刻而掩诸幽,且将请作文者,以表其隧,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之八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