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谱箓类
- 混元圣记
混元圣记
旧传载司命受锡飞升并在二弟金阙受书之后,窃疑传误。且如之句曲登羽车、杖紫髦之节,文武官数百人,未受锡命,安得有此。己未飞升,如何将得二弟诣金阙耶。
孝成皇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化身下降,游于琅耶郡曲阳渊。
今闺州有曲阳山,有神汉水,定州亦有曲阳山,有神汉水,海州有曲阳城,北有羽潭水,寿州有曲.阳城,又有北汉水,而干吉与其弟子官崇并琅耶人,爻海州曲阳也。
时北海人干室后改名吉,世好道卫,忽得疯疾,经十余年,百药不能愈,乃晨夕焚香哀告上天,愿赐救度。老君感其精诚,乃令仙人帛和为卖药翁於市中,吉往问之,帛谓曰:卿审欲得疾愈者,明日鸡呜时来大桥北木兰树往耶到下,当教卿愈疾之方。明日鸡呜,吉往其处,而帛己先在,怒曰:不欲愈,去,明日夜半时来。於是吉初夜便,候之久而帛至,乃出素书二卷,界青首朱目,号《平青领书》,以士口,曰:此太上老君《太平经》也,卿得此书,非但愈疾而已,当得长生化行天下。吉拜受讫.踊跃悲感,其疾顿愈。老君复降,亲授其旨。遂编前经成一百七十卷。出《后汉书》。
按《后汉书》云:初,顺帝时琅耶人官崇诣阙,上献其师干吉於曲阳渊水上所得神书一百七十卷,皆鳔素,朱界,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言吉亲受於老君。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缥,青白也。素,缣也。以朱为界。.道,首标也。目,题目也。《太平经》曰:吾书中善者悉使青首而丹目,合乎吾之道也,乃丹青之信也。青之者主生,仁而有心。赤之者太阳,天上之正色也。
吉得其旨,遂以修身养性,消灾治病,无不验者。其要曰:夫人之生也,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精,中和付之以。人能保精爱神护黑,内则致身长,外则致国太平。又曰:人臣之行,当上爱其君。欲以长生,为人子者当念父母,畏其将老,风化其意,使之入道,常为求索奇方殊术以奉君亲。为人弟子者当念绿师恩,夫人生於父母,成道德於师,得尊荣於君,每念君父师将老,无以复之,或行学更事贤明,求奇方异法而资益之。此乃应太古上皇最善忠臣孝子顺弟子也,人皆为之,则天下太平矣。有心之人所作皆善,言行精实,心自克责,洒心易行,感动於上,受天施恩,辄言报谢,精专不息,得致神仙。其方曰:吾字十一名为士,丙午丁未为祖始,四口治事万物理,子巾用角治其右,潜龙勿用坎为巳,人得见之寿长久。居天地问活而已,治万百人仙可待,善理病者勿期给,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盖神丹奇策可以奉君父师者焉。又出科戒祭酒之法以付吉,吉后奉经行道,分布弟子,置男官、女官,广化人民,四方归向。
后汉章帝元和二年,老君复降,请责吉曰:吾前授汝道,助国扶命,忧念万兆,而顷以来,诸男女弟子托吾位号,贪财纵欲,骄倨自大,嫉贤拓才,更相是非,皆不当尔,故来语汝。吉稽首伏地,叩头百下曰:唯唯,愿太上赦既往之罪,容臣修将来之善,从今日已往,不知当何以救诸男女弟子之谴谪。老君曰:汝善听,汝善听,人生虽寿万年,不持戒律,与老木久石何异,宁一日持戒为道德之人而死,不忍犯戒而生。持戒者上补天官,尸解升仙。世人虽为王公,上至帝皇,脱有重罪,无益魂神,可不#3痛耶。明奉吾戒以教授之。乃为说一百八十戒。讫,又语吉曰:往古仙圣皆从此得道,道本无形,从师得成,道不可废,师不可轻。吉稽首受命,再拜而谢。
按《后汉裴楷传》云:楷,孝桓帝时复上书言: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lM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衍,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嗣不兴。楷言多切直,帝不能用。章怀太子注引《太平经》兴帝王篇曰: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其可闻耶。神人言:但顺天地之道,不失殊分,则立致太平。元熙有三名,为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为天、地、人。天有三名,为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与平土。人有三名,为父、母、子。政有三名,为君、臣、民。此三者,常相得腹心,不失铢分,使其同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灵帝即位,以楷言为然。太傅陈蕃举楷方正,不就。乡里宗之,每太守至,辄政礼。清平中,与苟爽、郑元或作玄字俱以博士召,不至。范晔论曰:古人有云,善言天者铃有验於人。而张衡亦云:天文历数、阴阳占候,今所宜急也,郎颤、裴楷能仰瞻俯察,参诸人事,祸福吉凶既应,引之教义亦明。此盖道衍所以有补於时,后人所当取镒者也。
吉后寓居会稽。孙策平江束,见士民事吉如神,遂招为客,留军中。将士多疾疫,请吉噗水辄差。将士咸崇仰吉,日一先拜吉而后朝策。策怒,乃收吉,责数曰:天久旱,水道不能,君安坐船中,作鬼态,束吾将士,败吾部曲,今当相除。即缚吉,暴使请雨,若能感天今日日中大雨者,当相原,不者加诛。俄而云兴,雨大注。策竟杀吉,将士涕泣,欲收葬,俄失其尸。策寻为许贡伏客所伤,览镜见吉在镜中。策大惊,掷镜大呼,创裂而死。吉尚周旋人问百余年,然后仙去。已上元未注所出,此略见《太平经序》、《太平经》本文。
安帝永初三年己酉二月,老君降于泰山,遣泰山使者雅羽以车骑召江夏善士刘图,欲使校定天下簿籍。图至,见老君当殿,南面而坐。太上居束,西向,九天仙君居南,北向,八极天君居西,束向,命图与官属校定天下名求重应籍,三日而毕。老君欲示图以罪福报,乃令羽将图入地狱,凡至八十一,图见父在狱受苦,出告老君为父哀,乃命释之。又令将图至天堂,见大清宫中金台玉殿,音乐自然,仙真多着青衣,执金简,歌诵经文。观毕遣回,图因此得道,遂为道士,后亦仙去。见《唐史纪圣赋》及《应元图》。
顺帝汉安元年壬午正月十五日,老君乘云车,群仙侍卫,降于蜀之临叩鹤呜山张陵修炼之所,敕神人呼陵至前,谓曰:子祖张良积功致德,垂福后嗣,子命应为道士。即授以新出《正一盟威秘录》,俾除荡六天故黑,以清化天下。及朝拜日月高奔郁仪结璘之诀,令修习之。自是百姓翕然,奉之为师,弟子至数万。民有疾患官灾,随事输米、绢、丝、绵、杂器、纸、笔、樵薪之属以赎罪,并疏其过恶而忏谢之,誓不敢复犯,灾难随解。由是民皆乐从,莫敢为非。
初,陵后名道陵,字辅汉以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十五日生於余杭之天目山,七岁能诵《道德经》。后为书生,博综五经,通河洛象纬之文。章帝元和二年乙酉,以博士召,不起。时年五十二,自谓儒学无益於年命,乃叹曰:人生几何,老死将及,不能复经生死之苦。遂散其门人,行学长生之道,隐居于云锦山。今信州龙虎山是也。和帝永元四年壬辰,就拜谏议大夫,辞疾不拜。帝复以三品印绶驷马车征为太傅,封冀县侯。陵语使者曰:为我谢天子,九霄之上、无何有之乡金阙帝君,某已为之臣矣。惟清静寡欲,天下自治,何以陵为。遂转入嵩山,斋戒念道,常诵《道德经》。积九年,精感老君遣神人告云:中岳石室中有上古三皇天文、《黄帝九鼎大丹经》、《五岳真形图》,子可往受之。乃入石室中,果得天文宝经、黄帝九鼎丹法。而陵家素贫,无赀可炼,闻蜀人朴厚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於鹤呜山隐居。既遇老君,遂於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未敢服饵,谓弟子曰:神丹已成,若服之,当冲天为真人。然未有大功於世,须为国家除害兴利,以济民庶,然后服丹轻举,臣事三境,庶无魄焉。老君寻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内见五藏,外集万神。乃三步九迹,交乾履斗,随呈所指以摄精邪,战六天魔鬼,夺二十四治,改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师为阴官。先时,蜀中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摧伏之后,陵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於昼,鬼行於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戮。於是幽明异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有鬼市,并天师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其誓盖指此为约,谓天地合日月明乃许汝出也。五月一日,老君再降,授陵以《太清中篇经目》九卷、《金液丹经》三十六卷、《太清中经》、《室中秘要》二十四卷、《玄女秘妙经》、《素真经》、《始阴经》、《九鼎变化炼真玄洞之法开明大经》、《玉策山纪图录》、《山海大戒河洛图谶》、内外《黄庭》、内外《太清》、《玉策幽经》、《五行精微东井沐浴经》、《天镜》、《地镜》、《明镜》、《山镜》等经,《变景经》、《合景内视经》、《九天元谱》、《九天元洞九真中经》、《五老宝经》、《丹简黑录》、《上下斋品戒文》、《太一金液经》、《真一守玄经》、《三元中胎素灵中经》、《金阙帝君青童内经》、《洞玄真经》、《三皇内文》、《宣化思道成败观戒》、《三五飞步呈玄经》、《甲山图》、《明禁地录》、《鬼历诸法》,凡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合一千卷。
老君复命陵縿侍龙驾,至昆仑板风金慵七宝台。时玉晨大道君游处其问,老君将陵朝礼玉晨,於是救青童付陵天师印绶,使按千二百官,仍赐雌雄二剑、二仪交泰冠、驱邪岐、鱼鬣服、符录契令、经戒法律,使助国扶命,养生制恶。陵拜毕复还。
建康元年甲申,天师徙居闱州云台山。十月十五日,老君再降,授以《正一盟威经》、三业六通之诀及三洞众经、岁月二斋法,皆披《灵宝五篇》自然天书大字为旨要妙经。今宣教十方天人,并甲子、庚申、八节、三元、五腊、三会,皆当沐浴斋戒,设献礼念,析谢愆犯、落灭黑簿、超度九祖斋值之法。已上见《天师传》及《蜀图经》。
桓帝建和二年戊子正月七日,天师纳赵升为弟子。又降十二神女,化咸泉为盐井。后因名郡为陵,以旌其功。后改为仙井盐,今为隆州也。
永寿元年乙未岁正月七日,老君再降,命陵同游成都。老君驾龙车,陵乘白鹤,顿下五云,至太昊玉女修丹之所,地祇涌出,同捧一玉局,高可丈余,以为宝座。为说北斗削死注生之法。至十五日,又说南斗陶魂铸魄之功。
《南北二斗经》乃二侍真人叔迷其事而为经也。老君既去,玉局尚存,地陷为井,今在成都子城内,号玉局观。后又至鹿堂山,授陵以制六天斩邪之文。
永寿三年丙申,陵一百二十三岁也。九月九日日中,老君遣五帝使者持玉策,降云台山,授陵正一真人号。继有五色云龙来迎,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同升天。见《南北二斗经序》。
延熹八年乙巳八月甲子,帝梦老君乘华盖宝车降于殿庭,乃遣使诣陈国苦县致祠礼焉。敕陈相边韶.撰碑文,其词云:老君为周守藏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监喻时主。孔子以周灵王二十一年生,问礼於老聪。计其年纪,聘时已一百余岁。孔子卒后百二十九年,谓周太史檐为老子,莫知其所终。其二篇之书,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厥初生民,遗体相续,其死生之义可知也。或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之言,由是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於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仙化,蝉蜕度世,自羲黄以来,世为圣者作师。班固以老子绝圣弃智,礼为乱首,与仲尼,道违,述《汉书古今人表》,检以法度,抑、而下之,与楚子西同科。二者论之殊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尊德弘道,含弘光大,存神养性,意在凌云,是以港心黄轩,同符高宗,梦见老子而尊祀之。于时陈相边韶典国之礼,材.薄思浅,不能测度至人,辩是与非,按据书籍,以为老子玄虚守静,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遗孔子以仁言,辟世而隐居,变易名姓,唯恐见知。夫日以幽明为节,月以亏盈自成,损益盛衰之原,倚伏祸福之门,天道恶盈而好谦。盖老子所以见隆崇于今,为时人所享祀,乃其逃禄处微,损之又损之,显虚无之清寂,先天地生,乃守真养性,获五福之所致也。敬演而铭之,其辞曰:於惟玄德,抱虚守清。乐居下位,执禄不营。为绳能直,屈之可萦。三川之对,舒愤散呈。见机而作,需郊出炯。肥遁之吉,辟世隐声。守一不失,为天下平。处厚不薄,居实含荣。楷式为重,金玉是轻。绝嗜去欲,还归於婴。浩然历载,莫知其情。要以无为,大化用成。进退无恒,错综其贞。以知为愚,冲而不盈。·大人之度,非凡所评。九等之叔,何足累名。同光日月,合之五星。出入丹庐,上下黄庭。背弃流俗,舍景匿形。包元神化,呼吸至精。世不能原,知其死生。天人秩祭,以昭厥灵。羡彼延期,勒石是旌。十二月,再遣中常侍管霸诣苦县祀老君。九年,建濯龙宫於芳林园,以文厨为坛,饰淳金扣音口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帝亲祀老君,以浮图释氏配享焉。并见《后汉书》。
按束汉《西域传》云:天竺国一名身音乾毒,其国修浮屠道。和帝时,遣使贡献。至威帝延熹二年四月,频从日南缴外来献。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日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於是帝遣使之天竺问佛道法,於中国图画形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