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解(金赵秉文)

  天乃道,
  天犹有形,至於道则极矣。然而虽道亦不能复进於此矣。
  道乃久,没身不殆。
  政和曰:道者,万世无弊,赵曰:此章谈归根复命以虚静为本。老氏所谓命,佛氏所谓性也。惟性无死生为常,知性则容且公矣。流俗以益生为命,此庄子所谓心死奚益妄作者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尝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惟知有之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以仁义治天下,其德可怀,其功可见,故民得而亲亲之#12。其名虽美,而厚薄自是始矣。
  其次畏之侮之。
  以政齐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则侮之矣。
  信不足,有不信。
  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而加之以仁义,重之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圣人自信有余,其於言也,犹然贵之不轻出诸口,而民信之矣。及其功成事遂,则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矣。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之隆也,仁义行於其中,而民不知。道既废,而后仁义见矣。
  智慧出,有大伪;
  世不知道之足以赡万物也,而以智慧加之,於是民始以伪报之矣。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六亲方和,孰非孝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也,而独称舜,无瞽瞍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逢比干,无桀纣也。涸泽之鱼,相煦以沬,相濡以湿,不如相忘於江湖。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以为巧胜物者也,於是驰骋於其末流,而民始不胜其害矣。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仁义所以为孝慈,及其衰也,窃仁义之名以要利於世,於是子有违父,父有虐子,此则仁义之迹为之也,故云。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也,二者非以为盗,而贼盗不得则不行,故云耳。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以或属之以圣智,或属之以仁义,或属之以巧利,盖将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三者,无所用之矣。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明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极也。然孔子以七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於明道而急於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於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於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13。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而求之於孔子者常若无所从入#14。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於此必略於彼矣。赵曰:投石於海,必至於底则已,不至则无以测海之深;谈道者不至於未始有物,无以见道之。极政。方其扫荡,则圣智绝弃,及其建立,则事物不弃,况圣智乎?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学求益,曾其所未闻,积之不已,而无以一之,则以圆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纷然而不胜其忧矣。患夫学者之至此也,故曰绝学无忧。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不学亦不少,多学亦不乱,廓然无忧,安用绝学耶。光曰:未绝学者,计善恶,期於有用,此有用之小用也。绝学者,知道一生死,齐得丧,无往,而不适,故无忧,此无用之大用也。肇曰: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过,然则绝学之外,向上犹有事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学者溺於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况善恶之相反乎?夫唯圣人知万物同於性,而皆成於妄矣。如画马牛,如刻虎彘,皆非其实,泯焉无是非同异之辩,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若知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理无足怪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所留,然岂以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为,吾亦为之,人之所畏,吾亦畏之,虽列於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缨於物者,其志之已。政和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道也。吉凶与民同患者,事也。体道者无忧,涉事者有畏。人之所畏,而不知为之戒,能无患者鲜矣,故君子以恐惧修省。
  荒兮,其未央哉。
  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畛。圣人兼涉有无,无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央也。赵曰:苏说为名教得矣。然以道言之,人之所畏,喜唯而怒阿,是善而非恶,未能忘善恶,一是非。绝学无忧,荒兮其未渠央哉,下言独异於众人可知。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人各溺於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登台,阁然从之而不知其非。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兄之未能孩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余。圣人包举万物而不主於一,超然其若遗也。政和曰:功盖天下,而我不自己。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纯纯,若愚而非愚也。政和曰:天机不张而默与道契。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俗以分别为知,圣人知众妄之不足辩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
  忽焉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忽焉若晦,不见其津涯也。寂然无眹,不见其所止宿也。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圣人才全德备,若无能焉,故疑似顽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而忘道,而圣人脱遗万物,以道为宗,譬如婴儿无所杂食,食於母而已。
  道德真经集解卷之一竟
  #1 则不可常:原本『则』作『之』,据小万本改。
  #2 不废一物:原本『不』作『也』,据小万本改。
  #3名曰治之:原本『治』作『始』,据小万本改。
  #4 固:原本作『因』,据小万本改。
  #5 反动其心:『心』原作『身』,据小万本改。
  #6 又:原本作『人』,据小万本改。
  #7 者:原本作『方』,据小万本改。
  #8 作福威:原本脱『威』字,据小万本加。
  #9 予:原本作『子』,据小万本改。
  #10 太古,原本脱『太』字,据小万本加。
  #11 也:原本作『地』,据小万本改。
  #12 亲亲之:小万本作『亲誉之』。
  #13 大过:原本作『夫过』,据小万本改。
  #14 若:原本作『者』,据小万本改。
  道德真经集解卷之二
  赵学士集解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也。自是而推之,则众有之容,皆道之见於物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运而成象,着而成物,未有不出於恍惚者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方有无之未定,恍惚而不可见。及夫有无之交,则见其窈冥深渺,虽未成形,而精存乎其中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物至於成形,则真伪杂矣。方其有精,不容伪也。真伪既杂,自一而为二,自二而为三,纷然而错,不可复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故以不去名之。惟未尝去,故能以阅众甫之变也。甫,美也。虽万物之美,不免於变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圣人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以能体道而不去故也。光曰:道本无名无形,既假德以形道,则曰象、曰物、曰精、曰阅众甫之始,此德之容而道之见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於通而已。故与物不迕,故全也。
  枉则直,
  直而非理,则非直也。循理虽枉,天下之至直也。
  洼则盈,
  众之所归者,下也。虽欲不盈,不可得矣。
  弊则新,
  昭昭察察,非道也。闷闷若将弊矣,而日新所自出也。
  少则得,
  道一而已,得一则无不得矣。
  多则惑。
  多学而无以一之,则惑矣。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抱一者,复性者也。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皆抱一之余也,故以抱一终之。叶曰:曲则全,洼则盈,必则得,理也;枉则直,弊则新,势也。枉非以求直,而枉之极必直,弊非以求新,而弊之反必新。理势之相成,或更为终始,或迭为得失,纷然其不可穷,而圣人独能抱一,不与之俱变,故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目不自见,故能见物;镜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见自照,则自为之不暇,何暇及物哉。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不争之余也,故以不争终之。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世以直为是,以曲为非,将循理而行於世,则有不免於曲者矣,故终篇复言之曰:此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夫所谓全者,非独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归复於性,则其为直也大矣。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言出於自然,则简而中;非其自然而强言之,则烦而难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此所谓希言矣。光曰:希言者,言而不得所言之迹,则言而未尝言,合自然道喙鸣而已。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阴阳不争,风雨时至,不疾不徐,尽其势之所至而后止。若夫阳亢而上,阴伏而下,否而不得泄,於是为飘风暴雨。若将不胜,然其势不能以终日。古之圣人,言出於希,行出於夷,皆因其自然,故久而不穷。世或厌之,以为不若诡辞之悦耳,怪行之惊目,不知其不能久也。政和曰:天地之造万物,风以散之,委众形之自化,而雨以润之,任万物之自滋,故不益生,不劝成,而万物自遂於天地之间,所以长且久也。飘骤则阴阳有谬戾之患,又或使之而被其害,故不能久。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孔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故曰仁者之过易辞。志於仁犹若此,而况志於道者乎?夫苟从事於道矣,其所谓合於道者得道,合於德者得德,不幸而失,虽失於其所为,然必有得於道德矣。肇曰:真者同真,伪者同伪,灵照冥谐,一彼实相,无得无失,无净无秽,明与无明等也。
  信不足,有不信。
  不知道者,信道不笃,因其失而疑之,於是益以不信。惟知道者,然后不以得失疑道也。雱曰:降乎希,则失性命之常,信不足必至於不信。赵曰:此章谈道妙当从僧肇,然文意不相连属,试为之说曰:希言自然,谈道本也。道德之失,而后有仁义礼智,苟从事於道矣,孰为得失?但后世至诚不足,有不信者,如飘风骤雨,而岂能终日哉。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人未有不能立而且能行者也,苟以行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跨跂者,未有不丧其行立者。彼其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亦若是矣。政和曰:跂而欲立,跨而欲行,违性之常而形之适难矣。自见则知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则仁不足以同众,故不彰;有其善,丧厥善,故无功;矜其能,丧厥功,故不长。
  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
  譬如饮食,适饱则已,有余则病。譬如四体,充完则已,有赘则累。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夫道非清非浊,非高非下,非去非来,非善非恶,混然而成体,其於人为性,故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盖湛然常存,而天地生於其中耳。光曰:道不可分曰混,亡功曰成,无始曰先。无物之物,先天地而独存者也。政和曰:天地亦待是而后生,故云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寂兮无声,寥兮无形,独立於无匹而未尝变,周行於群有而未尝殆,俯以化育万物,则皆其母也。光曰:绝待曰独立,真常曰不改。政和曰:不涉於动,不交於物,湛然而已。大定持之,不与物化。言道之体,利用出入,往来不穷;言道之用,万物恃之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