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多藏必厚亡。
御疏:夫多藏贿於府库者,必有劫盗之息,非但丧失财物,亦乃害及己身,其为败亡,祸叉深厚。故《书》云:匹夫无罪,怀璧其辜。《庄》云:大儒胪传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於是以金锤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是也。此一句解货。
第三明知足舍贪,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御注:知足者,不甚爱。知止者,不多藏。既无辱殆,故可长久。○御疏:辱,损累也;殆,危亡也。夫不迩声名,知足也。不殖货财,知止也。知足故名当其实而无过分之累。知止故货不多藏,而无贪求之害。既不辱不殆,乃可长存而久寿也。○河上公曰:知足不辱,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於身也。知止不殆,知可止则止,财利不累於身,声色不乱於耳目,则终身不危殆也。可以长久,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洽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荣曰:知足不辱,不分外以求名,远耻辱也。知止不殆,不非理以窥财,无危殆也。可以长久,外之以名利,远之於危殆,理国可以长存,修身耳以久视。○成疏:知足不辱,体知财贿虚假,守分不贪,清康知足,故无耻辱,此一句结货。知止不殆,既悟浴誉非真,所以止而不着,全身远害,故无危殆。上经云:名亦既有,夫将知止,此句结名。可以长久,知止於名,知足於货,亡名亡利,可长可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知足知止,於修学之道未圆,故次此章,显大满大成,以示虚妄行。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泛辨五大,为学行楷模,第二举譬,明躁劣静胜,第三结释静之功能。
第一泛辨五大,为学行楷模。
夫自造洪炉,载鳖山而称大,陶甄妙匠;亘鹏域而成高。尽包一气之中,视之如缺,总括七重之内,用之若冲。则知象帝腻氲,鉴虚空於掌握,至精恍惚;藏海宇於心田。坚玄步之而不穷,大挠推之‘而莫得,清净之风遐扇,则九五无为,安徐之道廓然,则万姓咸遂,大成之器,理会於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御注:学行大成,常如玷缺,谦则受益,故其村用无弊时。○御疏:凡日学人,功行大成,众德圆备,常自虚忘,有如玷缺,如是则用不穷也。道德大成之君,亦复如是,等天地生育之功,齐日月照临之德,所成理大,故曰大成。然不恃其成,有如玷缺,以斯为用,用则无穷也。○河上公曰:大成若缺,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其用不弊,其用心如是则无弊尽时。○荣曰:道圆德备,名日大成,犹如不足,故云若缺。然大壑酌之而不竭,明镜应之而忘疲,不弊也。○成疏:言行业大成就之人,能忘其成,故虽大成,如似缺少不足也。只为忘其成,故终日作用而得无弊损。是以《庄子》云:小成隐道也。夫成者不缺,缺者不成,而今成而似缺者,忘缺忘成故也。不见成异缺,故如缺而实成,不见缺异成,故大成而似缺也。谓目光也,闭目内观,致神明也。若月之缺而复盛,故曰缺。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御注:禄位盈满,常若冲虚,俭不伤财,故所用不穷。○御疏:冲,虚也。穷,匮也。此明圣人禄位充盈,恭检自牧,不为盈满,故若冲虚。所谓有若无,实若虚,故其运用而无穷匮也。○河上公曰:大盈若冲,谓道德大盈满之君也,如冲者,贵不敢骄,富不敢奢。其用不穷,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也。○荣曰:四达有是而俱照,六通无幽而不烛,斯大满也。不以照为照,不以盈为盈,若冲也用不以心,故无极也。○成疏:冲,虚也。穷,尽也。言道德大盈满足之人,能忘其满,故虽满如似空虚无物也。只为忘满冲虚,故能利用无竭也。夫满者不虚,虚者不满,今满而虚者,欲明忘满忘虚,故能即虚即满,满而若虚也。
大直若屈,
御注:直而不肆,故若屈也。○御疏:直,正也。屈,曲也。前四句兼明体用,此下三句但出其体,不书其用。略文以见义,类可知也。夫洁己而垢人,举直而措枉,小直也。不执是以辨非,不正己而矫物,大直也。曲随物宜,故云若屈也。注云直而不肆,下章经文也。○河上公曰: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谓平肩正身,元一流行。○荣曰:冥同正道,大直也。以欲从人,若屈也。○成疏:屈,曲也。大直质素之人,不显直相,故能混迹同尘,委曲随物,故若屈也。是知直躬小直也。
大巧若拙,
御注:巧者伤於分外,故若拙也。○御疏:矜粉绘之工,骋钩绳之妙,小巧也。因材政用,任物成功,不失其宜,大巧也。无所裁割,不见其工,似若朴拙尔。《庄子》称造化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河上公曰:大巧谓多才卫也,如拙者,示不敢见其能。○荣曰:匠成万物,大巧也。似不能为,若拙也。○成疏:匠成万物,炉锤群生,有大功巧而忘巧用,晦述同凡,故若拙。《庄子》云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是知工任小巧也。
大辩若讷。
御注:不饰小说,故若讷也。○御疏:合譬饰辞,结绳窜句,小辩也。行不言之教,辩雕万物,穷理尽性,大辫也。至言去言,无所抑扬,如謇讷尔。○河上公曰:大辫,智无疑也。如讷者,无口辞。○荣曰:谈天畅理,大辩也。言即无言,如讷之也。○成疏:妙能剖析真宗,诠量玄极者,所言不能言也。不同世间口才捷利,故若赛讷也。《庄子》云:不言之辫,亦云大辩不言,是知杨墨小辫也。
第二举譬,明躁劣静胜。
躁胜寒,静胜热。
御注:於躁胜者寒,寒,薄也。於静胜者热,热,和也。故若屈者大直,
清静者为正节。躁胜寒谓形动则津液流注。○御疏:此举喻以示教
也。以执成者必败,持满者必倾,故圣人功济天下,见大成其如缺,所以
无弊。位尊万乘,视盛位其若冲,所以不穷也。恐人不晓,故寄阳气动
静以喻之。躁,动也。胜,极也。言春夏阳气发於地上,万物因之以生,
阳气动极则寒,寒则万物由之以衰死,以明躁为死本,盛为衰源,喻功
成不缺者必败,持盈不冲者必倾,有为刚躁者必死。静胜热者,谓秋冬
阳气静於黄泉之下,静极则热,热和气发生也。万物因之以生,生托静
而起,故知静为生本,亦为躁君。取喻大成大满,由能缺能冲,所以无弊无穷,而致生尔。夫能无为清净者,
则趣生之本。此劝人当务静以析生,不当轻躁而赴死。○河上公曰:躁胜寒,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於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静胜热,秋冬万物静於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也。○荣曰:阴阳二气递相为用,阳气躁而热,阴气静而寒,阳气盛则热胜而寒劣,阴气盛则静胜而躁劣,此则气序迁移,互为胜劣。夫大成若缺,大满若冲,则盛无盛也。其用不弊,其用不穷,则衰无衰也。不盛不衰,不寒不热,遗成而不败,忘胜而无劣也。○节解:静胜热,谓其无为则精神守一。○成疏:躁,阳也。静,阴也。胜,极也。言四时运转,阴极阳生,阳极阴起。阴起故一切凋落。阳生故庶物咸盛。喻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元,以劝学之人去躁归静也。又解云:从本降述,即躁胜寒。息迹归本,即静胜热。以明动寂适时也。
第三结释静之功能。
清静为天下正。
御疏:此结明前义也。夫圣人有以观阳气之进退,知躁为趣死之源,静为发生之本,理人事,育群生,持本以统末,以务清静之道,则可为天下之正尔。○河上公曰:能清能静,则为天下长,持身正则无终已时也。○荣曰:为阴阳之所寒热者,未清也,为生死之所流动者,不静也。明圣人生死无变於己,寒热不累於身,清静也。有轮转,处生死皆为耻也。无轮转,绝生死为天下正。○成疏:清虚宁静,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为天下正。此则结释静胜躁劣之义也。○节解曰:谓得道入深山,清静以守自然,则为真人。
道德真经玄德慕疏卷之十二竟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十三
唐玄宗御注并疏 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 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蒙阳强思齐纂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静躁两行,胜负不同,故次此章,显有道无道,优劣亦异。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有道之君,无为虚静,第二明无道之主,躁竞贪求,第三明广显躁竞之心,咎衅深重,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劝修行人。
第一明有道之君,无为虚静。
夫道体幽玄,神功不宰,天地得之而静默,群圣契之而晏然。风不呜条,帝尧称之於邑穆,雨不破块,虞舜致之於太平。是以周之克商,致华阳而牧马,汤之胜桀,遂桃野以闲牛。五帝之与三皇,并风淳而化美,则知有凯还条邑之师。故有道之代,却走马以粪田,无道之年,竞戎驹於郊野。大圣垂训,岂虚言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
御注:天下有道之主,无为化行,既不贪求,故无交战,屏却走马之事,人得粪理田园。○御疏:却,屏去也。粪谓理田也。天下有道,谓以道为理,无为化行,守在四夷,疆场无事,不必多食土地,以困黎元。所以屏却兵革走马之事,人得俶载南亩以粪理田园也。○河上公曰:天下有道,谓人主有道也。却走马以粪,粪者,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以治农田。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荣曰: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马,臣下无为,粪乘田之业,修真者去驰骋之浮情,粪身神以道德,务学者绝飘荡之懈惰,粪心灵以艺文。○成疏:言有道之君,往於天下,干戈静息,偃武修文,宇内清夷,无为而治,故能却驰走之马,以粪农亩。治身者却六根兵马,以道粪心,故孟子云:人皆以粪粪其田,而莫知以学粪其心也。
第二明无道之主,躁竞贪求。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御注:天下无道之君,纵欲攻取,故兵戎士马寄生於郊境之上尔。○御疏:郊者,交也,谓交境之际拒守之地也。言天下无用道之君,则荒塞有不宾之肤,故兵戎军马生育於郊境之上,谓久而不还也。○河上公曰:天下无道,谓人主无道也。戎马生於郊,战伐不止,戎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还也。○严曰:人之生也,悬命於君,君之建也,悬命於人,君有道而万姓昌,宗庙显,君无道而宗庙倾,万民丧,自然之应。○荣曰:生,起也,不用道而修文,专饰兵而用武,四郊多垒,五兵斯起,戎马生於郊也。理不内明,心王无道,驰六识之马,遍万境之中,得失纷纭,是非交争。○成疏:郭外日郊,无道之人,临於海内,禽荒色荒,四方不静,多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军戎兵马出生郊外。治身者,言躁竞之夫,心不怀道,纵於六根兵马,驰骋尘境之中,内不览真,恒缘外物,故云生郊也。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谓午也,正阳之精生於午,午者马也,故心欲束则东,欲西则西,欲南则南,欲北则北。心有四门,能知四方,昼夜所见,夜寐则梦。心中有道,则正气流行,支体滋润,发肤玄长,故却走马以粪之。心无道则生淫乱,戎马四走於郊,邪脉政以害身,故曰戎马生於郊。
第三明广显躁竞之心,咎衅弥重。
罪莫大於可欲,
御注:心见可欲,为罪大。○御疏:犯法为罪,贪求为歌,言戎马生郊之罪,由人君贪求土地,见土地可欲,欲心兴动,将贪求,此罪之大者,故云罪莫大於可欲。○○河上公曰:好色淫也。○荣曰: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有道之人,遗情去欲,罪祸自除,无识之徒,纵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积成祸,幽显咸亨,恶积成殃,存亡俱累,罚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孙,祸也。上侯祖先,答也。○成疏:罪,摧也,言为苦之所摧逼也。可欲,境也,言前境美丽,称可欲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起罪之绿,以戒修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祸莫大於不知足,
御注:求取不已,为祸大也。○御疏:祸,害也,神不佑也,夫亡败之祸,绿何而来。由贪土地,求而无厌,不知止足,致神道不佑,而婴祸害。人之有过,过非一途,贪之为祸,祸之大也。○河上公曰:富贵不能自禁止也。○成疏:祸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贪前境,不知厌足,害人损物,为罪日深,非唯灾及一身,亦乃祸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御注:殃咎之大,莫大於欲,必令皆得,则祸深故尔。○御疏:咎,殃咎也。夫贪冒之雄,欲心增侈,得之不已,而又求之,非道得之,则不旋踵自招殃咎,不亦宜乎。可欲,谓欲而未得,初起贪心,罪轻於祸。不知足者,得而更须祸重於罪。莫甚於欲得者,谓已得,欲心尚无厌足,则咎之为过,斯甚於祸也。○河上公曰:欲得人利物且贪也。○成疏:咎,考责也,欲得之心,略无涯际,其为咎责,莫甚於此,校量深浅,祸重咎轻,欲备显物情,故其彰三衅也。
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劝行人。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御注: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也。心若知足,此足则常足矣。○御疏:以结有道之君也。言有道之君,无欲广大,不贪土地,故於本分而知足,则为天下乐推,身安国理,此知足之足,乃至交让而常足也。注云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也,谓足在於心,不在於物,循涯守分,虽少而多,有欲无厌,虽多亦少尔。○○河上公曰: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常足矣,无欲心也。○荣曰:除可欲则外无所求,清本性则内无所之,故言知足。动皆合道,事无不足之足也,无不足之时,常足也。○成疏:守分不贪,於行使足,恒无阙少,故言常足。欲明贪竞之类,遭遇祸殃,知足之人,恒居安泰,先贫后乐,故迷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