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诀》云:老君谓尹喜曰:尔应为此,宛利天下,弃贤世界,传弘大道,子神仙者矣。以其月二十八日中时授《太上道德经》,则是以昭王癸丑年五月壬午去周,十二月二十五日度关,二十八日授经。自殷武丁庚辰年生,至纣二十一年丁卯文王受命,凡一百八年。至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又一百七年。通前二百十五年,乃西、度关。《史记》云老子在代二百余年,乃入流沙是也。四曰示见神通者。老君御车人徐甲本是枯骨,曝露草中,老君因见哀之,以太玄生符投之,遂化为人,随老君周游二百余年。老君约云日雇百金,往至大秦、安息,以黄金并偿之。甲至关悦一妇人,不欲随老君西去,遂作牒诣喜,以讼老君,索日雇之直。老君谓甲曰:尔本枯骨,我以太玄生符救尔,所以为人。今还我符,当偿尔金也。言讫,符从甲口中出,甲复化为枯骨。喜见之惊怖,为叩头请谢,愿乞恕之。老君又以符投之,甲乃复旧。尹喜见此神变,弥加勤敬也。五曰同还楼观者。喜为关令,即函谷关也。在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今有故关墟。大唐天宝元年壬午正月七日,老君於丹凤楼降见,告陈王府参军田同秀,出天宝灵符,云在函谷古关尹喜旧宅,勅道士及内臣往求之於枯桑下,有紫云白兔之瑞,掘获石函,得天宝灵符於其地,大赦天下,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於其地置灵符观,御制御书碑铭,今存焉。尹喜以二十八日受道德二经,后乃与老君同自函关归整屋终南山之阴尹喜所居之宅,宅即喜结草为楼,观星望气之所。其宅尹喜升天之后,相传谓之楼观。周穆王招隐士杜冲与喜弟軏居之,有老君车板及支革树。秦汉累朝谒板,始皇墨迹皆存焉。六曰升入太微者。老君与尹喜说经,及授九丹诸诀毕,以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於喜宅南山上,升入太微。《西升经》云:说经毕,忽失老君所在。斯须馆舍光炎,五色玄黄,喜出中庭叩头曰:愿神人复一见示,以一要得以守元。忽见金人存亡怳惚,老少无常,重谓喜曰:除垢止念,静心守一。众垢除,万事毕。吾道之要也。七曰约会青羊者。老君将升太微,谓尹喜日:千日功成,求我於蜀青羊之肆也。喜遂称疾弃位,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至昭王二十九年丁巳,入蜀见老君於青羊之肆也。其青羊肆在成都县西南五里,前临大江。古老所传,常有灵应。以中和二年壬寅,僖宗皇帝驻跸在蜀,因获灵砖古篆。符瑞喜动行朝,皇帝驾幸其所,致礼瞻敬,勅置青羊宫。其砖篆文曰太上平中和灾六字。自获砖之后,明年收复长安,后年驾回京阙矣。八曰俱化西极者。君喜三年之后,千日功成,以丁巳年入蜀,於青羊肆见老君。老君与喜自蜀川乘云驾,游天水,升三洞,历九天,然后西化流沙八十余国矣。中和二年九月十二日,以获砖符瑞,下勅曰:昔者,圣祖玄元皇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於楼观之台,约后会於青羊之肆,共乘云驾,俱化流沙,仙记传闻,地图标载。自周昭洎于此日,历数约二千年,景象寂寥,踪基牢落。今因翠华巡幸,玄贶昭彰,珠光跳跃於庭前,灵篆申明於树下,砖含古色,字验休征。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见。足表玄穹降祉,太上垂祥,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宜摸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仍於其地赐内外行库钱。置青羊宫,以旌符瑞。编付史馆者,即流沙西化,益彰明验矣。着者,表记也。亦述作之谓也。今详此经,乃帝舜时说,已曾授舜,今重授喜,非时着述也。
  疏:於是演二篇焉。
  义曰:於是者,发句之端也。演者,广畅之理也。二篇者,指道德二经也。《王子年拾遗记》曰:老君居景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唯老叟五人或乘鸣鹤,或着羽衣,共谭天地之数。所撰书经垂十万言。有浮提国献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时出金壶器中有黑汁,状若淳漆,酒木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老君所撰经,皆写以玉牒,级以金绳,贮以玉函。及金壶汁尽,二人乃欲刳心沥血以代墨焉。此乃洛州景山太室少室也。所说九变、长生等经,有百万篇,多藏名山石室,秘而未行。今所出者,约六千卷,皆经国之微言,济生之大用,则非止道德二篇而已。今明此二经,是函谷间所授尹喜之经耳。
  疏:明道德生畜之源,罔不尽此。
  义曰:道生德畜,为化之本也。一切之法,因道而生,故云源也。亦喻泉源能流其水,无有穷竭。罔,无也。言此经所载法源化本,无所不尽而无穷也。
  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义曰:文子《通玄真经》曰: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理,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此道德之理国也。道德务者,百祸不能罹,险阻不能危,刑罚不能加,谤讟不能随。代悖而不谬,代泥而不污,人惑而不疑,人欺而不诈,人善而不悦,人惧而不怖,内存其真,外和其人,享无穷之寿,而上宾于天。此道德理身也。
  疏:理国则绝矜尚,弃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义曰:文子问老君曰:理国之本如何?老君曰:本在理身也。未闻身理而国乱,身乱而国理者。夫理国者静以修身,全以养生,则下不扰。下不扰则人不怨。为理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夺;勿夺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节用;节用之本,在於去就;去就之本,在於无为。夫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星辰期,阴阳和,非有为也。正其道而物自然化也。此乃绝矜尚,弃华薄,无为不言之旨也。下经首章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是也。上经第二章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也。教者,训教於人,可以垂训於永久也。《论语》云:子以四教。《诗序》 云教以化之是也。《易》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言教者,以教於人。而世之众教皆以有执有为为本。今老君此教以无为不言为化,故为众教所尊,理道所贵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四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释御琉序下
  疏:理身则少私寡欲务。以虚心实腹为务。
  义曰:少私寡欲,虚心实腹者,上经第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上经第三章云:虚其心,实其腹也。及上所引经文,并解在正经中,向下当辩。务者,总事之名也。君子有常务,《论语》云君子务本是也。
  疏: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
  义曰:要谓机要,旨谓指归。此经乃理身之指归,理国之机要。可以言述,固得而言也。
  疏:及乎穷理尽性,闭缘息想,
  义曰:《易》云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穷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物理既穷,生性又尽,以至於一也。又解云:穷理者,极其玄理。尽性者,究其真性。玄理真性,考幽洞深,可以神鉴,不可以言诠也。闭缘息想者,随境生欲,谓之缘;因心系念,谓之想。於此门中一分为四别。一曰意随善境而生善欲,谓之善缘。二曰意随恶境而生恶欲,谓之恶缘。三曰心系善念,而生善想。四曰心系恶念而生恶想。虽同因境所起,分为善恶。夫初修道者既闭恶缘,又息恶想,以降其心,心澄气定,想念真正,稍入道分,善缘善想,亦复忘之。穷达妙理,了尽真性,想缘俱忘,乃可得道。故云穷理尽性,闭缘息想也。
  疏:处实行权,
  义曰:处者,居也。实者,真谛、玄微,所谓妙本之道也,大乘之趣也。权者,因事制宜,随俗立教,谓中乘之道以诱开悟,亦犹理国理身之旨。先资权教,后入大道。实教者,上经第三十五章云:执大象,天下往。又云: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又云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是也。权教者,上经第三十六章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是也。
  疏:坐忘遗照,
  义曰:坐忘者,隳肢体,黜聪明,遗形去智,以至乎大通。谓之坐忘。至道深微,不可以言宣,止可以心照。既因照得悟,其照亦忘。故曰坐忘遗照。此皆大乘之道也。
  疏:损之又损,玄之又玄,殆不可得而言传者也。
  义曰:为道之人遗粗达妙,损之又损,渐入玄微。玄之又玄,即阶真趣。下经第四十八章云: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上经首章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也。此乃得之於玄,会契之於无为,非文字能诠,非言句能述。老君曰:道若可献,则臣献於君。道若可传,则父传於子。斯固非可言传也。损者,毁灭之谓也。玄者,深微之谓也。
  疏:其教圆,
  义曰:行有五教,分为五别。一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初教也。二曰见素抱朴,虚心实腹,渐教也。三曰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半教也。四曰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则无不理,满教也。五曰澹然常存,用之不勤。天地有终,大道无变。圆教也。合此为教,五者俱备,万行总包,故曰其教圆。圆者,圆通一切,道无不在之谓也。
  疏:其文约,
  义曰:约,限也,省也。不出二篇,包罗万法。不曰约乎。
  疏:,其旨畅,
  义曰:畅,通也。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言有宗,事有君。不曰畅乎。
  疏:其言迩。
  义曰:迩,近也。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曰迩乎。
  疏:故游其廊麻者,自以为升堂睹奥。
  义曰:廊,步廊也。庑,堂下也。奥,内也,西南隅谓之奥。言世儒之士、习道之人,始睹此经,自谓穷理尽性,以极玄微耳。
  疏:及其研精覃思,然后知其於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其一也。
  义曰:沉研钻极,考情运思,探道之奥,极道之源,笺注诠疏,以求圣人之旨,所得之理逾少,圣人之意逾深。郭象曰:秋毫之端细矣,又未得其万分之一也。秋毫者,兔秋所生之毛也。端者,末也。
  疏: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义曰:此引上经第二十五章,以证妙道之名也。有物者,无中之有,恍惚之物也。混成者,天地未分,谓之混沌。天包於地,混混无端,天地浮载於水中,积聚於气内,谓曰混元,以其道气化生,分布形兆,乃为天地。而道气在天地之前,天地生道气之后。故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庄子曰:大道者,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吾者,老君自称也。混成之状,怳惚之象,先天先地,混然独立,名号未彰,言语路绝。所以老君强为立字,字之曰道,强为立名,名之曰大。其道广博,包裹天地,贯穿万物,故名大道也。
  疏:故知大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语其通生也。
  义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在太极之表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故谓为虚极之妙本也。以其生天生地,神鬼神帝,故言其通生也。道者,通也。虚者,至无也。极者,至高也。妙者,至玄也。本者,化源也。
  疏:庄子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者,未立强名也。故经曰:无名,天地之始。
  义曰: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邑人也。当赵文王、齐宣王、梁惠王时,师长桑公子,受其微言,隐於抱犊山,服大丹升天,署位为太极韦编郎,入侍帝晨。嵇康云:又师涓子,居世时为漆园吏,着书三十三篇,皆言大道放旷无为之理。大唐天宝四载四月,封为南华真人,所着书为《南华真经》。此则引第十二《天地篇》也。太初者,未见气也。有无无有无名者,无有故无名号也。此名未立强名之道以前,大道无名,强而名之,谓之道。强名之初,天地之始也。
  疏:强名通生曰道,故经曰:有名,万物之母。
  义曰:道,通也。通以一气生化万物,以生物故,故谓万物之母。母,茂养之称也。经云者,指此经首章之词也,引此首章以证大道之名尔。
  疏:庄子又曰:物得以生谓之德。
  义曰:《庄子□天地篇》之文也。虚无不能生物,明物得虚无微妙之气而能自生,是自得也。任其自得,故谓之德也。
  疏:德,得也。言天地万变,旁通品物,皆资妙本而以生成,得生为德。
  义曰:德者,人之所得是也。夫三才万物资道妙用各得生成,无不遂性,故谓之德。旁通者,周遍之谓也。品物者,众物也。资者,取也,用也。妙本者,道也。
  疏:故经曰:道生之,德畜之。
  义曰:此下经第十四章文也。引此正文,重明道德生畜之义,用合庄子物得以生之理。此明有以无为本,无以有为用。道德相须,为上下二经之目也。
  疏:则知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也。
  义曰:真实凝然之谓体,应变随机之谓用,杳冥之道,变化生成,不见其迹,故谓之体也,言妙体也。庄子曰其来无迹,其去无涯,无门无旁,四达之皇皇是也。因此妙体,展转生死,生化之物,任乎自然,有生可见而不为主,故谓之用。此妙用也。庄子曰昭昭生於冥冥,有伦生於无形是也。
  疏:而经分上下也,
  义曰:冥冥之道,上也。昭昭之德,下也。大圣说经,本无道上德下之别。而诠释之家,强为笺解,言道非德无以显,德非道无以明,道无为无形,故居化物之先;德有用有为,故在生化之后。道居先,故处於上;德居后,故处於下。由是分上下二经,亦犹天清而居上,地浊而处下尔。
  疏:先明道而德次之。
  义曰:妙无生妙有,由精以至粗。次者,亚也,先后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