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疏:谷神者,明谷神之应声,如道之应物,有感即应,其应如神。神者不测为名,死以休息为义,不测之应,未尝休息,故云谷神不死。玄,深也。牝,母也。谷神之应,深妙难名,万物由其茂养,故云是谓玄牝。
  义曰:谷神之义,响应若神,分为三别。第一谓谷神之含虚,有声则应;道之体无,修之则得。第二谓神无形,有析则赴感;道无象,修之则长存。第三谓响在谷,无声则不应;道在身,不修则不成。不死者,非谓死生之死,是休息之死。若谓养身,解之则为死生之死。一谓养神,则长生不死。二谓响应无休歇,为休歇之死。夫玄,天也。於人为鼻。牝,地也,於人为口。元和之气,慧照之神,在人身中出入,鼻口呼吸相应,以养於身。故云谷神也。又天之五气从鼻而入,其神曰魂,上与天通。地之五味从口而入,其神曰魄,下与地通。言人食气则与天为徒,久而不已,可以长生。阳炼阴也。食味则与地为徒,久而不已,生疾致死。阴炼阳也。老君令人养神宝形,绝谷食气,为不死之道。故云玄牝门、天地根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注:深妙虚牝,能母万物。万物由出,是谓之门。天地有形,故资禀为根本矣。
  疏:玄牝之用,有感必应,应物由出,故谓之门。天地有形之大者尔,不得玄牝之用,则将分裂发泄,故资禀得一以为根本。故云是谓天地之根。根,本也。
  义曰:非独人资玄牝运气,乃得长生。天地之大,亦须资道气运养,乃能清宁无改矣。下经云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天地失道,尚有倾沦发泄之变,况於人身而不守中存一乎?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虚牝之用,绵绵微妙,应用若存,其用无心,故不勤劳也。
  疏:绵绵者,微妙不绝之意也。虚牝之用,应物无私。微妙则称其若存,无私故用不勤倦尔。
  义曰:天地任气自然,故长存也。人鼻口呼吸,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不当烦急劳倦也。理国之道,政令所行,亦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所以政宽则民怠,令猛则民残。能以清宁之道以理天下,人无动用勤劳之事,则下民亲附,祚历延长,绵绵常存,若瓜瓞葛虆之长永也。故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也。
  天长地久章第七
  疏:前章明谷神虚应,虚应即不穷。此章明天地无私,无私故长久。首则标天地以为喻,次则举圣人以转明,结以无私成私。盖将欲劝勤此行。○义曰:前章明玄牝运气,天地任之以自然。此标天长地久,以契任自然之用。圣人之理亦当体天地之用,则人安国宁。天地不以其私,故能长久。圣人无私用道,万物归矣。
  天长地久。
  注:此标天地长久者,欲明无私无心,则能长能久。结喻成义,在乎圣人后身外身、无私成私尔。
  疏:此标章问也。天以气象故称长,地以形质故称久。
  义曰:老君将明天地长久之义,以教理世之君。故於章首自举其问。天以气象者,列子云:天积气也,无处无气;地积块也,无处无块。积气为象,象虚也;积块为形,形实也。《易□系辞》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上象下形,故能变化,孳生万物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注:天地生物,德用甚多,而能长且久者,以其资禀於道,不自矜其生成之功故尔。
  疏:前句标问。此假答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覆载万物,长养群材,而皆资禀於妙本,不自矜其生成之功用,以是之故,长能生物。又解云:不自生者,言天地但生养万物,不自饶益其生。故能长生。
  义曰:老君将明此长久之义,自设其问,亦如文章家亡是公子、乌有先生、东郭主人之例也。立理发问,因自答之,以显其事尔。为前句既问天长地久,此句方答云:以天地运元和冲用之气,生育群品,群品得生,天地不恃其德,不有其功,故能长久。若恃其功,则功细矣。若恃其德,其德薄矣。不恃故德广功大,万物归宗,而天地长久也。人君理国,当法天行化,任物无为,众庶熙熙,自臻平泰。理身无劳心役虑之事,无矜名徇欲之功,神安於中,气和於内,如此则国祚长远,身寿遐延。亦如天地无私,乃能长久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注:后身则人乐推,故身先。外身则心忘澹泊,故身存。
  疏:是以圣人效天地覆载,必均养而无私,故推先与人,百姓欣赖,为下所养,故身先也。不自矜贵而外薄其身,天下归仁,则无畏害,故身存也。
  义曰:理国不矜贵以有为,不劳人以自奉,所谓后身外身也。太古之君,志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其生无爵,不有其位也,其死无谥,不多其功也。其实不聚,其名不立,天下乐推,万物欣戴,可谓后身而身先,外身而身存也。代之衰也,其君则不然。恣身之欲而役於人,殚人之力以奉其己,人劳政弊,天下去之。此所谓失外身后身之道也。岂若碎琥珀之枕,焚雉头之裘、罢一台之费、却千里之马,德垂当代,名光竹帛乎?修身之士不嗜荣爵,外其身也,不为躁进,后其身也。如此,则身存而德充,德充则人服,可谓身先身存矣。反於此者,道远乎哉。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天地忘生养之功,是无私而能长且久,是成私。圣人后外其身,是无私而能先能存,是成其私也。
  疏:天地所以长久,圣人所以先存者,非以其无自私之心,故能成此长久先存之私已乎?
  义曰:圣人之理也,任自然之化,无独见之专,不厚其生,不伐其善,不为天下之先,故能处人之上,不为天下之贵。故能享祚久长。所以亿兆宅心,夷蛮稽颡,干戈止息,宗庙安宁。此之为私也大矣。由其不以私为私,故成此光大。理身则德充人服,道契神明,享寿长生,其私大矣。亦由其不以徇私逐欲,成此大私也。《灵宝经》云:居世之人,贪欢逐欲,前乐后苦。何哉?极而逸乐,而坠於三涂也。学道之士,绝利忘名,寒栖炼行,终得仙道,先苦后乐。何者?积其功行,升乎九天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九竟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序曰:《珠韬玉札》云:太上老君降迹行教,远近有四。其一,历劫禀形,随方演化,即千二百号,百八十名散在诸经,可得征验矣。其二,此劫开皇之始,运道之功,孕育乾坤,胞胎日月,为造化之本,为天地之根,播气分光,生成品汇,自五太之首逮殷周之前,为帝王师,代代应见,即郁华、录图、广成、尹寿,因机表号是也。三皇迭往,五帝不归,云纪龙师,时迁数革,鸟官火运,川逝风移,步骤不同,浇淳渐变,虽揖让斯在,而干戈屡兴。阪泉有前戮之师,丹浦有专征之旅。智诈行而大朴隐,仁爱显而孝慈生,玄默希夷,日以寝薄。陶唐以耄昏厌位,虞舜以历试登庸,忧翰万方,服勤庶政。老君号尹寿子居于河阳,以《道德真经》降授于舜。经之旨也,道以无为居先,德以有称为次,亦犹三皇之书,言大道也。五帝之书,言常道也。其下薄栽非之义,节兼爱之仁,损俯仰之礼,挫铦巧之智,斥用兵之暴,抑谲诈之谋,使人复朴还淳,以无为无事为理。舜虽力而行之,窜凶举相,明目达聪,敦睦九族,平章百姓,而恬和清静之道莫能致也。故禹汤之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道既隐,玄化不流,礼乐滋繁,政刑大用矣。其三,老君以商阳甲之代降神,寓胎武丁之年,诞生於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或隐或显,潜化群方,当周昭王癸丑之年,以此二经授关令尹喜,尹传於天下,世得而闻焉。其四,将化流沙,与尹喜期会於西蜀青羊之肆,示现降生,即昭王丁巳之年也。此《道德经》自函关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鸿儒硕学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则有:
  节解上下、老君与尹喜解。
  内解上下、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
  想尔二卷、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河上公章句、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今有庙见存。
  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人,名遵。
  山阳王弼注、字辅嗣,魏时为尚书郎。
  南阳何晏、字平叔,魏驸马都尉
  河南郭象、字子玄,向秀弟子,魏晋时人
  颖川锺会、字士季,魏明帝时人。
  隐士孙登、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时人。
  晋仆射太山羊祜、字叔子,注为四卷。
  沙门罗什、本西胡人,符坚时自玉门关入中国、注二卷。
  沙门图澄、后赵时西国胡僧也。注上下二卷。
  沙门僧肇、晋时人,注四卷。
  梁隐居陶弘景、武帝时人,贞白先生,注四卷。
  范阳卢裕、后魏国子博士,一名白头翁,注二卷。
  草莱臣刘仁会、后魏伊州梁县人,注二卷。
  吴郡征士顾欢、字景怡,南齐博士,注四卷。
  松灵仙人、隐青溪山,无名氏年代。
  晋人河东裴楚恩、注二卷。
  秦人京兆杜弼、注二卷。
  宋人河南张凭、字长宗,明帝太常博士,注四卷。
  梁武帝萧衍、注道德经四卷,证以因果为义。
  梁简文帝萧纲、作道德述义十卷。
  清河张嗣、注四卷,不知年代。
  梁道士臧玄静、字道宗,作疏四卷。
  梁道士孟安排、号大孟,作经义二卷。
  梁道士孟智周、号小孟,注五卷。
  梁道士窦略、注四卷,与武帝、罗什所宗无异。
  陈道士诸糅、作玄览六卷。
  隋道士刘进喜、作疏六卷。
  隋道士李播、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并作音义。
  唐嵩山道士魏征、作要义五卷,为太宗丞相。
  法师宋文明、作义泉五卷。
  仙人胡超、作义疏十卷,西山得道。
  道士安丘、作指归五卷。
  道士尹文操、作简要义五卷。
  法师韦节、字处玄,注兼义四卷。
  道士王玄辩、作河上公释义一十卷。
  谏议大夫肃明观主尹惜、作新义十五卷。
  道士徐邈、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远、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岳道士薛季昌、作金绳一十卷,事数一卷。
  洪源先生王袭,注二卷,玄珠三卷,口诀二卷。
  法师赵坚、作讲疏六卷。
  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吏部侍郎贾至、作述义十一卷,金钮一卷。
  道士车弼、作疏七卷。
  任真子李荣、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兴、作注义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作契源注二卷。
  道士张惠超、作志玄疏四卷。
  龚法师、作集解四卷。
  通义郡道士任太玄、注二卷。
  道士冲虚先生殿中监申甫、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张君相、作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作讲疏六卷。
  汉州刺史王真、作论兵述义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作道谱策二卷。
  玄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讲疏六卷,即今所广疏矣。
  所释之理,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滞空有。或溺推因果,偏执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归空寂。莫不并探骊室,竞掇珠玑,俱陟锺山,争窥珪瓒,连城在握,照乘盈怀。敷弓口则光灿缣缃,演畅则彩文编简。语内修,则八琼玉雪,雪霭於丹田;九转琅膏,晶荧於绛阙。尽六气回环之妙,臻五灵夹辅之功。忘之於心,息之於踵,得无所得,而了达化元矣。语品证也,则摆落细尘,超登上秩,游八外而放旷,指三境而跻升,蹈太一之位矣。而揔内外之要,兼人天之能者,未有其伦。我开元至道昭肃孝皇帝降神龙变,接统象先,戡内难以乘乾,咨中兴而御极,无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劳辙迹,具茨大院,自得朋游。廓八溟为仁寿之庭,普万寓为华胥之国。至道至德,超哉明哉,钦若尊经,本朝家教。《象》《系》不足以拟议,《风》《雅》不足以指陈。横亘古今,独立宇宙。虽诸家染翰,未穷众妙之门,多士研精,莫造重玄之境。凝旒多暇,属想有归,躬注八十一章,制疏六卷。内则修身之本,囊括无遗,外即理国之方,洪纤毕举。宸藻遐布,夺五云之华,天光焕临,增两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辉映《二南》。若亲禀於玄元,信躬传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万古而不刊。则《大风》《朱雁》之诗,诚难接武,《典论》《金楼》之作,讵可同年。但以疏注之中引经合义,周书鲁史,互有发明,四始漆园,或申属类。后学披卷,多瞢本源。辄采摭众书,研寻篇轴,随有比况,咸得备书,纂成《广圣义》三十卷。大明在上,而爝火不休;巨泽溥天,而灌浸不息。诚不知量,粗备阙文。
  天复元年龙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十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上善若水章第八
  疏:前章明天地无私,生成则能长久。此章明至人善行柔弱,故无尤。首标若水,示三能之近道。次云居地,尽七善之利物。结以不争,劝守柔以全胜也。○义曰:夫水之为德也,柔弱平和,居顺处下,随时壅决,任器方圆,流作泉源,散为雾露。凡物失之则死,得之则生,击之无伤,执之无有,所以不及於道者,水有形而道无形也。虽有形为碍,其於利物之德,谦冲之用,近於道矣。老君举水为喻以劝修道之人,欲令体七善三能,修身理国,兼以不争之德,故无尤过之事矣。
  上善若水。
  注:将明至人上善之功,故举水性几道之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