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
右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接上章不争之义。谓不自见,是不言而善应。飘风骤雨,言妄动躁进不久远之喻。从事於道者,和顺於道德,混同於事物,自然感通於物,物亦自然相应也。苟或言不合道,妄有作为,不能取信於人,反为人轻忽也。《易系》云: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也,可不慎乎。颂曰:道不异於人,人自以为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跂者不立,跂,音伎。躁进无功。跨者不行,欲速不达。自见者不明,不能晦德。自是者不彰,不能谦下自伐者无功,不能克己。自矜者不长。不能含容。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赘,朱芮切。行,去声。残饭赘疣。物或恶之,恶,乌路切。众所不美。故有道者不处。达者反是。
右二十四章 此章总证前三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即飘风练雨之谓也。自见自是,自矜自伐,浑是私意。私意确则害公,何可久也,故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不美也。颂曰:跂立元为妄,跨行本是狂。假饶成得事,到底不如常。
有物混成,此天混然。先天而生,此天洞然。寂兮寥兮湛然常寂。独立不改,超然独存。周行而不殆,运化无穷。可以为天下母。生育长养。吾不知其名,本无名唤。字之曰道,因物立名。强为之名曰大。强,上声。无有限量。大曰逝,无有疆界。逝曰远,无有边际。远曰反。收拾归来。故道大,太虚无体。天大,法道。地大,法天。王亦大。法地。域中有四大,更有大么。王居其一焉。三界独称尊。人法地,无不载。地法天,无不容。天法道,无不周。道法自然。
右二十五章 接上章有道不处,於此发明处道之工夫也。有物混成以下一节,全首章体道之要。四大以下,纯是神妙。人只知域中有四大,殊不知自己一物更人。颂曰:天地虽大,亦有败壤。唯有这个,历劫常在。圣而不可知之者,尽在如如不动中。
重为轻根,轻生於重。静为躁君。静主於动。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不敢轻为。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常应常静。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担荷不起。
轻则失臣,轻进失身。躁则失君。贪荣取辱。
右二十六章 重者,不可轻忽也。轻则失臣,躁则失君,犹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之谓,亦飘风骤雨之喻。不离辎重,克负担荷也。宴处超然,转物也。明上章法道之义,总结二章体道之说,而续下章善行之要也。颂曰:躁进那能久,轻为了不成。脚跟不点地,犹更涉途程。
善行无辙迹,辙,直列切。举步不在脚跟。善言无瑕谪,开口不在舌端。善计不用筹策,一彻万融。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全无缝罅。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解,上声。全无击累。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修己安民。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随机利物。是谓袭明。明了相续。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教人为善。不善人,善人之资。警人反善。不贵其师,无善可为。不爱其资,无过可改。虽智大迷,屏智如愚。是谓要妙。任运自然。
右二十七章 尽前章之蕴。谨於言行则无迹无谪,心之计其可算,心之闭其可开,心之结其可解,道心坚固如此,则无善不善之分。师与资两忘,黜聪屏智,终日如愚。颂曰:举步不在脚,善结非千手。摸着鼻孔尖,通身都是口。若能於此善参详,七七元来四十九。
知其雄,守其雌,不自大。为天下溪。万派归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打成一片。复归於婴儿。炁全。知其白,守其黑,不自见。为天下式。万法归一。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准的不差。复归於无极。神全。知其荣,守其辱,不自贵。为天下谷。万有归空。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湛然圆满。复归於朴。朴,音扑。性全。朴散则为器,施之於物。圣人用之,以为官长设教化人。故大制不割。不言之教。
右二十八章 守雌守黑守辱,不见自己之明,接上章虽智大远之义。婴儿太极太朴,天下之大本,惟守雌抱一,则能返本。治国以此,不假裁制,民自淳而物自朴也。颂曰:白里存乎黑,雄中抱一雌。绵绵功不间,男解养婴儿。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错。吾见其不得已。已音以。利御寇,不利为寇。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动着祸生。为者败之,贪他底,着他底。执者失之。讨便宜,落便宜。凡物一切有相。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有此便有彼,切忌随他去。是以圣人去甚,去,上声。无为。去奢,无欲。去泰。无执。
右二十九章 无为则无事,有为便有事。执者失,为者败,有为之戒也。强羸载隳,互相倚伏,如影随形,才有成便有败。是以圣人去贪甚,去奢侈,去骄泰,深戒后世。颂曰;行随煦吹,强羸载隳,中间主宰,不知是谁。着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以道佐人主者,无为。不以兵强天下,以慈卫之。其事好还。还,音旋。善恶皆报。师之所处,刑棘生焉。心兵起处,灵地荒芜。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魔军驰骋,精气耗散。故善者果而已,已音以。有断则生。不敢以取强。以柔待之。果而勿矜,去甚。果而勿伐,去奢。果而勿骄,去泰。果而不得已,颠沛必於是。是果而勿强。放倒剎竿。物壮则老,兵强则不胜。是谓不道,错。不道早已。永失真道。
右三十章 接上章去奢泰之义。以道佐人主者,不尚兵武。善恶皆有报,戒后世有国有家者,守雌抱一,勇於不敢。至於不得已,亦不敢取强,故曰善者果而已。颂曰:莫纵三心乱,常教志帅安。忽然违野战,一箭定天山。
夫佳兵不祥之器,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物或恶之,恶,乌路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故有道者不处。处,上声。心兵不起。君子居则贵左,主柔。用兵则贵右。主刚。兵者不祥之器,武以讨叛。非君子之器,君子常治。不得已而用之,恬澹为上。以慈卫之。胜而不美,不得已。而美之者,要功也。是乐杀人。乐,五教切。肆其刚勇。夫乐杀人者,为之种祸。不可得志於天下。造物不容。吉事尚左,主生。凶事尚右。主杀。偏将军居左,尚柔。上将军居右,尚刚。言以丧礼处之。不祥之器。杀人众多,不得已。悲衰泣之。一曰慈。战胜,以丧礼处之。如丧考妣。
右三十一章 不以兵强天下,故次之以兵者不祥之器,圣人於此深戒。万世之下,有国之君以无为清静,治化自然,家国咸宁。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永无争夺之患也。颂曰:默默清玄境,澄澄养太和。倒携三味剑,顺化五阴魔。
道常无名,虚无自然。朴虽小至微。天下不敢臣。至尊。侯王若能守,抱一。万物将自宾。无不服。天地相合,惟德是辅。以降甘露,和气所致。民莫之令而自均。令,去声。自然和平。始制有名,立法制度。名亦既有,示之好恶。夫亦将知止。使之知禁。知止,所以不殆。知足故常乐。譬道之在天下,止於至善。犹川谷之於江海。止於卑下。
右三十二章 上章云有道者不处,此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发明有道者所处之要也。有道之士外处车下,内抱一真,万物自然,化天理自然,合神变,无穷。烦曰:会得无各朴,方能纵复收。便将大千界,撮在一毫头。
知人者智,见於外。自知者明。见於内。胜人者有力,勇於敢。自胜者强。勇於不敢。知足者富贫亦乐。强行者有志。始终不殆。不失其所守者久,志力愈坚,命基愈固。死而不亡者寿。寿,上声。真一常存。
右三十三章 知人胜人,明於外也。自知自胜,存於内也。证前三章用武之戒也。知足者贫亦乐,力行者无不见,固守者无危殆,内明者出生死。死而不亡者,真一常存。颂曰:见物不见性,知人不自知。个般无学辈,犹道得便宜。
大道泛兮,广大悉备。其可左右。无限量。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所过者化。功成不名有,所存者神。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忘其所自。常无欲,寂然不动。可名於小。芥子纳须弥。万物归之而不为主,任运自然。可名於大。须弥纳芥子。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芥子里藏身。故能成其大。不可称量。
右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谓极广大,尽精微,靡所不备也。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以下,接上章不失其所守者久之义也。以之治国则不失其所守,以之修己则死而不亡,故曰其可左右。颂曰:大道诚难测,虚空不可量。寥寥成一片,何处是封疆。
执大象,象,上声。视之不见。天下往。万民服。往而不害,万物遂。安平泰。万化安。乐与饵,乐,音药。声味俱美。过客止。客过则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出,去声。无声无臭。视之不足见,大象无形。聪之不足闻,大音希声。用之不可既。道隐无名,用之无尽。
右三十五章 上章末后句云故能成其大,故次之以执大象天下往,谓全其无象,民物移心归往也。乐与饵,声味俱美,丧其无象,安能久乎。道之出口,无味无象,无声无色,以其无体,故应用无尽。颂曰:泥牛喘月,木马嘶风。观之似有,觅又无综。清庵拄杖子,画断妙高峰。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固张必歙。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固强必弱。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固兴必废。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固与必夺。是谓微明。几微先兆。柔弱胜刚强。柔弱常和,用刚必败。鱼不可脱於渊,人安可离於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有利则有害。
右三十六章 执大象则能见事之几微。才见固张,便知将歙,未萌先兆,未举先知,非天下之微明,其孰能及此。学道之士,存其无象,守其至柔,与物无竞,则自然知几。苟用刚暴,尚权谋智术,求其胜物,非道也哉。比如鱼本水中物,求异群鱼欲脱於渊,可乎?既不可,则人亦不可尚权。尚权者,反常也,如鱼离渊必死。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即孔子所谓可与立不可与权同一义。圣人用权,反常合道,尚不可轻为,而况常人乎?可不戒哉。颂曰:眼若流星,机如掣电。瞻之在前,忽然不见。十方通塞中,光明无不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寂然不动,感通天下之故。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上以风化下。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作,做,入声。我无欲而民自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我好静而民自正。不欲以静,使夫知者不敢为。天下将自正。为无为。则无不治。
右三十七章 真常之道本无为,有为即非常道,接上章微明之义。天地无为,万物生成,圣人无为,万民安泰。以修炼言之,都无作为,於安静之时存其无象,毫发之动便要先觉,既觉便以无名朴镇之。朴本无形,又曰无名,谓空也。道无为,朴无名,心无欲,则自然复静也。静之又静,天下将自正。颂曰:有作皆为幻,无为又落空。两途俱不涉,当处阐宗风。
道德会元卷上竟
#1 此处疑有误。
道德会元卷下
都粱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
上德不德,不尚己德。是以有德其德愈大。下德不失德,执着己德。是以无德。其德愈失。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以德求感,有所作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施仁及物,本无作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以义接物,有所作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以礼齐物,终不能齐。攘臂而仍之。攘,如羊切。力挽之,愈不齐。故失道而后德,近道。失德而后仁,近德。失仁而后义,近仁。失义而后礼。近义。夫礼者,不淳。忠信之薄不厚。乱之首也。不齐。前识者,道之华,求奇不实。愚之始也。失道。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尚质实,不求识。居其实不居其华。尚诚实,不尚礼。故去彼取此。去,羌吕切。舍妄从真。
右三十八章 上章云道常无为,故次之以上德不德。上德无为,故合道。下德有为,不合道。仁义犹近德,可为进道之阶。礼者,纯是作为多不实,以礼齐物,物转不齐。盖有为终有失也。执之不失,亦可渐入佳境,自仁义而反德,自德而反道,直造无为也。前识者,智识也。智识者,失道之始。故曰道之华,有道者不处。颂曰:未得超三界,如何出五常。五常归罔象,独步谒虚皇。
昔之得一者,得一万事毕。天得一以清,湛然常寂。地得一以宁,寂然不动。神得一以灵,混然成真。谷得一以盈,绰然有余。万物一以生,自然发育。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泰然安固。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星辰失度。地无以宁将恐发,山岳崩颓。神无以灵将恐歇,阴阳失节。谷无以盈将恐竭,闭塞不通。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和气耗散。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蹙家国危殆。故贵以贱为本,一也。高以下为基。一也。侯王自谓孤寡不毂,常抱其一。此其以贱为本也。一为万象主。非乎?岂不然哉。故致数车无车,数,音所。数我无我。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贵贱两忘。
右三十九章 上章云去彼取此,谓去其末而取其本也。本者何?一也。一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大道之用。侯王若能守,万物自然归往也。自谓孤寡不毂,自卑升高不忘本也。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贵贱两忘,惟抱一也。数车之名件,无一名车者。数我之一身,无一名我者。毂辏合一则名车,四大合一则名我也。颂曰:得一非为妙,还虚未是玄。梦中知是梦,天外莫寻天。
反者道之动,神一出便收来。弱者道之用。专气致柔。天下万物生於有,有名,万物之母。有生於无。无名,天地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