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老子曰: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有仁义者必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顺也,天下之尊爵也。
言虽功名已立,而七义不可舍也。舍之则罪累斯及,顺之则爵禄可尊。
虽谋得计当,虑患解图,国存,其事有离仁义者,其功必不遂也;言虽无中於策,其计无益於国,而心周於君,合於仁义者,身必存。故曰:百言百计常不当者,不若舍趋而审仁义也。
为人臣,图国之难、骄主尊己、而功不成者,去仁义故也。或有良谋不用,奇计不行,戴君尽力,虽不见察,终保仁义,不敢暂忘,而身亦无害也。
老子曰: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泽,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即通功易食而道达矣。
德泽被乎下,禄利奉於上,则无官而自治,不令而自行,各安其所,道之达也。
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
欲生义夺,忧积智昏。
故治国乐所以存,
守其道也,
虐国乐所以亡。
纵其欲也。
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君不与臣争而治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而枝叶茂者,未之有也。
圣人之治者,明四目,达四聪,屏邪慝,任贤能,则上垂拱无为自化,则下尽心而奉职。岂有交争之理?即根本日固,枝叶繁盛也。
老子曰:慈父之爱子者,非求其报,不可内解於心。圣主之养民,非为己用也,性不能已也,及恃其力,赖其功动,而必穷有以为,即恩不接矣。
父之爱子,君之牧民,岂求所报?自然之分,天道也。或有君父恃其功力,骄其臣子者,恩惠不接也。
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即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
兼爱天下,天下虽大,俱为一家之人;不爱天下,则匹夫虽微,犹万方之敌。以此而观,则终始可知,存亡可察也。
老子曰:人以义爱,党以群强,是故德之所施者博,即威之所行者远,义之所加者薄,即武之所制者小。
此谓德泽无私,所附者众,弃义用武,即所存者寡也。
老子曰:以不义而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愚人,无以异於枭爱其子。
取之不义,积而不散,所谓养虎自敌,育枭自毙之也。
故持而备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然局固箱筐,终为大盗之资,安得长有也?
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极。
有道者必有德。有德者必有道。道德充备,与变化无极也。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万事尽然,不可胜明,福至祥存,祸至祥先,见祥而为不善,即福不来,见不祥而行善,即祸不至。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非神圣莫之能分。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言祸中有福,福中有祸。夫见福而为祥,则知福为祸始;见祸而遽为善,则知祸为福先。祸福之来,有如纠缠,自非至圣,莫知其极也。
人之将疾也,必先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
人病者,甘其口,美其味,必死之征。国乱者,恶忠言,信邪说,必亡之兆。
故疾之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
人将死者,医虽良而莫救;国将亡者,忠虽尽而难存。唯良医忠臣,审必死而不救,察可存而为谋也。
修之身,然后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后可移宫长。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有余;修之国,其德乃丰。
以身观彼,自家刑国,其要修身,在於全德。
民之所以生活,衣与食也,事周於衣食则有功,不周於衣食则无功,事无功,德不长。
衣食者,庶民之命;庶民者,君臣之本。衣食既周於身,君臣长保於国也。
故随时而不成,无更其刑,顺时而不成,无更而理,时将复起,是谓道纪。
时有兴废,运有休否。不可以前时之繁政为今世之要理,言刑不可废,理不可易,能知於此,道之纪纲也。
帝王富其民,
敦其本也。
霸王富其地,
务其广也。
危国富其吏,
重敛则困。
治国若不足,
治乱也不足,将乱之征也。
亡国困仓虚。
费用无度,仓廪日虚,君荒民罢,不亡何待?
故曰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为而民自化。
安其居,乐其业。
起师十万,日费千金,师旅之后,必有凶年。故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宝也。
兵革兴之於前,凶荒随之於后,国费万金,民罢烦役。故知凶器非圣人之所宝。
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
夫和怨者,谓主不明。黜有功之臣,削有士之君,不忍一朝之忿,以为之患。君赫怒於上,臣愤骄於下,奈何其为不善以积余怨?
古者亲近不以言,来远不以言使,近者说,远者来。
近说远来者,在德不在言。
与民同欲即和,与民同守即固,与民同念即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行有召寇,言有致祸,无先人言,后人已,附耳之言,
附传也。先言后传之於耳。
流闻千里。言者祸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
寇有所爱者利,祸有所起者言。然言者无足而走,无翼而飞,白圭之玷,驷马何追?言祸之疾也。
昔者中黄子曰:天有五方,
四方中央。
地有五行,
金、木、水、火、土也。
声有五音,
宫、商、角、征、羽也。
物有五味,
甘、苦、辛、酸、咸也。
色有五章,
青、黄、赤、白、黑也。
人有五位,
五脏也。
故天地之间有二十五人也。
二十五等人品,类各差也。
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
变化不测曰神,纯素不杂曰真,通达无碍曰道,心洞玄微曰至,智周万物曰圣。
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
含畜曰德,人爱曰贤,明慧曰智,通恕曰善,文辞曰辩。
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
无私曰公,奉君曰忠,不愆曰信,合宜曰义,恭柔曰礼。
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
事上曰士,监器曰工,掌山泽曰虞,治田曰农,通货曰商。
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
庶类曰众,伏役曰奴,昏昧曰愚,无慧曰肉,无识曰小人也。
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
言贤愚有差,天地县隔也。
圣人者,以目视,以耳听,以口言,以足行。
在世圣人,六情滞隔,犹有因假。
真人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行而从,不言而公。
出世圣人,方寸已虚,触涂无隔。
故圣人所以动天下者,真人未尝过焉;贤人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
治世存真,各尽其分,故唐尧圣德以配天,仲武高亢以矫俗也。
所谓道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是无非。
迎之无前,随之无后,孰能於左?谁知其右?泯然玄同,强名为道。
通玄真经卷之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