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解义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解义
臣义曰:有生斯有死,有死则有生,死生犹朝暮之变尔。物之出入於变化者,皆然也。圣人达死生之变,通昼夜之理,虽形体顺变,而性觉湛然,莫知其极。蔽蒙之人,迷愚抱执则虽生也其犹死尔。达观忘形神全於一,不见终始,虽云其死,孰知其亡,故曰寿。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御注曰:泛兮无所系輆,故动静不失,往来不穷,左之右之,而无不可。
臣义曰:道无乎不在,故泛然无所不之,左之右之,何系之有。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
御注曰:往者资之,求者与之,万物自形自化,自智自力,而不居其功。譬彼四时,功成者去。
臣义曰:庄周曰:形非道不生,则道者万物所恃以生者也。道生万物,而未始或辞,生其所自生,成其所自成,何功之居。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於
小矣。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御注曰:道复於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显於至变则大,而与物交。与物辨,故常无欲,与物交,故万物归焉。覆露乎万物而不示其宰制之功,故不为主。鼓舞乎群众,而莫窥其归往之述,故不知主。夫道非小大之可名也,云可名者,道之及乎物者尔。
臣义曰:道遍覆於万物,而藏於至无,未始出而主之也,故曰不为主。常无欲,则与物辨而复於至幽,故名於小矣。万物鼓舞於道,而为之归往,未始知其所以为主也,与物交而显於至变,而物所不能知,故可名於大。不为主者,道也,不知主者,物也,物不足以知道,而所可见者,大而无方尔。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御注曰: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故业大而富有,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夫大而能化,则岂有为大之累,所以能成其大。
臣义曰:道以不为主,故万物归往焉而不知,故可名於大。是故圣人不自大,所以能成其大者,体道故也。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御注曰:象如天之垂象,无为也,运之以健,无言也,示之以文。圣人之御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民归之如父母,故曰执大象,天下往。
臣义曰:大则有形,象则有像,故以执言之。圣人体道无为,夫何所执。出而经世,则道之所运,文之所示,盖有象焉,执其象而不示之以迹,而天下化其道,故为天下之所归往。其象也本乎道,故谓之大。
往而不害,
御注曰:阴阳和静,鬼神不扰,群生不伤,万物不夭,民虽有知,无所用之,何害之有?
臣义曰:天下归往,则投迹者众。以迹治之,所以为害。圣人无为於上,而遂万物之自然,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得,使天地之间幽之阴阳鬼神、明之群生万民,各适其性,无所往而不利,故曰不害。
安平泰。
御注曰:安则无危亡之忧,平则无险陂之患,泰者通而治也。
臣义曰:往而不害,则无所往而不自安,安则底於平而同於道,是道之泰也,故安而后平,平而后泰。
乐与饵,过客止。
御注曰:悦声与味者,世之人累乎物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故止。
臣义曰:乐以声感人,饵以味悦口,以其所美,感移於人,而心为之留,其不能自解如此。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御注曰: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故淡乎其无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故视之不足见。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故听之不足闻。若是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黄,能宫能商,无知也而无不知也,无能也而无不能也,故用之不可既。
臣义曰:至道无味无见无闻,而复乎至无,以无应有,从体起用,故用之不既。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御注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万物之理,人伦之传,其敛散也,其盛衰也,其愤起也,其亏盈也,几常发於至微而莫睹其朕,惟研几之圣人得先见之吉,贤者殆庶几而已。阳盛於夏,而阴生於午,阴凝於冬,而阳生於子。句践欲弊吴,而劝之伐齐,智伯欲袭仇由,而遗之广车。此圣人所以履霜而知坚冰之至,消息满虚,不位乎其形,故勇者不能弱,智者不能夺。
臣义曰:阴阳之运,万物之理,其盛衰强弱,盈亏成败,旋环无已,必有几焉,发於至微。圣人研几,得乎先见,故能微明。是以固张以歙其张,固强以弱其强。以彼兴之不义也,又固兴之,则势自废也。以彼取之不善也,又固与之,则势自夺也。然则刚强在彼,柔弱在此,而强者必折,理之自然也。圣人所以酬酢万变,成天下之务,而物莫知其所由然者,以此道也。
是谓微明。
御注曰:其未兆为微,而其理为甚着,扬雄曰:水息渊,木消枝,贤人睹而众莫知。
臣义曰:无形之中,独见有焉,其微如此,而万物之理,藏乎其问。研几先见,探赜得之,盖已甚明。贤人功用同乎造化,而众何以知。歙张弱强,废兴与夺,微明如此。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御注曰: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经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庄子》外篇论夔虱风之相怜曰:指我则胜我,犹我则胜我,而折大木,辈大屋者,惟我能也。
臣义曰:以刚胜刚,其刚必折,以强制强,其强交伤。柔则不争,而物莫与之争。弱则不敌,而物莫与之敌。故刚之与强,反为柔弱之所胜,理势然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御注曰:渊者,鱼之所以藏其身,利器者,国之所以制人。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不可脱於渊。君见赏者则人臣用其势,君见罚者则人臣乘其威,赏罚者治之具,且不可示,况治之道乎?圣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强也,盖有妙道焉。能穷海内而无智名,威服万物而无勇功,不务於胜物,而得常胜之道。阳开阴闭,变化无穷,驭群臣,运天下,而莫之测,故制人而不制於人。本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臣义曰:鱼以深渊藏其身,脱於渊则制於人,国以利器藏其用,示於人测不能制人。圣人运化机於不测,干至权以适变,宰制天下,役使群动,而神德妙道,物莫得窥其涯略,至於智名勇功,不可得而形容,则赏罚治具,孰得有倒持之患。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御注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臣义曰:道常无为者,道之体也。而无不为者,道之用也。道不为而自然付当万物,而无不为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御注曰:鉴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物之方圆曲直不能逃也。侯王守道以御世,出为无为之境,而为出於无为,化贷万物,而万物化之,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故曰自化。
臣义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侯王体道法天,治之以无为,而不废其所为,见其无不为,而实未尝为,因物之理,乘时之适,我何为哉,道为之守尔。我以道化万物,而万物化其道,而莫知其为之者,故曰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御注曰:《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民惟上之从化,而欲作则离道以善,险德以行,将去性而从心,不足以定天下,惟道无名,朴而未散,故作者镇焉。救催者莫若忠,为是故也。
臣义曰:上以道化天下,万物化上所守之道,而不知其所以化,亦将复乎性命之常,而同然皆生於无为之域,故谓之化。作则有为也,欲作则将向乎有为,而流於伪。以无名之朴,镇定其志,泯其欲作之妄,而俱复乎天性之浑全。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御注曰:季真之莫为,在物一曲,古 之道术,有在於是者。虽然:寡能备天地之体,故亦将不欲,此老氏所以祛其惑,解其蔽。
臣义曰:道,强名也,忘其所守之总,松其欲作之心,谓之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则不欲之欲,且又忘矣。忘其所忘,所以反乎无物。物我元同,何欲之有。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御注曰:水静则平户准,大匠取法焉。不欲以静,则不失其正,先自矣,故天下将自正。《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变化,则无为也,各正性命,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也。以道治天下,至於各正性命,此之谓治之至。
臣义曰:不欲则心复於无,以静则虚一而正,先自正矣,故天下将自正。天下至於各正性命,道治之极致也。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五竟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六
登仕郎臣章安撰义
德经
御注曰: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户、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臣义曰:道乃强名,复於常无,故无方体。德有所得,继道之失,故有成亏。无得为德,冥於一政,则德与道浑乎无名。有得为德,至於自私,则德与道明然可辨。化者得之为仁,义者得之为义,即理为礼,即知为智,德之所受所施,其名可辨,而离远於道。惟全德者,实无所得,而未尝异道。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御注曰:物得以生谓之德,同焉皆得,默与道会,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是谓不德。孔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以有德。
臣义曰:物生乎道,而各得於道。德全於性,与道浑一,而未始或异,无得於道而道自得也,故德周万物而无累。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御注曰: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臣义曰:以德为得,以得为执,有之不失,离道远矣。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御注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
臣义曰:无为则无得於道也,无得於道,则复於至无,而无以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曰:不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则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分欤?离形去智,通於大同,仁义礼智,盖将简之而弗得,故无以为。屈折礼乐,吁俞七义,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为。
臣义曰:有为则有得,而道也有德於道,则不能无为,而势不自已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御注曰: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故无以为。
臣义曰:德无不容,而仁迸行焉,无事於作,故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曰: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事,能无为乎?
臣义曰:有我可立,有事可制,仁有不足,道无不理,而义功着焉为可已。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御注曰: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义,其用多矣。莫先施报而已,施之尽而莫或报之,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起。春秋之时,一言之不雠,一拜之不中,两国为之暴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者。圣人厚於仁而薄於义,礼以履之,非所处也。故上仁则同於德,上义则有以为,上礼则有莫之应者。
臣义曰:礼曲为防事为制,节文仁义,发乎容体,虽名止邪之具,然尚往来先报施,以其繁缛,迭相责望,此实争乱之端。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御注曰: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后弁。仁可为也,为则近乎义,故失仁而后义。义可亏也,亏则饰以礼,故失义而后礼。至於礼则离道滋远,而所失滋众矣。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而争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臣义曰:有得於道,道之失也。有为於仁,德之失也。相嘘相濡,化之失也。有制有介,义之失也。文灭质,博溺心,而忠信薄矣。礼之所制者外,所事者迹,所拘者繁文,则所本者末也,此虚伪日滋,为乱之始。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御注曰: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为凿,揣而锐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谓前识。前识则徇末而忘本,故为道之华。心劳而智益困,故为愚之始。亿则屡中,此孔子所以恶子贡。
臣义曰:道以不知不识为本,而贵乎无以知为也,故以智巧为末。华,草木之末也,华盛则本衰矣。事於智巧,豫事而识,则去本远矣,故为道之华。以知为智,兹所以为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御注曰: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则厚而不薄,实而无华,非夫智足以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於事物之末习,其孰能之?《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处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备道而法德。
臣义曰:本乎在我者此也,道之本也。本乎在物者彼也,道之末也。本则言其厚而实,末则言其薄而华。取此所以处厚而居实,去彼所以不处薄而不居其华,知所去取,是谓大丈夫。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