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灵图类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梅师方》:治蛇虺螫人,以射罔涂螫处,频易。又方:治妇人血风虚冷,月候不匀,或即脚手心烦热,或头面浮虚肿顽麻。川乌头一斤,清油四两,盐四两,一处铛内熬令裂#8,如桑椹色为度,去皮脐,五灵脂四两,合一处为末,入臼中捣令匀后,蒸饼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盐汤下二十丸,亦治丈夫风疾。又方:补益元脏,进饮食,壮筋骨。二虎丸:乌头、附子各四两,酽醋浸三宿,取出切作片子,穿一小坑,以炭火烧令通赤,用好醋三斗#9,同药倾入热坑子内,盆合之,经一宿取出,去砂土,用好青盐四两,研与前药同炒,令赤黄色,杵为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五丸,盐汤亦得,妇人亦宜。又方:疗痈□风,手足亸曳,口眼喎斜,言语蹇涩,步履不正,神验。乌龙丹:川乌头去皮脐了,五灵脂各五两,右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治一人只三十丸,服五七丸,便觉台得手,移得步,十丸可以自梳头。
《胜金方》:治蝎咬。乌头末少许,头醋调傅之。
《灵苑方》:治马汗入疮,肿痛甚,宜急疗之,迟则毒深难理。以生乌头末傅疮口,良久有黄水,愈。
初虞世:治陷甲,割甲成疮,连年不差。川乌头尖、黄檗等分,为末,洗了贴药。
《修真秘诀》:治泻痢。三神丸:草乌头三两,一两生;一两熟炒;一两烧存性。研为末,以醋、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泻用井花水;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生姜甘草汤下。
《孙兆口诀》: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息沉细,头疼腰重,兼治阴毒咳逆等疾。川乌头、乾姜等分,右为粗散,炒令转色,放冷再捣为细末,每一钱,水一盏,盐一撮,煎取半盏,温服。
《古今录验》:治痈攻肿,若有瘜肉突出。乌头五枚,以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
《杨氏产乳》:疗耳鸣无昼夜。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耳中,日再用,效也。唐˙李宝臣为妖人置堇於液中,宝臣饮之即暗,三日死。武后置堇於食,贺兰氏食之,暴死。
《衍义》曰:乌头、乌喙、附子、天雄、侧子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像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10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其炮制之法,经方已着。
天雄
味辛、甘,温,大温,有大毒。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疗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积,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堕胎。一名白幕。生少室山谷。二月采根,阴乾。远志为之使,恶腐婢。
陶隐居云:今采用八月中旬。天雄似附子,细而长便是。长者乃至三四寸许。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故谓之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谓为西建。钱塘间者谓为东建,气力劣弱不相似,故曰西水犹胜东白也。其用灰杀之,时有水强巨两切者,不佳。
《唐本》注云: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龙州出者佳。余处纵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非。按《国语》置堇於肉,注云:乌头也。《尔雅》云:芨,堇音靳草。郭注云:乌头苗也。此物本出蜀汉,其本名堇。今讹为建,遂以建平释之。又石龙芮叶似堇,故名水堇。今复为水莨,亦作建音。此岂复生建平耶?检字书,又无莨字,甄立言《本草音义》亦论之。天雄、附子、侧子并皆用。八月采造,其乌头四月上旬,今云二月采,恐非时也。
禹锡等按:《淮南子》云:天雄,雄鸡志气益注云,取天雄三枚,内雄鸡肠中,捣生食之,令人勇。
《药性论》云:天雄,君,忌豉汁,大热,有大毒。乾姜制,用之能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止气喘促急,杀禽虫毒。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破痃癖症结,排脓止痛,续骨消瘀血,补冷气虚损,霍乱转筋,背脊偻伛,消风痰,下胸膈水,发汗,止阴汗,炮含治喉痹。凡丸散,炮去皮脐用,饮药即和皮生使,甚佳。可以便验。又云:天雄,大长少角刺而虚,乌喙似天雄,而附子大短有角,平稳而实,乌头次於附子,侧子小於乌头,连聚生者,名为虎掌,并是天雄一裔,子母之类,气力乃有殊等,即宿根与嫩者耳。已上并忌豉汁。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陈藏器云:天雄,身全短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宜炮皴拆后,去皮尖底用之。不然,阴制#11用,并得。
《别说》云:谨按此数条,说前项备悉。但天雄者始种乌头,而不生附子、侧子之类。经年独生长大者是也。蜀人种之忌生。此以为不利。如养蚕而为白僵之类。
侧子
峡州
味辛,大热,有大毒。主痈肿,风痹历节,腰脚疼冷,寒热,鼠瘘。又堕胎。
陶隐居云:此即附子边角之大者脱取之。昔时不用,比来医家以疗脚气多验。凡此三建,俗中乃是同根,而《本经》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故也。方云:少室天雄,朗陵乌头,皆称本土。今则无别矣。少室山连嵩高,朗陵县属豫州汝南郡,今在北国。
《唐本》注云:侧子,只是乌头下必共附子、天雄同生。小者侧子,与附子皆非正生,谓从乌头傍出也。以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今称附子角为侧子,理必不然。若当阳已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齐、鲁间,附子时复有角,如大豆许。夔州已上剑南所出者,附子之角,曾微黍粟,持此为用,诚亦难充。比来京下,皆用细附子有效,未尝取角。若然,方须八角附子,应言八角侧子,言取角用,不近人情也。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昔多不用,今以疗脚气甚效。按陶云侧子即附子边角之大者,削取之。苏云只是乌头下共附子同生。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殊无证据。但云附子角小如黍粟,难充於用,故有此#12说。今据附子边,果有角大如枣核及槟榔已来者,形状亦自是一颗,仍不小。则是乌头傍出附子,附子傍出侧子,理亦明矣。陶云:初生形似乌鸟头,故谓之乌头,两歧者如乌鸟口,故名乌喙,细而长,乃至三四寸者为天雄,根傍如芋散生者名附子,傍连生者名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其花紫赤,其实紫黑。今以龙州、绵州者为佳。作之法: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裛之,数易使乾。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并不及前法。
《吴氏》云:侧子,一名莨。神农、岐伯:有大毒。八月采,阴乾。是附子角之大者,畏恶与附子同。
《药性论》云:侧子,使。能治冷风湿痹,大风筋骨孪急。
《图经》曰:乌头、乌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於龙州。种之法:冬至前,先将肥腴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耕籽,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苗高三四尺已来,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收时一处造酿方成。酿之法:先於六月内,踏造大、小麦曲,至收采前半月,预先用大麦煮成粥,后将上件曲造醋,候热淋去糟。其醋不用大酸,酸则以水解之。便将所收附子等去根须,於新洁瓮内淹浸七日,每日搅一遍,日足捞出,以弥疏筛操之,后向慢风日中晒#13之百十日,以透乾为度。若猛日晒,则皱而皮不附肉。其长三二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傍尖牙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为侧子。元种者,母为乌头,其余大、小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如方药要用,须炮令裂,去皮脐使之。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然收采时月与《本经》所说不同。盖今时所种如此。其内地所出者,与此殊别,今亦稀用。谨按《本经》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而《广雅》云:奚毒,附子也。一岁为荝与侧同子#14,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五物也,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也。虽然药力当缓,於岁久者耳。崔氏治寒疝心腹胁引痛,诸药不可近者,蜜煎乌头主之。以乌头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润,取出焙乾,捣筛,又以熟蜜丸如梧桐子大,冷盐汤吞二十圆,永除。又法:用煎乌头蜜汁,以桂枝汤五合解之。饮三合不知,加五合。其知者如醉,以为中病。《续传信方》:治阴毒伤寒,烦躁,迷闷不主悟人,急者用大附子一个,可半两者,立劈作四片,生姜一大块,立劈作三片,如中指长,糯米一撮,三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如人体温,顿服,厚衣覆之。或汗出,或不出,候心神定,别服水解散,太白通关散之类。不得与冷水,如渴,更将滓煎与吃。今人多用有效,故详着之。
陈藏器云:侧子,冷酒调服,治遍身风疹。
雷公云:侧子,只是附子傍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也。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槵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用。若服之,令人丧目。
半夏
齐州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暴乾。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乾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陶隐居云: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
《唐本》注云: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问南人,说苗乃是由跋,陶注云:虎掌极似半夏,注:由跋乃说鸢尾,於此注中似说由跋,二事混淆,陶终不识。
禹锡等按:《蜀本》云:熟可以下痰。又《图经》云:苗一茎,茎端三叶,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则实大。采得当以灰裛二日,汤洗暴乾之。
《药性论》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15气,主咳结。新生,磨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如有痰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云:味□、辛。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图经》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叶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裛二日,汤洗暴乾。一云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然以圆白,陈久者为佳。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又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张仲景治反胃呕吐,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三升半,温服一升,日再。亦治膈间支饮。又主呕吐,谷不得下,眩悸。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升,煎取一升,温服之。又主心下悸。半夏麻黄圆:二物等分,末,蜜丸,大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其余主寒厥赤丸,四逆呕吐。附子梗米汤及伤寒方:用半夏一升,洗去滑,焙乾,捣末,小麦面一升,合和,以水溲令熟,和如弹丸,以水煮令面熟则药成。初吞四五枚,日二,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服,觉疾减,欲更重合亦佳。禁食饧与羊肉。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傍□子,真似半夏,只是咬着微酸,不入药用。若修事,半夏四两,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争,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圣惠方》:治时气,呕逆不下食。用半夏半两,浸洗七遍去滑,生姜一两同锉碎,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不计时候温服。又方:治蝎瘘五孔皆通。半夏一分为末,以水调傅之。
《经验后方》:正胃。半夏二两,天南星二两,右以为末,用水五升,入坛子内,与药搅匀,浸一宿,去清水,焙乾,重研令细。每服水二盏,药末二钱,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温服,至五服效。
《斗门方》: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用半夏净洗焙乾,捣罗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於慢火煨令香熟。水两盏,用饼子一块如弹丸大,入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能去胸膈壅逆,大压痰毒及治酒食所伤,其功极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