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灵图类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唐本》云:微寒,有小毒。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用竹刀劈破,去心、皮、花作数十条,悬於檐下令风吹,待土乾后,却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细锉用。忽一窠自有八十三条者,号曰地仙苗。若修事饵之,可千岁也。
《外台秘要》:治误吞钱。百部根四两,酒一升,渍一宿,温服一升,日再服。
《续十全方》:治暴嗽。百部藤根捣自然汁,和蜜等分,沸汤煎成膏咽之。
《抱朴子》:百部根,理咳嗽及杀虱。
蘹音怀香子
简州
味辛,平,无毒。主诸瘘,霍乱及蛇伤。
《唐本》注云:叶似老葫荽,极细,茎粗,高五六尺,丛生。今注一名茴香子。亦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也。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蘹香亦可单用,味苦、辛。和诸食中甚香,一切臭气。又卒恶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差。川中多食之。
《日华子》云:得酒良,治乾湿脚气并肾劳,□疝气,开胃下食,治膀胱痛,阴疼。入药炒用。
《图经》曰:蘹香子亦名茴香。《本经》不载所出,今交、广诸蕃及近郡皆有之。入药多用蕃舶者,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三月生叶似老胡荽,极疏细,作丛。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头如伞盖,黄色。结实如麦而小,青色。北人呼为土茴香。茴、蘹声近,故云耳。八月九月采实,阴乾。今近地人家园圃种之甚多。古方疗恶毒痈肿,或连阴髀间疼痛急挛,牵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则杀人者。用茴香苗叶,捣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贴肿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国方,永嘉以来用之,起死神效。
《食疗》云:国人重之,云有助阳道,用之未得方法也。生捣茎叶汁一合,头热酒一合服之。治卒肾气冲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肠气。
孙真人云:治瘴疟,浑身热连背项。蕤、茴香子捣取汁服。
《经验后方》:治脾胃进食。茴香二两,生姜四两,同捣令匀,今器内湿纸盖一宿。次以银、石器中,文武火炒令黄焦为末,酒圆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下。
《食医心镜》:茴香治霍乱,辟热除口气臭,煮作羹及生食并得。
《衍义》曰:蘹香子,今人止呼为茴香,治膀胱冷气及尰痛。亦调和胃气。《唐本》注:似老葫荽,此误也。葫荽叶如蛇床,蘹香徒有叶之名,但散如丝发,特异诸草。枝上时有大青虫,形如蚕,治小肠气甚良。
款冬花
晋州 秦州 潞州 雄州
味辛、甘,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喘息呼吸。一名橐吾,一名颗东,一名虎须,一名菟奚,一名氐冬。生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十一月采花,阴乾。杏人为之使,得紫苑良,恶皂角、消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耆、黄芩、黄连、青葙。
陶隐居云:今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莼未舒者佳,其腹内有丝。次出高丽、百济,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容昌,而并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唐本》注云: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及华州山谷涧间。叶似葵而大,丛生花出根下。
禹锡等按:《尔雅》云:菟奚,颗冻。释曰:药草也。郭云:菟奚,款冻,紫赤,华生水中。
《药性论》云:款冬花,君。主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疗唾稠黏,治肺痿肺痈,吐脓。
《日华子》云:润心肺,益五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洗肝明目及中风等疾。十一月十二月雪中出花。
《图经》曰:款冬花,出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今关中亦有之。根紫色,茎青紫,叶似萆薢。十二月开黄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实无子。则陶隐居所谓出高丽百济者,近此类也。又有红花者,叶如荷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数合,俗呼为蜂斗叶,又名水斗叶。则唐所往大者如葵而丛生者是也。十一月采花,阴乾。或云花生於冰下,正月旦采之。郭璞注《尔雅》颗冻云:紫赤,花生水中。冰、水字近,疑一有误。而傅咸《款冬赋序》曰:余曾逐禽,登於北山,於时中冬之月,冰凌盈谷,积雪被崖,顾见款冬炜然,始敷华艳,当是生於冰下为正也。《本经》主咳逆,古今方用之,为治嗽之最。崔知悌疗久嗽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内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碗钻一孔,孔内安一小竹筒,笔管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插筒处皆面泥之,勿令漏气。铛下着炭火,少时,款冬烟自从筒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胸中稍闷,须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凡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馎饦一顿,永差。
雷公云:凡采得,须去向里裹花蕊壳,并向里实如粟零壳者。并枝、叶用,以甘草水浸一宿,却取款冬花、叶相伴裛一夜,临用时即干晒一去两件拌着叶了用。
《衍义》曰:款冬花,百草中惟此不顾冰雪最先春也。世又谓之钻冻。虽在冰雪之下,至时亦生芽。春时,人或采以代蔬,入药须微见花者良。如已芬芳,则都无力也。今人又多使如箸头者,恐未有花尔。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两枚#38,於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数日效。
红蓝花
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堪作燕脂。其苗生捣碎,傅游肿。其子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其燕脂,主小儿聤耳,滴耳中。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博物志》云:黄蓝,张骞所得。今沧、魏地亦种之。今附。
《图经》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於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亦作梂汇,多刺,花蕊出梂上。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乾,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
《博物志》云:张骞所得也。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水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暴令乾,重捣筛,蜜圆如梧子大,空腹酒下四十圆。《正元广利方》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者。以红蓝子五大合,微熬捣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细细咽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取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乾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极验。咽喉塞服之皆差。亦疗妇人产运绝者。
《唐本》注云: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堪染红。
《外台秘要》:治一切肿方。以红花熟烂捣取汁服之,不过再三服便差。服之多少,量肿大小而进之。
《简要济众》:产后血晕,心闷气绝。红花一两,捣为末,分作两服,酒二中盏,煎取一盏并服。如口噤,斡开灌之。《子母秘录》同。
《产宝方》:疗产后中风,烦渴。红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
《近效方》:治血晕绝不识人,烦闷者。红花三两,新者佳。无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盏,去滓,俟冷,顿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牡丹
滁州
味辛、苦,寒、微寒,无毒。主寒热,中风瘈音契疭音纵,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乾。畏菟丝子。
陶隐居云: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用之去心。按鼠妇亦名鼠姑,而此又同,殆非其类,恐字误。
《唐本》注云:牡丹,生汉中。剑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山江、剑南,土人谓之牡丹,亦名百两金,京下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异於此,别有臊气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牡丹,能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
萧炳云: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补,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
《日华子》云: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女子冷热血气。此便是牡丹花根。巴、蜀、渝、合州者上,海盐者次。服忌蒜。
《图经》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今丹、延#39、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其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於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止五六叶耳。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大。根黄白色,可五七寸长,如笔管大。二月、八月采,铜刀劈去骨,阴乾用。此花一名木芍药。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可用此品,绝无力也。牡丹止#40血,仍去瘀滞。《正元广利方》疗因伤损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虫二十一枚,熬过同捣筛,每用温酒和散方寸匕服,血当化为水下。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日乾,用铜刀劈碎去骨了,细锉如大豆许,用清酒拌蒸,从巳至未,出,日乾用。
《外台秘要》:治蛊毒方:取牡丹根捣为末,服一钱匕,日三服,良。
《肘后方》:治下部生疮已决洞者。服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曰:牡丹,用其根上皮。花亦有绯者,如西洛潜溪绯是也。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惟山中单叶花红者为佳,家椑子次之。若移枝接者不堪用,为其花叶既多发,夺根之气也。何以知之?今千叶牡丹,初春留花稍多,来年花枝并叶便瘦,多是开不成。市人或以枝梗皮售於人,其乖殊甚。
京三棱
河中府 邢州 随州 江宁府 淄州
味苦,平,无毒。主老癖症瘕结块。俗传昔人患症癖死,遗言令开腹取之。得病块乾硬如石,文理有五色,人谓异物,窃取削成刀柄,后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疗症癖也。黄色体重,状若鲫鱼而小。又有黑三棱,状似乌梅而稍大,有须相连蔓延,体轻。为疗体并同。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味甘、涩。治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落胎,消瘀血,补劳,通月经治气胀,消扑损瘀血,产后腹痛,血运并宿血不下。
《图经》曰:京三棱,旧不着所出地土,今河、陕、江、淮、荆襄间皆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叶皆三棱。五六月开花,似莎草,黄紫色。霜降后采根,削去皮、须,黄色,微苦,以如小鲫鱼状体重者佳。多生浅水傍,及陂泽中。其根初生成块,如附子大,或有扁者。傍生一根,又成块,亦出苗,其不出苗,只生细根者,谓之鸡爪三棱。又不生细根者,谓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河中府又有石三棱,根黄白色,形似钗股,叶绿色,如蒲,苗高及尺,叶上亦有三棱,四月开花,白色,如红蓼花,五月采根。亦消积气。下品别有草三棱条,云生蜀地,即鸡爪三棱也。其实一类,故附见於此。一说,三棱生荆楚,字当作荆,以着其地。《本经》作京,非也。今世都不复有。三棱所用皆淮南红蒲根也,泰州尤多,举世皆用之,虽太医不以为谬。盖流习既久,用根者不识其苗,采药者莫究其用,因绿差失,不复更辨。今三棱,荆襄、江淮水泽之间皆有。叶如莎草,极长,茎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茎端开花,大体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际及浅水中。苗下即魁,其傍有根横贯,一根则连数魁,魁上发苗。采时断其茎及横根,形扁长如鲫鱼者,三棱也。根末将尽,一魁未发苗,小圆如乌梅者,黑三棱也。又根之端钩屈如爪者,即鸡爪三棱。皆皮黑肌白而至轻。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刚柔,各适其用。因其形为名,如乌头、乌喙,云母、云华之类,非两物也。今人乃妄以凫茨、香附子为之。又《本草》谓京三棱,形如鲫鱼,黑三棱如乌梅而轻。今红蒲根至坚,重刻削而成,莫如形体。又叶扁茎圆,不复有三棱处,不知何缘名三棱也。今三棱皆独傍引二根,无直下根。其形大体多亦如鲫鱼。
陈藏器云:《本经》无传三棱,总有三四种,但取根似乌梅,有须相连蔓如綖,作漆色,蜀人织为器。一名者□是也。
《外台秘要》:治症瘕及主鼓胀满。以三棱草切一石,水五石,煮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铜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内密器中,日一服一匙,酒一盏服之,日二,每服恒令酒气相续。又方:下乳汁。以京三棱三个,以水二#41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为度,极妙。
《子母秘录》:治小儿气癖。取三棱汁作羹粥,以米面为之,与奶母食,每日取一枣大,与小儿吃亦得,作粥与痫热食之。治小儿十岁已下及新生百日无间痫热无辜、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姜黄
澧州 宜州
味辛、苦,大寒,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於郁金。
《唐本》注云:根、叶都似郁金。花春生於根,与苗并出,夏花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惟花生异耳。唐本先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