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灵图类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瞿麦
绛州
味苦、辛,寒,无毒。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一名巨句麦,一名大菊,一名大兰。生太山川谷。立秋采实,阴乾。蓑草、牡丹为之使,恶螵蛸。
《图经》曰:瞿麦,生太山川谷,今处处有之。高一尺以来,叶尖小,青色,根紫黑色,形如细蔓菁。花红紫赤色,亦似映山红,二月至五月开花。七月结实作穗,子颇似麦,故名瞿麦。立秋后合子、叶收采阴乾用。古今方通心经、利小肠为最要。张仲景治小便不利,有水气,栝蒌瞿麦丸主之。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一茎生细叶,花红紫赤可爱,合子、叶刈取之,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此类乃有两种:一种肥#51大,花边有叉桠,未知何者是?今市人皆用小者。复一种叶广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按《经》云:采实。实中子至细,燥熟便脱尽。今市人惟合茎、叶用,而实正空壳,无复子尔。
《日华子》云:瞿麦,催生,又名杜母草、燕麦、蘥麦,又云石竹。治痔瘘并泻血,作汤粥食并得。
雷公云:凡使,只用蕊壳,不用花#52、叶。若一时使,即空心令人气咽,小便不禁。凡欲用,须以堇竹沥浸一伏时,漉出,晒乾使用。
《外台秘要》:治鲠。以瞿麦为末,水调方寸匕。
《千金方》:治产经数日不出,或子死腹中,母欲死。以瞿麦煮浓汁服之。
《梅师方》:治竹木刺入肉中不出。瞿麦为末,水服方一寸匕。或煮瞿麦汁饮之。日三。《千金》同。
《崔氏方》:治鱼脐疮毒肿,烧灰和油傅於肿上,甚佳。
《衍义》曰:瞿麦,八政散用瞿麦,今人为至要药。若心经虽有热而小肠虚者服之,则心热未退,而小肠别作病。料其意者,不过为心与小肠为传送,故用此入小肠药。按《经》,瞿麦并不治心热。若心无大热,则当止治其心,若或制之不尽,须当求其属以衰之。用八正散者,其意如此。
玄参
邪州 江州 衡州
味苦、咸,微寒,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一名重台,一名玄台,一名鹿肠,一名正马,一名咸,一名□#53。生河间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乾。恶黄耆、乾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图经》曰:玄参,生河间及冤句,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又如槐柳。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采#54子黑色。亦有白花,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叶如掌大尖长如锯齿。其根尖长,生青白,乾即紫黑,新者肥#55腻。一根生五七枚,三、八、九月采,暴乾。或云蒸日乾。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茎似人参而长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时用,亦以合香。
《唐本》注云:玄参根苗臭,茎亦不似人参,陶云道家亦以合香,未见其理也。
《日华子》云:治头风,热毒游风,补劳虚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雷公云:凡采得后,须用蒲叶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乾晒。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后噎人喉,丧人目,拣去蒲草尽了,用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玄参,使,一名逐马,味苦。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经验方》:治患劳人烧香法。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瓷瓶内封闭,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灰末六两,更炼蜜六两,和匀,入瓶内封,更窨五日取出。烧令鼻中常闻其香,疾自愈。
《广利方》:治瘰疬经年,久不差。生玄参捣碎傅上,日二易之。
秦艽音交
宁化军 石州 泰州 齐州
味苦、辛,平、微温,无毒。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56节痛,下水,利小便,疗风无问新久,通身挛急。生飞乌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乾。菖蒲为之使。
《图经》曰:秦艽,生飞乌山谷,今河陕州军多有之。根上#57黄色,相交纠,长一尺已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开紫花,似葛花,当月结子。每於春秋采根,阴乾。
陶隐居云:飞乌或是地名,今出甘松、龙洞、蚕陵,长大黄白色为佳。根皆作罗纹相交,中多御土,用之熟破除去。方家多作秦胶字,与独活疗风常用,道家不须尔。
《唐本》注云: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本作札,或作纠,作胶,正作艽也。
《日华子》云:味甘#58,冷。主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又名秦艽,罗纹者佳。
雷公云:凡使,秦并艽,须於脚文处认取:左文列为秦,即治疾;艽,即发脚气。凡用秦,先以布拭上黄肉毛尽,然后用还元汤浸一宿,至明出,日乾用。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秦艽,解米脂,人食谷不充悦,畏牛乳。点食之,利大小便。差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萧炳云:《本经》名秦瓜,世人以疗酒黄、黄疸大效。
《圣惠方》:治伤寒,心神热躁,口乾烦渴。用秦艽一两,去苗细锉,以牛乳一大盏,煎#59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一#60服。又方:治小便难,腹满闷,不急疗之杀人。用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每於食前作两服差#61。
《孙真人方》:治黄疸,皮肤、眼睛赤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一两服。
百合
滁州 成州
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百合,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高数尺。干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白#62花,如石榴觜而大。根如葫蒜,重迭生二三十#63。二月、八月采根,暴乾。人亦蒸食之,甚益气。张仲景治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如葫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蛇#64蚓相缠结变作之。俗人皆呼为强仇,仇即瞿也,声之讹尔。亦堪服食。
《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不#65入药用。
《日华子》云:白百合,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协、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66运。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百合,使,有小毒。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食疗》云:平。主心急黄。蒸过蜜食之,作粉尤佳。红花者名山丹,不堪食。
《圣惠方》:治肺脏壅热烦闷。新百合四两,蜜半盏,和蒸令软,时时含一枣大,咽津。又方:治伤寒,腹中满痛。用百合一两,炒令黄色,捣为散,不计时候,粥饮调下二钱服之。
《孙真人食忌》云:治阴毒伤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良。
《胜金方》:治耳聋疼痛。以乾百合为末,温水调下二钱匕,食后服。
《衍义》曰:百合,张仲景用治伤寒坏后百合病,须此也。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即有淡黄白花,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紫#67色,圆如梧子,生於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此又异也。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壳,四向攒生,中间出苗。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二 竟
#1治短、结气:晦明轩本作『治风、下气』。
#2逆:原作『通』,据晦明轩本改。
#3之:晦明轩本作『十』。
#4灌:原作『于』,据晦明轩本改。
#5堪:晦明轩本作『甚』。
#6易:原作『勿』,据晦明轩本改。
#7盏:晦明轩本作『钱』。
#8工:原作『丁』,据晦明轩本改。
#9方:『方』字疑当在『乳』字下,作『杨氏产乳方』。
#10痒:晦明轩本作『痹』。
#11壳:原作『谷』,据晦明轩本改。
#12毒:晦明轩本作『温』。
#13结:晦明轩本作『狂』。
#14水:晦明轩本作『作』。
#15可:晦明轩本作『卖』。
#16疽:晦明轩本作『疸』。
#17厚:原作『屈』,据晦明轩本改。
#18水:原作『未』,据晦明轩本改。
#19强:晦明轩本作『狂』。
#20不:晦明轩本作『搅』。
#21子:晦明轩本作『了』。
#22发背:原作『背发』,据晦明轩本乙正。
#23已:晦明轩本作『上』。
#24安:『安』下原衍『安』字,据晦明轩本删。
#25实:晦明轩本作『渍』。
#26吐: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27温:原作『湛』,据晦明轩本改。
#28温:晦明轩本作『分』。
#29胜:原作『千』,据晦明轩本改。
#30绝:晦明轩本作『脱』。
#31得:晦明轩本作『慎风』。
#32重:『重』下原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已数年此病。曰苦参入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三十二字,据晦明轩本删。
#33处: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4滤:原作『虑』,据晦明轩本改。
#35根:原作『少』,据晦明轩本改。
#36薄:原作『藻』,据晦明轩本改。
#37岩:晦明轩本作『宕』。
#38干:原作『肝』,据晦明轩本改。
#39亦:晦明轩本作『今』。
#40潞:原作『路』,据晦明轩本改。
#41通脱木:原作『道脱水』,据晦明轩本改。
#42息:晦明轩本作『塞』。
#43木:晦明轩本作『木』。
#44元:原作『比』,据晦明轩本改。
#45一:晦明轩本作『二』。
#46刮:原作『刊』,据晦明轩本改。
#47即多:晦明轩本作『多即』。
#48拣:晦明轩本作『栋』。
#49煮:晦明轩本『煮』下有『取』字。
#50本:晦明轩本作『天』。
#51肥:晦明轩本作『微』。
#52花:晦明轩本作『茎』。
#53□:晦明轩本作『端』。
#54采:晦明轩本作『结』。
#55肥:晦明轩本作『润』。
#56肢:原作『枝』,据晦明轩本改。
#57上:晦明轩本作『土』。
#58甘:晦明轩本作『苦』。
#59煎:晦明轩本『煎』下有『至』字。
#60一:晦明轩本作『二』。
#61食前作两服差:晦明轩本作『食后分二服』。
#62白:晦明轩本『白』上有『红』字。
#63十:晦明轩本『十』下有『瓣』字。
#64蛇:晦明轩本作『蚯』。
#65不:晦明轩本作『宜』。
#66狂:原作『任』,据晦明轩本改。
#67紫: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上
知母
卫州 隰州 滁州 解州 威胜军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蚑音岐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杜含切。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一名昌支。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药#1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四月开青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暴#2用。
《药性论》云:知母,君,性平。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来往,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乾,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今出彭城。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也。郭云:生山上,叶如韭。
范子云: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
《日华子》云:味苦、甘。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风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3,安心,止惊悸。
雷公云:凡使,先於槐砧上细锉,焙乾,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
贝母
峡州 越州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4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乾。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乌头。
《图经》曰:贝母生晋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根有辨#5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彭#6子花。八月采。又云:四月蒜熟时采之良。此药亦治恶疮。唐人记其事云: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则觉膊内肉胀起。或不食之,则一臂痹。有善医者,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之类,悉试之无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曰:此药可治也。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