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颂曰:
  若言诵咏作真人,个个生疑未必听。
  不道炁存神正后,身中无限有光明。
  参校曰:《灵宝净明度人经法》,度师九州都传太史高明大使许真君教也。万神不散曰灵,一炁朝元曰宝,纤尘不污曰净,无幽不烛曰明。受法曰忠孝弟子。有十戒文:一毋忘八极。忠者钦之极,孝者顺之极,廉者清之极,谨者戒之极,宽者广之极,裕者乐之极,容者和之极,忍者智之极。二毋忘鉴水。鉴者,喻心;水者,喻性。心明则万法皆照,性净则五浊不归。三毋忘日录。日录者,所以修检善恶。今以日录,录日所为,不可下笔者,皆己之非也,改之为贵。四毋忘追度安镇。追者,谓诵经行符,上为父祖六亲之过去者,以资冥路。度者,谓诵经行符,上为父祖六亲之见存者,以资福算。安镇者,谓诵经行符,上祝国王、帝主、圣寿,安镇四方。五毋忘救治。救治之术,慈悯为先。人有病者,为其诵经行符,至诚禳却,如己父母;男女凡有方便,种种惠泽,皆尽其心。六毋忘服炼。服炼之术,参同天地,效法阴阳;念念正真,存存不缺,则自然超脱,变化无方。七毋忘刚洁。刚则有守,不行非淫;洁则戒污,不贪非食;不淫则不损身之精神,戒食则不杀物之性命。八毋忘俭约。凡所衣物食用,当知皆是元始祖炁化生,灰水荡秽,不得修饰;栗麦充饥,不用珍庖。九毋忘愿约。愿者,从初入道时发心;约者,从初入道者设誓。天地神明司之,毋辄中变;洞神有科,不可不慎。十毋忘师友。师者,所以教;友者,所以劝。教汝者似父,劝汝者似兄。孰为父兄可不钦重而委弃之乎?又曰得此法者,上则飞升,次则度世,或得尸解。务在观心,无心乃见真心;观形,无形乃见真形。心形俱无目入,无形之道则大定,神光湛然,见玉清境;此飞升法也。又按《升真识神篇》曰:学道超真,乘云飞升,天书来降,仙官奉迎。仙官为谁?诸位真人双龙□车,力士捧旌,前呵后卫,大力天丁、玉童玉女执绶执印,银珰小臣口传帝命;於此无悸,於此无惊,自然魂魄受炼朱陵。朱陵大将流金火铃,入天之界。天有四门。东华之门,门官之司,中有主宰,日直元君;中有主判录事尊神,中有主阍金刚力士三位真仙,问子名字,考汝罪犯,第汝功绩,不谬不错,子方可入。录事二人引子上升,南斗、北斗各有真君,录事既退,真君奉迎,次第奏达紫微之庭。於此之时,仙道已成,稽首大罗元始玉清昊天玉皇三境。天尊不可以见,惟睹祥云,玉童传勑,彷佛可听,赐汝丹药,金佩珠缨。汝如得之,礼拜舞抃,自有真仙教汝朝见。此经真妙,故说其略,心宜存思,慎勿乖错。念念真经,上受天爵。又有《行浅尸解篇》曰:末学道浅,尸解升仙。於未死时,必有善缘。尘劫已尽,东岳落籍,西岳落牒,杜令神君,中有二使,追引魂神。汝於此时,长记汝因;既见冥官之庭,中有刑狱,可畏可惊,汝无畏惧,直述汝情;道其缘由,无隐实诚,恶簿无姓,善籍有名。中有东极救苦真人,闻汝好辞,欢喜而迎,同上玉舆,辎軿四轮。左右之神,一如升真,当识其姓,当识其名。送汝神魂,受炼朱陵,次第阶列,逍遥上清,登天之门,入紫微庭。或有丹药,或有真经,玉童传奏,一似飞升。汝之骸骨,块然遗形,如蝉之蜕,臭腐不馨。曰子曰孙,葬以尽诚;宗派蒙荫,亦升仙梯;仙梯在目,而人不知,因附见于此。
  愚又窃论都仙许真君以此上品妙经述灵宝净明经法,而净明二字,非太空日月不足为喻。《晁文元公集》有云:儒书言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庄子》言:水净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净乎。普光佛为无尽意说净明三昧,离一切烦恼,性如虚空,不受垢染,本无一物,元空之体,净之极也。寂照含虚,空终显之用,明之极也。如太空为净,日月为明,不见净明心,此理臻极,故无一法可得。照昏如炳烛,虚己若清宫。此语皆三教圣人发明二字之妙者,与经中缅平一等,无复高下。上皆碧玉,无有异色,及悬珠寂无遗响一章,旨意皆同,因再附见于此。
  道言: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斋戒,入室东向,叩齿三十二通,上闻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过。闭目静思,身坐青黄白三色云炁之中,内外蓊冥,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狮子、白鹤罗列左右,日月照明,洞焕室内,项生圆象,光映十方。如此分明。密咒曰:
  贪罗郁罗,符无苏陀。太冲太极,阴阳包和。出有入无,鬼神莫测。出死入生,变化自然。元始混炁,玄中之玄。上干有顶,下洞太渊。诵之一徧,况痾自痊。炼魂育魄,真阳自全。斋戒礼诵,万过飞仙。无上密咒,万神绵绵。心中心咒,重复宣传。贪罗洞明,与道合真。玉清上极,梵炁氤氲。分灵布炁,降注臣身。形神俱妙,变化飞升。一如令格,统摄万灵。
  急急一如元始上帝玄都律令。
  无上玄元太上道君召出臣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侍香金童、传言玉女、五帝直符直日香官各三十二人,关启所言。今日吉庆,长斋清堂,修行至经。臣今奏为某愿得所启,径御上彻无上三十二天元始上帝至尊几前。
  行道有二:烧香诵经,步虚朝赞,亦云行道;精炼身心,行持道德,亦云行道。沐浴,沐者,沐发;浴者,浴身。亦有二法:以五香水持咒洗身,此外沐浴;大行梵炁,周回十方,以至中理五炁,混合百神,即内沐浴。斋者,非止禁茹荤食秽、远离贪淫,亦欲齐心以防患,戒性以绝非。入室者盖欲入靖绝尘,身心专注,可与神灵交通者也。东向为长生之方,召集真炁,以生为本。叩齿之法,左为天锺,右为天磬,召仙灵也。中为天鼓,朝上圣也。心拜者,身形不动,专意存礼。闭目者,收视内观,炁乃凝寂。青为玄一之炁,黄为元一之炁,白为始一之炁。三色之义,取法三清。坐而存之,神明自见也。如是内境亦明,外境亦明,蓊然冥合,故曰苍冥。次存青龙自肝出,居吾左;白虎自肺出,居吾右;朱雀自心出,居吾前;玄武自肾出,居吾后。狮子白鹤各以六数存之,自六腑而出,居吾左右前后。左目化为日轮,现紫赤之光九重;右目化为月轮,现黄白之光十重;与身相去九尺,光明焕烂,射入鼻中,通脑后,入金华宫,结成圆光大如车轮。以前青、黄、白三色有间,是为九色圆象;以此光明徧彻十方世界,然后微音次第存神史俱自吾之顶出,布列于前。述愿祝之,次存思三十二天,一一取炁咽之而毕。
  颂曰:
  闭目将身子细观,定中别是一乾坤。
  圆光出现仙灵集,问尔谁为元始尊。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卷上竟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卷中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为万物之根,立乎大象之首,寥廓而幽光,运化而不穷。人能深其根、固其蒂,与天相久矣。
  颂曰:
  自已根宗欲了真,铁鞋踏破谩劳形。
  痴儿住舍须千载,今日方能识主人。
  始为恍惚之数,在毫末之初,变化之先者;万物起乎始,归乎终;复归元始。始之为义,湛然独尊,而变迁遂有形质。
  颂曰:
  当时愚鲁未知贤,被汝勾牵入世缠。
  有志丈夫终识破,去来自在不攀缘。
  无者,有也,有即无也。无有有无为道之本,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隐然默存也。
  颂曰:
  恍惚之中妙用殊,个中端的立形躯。
  不须境外徒劳觅,混物氤氲更是谁。
  量者,道之用,极而不尽也。天之数一,地之数二,万物之数三。一、二、三,万物极品类殊,当归其一,以此为量,即无量也。
  颂曰:
  登高看处几由旬,无极无穷甚杳冥。
  俯仰不知天地阔,要须笼络一其真。
  度者,道无体也,含光而立人;无根也,变伪为真。元一变生神,神一变生真,真一变生道。物假物成物,人假真成道;识物守真,斯为度矣。
  颂曰:
  土木形骸竟属空,无明影裹逐洪蒙。
  须凭物外非常术,方可飞腾出世笼。
  人者,杳冥恍惚要妙之问,人在其中矣。恍恍惚惚,火中生神;杳杳冥冥,水中生精。火炎升上,七变为神;水流降下,六化为精。七六变化,上下相成,精神往来,妙体含真,各真其真,是谓真人也。
  颂曰:
  此身元自贵无比,本来湛寂通天地。
  造化只凭阴与阳,地水火风都是秽。
  上者,道之妙也。吞赤纳黄,吸苍服素,收元於元宫,生神生象焉。然后弃万物、遗万化、独得其玄,是谓无上之上。
  颂曰:
  三百功成万行奇,尘中夺得锦标归。
  玉台已为题名籍,方显男儿志不卑。
  品者,识众观一,守一抱一,归吾至一,是谓之品。道本无形,言安有品?方便设教,故有品也。
  颂曰:
  三千六百法门多,只要分明识正他。
  大道不期千日就,休教岁月谩蹉跎。
  妙者,万法之宗,故天地虚妙而清,阴阳同妙而纯,日月合妙而明,五行含妙而精,万物尽妙而真。妙观者,见无象之象;妙听者,闻无声之声。不可视、不可听、不可有、不可无,斯为真妙矣。
  颂曰:
  不无不有本纯真,非色非声绝等伦。
  模写形容难到处,玄中位象甚分明。
  经者,天地之经纶;日月运行,昼夜不息,终而复始,化而不尽者也。古之人仰视俯察,必依乎道,不踰轨、不失常、不以外物失其素,斯经之本也。
  颂曰:
  屈指师资愿力悲,骊珠不惜等闲挥。
  分明指我飞仙道,山岳玄恩报勿亏。
  参校赞元始二字,赞云:大象之先,强名曰元,天地之祖,万物之源。三才既分,有始可言,人知还返,终归其根。真空寂照,浩劫之前。无量二字赞云:形未有时,道实在兹,莫知其名,以无字之;不可究诘,孰能测窥,即此为量,其量莫推;玄之又玄,悟者同归。度人二字赞云:形既有时,变化由斯;所以变者,非道而谁?伪度而真,腐度而奇。众人之中,独异何为?蜕凡入圣,同夷希微。上品二字赞云:莫知其高,乃以上言;有物混成,在天地先。自下而观,孰居其前?即此为品,言岂容宣!等伦之中,迥出超然。妙经二字赞云:朝阳升东,夜月当空,玉出石璞,珠现蚌中。最贵者道,妙岂可穷?敷落为经,真常则同,天地有劫,妙经无终。
  元始阐道开化普度章
  阐扬道德,开化人天。周治三界,是则名普。
  参校曰:经有道言,此二章之标揭,而青元真人经注,以此表二章之一也。
  立象起修,四百五十七言。
  凡夫性昧,背本失真,故首立象法,开示蹊径,为道之根本。
  参校曰:清河老人序迷青元经注有曰:条分八事,此八事之一也。
  元始洞玄,灵宝本章,上品妙首,十回度人,百魔隐韵,离合自然。
  此乃天真皇人迷经本旨,言天尊含弘妙道,禀立自然,覆盖万品,最尊最贵,洞观玄一,化度人天,故云元始洞玄也。能以大慧光明焕照十方世界。在天曰灵,在世曰宝,故曰灵宝。皆金口敷演,故云本章,具载修真合道之本,其品最上,为众妙之首,密隐魔真之讳。合梵炁而凝,散则为炁,合则为文,乃变化消息之道,非墨迹之比,为万法之祖,三洞之尊。智者识之,修炼成宝。《黄庭经》云:治生之道了不烦,祖修洞玄与玉篇。此之谓也。
  颂曰:
  欲知元始度人方,灵宝元来号本章。
  内隐百魔谁会得,若能离合自然光。
  混洞赤文,无无上真,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五文开廓,普植神灵。
  混洞者,天地未判之象也。元始之前,其炁纯而赤,风泽相混,是为大洞。始结文章,唯天尊凝凝独立,在无无之最上,得真中之至真,故云无无上真。元始祖劫,即龙汉小劫,曰延康。初因一炁生三炁,为三清上境;三炁生九炁,以成九天;九天之外,又列三十二天,即化生诸天也。然后布日月星辰,主持万物,即开明三景之光,为天地之象,然不逃迁变之运。天尊乃含混洞始,生五行真炁,凝为符篆,俾安镇天地,生化神灵,尸於三界,使主持万法,故得悬而不落,久而不坏者也。以此五文演成五千之字,具载妙元神真道之根本,上应五行,为开化之首也。如人之未形,神识安在哉。混混沌沌,屯屯蒙蒙、无分无别、不有不无、无无曰道,道为人之根,此道之散,遂成其朴。朴散为炁,炁凝生神,神具则有形矣。乃人之本元,本始如此。然后布三田,开九窍,五脏六腑,即化生诸天之象。三田者,精血之凑理、万炁之根原。即开明三景,为一身阴阳,营卫之本也。且人之生,虽自胞胎,其元则起於元始之始,谁祖谁宗,禀道炁为,质假精血,而寓成变化者也。五神列布,然后三万六千关节,根元本始一时生神,岂不为神灵普植哉。乃知道不远人,人悟而修炼,可以升仙。愚人执迷不能尊其炁、贵其根、保其命、固其形,自取死坏,离其本真耳。故远於道也。
  颂曰:
  位极无无最上真,始乎龙汉迄于今。
  不增不减常清静,是则名为大法身。
  无文不光,无文不明,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无文不度,无文不生。
  大朴散,天地分;灵文结,玉字出。然后万象有光,万象开明,万法定立,万物自成,万灵受度,万类出生,若一炁未判,五文不形,则何以生成者哉。如人之生,若非道炁,降以真灵资养,开之化之,则幻色之身,凭何据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