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真部
- 本文类
-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批注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批注
吾元始得一真之道,元黄大象,妙一清诤,虚中化一,真元未变,道不可得。
元黄大象,未始有象。唯妙一清净而已。自虚中化一,而大道生若,真元未变,妙妙无形,元元无体,神神无数,真真无变,则道不可得。
大道隐真,真元无作,神真一定,兴逝不去,真名乃久,是谓信。流真远真,还一返。
真散为道,道隐至真,道在天下,大而妙元,小而仁义,则道有小大。得道者生,失道者死,则道有得失。人存道兴,人亡道废,道有兴废。若真一妙元,则无作无止,无去无来,湛然常存,兴逝不去,故真为常道,真名乃久,真从道降,流不失信,远不失初,道散为物,去本远矣。而真未尝丧一,未尝离若,能还一返真,复归元初,则未尝散,未尝亡也。
吾太始神符,妙不可得,与物同名,吾一无名,真名不去。
《易》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心者七情之根,有喜有怒,有哀有乐,皆非心体。去情纯性,谓之洗心。心不杂情,精纯自住,谓之退藏於密。在我如此,则涉世而未尝涉世,与民同患,而实未尝同患。故退藏於密,则无我。与民同患,则无物。内无我,外无物,则其始无始,故曰神以知来。其终无终,故曰智以藏往。至人神符於太始,妙不可得,然出而能与物同名,虽与物同名,而吾一无名。所谓妙不可得者,即退藏於密也。与物同名者,即与民同患也。虽与物同名,而吾一无名,则名可同而一不可同,名可名而一不可名。即无始无终,真名不去之义。
守名名离,执朴朴散,建朴立名,失吾真矣。守无名,镇无朴,是谓元朴,妙真长生久视之道。
有名即同物,可执即同器。唯守无名,镇无朴,无物与器,即无得无失,是谓长生久视。
第八章二百一十八育
恍恍惚惚,火中生神。杳杳冥冥,水中生精。火炎升上,七变生神。水流降下,六化生精。七六变化,上下相成。精神往来,妙体生真。神七变,生真火。精六化,生真水。六七十有三妙。
神生於恍惚,属火。精生於杳冥,属水。火之性上,水之性下,上下相交,精神往来。故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精中有神,神中有精。是谓七六变化,上下相成。天一生水,性本阳也。体成於六而属阴。地二生火,性本阴也。体成为七而属阳。水自上生而性下,火自下生而性上。庄子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於地。肃肃之气,本出於天,天一之用,降而下行。中交天五,成形为六,生水而属地。赫赫之气,本发於地,地二之用,出而上行,中交天五,成形於七,生火而属天。故水本天而其成则地,在人为精。火本地而其成则天,在人为神。故谓之六化七变。七六变化,合为十三。然则十三者,乃水火之体。是其已变已化之质,非元变元化也。
妙吾之至真。真一生於妙数之始。神中精与吾出生,精中神与吾入死。死不亡,生不壮,十有三之妙,知之守之用之,长生久视,吾道合真,号曰真人。
十有三乃数之成,为水火之质。水火以质相遇,则克贼不能以相容。唯水火之元数,真水藏於真火,真火藏於真水,真真不坏,此《易》所谓水火不相射者,言其真水火之能相容也。至人知之,求水之真於心,於心配汞。求火之真於肾,於肾配铅。心,神也。神中有精,其精不灭。肾,精也。精中有神,其神不坏。虽出生而不生,故曰生不壮。虽入死而不死,故曰死不亡。真人於十有三之形,而识十有三之妙,知之守之,长生久视。
真人抱一致一含真。天火神,地水精,天地精神,七六水火,吾合为真。十三返妙,真一自然,妙数合真,入死出生之道得矣。
水火二物,同原而异体,相克而相成,唯真人然后能一之。於是抱之使之不离,致之使之不散,含之使之不异。合天地精神,七六水火,皆致其用。由返十有三之妙,然后真一自然。傥不知十三返妙,而徒任水火之死质不循其初,则更相克贼,水败火散,不终朝而死矣。
昧十有三之妙数,丧真取死,吾曰真死。真死真亡,不得返常。
知真水火之交相养,然后知精神之交相生,昧其交数,则物失其养。物失其养,则死亡随之,是谓真死。
天生神,地生精,天地合妙,真一不化,无极之道,吾真无上,是谓无上真道。
天生神,地生精者,物物得之。至於合天地精神,知神中有精,精中有神,能使真一不化者,唯至人为然。是谓无上真道。
第九章一百五十言
日火月水,日神月精,神魂精魄,天长地久。十有三之妙数,万物不能逃。一变一化,浮沉鬼神,日月相移。
阳本於阴,阴本於阳,夏至阴生於天,冬至阳生於地,故水中含火,火中含水,神中有精,精中有神,在人为魂魄相抱,在物为天地长久。皆十有三之妙数,万物不能逃。但人不识其变,故阳穷於阳火,上而不能下,阴穷於阴水,下而不能上。若知其变化,使龙从火出,汞出於砂,识心中之至阴。虎从水生,银自铅成,识肾中之至阳。自然龙虎相交,铅汞相配,内可以成丹,外可以成物,是谓浮沉鬼神,相移日月。古语云:至人夺得造化意,手搏日月安炉裹。又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者。以此。
天地至真,吾始。未辟混合为一真。吾方守於元始,恍恍惚惚,吾不见十有三之妙数,自然之道,在吾三要。吾知其要,不知其妙。
此言水火虽真而非真。吾之至真自吾始。未辟合而为真。方是之时,孰为水火,吾方守於元始,恍恍惚惚,亦孰为十有三之妙数,及自然之道,相交相成,自一为三。所谓三者,水一,火二,水火之交为三。此之谓三要。三要既成,亦自然配合,无使之者,在吾未尝不一,吾亦不知其妙。此非故为不知,乃自然而成,虽不知可也。
固定太初,守镇元始,道合元真,吾入无极无尽,炼成浩劫,妙一灵元。恍惚之数,杳冥之真,自然之神。生元始,终元极,太真妙数,元始真道,元始用之,至至成天成地。
化炼水火,交养精神,足以为道矣,而未为至也。所谓至者,必在固定太初,守镇元始,道合元真,入於无极,炼成浩劫,妙一灵元。自然之神,无始无终,是数非数,是道非道,然后能变化万物。吾元始用之,以成天成地。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卷之四竟
洞真部本文类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
经名: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宋李嘉谋注。五卷。《元始说先天道德经》与老子《道德经》实为二书。仿老子《道德经》,分《妙》、《元》、《神》、《真》、《道》五篇。李氏注解,逐章逐节,顺文衍义。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卷之五
道篇章一千言
第一章一百九十七言
真散道生,道还真复。真生道,道生真,真出道游,万物得普。
真散为道,道有清有浊,有动有静,虽为散矣,然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本出於一。若能知一,则道还真复。自无而入有,则以真生道。自凡而入圣,则以道生真。及真出游於道,万物莫不皆得。
八用从横,三元反复,始至大而无不细。道元周始,圆上方下,横中合一,道法自然。
天地之始,本於四大,火风成形,居於东南。地水成形,居於西北。四大化为八卦,风结成木,木为火母,故震巽主之。木者风之余气也。地刚成金,金为水母,故坤兑主之。金者地之余气也。乾亦金居西北,艮亦木居东北,故四大分为八卦,八卦变五行,更相生,更相克,故曰八用纵横。元清为天,黄浊为地。天至阳也,夏至阴生於天。地至阴也,冬至阳生於地。清浊相交,法天象地,中立而为人,是谓三元返复。道始於至大,其方无方,极於至细,无微不徧。道周万物,天圆于上,地方于下,横中为人,三合於一,皆法自然。
象帝元游,吾失元始。元道周还,复归元始。
八卦既立,帝出乎震,齐乎巽,木气极矣。风木相感,火德始彰,故相见於离。火气成尘,尘结生土,致者莫知生,役者不自生,而寄之生也。火非生土,火息而土自成,此致役於坤也。土结为泽,泽润生金,金刚有声,故成言乎兑。金土相配,金为水母,土之气互相克贼,故战於乾。乾金既纯,水出金母,流而不息,故劳乎坎。水既盈溢,将返于元,木为水子,母往就子,风水相和,水返於风,复归元真。故曰始万物,终万物,莫盛於艮。方其八用从横,帝自震出,周游八方,元始之妙,散於万物,故曰象帝元游,吾失元始。及元道周还,物至艮而成岁功,人自精而化为神,乃复归元始之道。
三一,六元,五化,八变,神道真一。
三一为乾,六元为坤,乾奇坤耦,八卦始生。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纵横八变,不失十五,是谓五化,八变,神道真一。
道生道形,形复生道,道复生形,往来上下,道形道气,形气上下,吾道一周。
众人之形,不能生道,终归坏散,虽天地之形,有不能免。人所以贵於天地者,谓其可以役天地,往来上下,不为形气之所拘。此其所以入火不热,入水不濡,合则成体,散则成章,道气形复归无有。
道无用,德无为,用不已,为无极,迫成妙化,象上形下,元帝游中,终其始,始其终,帝元道还。不知吾生道复真得,入吾元始。
道以无用为用,德以无为为为。无用之用,用而不已。无为之为,为而不息。故能於不妙不化之中,迫成妙化。迫成者,即成也。此所谓不坏世法,而得真相者,人徒见其在天之象,在地之形,而不知帝游其中,终而始,始而终,物自始终,而吾无始终。物自生灭,而吾无生灭。以道复道,以真复真,入吾神始。
一真八神,二十四道,七十二变。三元分用,八神同异,与道合真,一周无尽,元道长生。吾曰大道一,始终复吾常。
一真为一岁,八神为八节,二十四道为二十四气,七十二变为七十二候。天地人为用三元,刚柔阴阳错综八卦,虽其分如此,然其分皆因自然。至其自然,至与道合真,周而不尽,生生不穷,故曰元道长生。道之始终,虽散可以为千万,及其复一,则始终不失吾常。
第二章六十四言
道道不道,神神不神,不道道吾不见,不神神吾不知。知者吾不神,见者吾不道。道物,神物,鬼物,物物。得道,得神,得真。真复得神,亦得道,亦得吾无得,是谓元德。善贷且成。
道不可见,神不可神,不可见而自见,不可神而自神。故妙空之中,非耳而听,非目而视。一於妙觉,六用不分,根尘既销,灵光独耀,不道而道,不神而神,自然之妙也。道降为物,其别有四,道物化其神,神物化其魂,鬼物化其魄,物物化其形。形坏则物丧,魄销则鬼亡,魂衰则神散,独神不亡。神全则道妙,穷尽幽显,不出此四者。道物为仙真,神物为神灵,鬼物为幽爽,物物为万汇。然是四者,亦可得道,得神,得真。以其元本同出也。至人不独能使物物得道,又能使真各得真,道各得道,吾以无得而得道得真,是谓元德。贷者假以成之之谓,至人假道以济物,故曰善贷且成。
第三章三十二言
天元、帝道、地化,三宜。元生神,化生形,道生用。用无用,无为无不为。道应上下,帝用无终。
在天为元,在帝为道,在地为化,三者合而成功。天元在人为神,地化在人为形,帝道生用。《易》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成能者,帝道生用之谓也。用而无用,为而无为,以道而成天成德,故帝用无终。
第四章十七言
天地人鬼神,道混为元,始不可识,吾道久成。
天地人鬼神,五者各各殊途。然其始出於一源,混而为道。及分为此五者,则有成坏聚散,囿於形数,要亦有终穷也。唯其混而未散,则始不可识。惟不可识,然后能久成。
第五章二百十言
元明化昧,道用隐显。元帝应用,万物得母,不知其子,谁知我祖。
方其未始,有物昧密而未彰。及元明化昧,生所既立,道由是隐,亦由是显。若不了元明,随物丧真,元明为色所迷,则道自此隐。若了元明,识知变化,虽生吾不知其生,则道由此显。体此应用,谓之元帝。万物逐末,吾独得母。人所以逐末者,不知我从道出。我为道之子,既不知子,孰知其本始。
吾言於象妙元始。赤子归吾不去,类守元母,变化由变化,不隐自妙。妙起妙成,妙帝出入。
若有拣择,则妙非自然,道恶拣择,故精亦妙,象亦妙。象者物之成形者也。物虽成形,吾之元始,未尝有散。若能常不失赤子之心,如婴儿之未孩,使元始之妙,归吾不去。知其子,守其母,用变化,由变化,吾不知其变化,使日用显然之间,不隐自妙。起从妙起,吾不知其成,是谓妙帝出入。
吾元元之大道,徼然不见。鬼道神帝,用无用,无用无穷,成帝妙用,神鬼不测。吾曰神其门,鬼其户,不见其道,不知其行。鬼行神游,妙常变化。
元元之妙,万物受其役而不知,故其道可以役服鬼怪,帝制神明。用於无用,用用不穷。帝制万物,神鬼不测。《礼》曰:鬼神之德,其盛矣乎。视之不见,听之莫闻,然则物之不可测者,莫鬼神若也。以鬼神况道,但其门户耳。及其堂奥,岂得而知之哉。不见其道,不知其行,如鬼行神游,妙常变化,近在目睫,而人莫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