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玄部
- 戒律类
- 要修科仪戒律钞
要修科仪戒律钞
衣冠,若大孟及石井公并云:发蒙
之教,恩情极重。
制举哀受吊,无成服之仪。今按《易》云:童蒙来求我,匪我求童蒙,若不发童蒙,终当见覆。《升玄经》云:先师、后师,通当有敬,岂容敬,乃是同服而顿隔。依小孟,三月以为通允。
五千文、大诫百八十律、真诰、五岳、六甲、禁山。
右件,二孟同制,小功五月。男女十一升布为裳,十二升布为冠,今人不为冠、直为巾者,务省耳。按儒礼,丧服以变吉服。吉服头戴冠,身上着,身下着裳。若按二孟,十二升布为冠,用十一升布为褐、为裙。若石井公云:此等同服,小功五月,男绢巾,女练裳,今人既以为巾,何不绢作?明学道之人,粗衣布褐,及其师死,更着练裳,非但於理有违,亦乃人情未可。既言小功五月,那更将绢为衣。按《丧服仪》云:缌麻者,缕小如丝,实是麻作,故曰腮麻;小功者,布缕既小,用功则多,故曰小功;布缕既大,用功则少,故曰大功。石井公虽有此条,窃不用也。请依二孟,未葬之前,布冠布褐;若其葬毕,布巾布被。
自然、中盟、三皇、五符、七传、宝神等经符。实神,即洞神经也。
右件,二孟同制,服大功九月,男女七升布为衣,十一升布为冠,石井公直云:九月不言升数。
灵宝大盟、真经三品。真经,即上情大洞真经也。三品是上清受道经,有二品经目,合三十五卷。三箓:一、八素曲辞箓,二、上皇玉箓,三谓三天.正法箓;三奔:日奔、月奔、星奔,三奔即是三景,受上清三奔,登上玉清景、上清景、太清景,今受三奔,得称三景弟子。
右件,二孟同制。服齐衰期,男女四升布为衣,七升布为冠,心丧三年,不从燕乐。若前来五千文、自然大盟等三条中经法,同是一师受者,皆服斩衰三年,从极重之制,饮食言语、观听寝处,皆依孝子本仪二竟则服吉而无余禫。今人大盟之师,则一期散发。上清之师,或去无服,或至三号,或云九月,非直不识三品、三奔、三箓,未知三品,复是何经,直据七传,是上清枝条,因而即服九月,坐由不睹经卷,观览岂复能周,师以慕广轻传,资乃爱紫争受。陶先生云:古人以为皮好,吾令以为耳学。信哉斯言。岂其受得上清,见经而不识,既不识法,岂得慢师。上清、大盟,同是真经,俱存重服,请各思审,二孟久详。
经师、籍师。
右二孟云:二人而言服,经师小功,籍师大功,亦复看师之轻重。看师轻重者,为师三年,为籍师一期,为经师大功,为师一期,籍师大功,经师小功,为师大功,籍师小功,经师三日,为师小功,籍师三月,经师无服。若师为籍师,皆轻弟子,於师又轻,各从减之也。
同学。
右上,二孟同制,腮麻三月日服。
师为弟子。
右二孟云:师为弟子,例一等为师,三年报一期。齐衰者,九月;大功者,五月;小功,三月。石井公云:报服同弟子,唯不解发耳。至如俗礼所明,以卑厌尊,从二孟为允,师年过老,若不胜衰,心丧而已。
二孟云:门中弟子为师依经说,度脱生死,恩重二亲,而居丧事,用不同俗礼,既无凶苦,不为拔经,诸余服纪,皆依法轻重,以为制度。石井公云:报服所养,生小成拔,并须散发,不限受法,大小若着服者,临时自栽。
送葬仪第七
若是大德名人,可依《镇经》、《五练生尸经》,预书五石,一依经法,此不具载。至葬日行丧,以入冢经宝,旋安供养,香花、幡盖,伎乐、诵咏,次第施列在前,道士从丧者於后。以灵举次之,亦幡花於前,次第三祭食举,第四丧舆。举后,孝子是其弟子重者在前,轻者在后。若有俗人,孝子最在后。若船行,应尊者在后。终令前吉后凶,次第逐时,当消息也。
至墓入广安置法。取中前入棺,安经冢前,供养依法,安灵床冢,右设祭於前,男孝冢左,女孝冢右,从道七正,正向冢,对经行道忏悔,赞诵行香。都设毕,斋食竟,弟子於祭前诵祭文竟,哭尽哀毕,起辞经法毕,内经於冢中。若路远,又以时消息之。
入棺竟,於柩头安石床,案子置上,内所将经法置中,安仙童於左,玉女於右,神仙兵马安冢口两边宠前,又安方状,施几案、纸笔、砚墨、手巾、香火等物。孝子皆拜,奉辞塞冢竟,行吊慰之礼毕还。已上并二孟所制。满案其俗礼,贫富有宜,徧历真经,亦无等制。信然。还魂水上仁,安反魄火中。古以野为棺,庄周以天地为椁,岂专在礼法度数,观於众人之耳目哉。若以生能重道德,死必贱形骸,随事变通,逐时增减,不在一、一不三、四之数。
安灵仪第八
二孟云:次灵床位。五尺床南向,施屏帷帐幔,衣物随四时法。床前安橙,列香火、巾笏、梳刷、服饰。朝旦安几褥,暮移别床席,安枕被。晨仍卷取,朝、中进食,真杨枝、净水、手巾,一如生时所须。四时用物,陈列咸在。二孟云:若公王、父伯、师长来吊,孝子出户外迎,从别道还。灵东头倚哭,以北为上。次轻孝於灵前,北向倚哭,以东为上。尊者进客位,位位亦以东为上,伏哭五声音来吊,孝子跪受。尊者抚手仍再拜毕,送至迎处,还倚哭毕。若俗人重者,不须拜。若次重者,直出灵东头倚哭,客.哭竟来吊,跪受执手,客去哭讫。若平人吊,直依次坐哭,受客吊。吊客卑者,直礼拜,不执手。若次敬者,跪执手。平体者,直倚执手。客若法俗中有亲缘者,吊慰竟,更於灵前倚哭,展哀乃去。若客自从有丧以来、未经相见者,虽於孝子平体,亦须出倚哭受吊。
弟子归本观仪第九
二孟云:若非时节、各还本馆者,则安下下床於北壁下,南向,以西为上,坐哭受吊。若客尊者,跪受执手;平者,坐受吊,施安客位於西壁下,安五尺床东向开后,客东向以次上床,以北为上,伏哭五声起吊,孝跪执手如
前。今人不安浮灵,请以空堂受吊。
孝子居寝处,安素下床,除旧屏帷,以芦发围床,户悬白布幔,蒲履言语,对而不问。
除服仪第十
二孟云:自从初七、二七、三七,至百日、周年,随心功德,竟过此灵上,朝、中无复施设,唯安香火,至再周亦可除之。满意言亦可除者,当知有不除之义,既无名德,岂久安床。张法师云:安香肺,弟子旦夕哭泣,三日内设斋,中时下斋,食至四日。已上设清水一盆,百日讫,毁座除服,随轻重也。既是名德,百日恐情所未申。今若是至德,朝野共尊,虽剑舄委形,神升天阙,所在号慕,瞻仰几筵。若永安床,不俱恒例,如弟子中受法至极而服斩衰,可再周安床;若弟子尽服一期者,可一周安床;若服九月者,可九月安灵;若服五月者,可五月安灵;有三月服者,可百日安床。若过贫穷,又无后胤,虽安灵席,空设几筵,进献靡增,尘盈垢积,安虽乃易,除甚将难,如情所不胜,请随时消息。若名德,既不过人,又无后胤,殡葬以足,送终如例,不烦灵席。若是绝於世事,含光藏辉,名誉如泡,身形似梦,不求厚葬,无事几筵。既有遗言,各随所况也。
要修科仪戒律妙卷之十六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