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正一部
- 道法会元
道法会元
治病改第五迭
青龙孟光,速聚生炁。龙烟含明,安镇左宫。心神玄珠,妙凝正炁。丹元守灵,各得长生。肺神季成,导迎和炁。皓华虚神,养育元精。肾神大渊,镇安真炁。育婴扶灵,抱守玄冥。脾神黄庭,宣通五炁。常在魂庭,凝聚黄宁。
合形
葛天叔珍付盘诜盘颖受,汪康民告行。
具位 姓某承诰准行。
火师真君曰:神霄九宸,今日证圣王位,皆有弘誓,诸天纪功,故能长统天政。末学之士,欲行速效,亦当选择一誓功用者,对将吏宣白,神吏惟谨。
真王第一誓
吾昔在元始天尊前,受神霄大法二十七品,曾发誓言。未来末劫,众生受苦,皈崇正法。吾不以道炁覆护其身,当坠天位,堕彼恶途,沦胥众苦。若霄吏以内台自尊,轻视众生,吾法所至,不力拯济,当为下鬼,受恶因缘。其有众生,罪根深重,获受恶报,天曹降责者,若能真心皈命,忏省愆尤,亦姑从轻典,却彼重灾。
第二誓
吾昔於浮黎碧落之天,与十方无极大圣同侍元始於空歌宝黍之中,元始说始青大灵之章,吾於示时发大愿言:五百劫后,数否运蹇,元元被殃,迭尸高山,流血旷野,无复如今万象太平,
阴阳无恙矣。雷霆者,执天地之中炁,理天地之中政,综校祸福,佐理天枢,统御阴阳,摄循地纪。吾为雷霆之主,当以身先之,即合代彼众生受诸魔恼。
第三誓
昔在始青天宫所得元始微言,纪述雷霆分司诸法,赞辅玉清之化,如意行持,保制劫年。倘违吾法,劫后种民,责降霄吏,受诸苦恼。兴云致雨,退水祈晴,倘违吾法,削职烟都,罚为阴职。驱邪治病,倘违吾法,罚入九阴,永为冥职。末学之士,得吾法者,当广传人。以有天机,戒其轻泄。从中立誓,勿违吾言。末劫劫终,正法将绝。当择正人,广为宣说,济死度生,付以真诀。代天传人,斩妖诛孽。师若隐藏,一身先灭。
青华大帝誓
世间受苦众生,地狱幽魂滞魄,遵奉吾教,吾不能救度,当化为微尘,以赎吾违誓之罪。其有恶根深重,不当赦原,苟能谢过投诚,纵不能济度,亦当灭其痛苦。霄吏违吾誓言,永劫沈坠。
韩君丈人誓
九天注生,凡有产厄,吾当遣霄吏拯济。一切死魂,吾当炼化。苟违吾誓,不为天人。
太乙天帝誓
九天之劫,定数已成。吾力甚微,不能保制。当劫之际,有能崇信道法,吾当以法身代受劫运。十分厄运,代受其半,以保众生。
普化天尊誓
天灾流行,人间疾苦,称念吾名,即当救度。苟违吾誓,永劫堕坠。
雷祖大帝誓
水旱虫蝗,下方祈祷。吾受心词,不能拯济,誓当责罚,不处九天。
洞渊大帝誓
兆民疾疫,六天魔鬼,五府瘟曹,枉杀无辜。吾不能部领所属扫除,誓当世世为人,受诸疾苦。
六波天主誓
大劫洪流,回禄四兴。吾不能济度,誓当沦坠,不为天人。
九天采访真君誓
世间恶籍,吾当纪其善功,以准三官之录。苟违此誓,当坠幽冥。
太乙真形符
翠虚陈真人得法记
先生姓陈名楠,字南木,号翠虚翁。家世为琼州人。幼年师事薛道光,得太乙火符之秘。丹道既成,复归桑梓,以篐桶为业,混迹民间。嘉定戊辰,游黎母山,遇一道人,笑谓先生曰:子得薛紫贤太乙火符之旨,但未知太乙雷霆之法,亦可惜也。先生谓道人曰:某慕道而已,不欲多学,以分其志。道人笑曰:子何其愚也。独善一身,不能功及人物,神仙不取。是故张正一战鬼於西川,许敬之斩蛇施药,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先生稽首而言曰:山野一贫如许,安得质信,以传此法。道人首肯而言曰:得人即传,又焉用利。
子能信奉,施功及众,即吾之功。引至岩石之下,开一石穴,取都天大雷法付之。道人告先生曰:惟五雷不可小用。元始天尊每当劫运,必命五雷君降世保劫。昔阴六为水,尧有九年之灾,预期命三山雷火君降世,生於伯鲧之家,是谓神禹。火伯风霆君降世为稷,播奏五谷。子宜保之,以度异时之劫。临行顾谓陈君曰:吾非凡人,即雷部都督辛忠义也。吾师汪真人亲授王清真王付度,今付与汝。回首蹑身云端,目送不见其处。
嘉定壬申,先生不鄙,以付玉蟾。今以授之鹤林。得人即传,非人勿示,以有天机。
琼山白玉蟾敬书。
景霄雷书后序
尝见陶隐居《登真隐诀》,知晋魏间学仙之士皆亲与古昔仙真接对,而有所授受。唐人吕洞宾既已为仙者,数百年时时游戏人间,世人亦时得见之。皆有所征信,非茫昧恍惚也。辽相刘海蟾,亲得其传。汴宋之末,王重阳遇之甘河,张紫阳得之西蜀。至于今端绪灼然。南丰王侍宸,亲遇火师,亦今人所共知者也。近年洪之西山许旌阳降于刘玉真家,亦着闻于代,不可轻也。琼馆白玉蟾先生,系接紫阳,隐显莫测。今百数十年,八九十岁人多曾见之。江右遗墨尤多。宋晚有河南子乌阳者,亦玉蟾之流亚欤。
吾方外友,有浦云吴君者,为上清道士,得坐致雷雨,役使鬼神之法,不自以为功。已而去之北游燕赵诸郡,得景霄雷书於异人,而未尽通其说。闲居京华,幽坊静室,与学者数人居香火。清夜,玉蟾降其室,亲为校正其疏略,剖析其精微。内以自修,外以救世,粲然朗耀,莫逆於心。浦云告於玉蟾曰:天不爱道,地不爱宝。请以所定书藏诸名山,以俟来者,如何。玉蟾肯之。自江制湖海归,间以语予,求书其端。云:吾闻道可受而不可传。上古圣神之心法,寄诸图书而已。后世有得之者,则存诸其人矣,岂必图书为然哉。且吾闻善藏书者,宜以梓木为觚为方为版为册,以笔注漆而书之,最为可久。虽然,其所以久者文不在於斯也,托其迹可也。浦云曰:诺。命其徒书之如吾之说。浦云方致虚守静,修其得於玉蟾者。他日道成,当与蟾翁一笑於千载之外乎。
芸阁退吏虞集撰。
道法会元卷之一百八竟
道法会元卷之一百九
混沌玄书
太上心法序
善养道者,必先养心。善守法者,必当正己。善修身正己者,须当改念。行之本在心,法之本在己,修身之本在念。心坦则水火自定,阴阳自合。己正则符将自应,邪祟自远。身修心正,人心自归,尊卑自序。凡三者,乃一也。一贯而分三也。道无法无以立身,法无道无以正邪。欲行其道,必守其行。行不立,无以守法。法不立,无以立根。根者,道也。道者,修身之谓也。鬼神易知人之情状,人难知鬼神之情状。故守道者养心,养心者正己,正己者修身,修身者改行也。倘将不随,符不合,必三事有亏。既三事之先察而将符不孚,是太上之误人,非人之悖道也。
大抵符印咒诀为传世之文仪,乃太上之贵训。然至要捷不出於一窍。窍者,人身之枢机关楗也。天有窍则鼓舞万物,地有窍则河海归源,方圆随器。人身有窍,则动静神灵,总天地之玄关,合阴阳之至道,大以达造化不言之妙,细以察三才万象之根。五方五炁,三界万象万神,随感而应,皆自养心正己修身而得也。不养心,心必邪。不正己,己必侧。不修身,身必倾。心不养,道不坚。己不正,将不孚。身不修,行必败。三之一,一之三,在於德。仁慈公正,恕悯忠良,此道之行,德之仁者也。故太上内有轻重之问,外有轻重之答。后学详之。谨序。
妙用
天地大造化,总在一窍中。人能知此窍,万法总能通。
一窍通灵,万里可往。升天入地,驱神役鬼。
收为胎息用为窍,道法之中真要妙。
诸子缘深宿有因,得知怡然自痴笑。
一点朱符本是灵,窍中妙用体全真。
以道行道也,遂矣。后学之人,不能一心而用焉。盖天不言而默运,地不言而发生,道不言而包罗,法不言而随应。天以炁而降,地以炁而升,道以炁而生,法以炁而化。天之将,地之神,道之符,法之印,入道从法,先明天地之源,次究神炁之用。天之默运,则雷雨春夏生煞存焉;地之发生,则果核根苗随微而长;道之包罗,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无所不包;法之随应,以正为念,以神炁为主也。天将守律,地神卫身,元辰用事,可以驱邪,可以达帝。初不枝蔓,惟正一字,无所不达。当以道为门,法为户。无生诸障,毋为邪役。真人审此,以为戒行云。
法将
灵光一点为符,千咒何如一点火浮,烜赫相随,岂在区区朱墨。四正法中,非要於符,非泥於纸。以我之正炁,合将之灵炁。法之系在乎斗,斗所统参於罡。罡者,乃四正之炁,中正之谓也。是炁乃斗之煞。天之斗随日月而转,罡亦如之。然我之斗,我之罡,在於何也哉。须明我之斗,我之罡,我之炁,三合用之,无所不验,无不通也。
一窍道九窍皆通 法行先天大道将用自已元神 一法通万法皆通一神通万神皆通 轰天雷电霹雳摄
连环运用理相生,万法无过是五行。
会得个中颠倒意,青天白日震雷轰。
我炁阴阳之炁,出则轰天震地,怒则山岳崩摧,煞则邪精粉碎。凝寂之中,其妙可见。默运之功,坐可知。上下神契,心明朗如秋月。法中至玄,其孰能知。将本居天,非己合之,何由应也。但居二斗之中,定光之内,为吾耳。以神炁相贯而合。合符为将,则万病俱消,万魔屏伏。故德者,道之符。诚者,法之本。道无德不足以言道,法非诚不足以言法。守道若正,正法化行。循法无私,将必听从。法者正己,道者守己。又如一事不亏,一心不易,虽王公大人亦可坐伏,此道之谓也。今传法时,师徒有法而不知法本,皆非行法者矣。
先天妙道
先天一 洪蒙未判体真寂,一气才分属有为 后天一 默运身中精神,玄窍灵光一点明 静则是道动则是法
虚无自然隐真合道秘章
道之有三:一者炼形,二者炼炁,三者炼神。虽分其三,不可弃一。三者要全,是炼形炁神。此乃道之机也。
全形者全在内炼。炼者,象四时之机,备五行之妙,对坎离匹配之用,藏龙虎交合之功。二炁常满,一炁混成,内炁不出,外炁不入。以元阳自暖於离宫,太阳自降於玄谷,三田炁满,出牝入玄,上不皎,下不昧,然后炼炁合神。全炁者,全神炁也。此冲和之炁,涯涯浩浩而流通,绵绵寂寂,扬扬续续,而入脐中。炁归脐则为息,神入息则为胎。胎息相全,混而为一,名曰太乙含真。然后炼神合炁。全神者有四,心、意、精、神之谓。虽言四,而皆同一。今人论其心,不论其意,言其性,不识其命。形乃藏神之宅也。若乃摄炁归根,自然精神内守,见超凡入。圣之根也。
炼形诀:真心内守,定息凝寂,绵绵若存,炁入丹田。五行攒聚於金鼎,阴阳会合於坎离。脐中动息,绵绵续续,往来自然。真玄自发,灵泉自降,丹田温温。此乃炼形之妙也。
炼炁者,阴阳之至精也。天之阳魂,地之阴魄,炼成炁,能生神。神为太乙之象,通变百脉之内,散在一身之中,乃强形壮骨。炁住则生神。真心端坐,迭足忘情,胎息绵绵,如龟喘息,真阳自降於离宫,离宫自伏真火,其冷邪阴汗自散也。如此五度,乃合周天三百六十五之数,阳光遍体,其炁自住,子母自守,负阴抱阳。此炼炁之本也。
炼神者,在目能视,在耳能听,在鼻闻香,在舌知味,在心变化,在意恍惚。其神长游。若纳其神,六根自静。端身正坐,默默然,少时,其神自定,内境不出,外境不入,心无二意,念无所着,听无所闻。合眼闭目,其炁在心。炁归脐中,胎息自盈。舌拄上腭,灵泉自涌。两手抱脐,丹火温温。意游长空,神光自照,六根安定,物我两忘。昏昏默默,神不顾其体,体不顾其神。良久,神迁於太虚之中,见一境物,其光如橘,非外非内,守真勿失。如目之光,如镜之影,心无二意。乃操之存之,恍惚自然真光发达,大若车轮,光润之间,形神踊跃,如月照空。神归体则真,神出体则灵。若守千日之功,形离飞升,万日之内,入圣合真。不枢不机,其理自真也。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炁穴,内有坎离精。
玄牝之间,非凡间物。未有此身,先有此窍。不在上,不在下,中间所有,先天之一窍也。生身之初,乾父之精,坤母之血,共合成。乃神炁之穴也。
团团一枚裹住脐,一寸三分莲蒂桃子样。其中有二窍如发,左火右水。凡下手工夫,每一日夜十五七次十数次。不拘何时,端坐,交足左上右下,暝目定息。以齿击七十二天鼓声,则真火自发。却即舌拄上腭,则灵泉自涌,却灌五七通吞下。其中行住坐卧,皆可用工。半月或一月后,以指於脐两傍如胗脉样按之,觉得如脉跳样,则是有胎息矣。久之交媾,或一物如粟米大,至半年一年长如黍米大。如此,则听其自然矣。至此,则宿病自除,百病不生,驱役风云雷雨电,无不应矣。
每日十数次,一炁默念二十字咒七遍,以鼻缓缓吸起本身坎宫炁,升离宫交合。舌拄上腭,片时。然后觉水火自舌端流下脐混合,无量造化。
夫先天炁者,乃天地自然之炁,非所谓心肝脾肺肾嘘呵呼呬吹之炁。此炁乃先天之炁,父母未兆形已前之炁。是故法本先天大道是也。无形无名,不着万物。至微也,莫测其玄。玉蟾云:不在心兮不在肾。今之两肾中间一点明,非也。此炁黄庭真土,接泥丸戊己相会之。炁归脐中,大肠之左,小肠之右。,无形无名,不可拟伦。乃天地自然之正炁,乃天将出入伏藏之所也。其色如黄金,脐中一寸三分是焉。此炁与后天两肾脉络贯串于泥丸。此炁乃万法之祖也,天地之根本。故修真之士,以此养真固炁。行法不明此炁,何足有天将之法。修真不明此,何以为根本之所养。天地人物一同有此炁,故能通灵。此炁至玄至秘,岂小补哉。得之者当以为万金之宝,轻泄者受天谴责。此炁即黄庭也,乃祖炁土也。中央戊己,其炁黄,此名先天无上一炁,出混沌之初。无形无象,其法脐内一寸三分之内是也。《度人经》云: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去地五丈,隐天真无鞅数众者,是也。此是天将伏藏之所,非中界鬼神所居之地。此炁乃父母未兆形之前有之矣。黄庭者,正在大肠之左,小肠之右,正在中间,空闲一穴,其炁如玉,上冲顶门泥丸宫。至玄至秘,不可轻泄。轻泄则祸及九祖,殃及己身。度师轻授,则受谴非轻。万金不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