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群仙录

  《丹台新录》:尹澄有道衍,始皇累诏不起。澄厌喧哗,意以山林为乐,改名尹林子,远遁林谷。时见常鹿有一伤足者踬顿不前,澄悯其苦,用药封其足。复遇大雨,食尽,困於林薮,时韦鹿奄至,饥则吮乳,寒则外怀,相随累月。遇神人授秘诀,乃能生骸护病。年三百四十岁,白日上升。而《真诰》名尹林子者,汉末入茅山,令以为真人矣。
  志真挚虎,子英捕鱼。
  《高道传》:吕志真,广成先生弟子,居石室十余年,善以药石救人。入林谷则虎豹随之,问其道则默无所对。出商山道中,忽失色不前,人皆讶之,且曰:前有剽掠者来。果见兵刀至,志真谓贼曰:此行皆吾弟子,无得干之。其徒敛衽避路,不复敢前。又至一谷口曰:此有害人之物。同行欲见之,遂入林中,以绳繁二虎而出。由是知志真深得广成之道焉。
  《列仙传》:子英者,舒乡人也,善入水捕鱼,得赤鲤鱼,爱其色,持归着池中,数以米谷食之。一年长一丈余,遂生角,有翅翼。子英怖而谢之,鱼曰:我来迎汝尔,可上我背,与汝俱去。须突暴雨,子英乃上其背,腾空而去。
  子先二狗,沉建一驴。
  《列仙传》:子先姓呼,汉时人,卜师,寿百余岁。好饮酒,有一妪待之甚厚,未尝问及酒资。一日忽呼妪曰:急装,当与共行。是夜有神人持二茅狗来,子先与妪共乘之入华阴山,大呼云:子先酒家母在此。
  《仙传拾遗》:沉建有延年却死之衍,一日远行,寄驴一头并犬羊於主人之家,各付药一粒而去,主人曰:此客可怪,寄下十五口,并无一文,当若之何。建出三年乃还,奴婢驴羊如故。建轻举矣,或去或还,如此三、百余年,人皆不晓,后不知所在。
  韩众苣胜,廷瑞莒蒲。
  《总仙记》:乐子长,齐人,少好道,入霍林山,遇韩众授以苣胜赤杯散服之,年可八十岁,色如少女。后升仙,补为修门郎。
  《郡阁雅谈》:沈道士名廷瑞,故吏部彬之子,居玉笋山,每遇深山古洞,终日忘返。一日辞道倡,坐集仙亭上,念人生几何赋毕,乃卒。葬后越二年,有阁皂山曾昭莹於山门数里相遇,其合皂、玉筒相去一百六十里,曾问所往,云暂到庐山寻知己,且留诗一首为别云:南北东西路,人生会不无。早曾依·合皂,又却上元都。云片随天阔,泉声落石孤。何期早相遇,药共煮莒蒲。曾归玉笋话及,方知师尸解矣。
  俱凤阗茸,持满侏儒。
  《北梦琐言》:后唐同光中,有狂生桑俱凤,闯茸垢腻,不近人情,神异不一。至渚官谒南平王,一足草履,一足麻鞋,号为野人。
  《河东记》:唐汝阳王迁能剧饮,衍士叶法能过之,王强以酒,不可,曰:某有生徒,酒量可与王敌,明日使谒王。诘旦有投刺者,日道士常持满。王遽引入,形状侏儒,然神气彩莹,音韵铿然。既坐,善谈胚辉。王命饮,道士听然,王以醇酒写大斛中,沃以巨鱿。王既醺然,而道士风韵高爽。良久忽谓王曰:某止此一杯醉矣。王强之,道士曰:王不知量有限乎,何铃强之。复劝一杯,忽然倒地。视之乃一大酒槛耳,受五斗焉。
  瑶池白橘,沧州碧枣。
  《神仙传》:周穆王会西王母於瑶池,食素蓬、黑枣、碧藕、白橘。
  《桂阳杂编》:隋处士元藏几为海使判官,遇风船坏,破木载至洲,岛人曰:此乃沧洲,去国千万里。花木常如二三月,人多不死,产分蒂瓜,长二尺,碧枣、丹粒皆大如梨,池中有四足金鱼、金莲花,妇人探为首饰,日不载金莲花,不得到仙家。藏几思中国,洲人制凌风舫送之,激水如箭,旬日达东莱。问其国,乃唐也,自大业至贞元,二百年矣。
  右英五芝,凤纲百草。
  《真诰》:右英夫人吟曰:有心许斧子,言当探五芝。芝草铃不得,汝亦不能来。
  《广记》:凤纲者,汉阳人。尝探百草花,以水渍泥封之,自正月始,尽九月末,止埋之百日,绞煎丸之,卒死者以此药内口中,皆立生也。纲服药数岁,不老,后入地肺山。
  公成偃逸,宋来洒扫。
  《真诰》:赵公成昔息脚疾,不能步履,心常默拜太上。三十年精专不替,感太上赐药一剂,服之即愈。后得道,今在鹤呜山。行道之时,未尝少忘,此所谓内研太元,偃逸神府者也。
  又,宋来子,楚庄公时为市长,常洒扫於市,见一乞食黄歌於市云:天庭发双华,山源障阴邪,清晨按天马,来诣太真家。歌此乞食於市,人无有识者,独来子知之,遂以师礼事之。积三十年,授来子以中仙之道,今在中岳。方知乞食黄乃西岳真人冯延寿也。注云:手为天马,鼻为山源。
  宫嵩长生,郭延不老。
  《抱朴子》:官嵩有文才,年数百岁,色如童子,遇仙人干吉,得其书,多论阴阳否泰之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治国者用之以致太平,治身者用之以保长生,此其道也。
  《神仙传》:东郭延者,山阳人,服灵飞散。夜书在冥室中,身皆生光。又能远望,见平地数十里上小物,知其采色。天下当死者,识与不识皆逆知之,如其言。在乡里四五百岁不老,一旦有数十人乘虎豹来迎,比邻尽见之。辞别而去,入昆仑山中。蔡女绣凤,志和雕鸾。
  《广记》:蔡女仙,襄阳人也。.幼而慧巧,善刺绣,邻里称之。一日绣双凤方成,五彩霞焕,忽一老人诣门请观,为安眼。眼成,双凤翔举,而老史同女子各乘凤去,即降襄阳山南之林。后因号襄阳山为凤林山,置凤林关,乃劲其宅为凤林静真观,立女冠像。
  又,韩志和,外国人,入中国为卫士,雕木为鸾鹤乌鹊之形,置机梡于腹中,发之则翔空百步之外。又能作龙御状,履之则牙爪皆动,夭矫如飞。宪宗悦之,甚厚赐。而志和悉散与人,后遁去,不知所之。
  乐巴破庙,谷青发棺。
  《广记》:乐巴时为成都功曹,而太守问曰:功曹有道,可试之乎。曰:唯。即时入壁,冉冉如云气之状,已失巴所在。后除郎官,迁豫章太守。其山有庙甚灵,能使江船分风使帆,巴至,失神所在,巴曰:庙鬼诈矣。遂破其庙。鬼走,化为书生,往齐国,而太守以女妻之。巴往齐国见太守,遂书符长啸,令书生出相见,叱之,化为狸,即斩杀之。
  《列仙传》:谷青,成帝时侍郎也。因病死而尸不玲,入殡不钉,至二年,见青冠情坐於县门上。家人迎之,不下。发棺无尸。后入太白山,人为之立祠,而青时复往来於祠中。
  梁伯求卫,孝惠祠韩。
  《神仙传》:孝帝遣使者梁伯至山中求卫叔卿,不见,但见其子度世。与之俱入太华山寻访,度世望见父与数人博戏於石上,坐白玉状。度世问博者为谁,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王子晋也。曰:我有仙方,在所居柱下。度世归掘之,得,玉函,封以飞仙之印,乃五色云母也。度世服之仙去。
  《拾遗记》:汉孝惠帝时有道士韩稚,解绝国人,言有泥离国来朝,人长四尺,两角如玺,牙出於唇,处於深穴,其寿不可测。帝使稚问之经见几代,答云:五代事相承,迭生迭死,如飞尘细雨,存没不可论。又记女娲及轩黄以来事,了如在目。稚以闻於帝,帝叹曰:悠哉杳昧,非通神达理,难可语乎斯远矣。稚於斯退,莫知所之。帝使诸方士立仙馆於长安北,名曰:祠韩。
  若山脱屐,任敦弃官。
  《广记》:唐若山,开元中出镇润州,日与僚友宾客三五人整棹浮江。将游金山寺,既及中流,江雾晦冥,咫尺不辨。若山独见老史棹鱼舟,直抵舫侧。若山入鱼舟中,超然而去。几案间得若山诀别之书,又得遗表一纸,其略云:臣运属休明,累叨荣爵,风悟升沉之理,深知止足之规,栖心玄关,早得真诀。黄金可作,信淮南之昔言,白日可延,察真经之妙用。既得之矣,余复何求。是用挥乎红尘,腾神碧落,扶桑在望,蓬岛非遥。遐瞻帝阙,不胜犬马恋轩之至。明皇省表,异之。
  《道学传》:任敦字子尚,永嘉初,天下扰攘,弃官南渡,遂抗志俗外,居於山林。忽有一人长丈许,敦问之,此人自称是阿那窟老君见使来问讯,敦问:老君常在何许。答曰:常在天上,复游世问。又怛经过而去,复有所止,答云:时往大治及仙图中。敦后逆知孙恩之祸,乃尸解於木沼山。
  稚川金阙,公远碧落。
  《本传》:玉皇诏葛真人曰;洪久传心要,善养胎真,演神方治病於生灵,迷先典广行於尘世,阴功济物,密行齐真,名系玉都,身归金阙,可宜於三月三日寅时升车上天者。
  《本传》:语罗真人云:公远能除水怪,救济生灵,诚祟驱邪,召龙致雨,有行药痉病之善,有施符遣疾之功,内修三一,外养四生,名着仙都,身归碧落,可宜於正月十五日午时驾赤龙车归天者。
  沈羲龙虎,公阳鸾鹤。
  《抱朴子》:沈羲,吴人也,学道於蜀,救人利物,德感上帝。一日出行涂中,忽见青龙、白虎车各一乘,从者十数人,皆朱衣,仗节满道,问曰:君见沈道士乎。羲曰:某是也。史曰:子有功於民,黄老君遣仙官来迎子为碧落侍郎。於是升天。
  《西山记》:锺离嘉字公阳,许直君之甥也,好处林峦。许君爱其有授道之质,遂付以秘诀,令密修之。.许君上升,告以冲升之日,紫云自天而下,青鸾白鹤翔舞於庭,仙童玉女下迎公阳白日上升。
  帛公素书,甘君仙药。
  《神仙传》:于君者因病癞数十年,百药不能愈,忽见市中卖药公,姓帛,因往问之,云:可救。以素书二巷授之,曰:不但愈病而已,当得长年。于君再拜受之。于君思得其意,内以治身修性,外以消灾救疾,无不愈者。道成仙去。
  《西山记》:甘真君字伯武,以孝行见推於乡里。仗剑随许真君除妖,其功居多。许君授以秘诀,而君潜匿形影,人莫之测。一日,天际忽闻天乐之声,须臾祥云彩霞晖映,而君升天。
  郑公昆台,子廉魏阁。
  《青琐》:进士牛益出都门,息柳阴之下,梦至高门大第,吏云:此韦玉官也。熟视乃故人吕臻,吕曰:五。掌此官。益见殿上有白玉牌,朱篆,蒙以绛纱,大字云:中州天仙籍。其次皆名氏数千,其中唯识数人吕及夷简、李迪、余靖而已。益问天仙之详,吕曰:自有次序真命,上非子可知。益曰:今世卿相率皆仙乎。曰:十中有七八。益曰:富公弼,国之元老,岂其仙也。曰:富公是昆台真人,寿九十三岁方还昆府。益曰:公今何职。曰:更三百年补地上主者。益曰:王者人是何官。曰:掌五岳四渎、名山大川者也。
  《括异志》:衡岳道士率子康,落魄嗜酒,性犷戾,易辱人以言,人亦少与之接,故以牛呼焉。居山之魏阁,礼部侍郎王公佑守潭州,立夏将命祀祝融,至衡岳,因访所谓魏阁者。及至,则子康方醉寝,王公与语,甚异之,遂载与还郡,日与之饮酒。问辞归山,复止魏阁者。一日忽谓人曰:我将远行,当一别王公。即日扁舟下潭来谒,且曰:将有所适。王公留与之饮,居二日,辞归。至日以书别衡山观主李公,盥浴服饰,焚香秉简而蜕去,闻者惊异,李为买棺厚葬之。殆半岁,有衡岳僧自京师至安上门外,子康来看京师云:即途时,蒙李观主厚有宝行。怀中出一书附僧为谢。李发封,乃真子康书也。人皆叹王公之默识。
  三洞群仙录卷之三竟
  三洞群仙录卷之四
  正一道士陈葆光撰集
  尊师何何,先生仆仆。
  《神仙传》:衡山有一道士,不示姓名,或问其姓,则日何,问其名,则日何,时人因呼为何尊师。或问:师无言,何以开悟后人。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谁能凿混沌之窍而达自然之理邪。遂杖草入山,而虎豹随之。司马先生曰:此可谓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后尸解,雷震,尸遂不见。
  《广记》:仆仆先生,不知何许人,自云姓仆,时人因号仆仆先生。寓光州黄土山,即三十余年,饵杏丹,饮食如常人,货药为业,人皆不识之。时王弁遇之,而授弁以杏丹之诀,先生即时升云天。太守李休光闻之,以为不祥。先生复降休光之府,休光曰:若仙当往去,而复来,妖也。先生曰:麻姑、茅君皆问道於我,子以为妖,何也。休光叱左右执之,即时龙虎君见於前,而先生上升,烟云四合,雷电震动,观者奔走,休光谢罪。明皇诏立官观,至今存焉。
  侯观三松,苏庵两竹。
  高道传:道士侯楷字法光,京兆人也。魏正始中为道士,授天文秘诀,晨夕之奉,久而愈勤。卜居於寒谷,行三奔衍,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其居有清泉环流,三松偃覆,酒然幽寂,是为柄真之所,遂号三松观。
  《梆江集》:苏真君耽母年百余岁,无疾奄然而逝,乡人为立封木以礼敛葬。是日,郡东北隅牛脾山上有紫云覆木,弥漫不散,又若有白马一疋击於林问,遂闻山岭上有号哭之声,皆云苏君归持母服。乡人竟往即之,其草庵前哭泣之所,基址平坦,有竹两株,无风自摇,扫其地,终年常净。三年之后,无复哭声,白马亦不复见矣。
  胡仿励金,雍伯种玉。
  《神仙传》:唐陈休复号七子,贞元中来居褒城,耕农探樵,与常无异。多变化之衍,好事少年五七人求学其衍,勤动不已,语未终,忽暴卒,须突真败。众皆惊走,莫敢回视,自此少年不敢干之。昌明胡仿常师事之,将赴任,留钱五千为休复市酒,笑而不取,曰:吾金玉甚多,恨不能用尔。以锄授仿,使之斯地,不二三寸,金玉钱货随断而出曰:人问之物固若是,但世人赋分有定,不合多取,若用之,岂有限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