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与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悦心。其气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问,六合之内,不离於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於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一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一曰少角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一日右角。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括枯然。火形之人,比於上征,似於赤帝。
其为人赤色,广蚓,脱#1面小头,好肩背髅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征之人,比於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一曰质之人,一日大征。少征之人,比於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恼恰然。右征之人,比於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一日熊熊然。质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一日质征。
土形之人,比於上宫,似於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经,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宫之人,比於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於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一曰众之人。少宫之人,比於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於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一日众之人,一日阳明之上。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钦商之人,比於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大#2商之人,比於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小#3商之人,比於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於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4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尸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给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小#5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比於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一日加之人。极之为人,比於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曰: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瘫;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於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腔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经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毛少,外踝皮薄而歃;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阴#6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有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於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庾之乃行。故曰:气有余於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音释】釱音第。慆他刀切。鲛音交。腑音杭。□只玉切。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十八竟
#1脱:《甲乙经》卷一第十六作『兑』。
#2大:原作『右』,据赵府居敬堂本改。
#3小:赵府居敬堂本作『少』。
#4廉:《甲乙经》卷一第十六作『广』。
#5小:赵府居敬堂本作『少』。
#6阴:疑当作『阳』。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十九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少征与大 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足少阳下。大征与少征,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栓羽与众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宫与大宫,调右足阳明下。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鈇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鈇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
上征与右征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阳;藏心,色赤,味苦,时夏#1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截,果栗,足少阴,藏肾,色黑,味咸,时冬。上宫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鹦,果桃,手太阴,藏肺,色白,味辛,时秋。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藏肝,色青,味酸,时春。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官同,左足少阳上。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
右征、少征、质征、上征、判征。右角、鈇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鈇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众羽、栓羽、上羽、大羽、少羽。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於胞中,上循背#3 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4上行,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於气,不足於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黄帝曰:士人有伤於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写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於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黄帝问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恕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於阴,或起於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於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於下;风雨袭虚,则病起於上,是谓三部。至於其淫泱,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於虚邪也,因於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肤,皮肤缓则胜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探,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於络豚,在络之时,痛於肌肉,其痛之时息#5,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於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於惊,在J 输之时,六经不通,四支财支节哺,胶脊乃强。留而不去,传会於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於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向腹胀,多寒则肠呜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搪出麋。留而不去,传舍於肠胃之外、募原之问,留着於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於伏冲之脉,或着於膂筋,或着於肠胃之募原,上连於缓筋,邪气淫泱,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问,水揍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膜瞋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於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於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於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於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於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於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於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於输之脉者,闭塞不通,律掖不下,孔窍乾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悦,悦生经寒,经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於肠-胃,入於肠胃则瞋胀,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缢,血外缢则钮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缢於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内伤於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菔里#6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於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写则写,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音释】
泱亦。
行针第六十七
黄帝问於岐伯曰:余闻九针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以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缟缟高高#7,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日颇有阴,其阴阳之离#8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淳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9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上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