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热甚则精血桔涸,故皮肤润泽之气,皆散尽也。然阳气下坠,阴豚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睪垂纵缓,内作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一阳,谓少阳胆及三焦之豚也。胆气乘胃故善泄。三焦内病故少气,阳上需肺故善咳,何故?心火内应而然。
  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4。
  膈气乘心,心热故阳气内掣。三焦内结,中热故隔塞不便。掣,尺制切,曳也。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日风厥。
  一阴,谓厥阴心主及肝之脉也。心主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经云心病膺背肩胛#5间痛。又在气为噫,故背痛,善噫。心气不足,则肾气乘之,肝主惊骇,故惊骇善欠。夫肝气为风,肾气陵逆,既风又厌,故名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谓少阴心肾之豚也。肾胆同逆,三焦不行,气控於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也。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三阴不足,则发偏枯#6;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
  鼓一阳日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日石,阴阳相过日溜。
  言何以知阴阳之病豚邪,一阳鼓动,豚见钧也。何以然?一阳谓三焦,心咏之府。然一阳鼓动者,则钧豚当之,钧豚则心豚也,此言正见者也。一阴,厥阴,肝木气也。毛肺,金豚也。金来鼓木,其豚则毛,金气内乘,木阳尚胜,急而内见,豚则为弦也。若阳气至而急,脉名曰弦,属肝。阳气至而或如断绝,豚名曰石,属肾。阴阳之气相过,无能胜负#7,则脉如水溜也。
  阴争於内,阳扰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专肺,使人喘呜。
  若金鼓不已,阳气大胜,两气相持,内争外扰,则流汗不止,手足反寒,甚则阳气内翻,流汗不藏,则热攻於肺,故起则需肺#8,使人喘呜也。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阴,谓五神藏也,言五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真和气者,以各得自从其和#9性而安静尔。苟乖所适,则为他气所乘,百端之病,由斯而起,奉生之道,可不慎哉。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刚,谓阳也,言阳气内蒸,外为流汗,灼而不已,则阳胜又阳,故盛不久存,而阳气自散,阳已破败,阴不独存,故阳气破散,阴气亦消亡,此乃争胜招败也。
  潭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血淳者,阳常胜,视人之血淳者,宜馑和其气#10常使流通,若不能深思寡欲,使气序乖衰,阳为重阳,藏府,则死且可待,生其能久乎。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
  火乘金也。
  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木乘火也。○新校正云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详上下文义,作死者非。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
  母来亲子,故曰生阳,匪惟以木生火,亦自阳气主生尔。
  心之肺谓之死阴,
  阴主刑杀,火复乘金,金得火亡,故云死。
  肺之肾谓之重阴,
  亦母子也,以俱为阴气,故曰重阴。
  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土气辟并,水乃可升云辟阴。
  结阳者,肿四支;
  以四支为诸阳之本故。
  结阴者,便血一升,
  阴主血故。
  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二盛谓之再结,三盛谓之三结。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所谓失法。
  二阳结谓之消;
  二阳结,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藏热,则喜消水谷。○新校正云:详此则少二阴结。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阳结,谓小肠膀胱热结也。小肠结热,则血豚燥,膀胱热,则津液涸,故膈塞而不便写。
  三阴结谓之水;
  三阴结,谓脾肺之豚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豚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痹,音闭。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於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任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任,去声。
  阴阳虚肠辟死;
  辟,阴也。然胃气不留,肠开勿禁,阴中不库,是真气竭绝,故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辟作避#12。
  阳加於阴谓之汗;
  阳在下,阴在上,阳气上搏,阴能同之,则蒸而为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豚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脾肺成数之余也。搏,谓伏鼓,异於常侯也。阴气盛极,故夜半死。
  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
  心肾之成数也,阴气未极,故死在夕时。
  一阴俱搏,十日平日一死。
  肝心生成之数也。
  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
  阳气速急故。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兼阴气也。隐曲,谓便写也。
  二#13阳俱搏,其气滥#14,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肠胃之王#15数也。○新校正云:详此阙一阳搏。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七竟
  #1去:原作『云』,据顾本改。
  #2贯:顾本作门肺』。
  #3胃:原作r传』,据顾本改。
  #4膈:顾本作『隔』。下注文仿此。
  #5胛:原作『脾』,据顾本改。
  #6三阴不足,则发偏枯:原作『三阴三阳发病不偏枯』,据顾本改。
  #7负:原作『肾』,据顾本改。
  #8肺:原作『脉』,据顾本改。
  #9和:原作『利』,据顾本改。
  #10气:原作『义』,据顾本改。
  #11击:原作〔系』,据顾本改。
  #12避:顾本作『僻』。
  #13二:原作一三』,据顾本改。
  #14气滥:顾本作『病温』。
  #15王:原作『生』,据顾本改。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八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灵兰秘典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藏,藏也,言腹中之所藏者,非复有十二形神之藏也。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任治於物,故为君主之官;清静柄灵,故日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位高非君,故官为相传;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勇而能断,故日将军;港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刚正果次,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次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问,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脉#1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脍,徒直切。
  脾胃者,仓凛之官,五味出焉。
  包容五谷,是为仓库之官;营养四傍,故云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传道,谓传不洁之道。变化,谓变化物之形,故云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仗巧出焉。
  强於作用,故日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仗巧。在女则当其仗巧,在男则正日作强。
  三焦者,庾渍之官,水道出焉。
  引导阴阳,开通闭塞,故官司次渎,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位当孤府,故谓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没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板隐不通。故日气化则能出矣。《灵枢经》
  曰:肾上连肺,故将两藏,膀胱是孤府。则此之谓也。瘦,所鸠切,小便也。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失则灾害至,故不得相失。○新校正云:详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藏,共一官故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谓君主,心之官也。夫主贤明,则刑赏一;刑赏一,则吏奉法;史奉法,则民不获罪於枉滥矣,故主明#2则天下安也。夫心内明,则铨善恶;铨善恶,则察安危;察安危,则身不夭伤於非道矣。故以此养生则寿,段世不至於危殆矣。然施之於养生,投世不殆,施之於君主,天下获安,以其为天下主,则国祚昌盛矣。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3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使道,谓神气行使之道也。夫心不明,则邪正一,邪正一,则损益不分,损益不分,财动之凶咎,陷身於赢瘠矣,故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也。夫主不明,则委於左右,委於左右,则权势妄行,权势妄行,则吏不得奉法,史不得奉法,则人民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人惟邦本,本固邦宁,本不获安,国将何有,宗庙之立,安有不至於倾危乎,故日戒之戒之者,言深慎也。瘠,音藉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孰,谁也。言至道之用也,小之则微妙,而细无不入,大之则广远,而变化无穷,然其渊源,谁所知察。
  窘乎哉,消者瞿瞿,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肖者濯濯。瞿,音劬。
  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窘,要也。霍瞿,动动也。人身之要讧必者,道也,然以消息异同,求诸物理,而歌以此知变化之原本者,虽瞿瞿、邸〝勤勤,以求明悟,然其要妙,谁得知乎,既未得知,转成深远,闵闵玄妙,复不知谁者为善知其要妙哉。玄妙深远,固不以理求而可得,近取诸身,则十二官粗可探寻,而为治身之道尔。闵闵,深远也。良,善也。○新校正云:详此四句,与《气交变大论》文重意同,彼消字作肖字。
  恍惚之数,生於毫厘,
  恍惚者,谓似有似无也。忽,亦数也。似无似有,而毫厘之数生其中。《老子》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此之谓也。《算书》曰:似有似无为忽。
  毫厘之数,起於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毫厘虽小,积而不已,命数乘之,则起至於尺度斗量之绳准。千之万之,亦可增益,而至载之大数。推引其大,则应通人形之制度也。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深敬故也。韩康伯曰:洗心日齐,防息日戒。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秘之至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八竟#1脉:顾本作『敖』
  #2明:原作『盟』,据顾本改。
  #3使:原作一便』,据顾本改。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九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六节藏象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
  新校正云:详下文云:地以九九制会。
  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六六之节,谓六竟於六甲之日,以成一岁之节限。九九制会,谓九周於九野之数,以制人形之会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节,以应天之六六之节久矣。若复以九九为纪法,则两岁大半,乃曰一周,不知其法真原安谓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云,两岁大半,乃日一周。按九九制会,当云两岁四分岁之一,乃日一周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六六之节,天之度也;九九制会,气#1之数也。所谓气数者,生成之气也。周天之分,几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节气均之,则气有三百六十日而终兼之,小月日又不足其数矣,是以六十四气而常置闰焉。何者?.以其积差分故也。天地之生育,本陆於阴阳,人神之运为,始终於九气,然九之为用,岂不大哉。《律书》曰:黄钟之律管长九寸,冬至之日,气应灰飞。由此则万物之生成,因於九气矣。古之九寸,即今之七寸三分,大小不同,以其先柜黍之制,而有异也。○新校正云:按别本三分一作二分。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制,谓准度。纪,谓纲纪。准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迟速也。纪化生之为用也,所以彰气至而斯应也。气应无差,则生成之理不替,迟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故日异长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长,无失时宜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日行迟,故昼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犹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故昼夜行天之十三度余,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言有奇者,谓十三度外,复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礼义》及汉《律历志》云:二十八宿及诸星,皆从东而循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从西而循天东行。今太史说云:并循天而东行,从东而西转也。诸历家说,月一日至四日,月行最疾,日夜行十四度余。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夜行十三度余。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迟,日夜行十二度余。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余。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余。今太史说月行之率,不如此矣。月行有十五日前疾,有十五日后迟者,有十五日前迟,有十五日后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迟疾,迟速之度,固无常准矣。虽尔,终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十一度,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三百八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至三十日,日复迁,计率至十三分日之八,月方及#2日矣,此大尽之月也。大率其计率至十三分日之半者,亦大尽法也。其计率至十三分日之五之六而及日者,小尽之月也。故云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也。正言之者,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岁法,以奇不成日,故举六#3以言之,若通以六小为法,则岁止有三百五十四日,岁少十一日余矣。取月所少之辰,加岁外余之日,故从闰后三十二日而盈闰焉。《尚书》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其义也。积余盈闺者,尽#4以月之大小,不尽天度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