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疢,犹老也,亦瘦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夫疟疾者皆生於风,其以日作以时发何也?与此文异。《太素》同今文。杨上善云:瘠,有云二日一发为瘠疟,此经但夏伤於暑至秋为病,或为疳疟,或但云疟,不叉以日发问日以定瘤也,但应四时,其形有异,以为瘠尔已。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
栗,谓战栗。鼓,谓振动。
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玲饮。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气者下行极而上,阴气者上行极而下,故日阴阳上下交争也。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由此寒去热生,则虚实更作,阴阳之气相移易也。
阳并於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阳并於阴,言阳气入於阴分也。阳明,胃脉也。胃之脉合交承浆,却分行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故气不足,则恶寒战栗而颐颌振动也。
巨肠虚则腰背头项痛;
巨阳者,膀胱脉。其咏从头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气不足,则腰背头项痛也。膊,音博。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於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玲饮也。
热伤气,故内外皆热,则喘而渴。
此皆得之夏伤於暑,热气盛,藏於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肠胃之外,荣气所主,故云荣气所舍也。合,犹居也。
此令人汗空疏,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经》、《太素》同。
胜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於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於阳,夜行於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 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作,发作也。
帝曰:其问日而作者何也?
间日,谓隔日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於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问日而作也。
不与卫气相逢会,故隔日而发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晏,犹日暮也。
岐伯曰:邪气客於风府,循膂而下,
风府,穴名,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二寸,大筋内宛宛中也。膂,谓脊两傍。
卫气一日一夜大会於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风府则胜理开,胜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节,谓脊骨之节,然邪气远则逢会迟,故发暮也。
其出於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骸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内,注於伏膂之脉,
项已下至尾骯几二十四节,故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骯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内,注於伏膂之脉也。伏膂之脉者,谓膂筋之问,肾脉之伏行者也。肾之脉,循股内后康,贯脊属肾;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以其贯脊,又不正应行穴,但循膂伏行,故谓之伏膂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经》、《太素》并同。伏膂之脉,《甲乙经》作太冲之脉,巢元方作伏冲。
其气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以肾脉贯脊属肾,上入肺中。肺者,缺盆为之道。其气之行速,故其气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
其问日发者,由邪气内薄於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问日乃作也。
募原,谓鬲募之原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举痛论》亦作膜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於风府,胜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自此邪气客於头项至下则病作故八十八字并无。
此邪气客於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於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於背者,气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故下篇各以居邪之所而刺之。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胜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卫邪相合,病则发焉,不爻悉当风府而发作也一○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巢元方则其府也作其病作。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风疟皆有盛衰,故云相似同类。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次以内传。
故卫气应乃作。
留,谓留止。随,谓随从。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於大暑,其汗大出,胜理开发,因遇夏气赓沧之水寒,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水寒作小寒迫之。
藏於胜理皮肤之中,秋伤於风,则病成矣。
暑为阳气,中风者阳气受#7之,故秋伤於风,则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於寒而后伤於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露形触冒,则风寒伤之。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於风而后伤於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以其先热,故谓之温。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日瘴疟。
瘴,热也,极热为之也。瘴,徒干切。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 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言何暇不早使其盛极而自止乎?
岐伯曰:经言无刺缟缟之热,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热作气。缟,火妖切。
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洒洒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缟缟,盛热也。浑浑,言无端绪也。洒洒,言汗大出也。洒,音鹿。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於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於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阴盛则胃寒,故先寒战栗,阳盛则胃热,故先热欲饮也。
夫疟气者,并於阳则阳胜,并於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复,谓复旧也。言其气发至极,还复如旧。
至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疟者,风寒之暴气,不常,病极则复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疟,风寒气也,不常,病极则复至。至字连上句,与王氏之意异。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以其盛炽,故不可当也。
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
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勿敢铃毁。
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方,正也。正盛写之,或伤真气,故铃毁。病,气衰已,补其经气,则邪气弥退,正气安平,故铃大昌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所写铃中,所补爻当,故真气得安,邪气乃亡也。
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真气寝息,邪气大行,真不胜邪,是为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言牢缚四支,令气各在其处,则邪所居处铃自见之,既见之则刺出其血尔。往,犹去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真往作其往,《太素》作直往。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
阴静阳躁,故脉亦随之。
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相薄至极,物极则反,故极则阴阳俱衰。
帝曰:时有问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问日者,邪气与卫气客於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气不相会,故数日不能发也。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阳胜阴甚则渴,阳胜阴不甚则不渴也。胜,谓强盛於彼之气也。
帝曰:论言夏伤於暑,秋必病疟,
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并《阴阳应象大论》二论俱云:夏伤於暑,秋叉疢疟。
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言不叉皆然。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
秋气清凉,阳气下降,热藏肌肉,故寒甚也。
以冬病者寒不甚,
冬气严冽,阳气伏藏,不与寒争,故寒不甚。
以春病者恶风,
春气温和,阳气外泄,内胜开发,故恶於风。
以夏病者多汗。
夏气暑热,津液充盈,外泄皮肤,故多汗也。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於何藏?
安,何也。舍,居止也。藏,谓五神藏也。
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於风寒,气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胜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於肾,其气先从内出之於外也。
肾主於冬,冬主骨髓,脑为髓海,上下相应,厥热上需,故脑髓销烁,销烁则热气外薄,故肌肉喊削,而病藏於肾也。
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阴虚#8谓肾藏气虚,阳盛谓膀胱太阳气盛。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日温疟。
衰,谓病衰退也。复反入,谓入肾阴脉中。
帝曰:瘴疟何如?岐伯曰:瘴疟者,肺素有热气盛於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胜理开,风寒舍於皮肤之内、分肉之问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於阴,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阴。巢元方作不及之阴。
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问,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日瘴疟。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二竟
#1迎:顾本作『逆』。
#2於:原作『放』,据顾本改。
#3俟:顾本作『候』。
#4者:原作『也』,据顾本改。
#5胜:顾本作『盛』。
#6府:原作『汗』,据顾本改。
#7受:原作『久』,据顾本改。
#8虚:原作『气』,据顾本改。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三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疟篇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
足太阳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肿,过脾枢。故令腰痛头重,寒从背起。○新校正云:按《三部九侯论》注贯肿作贯臀,《刺腰痛》注亦作贯臀,《厥论》注作贯肿,《甲乙经》作贯肿。
先寒后热,缟搞暍暍然,
缟缟,甚热状。暍暍,亦热盛也。太阳不足,故先寒,寒极则生热,故后热也。暍,音谒。
热止汗出,难已,
热生是为气虚,热止则为气复,气复而汗反出,此为邪气盛而真不胜,故难已。○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素》、巢元方并作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与此文异。
刺部中出血。
太阳之邮,是谓金门。金门在足外踝下,一名日关梁,阳维所别属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黄帝中诰图经》云:委中主之。则古法以委中为邮中也。委中在胭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详刺邮中《甲乙经》作胭中。今王氏两注之,当以胭中为正也。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传,
身体解传,次如下句:
寒不甚,热不甚,
阳气未盛,故令其然。
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
胆与肝合,肝虚则其#1邪薄其气,故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也。
热多汗出甚,
邪盛则热多,中风故汗出。
刺足少阳。
侠溪主之。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问本节前陷者中,少阳之荣,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
阳虚则外先寒,阳虚极则复盛,故寒甚久乃热也。热去汗已,阴又内强,阳不胜阴,故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也。
刺足阳明驸上。
冲阳穴也。在足附上同身寸之五寸骨问动脉,上去陷谷同身寸之三寸,阳明之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驸,音付。
足太阴#2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
心气流於肺则喜,令脾藏受病,心母救之,火气下入於脾,不上行於肺。又太阴脉支别者,复从胃上鬲注心中。故令人不乐好大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