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皆难治,
  风热当脉躁而反静,泄而脱血当脉虚而反实,邪气在内当脉实而反虚,病气在外当脉虚滑而反坚涩,故皆难治也。
  命曰反四时也。
  皆反四时之气,乃如是矣。○新校正云:详命日反四时也此六字,应古错简,当去。自前未有藏形春夏至此五十三字,与后《玉机真藏论》文相重。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不弦不石,皆谓不微似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
  气盛故能尔。○新校正云:按《沦鹊阴阳脉法》云: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於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吕广云: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大盛,故其脉洪大而长也。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
  以气有畅未畅者也。○新校正云:按《扁鹊阴阳脉法》云: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摇动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吕广云: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故其脉来进退无常。
  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谷气满盛故也。○新校正云:详无三阴脉,应古文阙也。按《难经》云: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繁细而微;厥阴之至,况短以敦。吕广云: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放其脉来浮大而短。《扁鹊阴阳脉法》云: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6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於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也。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牙,日心平,
  言脉满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吁,珠之类也。
  夏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则累累而微似连珠也。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日心病。
  曲,谓中手而偃曲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日肾病。与《素问》异。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日心死。
  居,不动也。操,执持也。钧,谓革带之钧。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日肺平,
  浮薄而虚者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厌厌聂聂,如循检荚,日春平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日秋平咏。与《素问#7》之说不同。张仲景云:秋脉霭霭如车盖者,名日阳结,春脉聂聂如吹榆荚者,名日数。恐越人之说误也。
  秋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则微似检荚之轻虚也。
  病肺脉来,不上#8不下,如循鹦羽,日肺病。
  谓中央坚而两傍虚。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日肺死。
  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风吹毛纷纷然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
  平肝脉来,奕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日肝平,
  如竿末梢,言长奥也。
  春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乃长奥如竿之末梢矣。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日肝病。
  长而不奥,故若循竿。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日肝死。
  劲谓劲强,急#9之甚也。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鹦践地,曰脾#10平,
  言脉来动数相离,缓急和而调。
  长夏以胃气为本。
  胃少则脉实数。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鹦举足,曰脾病。
  胃少故脉实急矣。举足谓如鹞走之举足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以为心病。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
  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作如鹞之喙也。
  如乌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日脾死。
  乌喙乌距,言锐坚也。水流屋漏,言其至也。水流,谓平至不鼓。屋漏,谓时动复住。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日肾平,
  谓如心脉而钧,按之小坚尔。○新校正云:按越人云:其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日平。吕广云:上大者足太阳,下兑者足少阴,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谓之平。雀喙者,本大而末兑也。
  冬以胃气为本。
  胃少,则不按.亦坚也。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形如引葛,言不按且坚,明按之则尤甚也。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日肾死。
  发如夺索,犹蛇之走。辟辟如弹石,言促又坚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四竟
  #1中:顾本『中』下有『恶』字。
  #2无:原作『云』,据顾本改。
  #3斯:顾本作『撕』下『斯』字仿此。
  #4如:原作『知』,据顾本改。
  #5脱:原作『脉』,据顾本改。
  #6甲子:此二字原脱,据顾本补。
  #7问:原脱,据顾本补。
  #8上:原作『止』,据顾本改。
  #9急:原脱,据顾本补。
  #10脾:原作『肝』,据顾本改。
  #11按:原作『安』,据顾本改。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五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玉机真藏论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奕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言端直而长,状如弦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春豚弦者,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来濡弱而长。《四时经》轻作宽。
  反此者病。
  反,谓反常平之侯。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气余则病形於外,气少则病在於中也。○新校正云:按吕广云:实强者,阳气盛也,少阳当微弱,今更实强,谓之太过,阳处表,故令病在外。厥阴之气养於筋,其豚弦,今更虚微,故日不及,阴处中,故令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肚满。
  忽忽,不爽也。眩,谓目眩,视如转也。冒,谓冒阀也。脍,谓腋下,胁也。忘当为怒,字之误也。《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肝厥阴咏,自足而上入毛中,又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颗,上出额与督豚会於巅,故病如是。○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弦冒巅疾。则忘当作怒。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日钩,
  言其豚来盛去衰,如钧之曲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夏豚钧者,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钧,故其咏来疾去迟。吕广云:阳盛故来疾,阴虚故去迟,豚从下上至寸口疾,还尺中迟也。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豚来盛去盛,是阳之盛也。心气有余,是为太过。
  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新校正云:详越人云肝心肺肾四藏豚,俱以强实为太过,虚微为不及,与《素问》不同。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侵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少阴豚,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又从心系却上肺。故心太过则身热肤痛,而浸淫流布於形分,不及则心烦,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白浮,
  豚来轻虚,故名浮也。来急,以阳未况下。去散,以阴气上升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秋豚毛者,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豚来,轻虚以浮,故日毛。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日,.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太阴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复藏气为咳,主喘息,故气盛则肩背痛气逆,不及则喘息变易,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也。下闻病音,谓喘息则肺中有声也。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脉沉而深,如营动也。○新校正云:详深一作濡,又作搏。按本《经》下文云:其气来沉以搏。则深字#1当为搏。又按《甲乙经》搏字为濡,当从《甲乙经》为得。何以言之,脉沉而濡,濡古软字,乃冬脉之平调脉。若沉而搏击於手,则冬脉之太过脉脉也。故言当从《甲乙经》濡字。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言沉而搏击於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搏当作濡。义如前说。又越人云:冬脉石者,北方之水也,万物之所藏,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来沉濡而滑,故日石也。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传,
  新校正云:按解传之义,具第五巷注。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肾少阴脉,自股内后康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病如是也。□纱者,季胁之下,侠脊两傍空软处也。肾外当□,故□中清冷玲也。
  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脉春弦夏钧秋浮冬营,为逆顺之变见异状也。
  然脾脉独何主?
  主,谓主时月。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纳水谷,化津液,溉灌於肝心肺肾也。以不正主四时,故谓之孤藏。溉,古代切。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不正主时,寄王於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见也。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新校正云:按《平人气象论》云:如乌之喙。又别本喙作啄。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
  以主四支,故病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脾之孤藏,队灌四傍,今病则五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八十一难经》曰: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重,谓藏气重迭。强,谓气不和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瞿然,忙貌也。言以太过不及而一贯之,揆度奇怛皆通也。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五气循环,不愆时序,是为神气流转不回。若却行衰王,反天之常气,是则却回而不转,由是却回不转,乃失生气之机矣。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得至数之要道,则应用切近以微妙也。迫,切也。
  着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着之玉版,故以为名,言是玉版,生气之机。○新校正云:详至数至名日玉机与前《玉版论要》文相重,彼注颇详。
  五藏受气於其所生,传之於其所胜,气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受气所生者,谓受病气於己之所生者也。传所胜者,谓传於己之所克者也。气舍所生者,谓舍於生己者也。死所不胜者,谓死於克己者之分位也。所传不顺,故叉死焉。
  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所为逆者,次如下说:
  肝受气於心,传之於脾,气舍於肾,至肺而死。心受气於脾,传之於肺,气舍於肝,至肾而死。脾受气於肺,传之於肾,气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气於肾,传之於肝,气舍於脾,至心而死。肾受气於肝,传之於心,气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肝死於肺,位秋庚辛,余四仿此。然朝主甲乙,昼主丙丁,四季上主戊己,哺主庚辛,夜主壬癸,由此则死生之早暮可知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生作者字#2。云占死者之早暮。详此经文,专为言气之逆行也,故死,即不言生之早暮。王氏改者作生,义不若《甲乙经》中《素问》本文。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以上文逆传而死,故言是逆传所胜之次也。○新校正云:详逆传所胜之次,逆当作顺,上文既言逆传,下文所言乃顺传之次也。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三月者,谓一藏气之迁移。六月者,谓至其所胜之位。三日者,三阳之数以合日也。六日者,谓兼三阴以数之尔。《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二日阳明受,三日少阳受,四日太阴受,五日少阴受,六日厥阴受。则其义也。○新校正云:详上文是顺传所胜之次七字,乃是次前注误在此经文之下,不惟无义,兼校之全元起本《素问》及《甲乙经》并无此七字,直去之虑未达者致疑,今存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