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诫其误也。夫如是者,皆精明衰乃误也。
  五藏者,中之守也。
  身形之中,五神安守之所也。此皆.明观五藏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守作府。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中,谓腹中。盛,谓气盛。藏,谓肺藏。气胜,谓胜於呼吸而喘息变易也。夫腹中气盛,肺藏充满,气胜息变,善伤於恐,言声不发,如在室中者,皆腹中有湿气乃尔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若言音微细,声断不续,甚夺其气乃如是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凛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仓凛,谓脾胃。门户,谓魄门。《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凛之官也。《五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也。魄门,则肛门也。要,谓禁要。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水泉,谓前阴之流注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如是仓库不藏,气胜伤恐,衣被不敛,水泉不止者,皆神气得其所守则生,失其所守则死也。夫何以知神气之不守?即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则乱之证也。乱甚则不守於藏也。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藏安则神守,神守则身强,故曰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楼附,
  新校正云:按别本附一作俯,《太素》作附。
  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皆以所居所由而为之府也。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强,谓中气强固以镇守也。
  岐伯曰:
  新校正云:详此岐伯曰前无问。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广陈其脉应也。夫反四时者,诸不足皆为血气消损,诸有余皆为邪气胜精也。阴阳之气不相应合,不得相营,故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言欲顺四时及阴阳相应之状侯也。
  岐伯曰:
  新校正云:详此对与问不甚相应。脉四时动,病之所在,病之所变,按文颇对。病在内在外之说,后文殊不相当。
  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指可见阴阳之运转,以明阴阳之不可见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六合,谓四方上下也。春暖为夏暑,言阳生而至盛;秋忿为冬怒,言阴少而之壮也。忿一为急,言秋气劲急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注
  暖作缓。
  以春应中规,
  春脉奥弱,轻虚而滑,如规之象,中外皆然,故以春应中规。
  夏应中矩,
  夏脉洪大,兼之滑数如矩之象,可正平之,故以夏应中矩。
  秋应中衡,
  秋脉如毛,轻涩而散,如称衡之象,高下铃平,故以秋应中衡。
  冬应中权。
  冬咏如石,兼况而滑,如秤权之象,下远於衡,故以冬应中权也。以秋中衡、冬中权者,言脉之高下异处如此尔。此则随阴阳之气,故有斯四应不同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如#6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察阴阳升降之准,则知经脉递迁之象;审气侯递迁之失,则知气血分合之期,分期不差,故知人死之时节。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推阴阳升降,精微妙用,皆在经脉之气候,是以不可不察,故始以阴阳为察侯之纲纪。
  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言始所以知有经脉之察侯司应者,何哉?盖从五行衰王而为准度也。征求太过不及之形证,皆以应四时者为生气所宜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宜作数。
  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
  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是则应天地之常道也。然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法天地之道也。写补之宜,工切审之,其治气亦然。
  得一之情#7,以知死生。
  晓#8天地之道,补写不差,既得一情,亦可知生死之准的。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声表官商角征羽,故合五音,色见青黄赤白黑,故合五行。脉彰寒暑之休王,故合阴阳之气也。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
  阴为水,故梦涉水而恐惧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水为阴。
  阳盛则梦大火墦灼;
  阳为火,故梦大火而翻灼也。《阴阳应象大论》曰:火为阳。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亦类交争之气象也。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气上则梦上,故飞。气下则梦下,故堕。
  甚饱则梦予,
  内有余故。
  甚饥则梦取;
  内不足故。
  肝气盛则梦怒,
  肝在志为怒。
  肺气盛则梦哭;
  肺声哀,故梦哭。○新校正云:详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至此,乃《灵枢》之文,误置於斯,仍少心脾肾气盛所梦,今具《甲乙经》中。
  短虫多则梦聚众;
  身中短虫多,则梦聚众。
  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长虫动则内不安,内不安则神躁扰,故梦是矣。○新校正云:详此二句,亦不当出此,应他经脱简文也。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前明脉应,此举持脉所由也。然持咏之道,铃虚其心,静其志,乃保定盈虚而不失。○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保作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虽出,犹未全浮。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泛泛,平貌。阳气大盛,脉气亦象万物之有余,易取而洪大也。
  秋日下肤,垫虫将去;
  随阳气之渐降,故曰下肤。何以明阳气之渐降?垫虫将欲藏去也。
  冬日在骨,垫虫周密,君子居室。
  在骨,言脉深况也。垫虫周密,言阳气伏藏。君子居室,此人事也。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
  知内者,谓知脉气也,故按而为之纲纪
  知外者终而始之。
  知外者,谓知色象,故以五色终而复始。
  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见是六者,然后可以知脉之迁变也。○新校正云:详此前对帝问脉其四时动奈何之事。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搏,谓搏击於手也。诸脉搏坚而长者,皆为劳心而藏脉气虚极也。心手少阴脉,从心系上侠咽喉,故令舌卷短而不能言也。
  其奕而散者,当消环自已。
  诸脉奥散,皆为气实血虚也。消,谓消散。环,谓环周。言其经气如环之周,当其火王,自消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环作渴。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
  肺虚极则络逆,络逆则血泄,故唾出也。
  其奕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
  汗泄玄府,津液奔奏,寒水灌洗,皮密汗藏,因灌汗藏,故言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灌,谓灌洗。盛暑多为此也。○新校正云:详下文诸藏各言色,而心肺二藏不言色者,疑阙文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诸脉见本经之气而色不应者,皆非病从内生,是外病来胜也。夫肝藏之脉,端直以长,故言曰色不青,当病坠若搏也。肝主两胁,故曰因血在胁下也。肝厥阴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别者,复从肝别贯鬲,上注肺。今血在胁下,则血气上需於肺,故令人喘逆也。
  其奕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面色浮泽,是为中湿,血虚中湿,水液不消,故言当病溢饮也。以水饮满溢,故渗溢易而入肌皮肠胃之外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易作溢。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
  胃虚色赤,火气救之,心象於火,故色赤也。胃阳明脉,从气冲下脾抵伏兔,故病则脾如折也。
  其奠而散者,当病食痹。
  痹,痛也。胃阳明咏,其支别者,从大迎#9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故食则痛问而气不散也。○新校正云:详谓痹为痛,其义则未通。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
  脾虚肺无所养,肺主气,故少气也。
  其奕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腑肿,若水状也。
  色气浮泽,为水之侯,色不润泽,故言若水状也。脾太阴脉,自上内踝前康,上踹内,循腑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康入腹,故病足腑肿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
  色气黄赤,是心脾干#10肾,肾受客阳,故腰如折也。腰为肾府,故病发於中o
  其奥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肾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肾气不化,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帝曰:
  新校正云:详帝曰至以其胜治之愈,全元起本在《汤液篇》。
  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心为牡藏,其气应阳,今脉反寒,故为疝也。诸脉劲急者,皆为寒。形,谓病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少腹,小肠也。《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以其受盛,故形居於内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脉实者气有余,故胀满;脉虚者气不足,故泄利。○新校正云:详此前对帝问知病之所在。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
  《生气通天论》曰:因於露风,乃生寒热。故风成为寒热也。
  瘴成为消中,
  瘴,谓湿热也。热积於内,故变为消中也。消中之证,善食而瘦。○新校正云:详王注以善食而瘦为消中,按本经多食数没为之消中,善食
  而瘦乃是食仿之证,当云善食而波数。
  厥成为巅疾,
  厌,谓气逆也。气逆上而不已,则变为上巅#11之疾也。
  久风为飧泄,
  久风不变,但在胃中,则食不化而泄利也。一以肝气内合而乘胃,故为是病焉。《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於肝。故内应於肝也。
  脉风成为疠,
  经《风论》曰:风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又曰:疠者有荣气热驸,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渍。然此则癞也。夫如是者,皆脉风成,结变而为也。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新校正云:详.此前对帝问知病之所变奈何。
  帝曰:诸瘫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安,何也。言何以生之。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八风,八方之风也。然瘫肿者,伤束南、西南风之变也。筋挛骨痛者,伤束风、北风之变也。《灵枢经》曰:风从束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外在筋纽。风从束南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外在於肌。风从西南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外在於肉。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外在於骨。由此四风之变而三病乃生,故下问对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胜,谓胜克也。如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此则相胜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重以色气,明前五藏坚长之脉,有自病故病及因伤候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
  气乏而神犹强也。
  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
  神持而邪凌其气也。
  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神与气俱衰也。
  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神与气俱强也。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肝色苍,心色赤,赤色见当脉洪,肾脉见当色黑,今肾脉来,反见心色,故当因伤而血不见也。若已见血,则是湿气及水在腹中也。何者?以心肾脉色,中外之侯不相应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
  尺内,谓尺泽之内也。两傍,各谓尺之外侧也。季胁近肾,尺主之,故尺内两傍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裹以候腹中。
  尺外,谓尺之外侧。尺裹,谓尺之内侧也。次尺外下两傍则季胁之分,季胁之上肾之分,季胁之内则腹之分也。
  附#13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
  肝主贵。贵,鬲也。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脾居中,故以内侯之。胃为市,故以外候之。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肺叶垂外,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气管,故以内侯之。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主鬲中也。擅中,则气海也,哑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以擅中为隘也。疑误。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前,谓左寸口。下前,谓胸之前膺及气海也。上后,谓右寸口。下后,谓胸之后背及气管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经足中事也。
  上竟上,至鱼际也。下竟下,谓尽尺之咏动处也。少腹,胞。气海,在膀胱。腰、股、膝、经、足中之气动静,皆分其近远及连接处所客目以侯之,知其善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