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枢

  故学道者,先伏诧女焉。想其玉女入於右肾,而归於闺阖,而收之者焉。然后想玄武、龟蛇之形,惧其伤於玉女,使强避'之,是为伏诧女者此也。於是收其三魂;日胎光,日爽灵、日幽精。祝日:未知者,使吾知焉。
  命之居於坎户,在吾左右,如是三呼之,想其魂神入於精海,然后左三宫,右七宫,於是安坐,行咽龙虎之法,满口成气,咽之为虎矣。一龙一虎,再咽一,送之自喉、想如大江入於精海,又咽虎如前焉。其行三过,凡六咽,乃送之入於精海,想如三江焉。又咽龙虎者三过,三三九过,复咽一龙一虎如前焉。龙虎各九过,是为十有八方送之,想如九河至於精海。又行龙虎二七过,计十有四过方送之,想如大海至於精海。前后龙虎共八十咽,复起再坐,再行摩脉者三过,复咽龙虎如前焉。满八十之数,又摩脉、咽龙虎如前,於是盖三过矣。咽之数是为二百四十,应於二十四气焉。方其神精充,则想如海涛涌於脐下,更八十一日,方行龙虎之丹。童子未施泄者,不必用咽龙虎之法也。於是坐定先衰精海混沸,已而澄静湛然,乃合满口,以赤龙耕之,津液满口,分为三咽,是为龙焉,其气满口,分为三咽,是为虎焉。送至於精海,上在水面,以意丸之,如弹三过,斯为丹矣。想心之火而从心出,下至水面锻之,次想脾土,盖之火减,则开脾土,复锻之,如斯三过,丹成则沉於水中矣。於是复如前结之,再造龙虎九过,为丹九丸,是为九转者也。古语曰:龙随虎去随岩洞,龙入水兮虎亦从;雷火烧时髻鬣焦,云来雨去山岳动。比之谓也。譬如夫妇焉,火,女也;水,子也;土,媒也,由是而成焉。
  凡一过用三龙三虎,十二火应一日十有二时焉。九转者,应於九宫,共为一百八之数。然后用河车般载之法,动关锁,举金钟,举天秤,三举谷神谷道,促气入於脊骨,以气缩而上之,想丹砂与精同路,而升至於顶,则三点之,使入於泥丸,昂首左转,是为回精补脑者也。然后於日出之初,西坐东向,想其日如轮辑之车而吞之,凡七十二咽,亦用河车拗起,入於顶后,为之枕而枕焉。至十三日,於月出之时,背日对月而坐,想如前焉。八十一咽,至二十三日乃止。后月八日,想月抱之,是为戴日挟月者也。夫日,阳也,用七十二咽,阴数也;月,阴也,用八十一咽,阳数也。此阴阳颠倒之法乎!然后安想肾之姥女,裸形而怀欲,则想心火烧之。古语曰:用铅不用铅,须向铅中作,盖谓此欤!世不知其理,乃为帏中阴丹,以陨其命焉。
  仙者,内丹就外丹方成矣。故能用大药化瓦砾以为金,或者见之而不知其身,有真铅、真汞,乃以水银为汞,黑锡为铅,欲变铜为银,不亦诳哉!於是一咽其津,下入於肝,想肝之中青龙赴肾宫,以迎姥女。姥女见青龙而乘之,所谓子母之气,何也?青龙,木也;诧女,水也。迎之上入於顶门,乃想三魂与众神俱入焉。顶门者,泥丸也。然后想心火下,自各神关而起,周於身,上下俱然,如肝神之像乃点之,初点二十有一,想其彭居,形如道士,弃簪履而走;再想火烧之,如点首二十有四,想彭侨牛首人足,彭质如兽。七魄者,或鹦首、狗足,或形夜叉,或形女子,或形风伯,或形猎犬,或负弩,或持鱼,於是皆逃焉。故焚身百日,尸蛊尽矣。然后用胎息之法,静意守志,去其嚣烦,专一而不乱,於是安坐如前,吞日月之法,然后想脾之上有地,地有金鼎,鼎有婴兄,如吾之形在鼎而跪,以左右手附肩,仰面开口,乃明日华、月华之精,金液、玉液之体,如前数吞之。夜或无月华,则以金液、玉液三十六咽也。日月俱得其时,则以时#3用火焉。每七日婴儿一转,二十八日是为四转,於是一使火焉。火在鼎之下,想土以覆其上,火在地炉之内,地炉基於鼎者也。日行百八之数,火入下时,从鼎鳌之旁过焉。如是四转一动火,如养火之法,满十过则胎息成矣。大火一锻,先去玉盖,於是婴儿者为长生之子,如遭火必走其上,故自然在於顶门而飞,此大丹之成也。女子修之,想婴儿在鼎,常以玉器盖之以益头,火养之,然后未济。圣胎既出,而日游行,行不可远焉。
  鼎者,何也?不离乎肝心脾肺肾也。鼎者金也,其高四寸,其趾二寸,应於肺者也。宠,土也。其积三层,其高五寸,应乎脾者也。炭,木也为焚身既毕,故木为炭,应乎肝者也。火,心也。肾,烈女也。而生婴儿,盖精华之元气也。上以玉液为盖,故鼎之盖裹於心。心者,能摄万象作圣胎,不得心则无所成矣。
  乾,天门也;坤,地户也;艮,鬼门也一,巽,风门也。肾,水也,王於冬之季者也。是为烈女,玄武之象。五行颠倒之法,则心以肾为夫,交合精气,以产圣胎焉。脾,土也,王於四时之季者也。是为男子之象,能为宠,以和合阴阳,而成其道,故日黄婆为媒焉。肝,木也,王於春之季者也。是为尚书青龙之象,木本生火,火生木,反烧为炭,故日长生炭焉。
  内丹者,三年而成。三年之中,卯酉不用二月、八月,所用者三、十月而已。先补五藏者,七十有二日;次补精者,八十有一日。为龙虎者,百日,吞月者,八十有一日,以日计之,此十月也。吞月者,月得十有四日,八.十有一日,则为七月矣。焚身者,百日则为三月矣。前后共二十有一月。又以十月养之,此三年所以成大丹也。
  圣胎既就,於是有践步之法。想其婴儿既出,以日计月,其行步日倍之,自十步、二十步,以至百步,三之日可行千里焉。婴儿百日,状如八岁之童;一年则与其体同矣。然一纪之内,遇难则行事,当有三焉:日投胎,曰移舍,日拒杀鬼。投胎者,何也?其要在乎识外境而已。见大屋高堂者,龙也;茆舍者,骆驼、骡马也;毡车者,龟鳖也;舟车者,虫蛇也;锦帐者,狼虎也;茆庵者,牛也;裘者,象也;稷舆者,猜羊也;宝相花者,鹦也;白芙蓉者,鹅也;白莲者,鸭也;黑漆阁者,犬也;黄衣者,獐鹿也;锦衣者,雉也;林中百花者,百乌也;毡帐者,兽也;婴甲者,鱼也;入水者,虫蛆也;众陷阵者,蜂也;众同名者,蚁也;瓮盎者,螺也;人行山中者,虱也;执剑戟者,蟹也;入井者,为女也;坠山者,为男也。
  移舍者,何也?先相识者,其已入冥,是为空舍,须其先不病风玲,其精牢实,乃可移之。童男者,上也,故吾入其中,而再修之如前焉。
  拒杀鬼者,何也?修道者,住胎未成,出胎未远,忽有大限。何以制之□ 夫五心有一痛者,斯大限至也五心者,两手、两足心与其心也。乃安坐静室,作朝真之想。朝真者,冥心,内有其耳目鼻舌手足,与夫壬癸之冗,皆用锁焉。以齿为城,以心为火,以焚其身,见鬼勿怖。心者,帝王也,藏三於鼻足为三台,以照万臣者也。肝之神统三万六千精光,神守其左。肺之神统一万二千形影,神守其右。脾之神统八万四千毛孔,神守其前。肾之神统五万精华元气,神守其背。顶之神、首之神统发,神守於上官。胆之神守於下部。六府者,六丁也,与其鬼战,鬼自退矣。三五日之后,或再至焉,则弃其城,直上天曹,或为列仙,或为地仙。仙者,必有剑。其铸之也,以身为炉,精气为铁,日华、月华为钢,肝为炭,肺为辅,心为火,脾为泥,肾为模,胆为砺石,余铁为匕首。其何以铸之乎?日惟想而已。於是又有金锤,每咽龙虎,不至於肾,而并纳於肺之上。肺,金也,一铸而成矣。
  道枢卷之二十七竟
  #1汞:辑要本作『水』。
  #2锁:辑要本作『镇』。
  #3时:辑要本作『日』。
  二十八太清养生上篇 太清养生下篇
  道枢卷之二十八
  至游子曾慥集
  太清养生上篇
  古有精方,出於太清;始以去病,终以通灵。
  赤松子曰:左右手叉首上,挽首至於地,五吸五息,可以止胀气者也。叉首胸腹之前,左右摇首不息,至极而止,可以引面耳,邪气不复得入者也。
  左右手叉腰之下,左右自摇,至极而止,可以通血脉者也。左右手叉胸之前,左右极引,可以除皮肤中之烦气者也。
  育先生曰:行气者,治内者也;导引者,治外者也。
  解发东向,握固,不息者一通,举首,左右导引,以手掩左右耳,可以使发不白者也。
  以手指拾颈边之脉,二#1通可以使目明者也。
  东向而坐,不息三通,手箔鼻左右孔,可以治鼻息肉者也。正坐自动,摇左右臂,不息十二通,可以愈劳及水者也。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右有饮疾,则右侧外,左亦如之,可以去疾者也。
  日之初出及其中其入,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首吸日之精光,咽之,可以益精者也。
  左右手交叉颐下,自极至肺气,可以已暴咳者也。
  举手交首之上,相握自极,可以治胁痛者也。
  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之拇指自极;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之拇指自极,可以治骨节痛者也。
  以右手从首之上来下,又挽下手,可以愈颈不能反视者也。
  左右手反折自极张弓,可以补五藏不足之气者也。
  坐於地,交叉左右足,以左右手从曲足中入,低首叉颈上,可以除久寒者也。
  东向坐,仰首,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咽之,可以止口乾苦者也。
  低首下视,不息十二通,可以痊风疥恶疮者也。
  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可以损伏兔痿尸筋急者也。
  箕踞,以左右手从曲足入,据地曲足,加其手,举其尸,可以消淋沥孔痛者也。
  正坐,以左右手交背之后,其名日带缚,可以利大搜,疗虚赢者也。
  以一手上牵绳,一手下持其足,可以消尸之久痔者也。
  坐而直舒左右足,以左右手相叉,以挽其足自极,可以愈肠不受食而吐逆者也。
  左右手捉绳,输鲈倒悬,令足反在其上,可以愈首眩风癫者也。
  彭祖曰:导引者,自子至寅为之,勿饱食沐浴焉。挽左右足,五息而止,可以引腹中去疝痕、利九窍者也。
  仰左右足指,五息而止,可以行腰脊、脾及偏枯者也。左右手内相向,五息而止,可以引肺去咳逆上气者也。左右手举膝,置心之上,五息而止,可以愈腰之痛者也。
  王子乔曰:枕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抱发,正偃外,勿有所念,以鼻徐纳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终而复始,欲休则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则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使耳有闻焉,若存若止,为之百脉动,腹呜有声。行之者,何疾之有哉?
  凡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可也。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可也。
  以口纳气,以鼻出气,所谓补者也;闭口温气咽之,所谓泻者也。
  病在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
  引首病者,则仰首;引足病者,则仰足十指;引胸中病者,则挽足十指;引臂病者,则掩臂;去腹中寒热及身热者,皆闭气张腹焉。
  左胁侧外,以口纳气,以鼻吐之,可以除积聚不快於心者也。坐而伸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可以除目晦、相出与夫鼻息肉、耳聋者也。
  右胁侧卧,以鼻纳气,以口小咽气数十,左右手相摩热,以摩其腹,令其气下出之,七息而止,可以除胁与皮肤痛者也。
  覆外去枕,立左右足,以鼻纳气者,十有六复,以鼻微出之;其入也,亦勿合鼻,知之可以除身中热及背病者也。
  端坐左右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於是气皆通畅,行之十年,可以却老还婴者也。
  端坐使左右手如张弓满射,可以治四肢烦闷及背急者也。
  端坐伸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胃寒及食不变者也。
  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瘀血结气者也。
  正偃外,端展其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摇其足三十,可以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咳逆者也。
  左右手抱其首,宛转上下,其名日开胁,可以除体之昏沉不通畅者也。
  踞而伸右足,以左右手抱左膝,仰首而伸其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左亦如之,则可以除难屈伸拜起及经中痛、瘀痹者也。
  踞而以左右手抱左右膝,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腰痹背痛者也。
  偃卧展左右经、左右手,外踵指相向,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膝寒、经痛者也。
  偃外展左右经、左右手,二踵相向,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肌不仁及足经寒者也。
  偃卧展左右经、左右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腹中弦急切痛者也。
  端坐伸腰,向日仰首,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而止,可以去心下积聚者也。端坐直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右手#2胁,鼻内之气,可以除胃食不变者也。
  直腰展左右臂,鼻内气闭之自极,可以除胁之积聚者也。
  《经》曰:束向而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以手掩左右耳,以指箔二脉之边,五通可以明目、黑发、去风者也。
  《经》曰:夜外服气者,先须淘转其故气者,闭目握固仰倚,左手拳於乳问,以左右耳脉举背及尸内,闭气,而气海中之气,复自内出,斡而转之,呵#3而出之,一九而止,然后可以调服气矣。
  《经》曰:夫人禀天地之元气者也。凡咽纳吐纳,自然内气与之相应焉。从气海之中随吐而上,直至於喉,俟其吐极,则连鼓而咽之,汨汨有声,由左而下,经二十四节。女子则由右而下,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其速至五於气海。气海者,在脐之下三寸是也。服气之初,其中未通,则必摩而助之。一闭口而连连咽之,其名曰云行;取口之津液同咽之,其名日雨施。其初内气未流行,则不能连咽,行之三年,则气自流通,不摩而自下,斯可以成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