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至言总卷
至言总卷
夫金浆、玉液并口中唾,名日华池,漱而作之,非求所致,亦名日自然金液玉泉也。语曰:炼气成真,识能通神。胎息守一,与天相毕。还丹胎息,延年无极。谷气实而腹虚,胎气虚而腹实。然初服气之人,语不高声,恐伤和气,三年之外,精气不少用,动无妨。若阳道辄起,欲想便生,未可近房室,且须正外,冥目闭气,嗜丧万物,须臾精气流布,悉遍骨髓及血脉、毛发以来。此贤圣至人忍力成就,能行此法也。然房中之术,学道先须知此为要,既此漏身必资阴阳之事,安可不知耳?恣色想欲动或於梦寝中失精,若能时时行之还却补脑,即能制得梦邪魅及玲热蓄滞及诸漏泄也。故《南华篇》云,圣人贵精,是其义也。
又晦朔外未起,即闭气,使气通流,犹如江河不暂停拥,拥则病生。常须作意闭精气,炼讫,即咽气液三五度补之,直至升仙之日,行气方伏。故《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斯之谓矣。
夫行气百日以来,肠犹有粪,宜作汤饼吃,半碗不足,更加,但勿极饱。勿向厕中,先拳两手当腹四边授捺之,乃闭气良久,宿粪自下。每日吃药食及胡麻缅,常依前法下之,去肠中积聚也。常含枣核,取津液数数吞之,其唾亦永不奔之。所谓涕唾为上精,上精不脱,下精不泄,自得长生。然睹一切色相,常须抑挫身心,无令欲情辄起,如觉起即作意安神定志,若能行心遍定,睹相不起,是谓得道者。当思气时,气清心湛,不求轻举而得飞仙,不求成道而道自然也。证学者寻此理,无以徒行哉!
卧取气者,微息两股,仍动两足指钩下,乍急乍缓,便纵四体,凝神寂虑,一如前法以送气。虽言送气,不必使心,心寂气融,其理自妙。气行之际形相显,如急有病处及诸毒所损,须微弩肠,握固闭气,作意长息以心服而攻其病处,良久即愈,不能为患也。每平明未起,即於被底热摩手熨面动目神光,挽耳及两鬓,鬓前后发际直至顶上以来,总须将手拔之,使血脉通流,能止白发也。
若气炼息长习为内息。为内息者,气不由於玄牝也一口尝不可入气,若鼻出入俱顺也。口入气者名为逆气,极损人,慎勿令气从口入也。若四体烦拥,五藏不调,闭炼讫即须导引,按摩嘘呵,了即须饮少药酒排风,於是息虑坐良久,任性所适。
夫学道服气之人,未得精妙,不得妄传受人,彼此俱损矣,殃及先亡耳,故亦先陨本寿,尸乃便求长生尔!
每朝先叩齿,吐故纳新二七遍,然始闭气服气也。日一夕气法曰:每日旦,旦夕者阴阳转换之时。凡旦五更初,暖气至,名日阳息而阴消。暮日入后,玲气常出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六畜、草木一切万物体中,代谢往来,无一时休息。然一进一退,如昼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朝夕,天地消息之道也矣。展两手於膝上,徐捺支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故《老子经》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是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事云云。良久,徐徐乃以手拓上拓下,拓前拓后,瞠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拔发,戾腰,咳嗽,发扬震动也矣。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手足仰展,数九十而止。抑下也。徐徐定心,精思内观,想见空中太和元气,下入毛发之际,渐渐入顶,如雨暗云行入山川间而入皮肉,至骨脑,渐渐下入腹中,四支五藏皆受其润,如水深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汨汨然,意专存思,不得散乱。斯须元气达於气海,转达涌泉,若彻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屈,亦令林有声拉拉然,则若一通、两通,乃止,日别得三通,则觉身体滑泽,面色光莹,肤毛润悦,耳目精明,令人美食力健,百病皆去。年五十岁,长存不忘。得满千通,则仙道不远。
调气治病法曰:夫调气治病乃至大患,调气百日,眉鬓便生,余病不足言也。凡言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则名生气,可调服之。日中后半夜前名为死气,不可调服之。调气之时,仰卧,林席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固,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分,引气从鼻入,至足即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之。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若患寒热及卒患瘫肿,不问日中夜后,患未发前一食问,即如调,未差来日更调之。若患心玲病,气即呼出之;肝病,气嘘出之;肺病,气咽出之;肾病,气吹出之;脾病,气嘻出之。鹦呜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食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
陶真人《握中诀》服三气法:常以日一。日一向日临目,存青气、白气、赤气各如栈从日下来,直入口中,抱之九十过,自饱便止。此当一吸一咽,令三气入脏腑分明,流贯彻,数毕气歇。云:此童初府范监幼冲所受高元真君太素内景之法,事鲜而易验。
郑元明服气之法:气者,长生之术也。不患於无益,患不能行施,於俗之士则始矣。苟能行之,容彭之寿可舍而取之也。故禽虫之垫藏不食而自全者,盖用此道。夫欲有意,必俟其人游心於淡,合气於漠,少私寡欲,去智离形。六体未足存其形,万物安得干其虑?克意在位,从而修行,然后熊经乌伸,龟息鹤变,视松乔之俦蔑如也。故序其法列之於后。
诀云:初服气,偃卧闭口,鼓腮令气满口,即咽。咽之法,作意蹙,向后吞之,犹如食入。喉有三通,津液入肾中,一道气入腹胃中,一道气从五脏中出。若上热下玲,即先服暖气。暖气者,以口蹙气。春夏宜服玲气。初仰卧服,便之后无问行住坐外,咽鼓腮之时齿须开,气即下,若牙齿相着,气不下,唯宜审之。
凡服气,五更食尽消则为之,至食时乃忘饥。忘饥即是得力,得力之后觉饥即服,亦无时节。若觉得力即决定莫食,初觉体气稍虚,以酒茶蜜杳子汤及鼓汁等,任情量多少以助气气势。秋冬要暖服,勿令过热,春夏玲饮无妨。服气至七日,或五日,即有三数行痢,勿怪之,或有沫,或无沫,少顷赤色不须怪。七日之后,气渐通彻,方得体气安稳。七日已前,终有少弱,为气未通也。七日已后觉调和,加服气耳,不必更须吃物。七日内阳动,此量通之候,勿怪也。服气常莫使腹中欠,若欠不相续,即恐力弱。如服气过多,即令人噫,上噫下欲泄,亦非事耳。凡服气至三日以来,慎不用吃食及果子之属,欲得汤水而已,若吃诸物相兼,气即不行,后亦无成矣,为腹中泄秽故耳。凡服气气入腹中或上欲噫下欲泄,皆须抑遏之,无令出。若不能禁止,随泄随添,计数添之,亦以意运令散之。
初服气,必须心意坦然无疑,勿畏不得惧,若有惧气,即难行,必须欣乐,自不羡一切然,日胜一日,欢快无极。
凡初服气,未成,不得过劳乏,即损气,仍时时步少地,令气脉匀调也。夫以精於此道,央在丹诚无不得者也。
夫服气之人,先令内无攀绿,心与道契然,服之诸病尽愈,觉四体不和适,存气令向病处攻之,当自除耳。通成之后,永无疾病,体中轻健,行及走马,气力甚强,不殊吃食,行日至二三百里。
或云服气入触秽即损,此亦谬矣。
但清虚自守,不触秽恶为佳耳。
又《服气十日诀》云:一日之道,朝饱暮饥。谓未能顿断食者,以朝饱暮饥也。一月之道,不失盛衰。谓论其盛衰者,述房中意,若保息其精,则骨髓满,满则盛,盛则长生。贪欲即其精尽,精尽则骨枯,骨枯则衰死。一岁之道,夏瘦冬肥。谓其和气之长短节度,喻若胎息以成腹,似婴儿在母胎中,无出无入,自然肥悦也。百岁之道,节谷食枣。言其未能顿断食,故以药物食之。枣能益气,所以食之也。千岁之道,孤男无女。谓保其精,绝其淫色,永保长生之道,孤男也。
凡服气之法,呼吸咽之三百六十咽,积数以满十益佳,即不饥也。半夜后九九,鹦呜八八,日出六六,食时五五,禺中四四,平旦七七此在第三。凡此六服应节二十四气,春秋冬夏四时气皆备矣。
服气法:须正偃卧,散发,两脚相去一尺五寸,两臂各五寸,瞑目合口,徐以鼻内气,啄齿,蹴舌漱醴泉咽之,满二三咽止,须臾复为九咽为成,讫,竟瞑目咒曰:饮食醴液,百病除索。以养五神,保藏魂魄。无离己身,常在玄宅。长生久视,寿蔽金石。位为真一,太一奉籍,上名天君,昭然明白。
至言总卷之四竟
至言总卷之五
会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
补导
夫学道之人,皆闲安少事,不明补导,何以资生?是以知六籍娱神乃至人之役性;弹棋骋妙实王公之替劳。今撰彭老正经一十二首,用去众病,以俟津涯。
老子按摩法
两手相叉相杳,共按陛,左右同。
两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两手作拳,向前筑虚三五度。
两手如拓石法。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歌,如排山状。左右同。
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以手反槌背,左右同。
大坐,申脚三,用相当手反掣,手向后,左右同。
立地,反覆三举,起立,以脚踏前后,左右同。
大坐,申脚用相当手勾所申脚,着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
两手捺陛,左右同。
捩身二十遍,两手捺陛,左右同。
抽胁二十遍。
两手抱头,左右抽腰二十遍。
左右抛头二十遍。
一手挽头,一手拓膝三折,左右同。
两脚拓头,三举之。
一手拓膝,一手拓头,从下至上三过,左右同。
两手举头向下,三顿之。
两手相叉,反着心上,三过,曲腕筑助,挽肘,左右亦三过。
反手着膝,手挽肘,覆手着膝上,挽肘,左右三过。
舒手挽项三过,左右捩身,前后三过。
摸肩,从上至下,便三遍,左右同。
外振手三遍,又内振手三遍。
两手相叉,反覆搅,各七遍。
两手相叉头上过,左右申胁十遍。
两手拳反背上,屈脊上下三遍。屈者,指也。
《 指诀》 云:导引则气宣,气宣则神畅。内形於外,所以无应无方。自导引过一月后,百病并除。百日不报,眉鬓生。於静室中烧香,不散乱,然后为也。
一、两手相捉,纽捩如洗手法。注云:左手为天,右手为地,天地和合,鼓动生化,则六府开通,百神归附。
二、两手浅相叉,翻向外覆向胸三过。注云:天地交泰,化生万象,反覆其道,自内形外,所以神同,通畅合德而不困也。
三、两手相重,共按陛上,徐徐捩身,左右同。注云:万物祖乎天,人祖乎气。阴阳交泰则流通,所以覆手向胸,捩身徐转,归本之义,於焉在兹。
四、以拳却去,此则开胸,左右同。注云:日月卷舒,顺时息虑为灵府,开则通神也。
五、两手抱头,宛转陛,左右同。注云:上黄庭与下丹田通也。
六、两手拒地,回头反顾如虎视,左右同。注云:拓地户,营目虎视则生神,通脉节,宣元气是也。
七、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注云:踏手中者,取其中和之义,和畅骨节之神明欤。然则人法天,以成形,气与道以合体。天有六气,以造达万物;人有六府,以度一身。动静适宜,用不过极。是以天道左转,日月右回,鼓之以风雷,通之以山泽,节宣不应,蓄则病生,邪气外侵,妄病内拥,夭折之理与清净之性交丧矣。是以君子黄中通理,顺时变通,安则闲居以存神,用则习妙以布气。反穷天理,胎息下元,身不病则形神安,道养适则妙物应,可以飞行自在与太虚齐其终始者也。
功过
夫功过者,谓济生度死,自我惠彼者也。
《列纪经》曰:夫学道之人,欲得广行阴德,慈向万物,救人艰危,度人厄难,轻财重道,施惠布德,不吝宝贿,投之穷地,启誓真圣,虚心跪请也。
《本愿经》云:学升仙之道,当立三十善功,故曰:功满三千,白日升仙者也。
《洞神经》曰:夫人有十善者,必生福子。二十善,神明护己。三十善,辟除恶鬼。四十善,人不枉死。五十善,一身无罪。六十善,道君自存。七十善,得与五岳相连。八十善,脱名太山。九十善,必为神仙。百善,必升九天。鲦然曰:此可谓自少及老,积行累功,无有分毫缺犯,纯白之人耳。若延三千善功,则未当之一毛之正矣。
太虚真人曰:饭百凡人不如饭一善人,饭千善人不如饭一学道者。
《老子》曰:道者,百行当备。故也千善者,当若息堕,虽有九百九十九善,不满中为利动,皆被折过,遂失前功。若治身关念,守戒不废乃得度世。
《太上科》云:令教可三过为一勤。勤谓心,常济物,孜孜不倦也。劝化三户为一功。功谓三户,举家敬信,道法长幼,孝慈也。济施路穷孤寡三人为一勤,爱推让财帛,有瞋不争,满三为一勤。凡如此等,以类求之。
元君曰:夫一切含气,未有无欲者。欲虽无数,大略有六:一曰五色,二曰五音,三曰五味,四曰五香,五曰五柔,六曰五达。达者,皆能辨明,悉如无碍。次能忘之,乃保长生。以此理身,身必成真,理家家和,理乡乡丰,乃至天下,其德乃普。是知求生必先行善,三业清净则万善备矣。
人有一善则心定体安,十善则气力强壮,二十善则无诸疾病,三十善则所求皆得,四十善则昌炽富乐,五十善则子孙繁息,六十善则遭厄得过,七十善则天神护之,八十善则得地之利,九十善则尊贤显荣,一百善则宝瑞降,二百善则后代名布,三百善则后代大富,四百善则后代清贵,五百善则后代寿长,六百善则后代贵孝,七百善则后代智慧,八百善则后代道德。九百善则后代贤圣,一千善则后代神真,二千善则身为众人师圣真仙灵将吏,三千善则为国师圣真仙曹局,四千善则为天下师圣真仙主统,五千善则为鬼灵师圣真仙魁师,六千善则为神明师,圣真仙卿大夫,七千善则为诸天师圣,真仙卿公,八千善则为三千师圣真仙皇帝,九千善则为元始五帝君,一万善则为太上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