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

  雷平山之东北,良常山之东南,其间有燕口山,三小山相隅故也,一名曰方隅山下,古人曾合九鼎丹於此间也。幽人在此时,心乐居焉,今常游此。方隅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源绾,亦有二口常见外也,常有此五人为旅。其山即是大横西南,别有二墩垄相聚,今人不复有乎其名者,前云李明合丹,即是此矣。幽人者,掾去世后不欲显名,故号为幽人,此是未受事,且停洞馆修业也。山今亦有两小口,五人为旅,即向之四平山者,既去来相通,故时共游处也,所以杨君梦缘云向从四平山来也。
  右六条是手新写,应是保命君所告也。
  鹿迹山中有绝洞。绝洞者,才有一二亩空地,无所通达,故为绝洞。洞室四面皆有青白石,亦以自然光明,如无旧作缴字如此张形,下正平,自有石床石塌,曲夹长短,障隔分别,有如刻成,亦整盛也。东北有小口,才劣容人入,入二三百步,乃得洞室,初入口甚急,愈入愈宽大也,口外南面有三积石,积石下有汧,索即可得也。亦或以一小石掩穴口,穴口大小俱如华阳三便门。便门亦用小石塞其口,自非清斋久洁,索不可得,鹿迹洞子亦尔,不受秽气故也。此山今属南徐州界,正对茅山,北望见之,亦有道士住,鹿迹在石上,故仍以为名,洞口处乃可知而甚严洁,亦无人敢触冒者。此云如华阳三便门,则南洞北洞本大开,余东西乃东南皆是塞矣。
  鹿迹华山中及洞主,有谢稚坚、王伯辽。繁阳子,号名耳,是汉越骑校尉何苗叔达也,进之同母弟。少好道,曾居河束繁山之南服食,故自号为繁阳子。中君答长史问葛玄,云在盖竹山,恒与谢稚坚相随,今稚坚乃在此,不知为去来往还,为当两人同姓名也。《后汉书》云:何苗是何进异母弟,为车骑将军,党附阉势,进被害时,苗於朱雀阙下,与进将吴匡战死被斩,董卓又破棺出尸支解之,既非故为兵解去,不知那遂得来居此,其母亦被刑。苗既非进同生,官位复异,具苗而字达,於义不类,恐别是一弟,不必是名苗,战死者耳。
  又有冯良。冯良,南阳冠军军人,少作县吏,年三十为尉,从佐迎督邮,自耻无志,因毁车煞牛,裂败衣帻,遂去从师,受诗传礼易,复学道术占候。家中谓已死。十五年乃还,整修志节,抗操严恪,州郡礼辟不就,诏特征贤良高弟,半道委之还家,时三公争让位於良,遂不降就,年六十七,乃弃世东渡入山,今在鹿迹洞中。后汉安帝时人也,《汉书》所载事亦略同。
  又有郎宗者,字仲绥,北海安丘人。少仕宦为吴县令,学精道术,占候风炁。后一旦有暴风经窗间,占知京师大火,烧大夏门,遣人往参,果尔。诸公闻之,以博士征宗,宗耻以占事就,夜解印绶,负笈遁去,居华山下,服胡麻丸得道,今在洞中。《后汉书》载郎宗事云:理京房易,善星算风角,六日七分,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卜自奉,安帝征对策,为诸儒表,后拜吴令。时卒有暴风,宗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识日月,遣人参候,果如其言。诸公闻而表上,以博士征之。宗耻以占验见知,征书到,夜悬印绶於县庭而遁去,遂终身不仕。子顗,字稚元,传父业研精,学徒常数佰人,顺帝阳嘉二年,征诣阙,上书十一事,拜郎中。还家后,为同县孙礼所害。
  其余其王叔明、鲍元治、尹盖妇之徒,复二十余人,并在北山,不能复一二记之也。此数人是绝洞诸山之主耳。此绝洞仙人,亦思得学道者,欲与之共处於洞室,困时无其人耳。此洞既无所通达,正是地仙栖处,必非三十六天之限也。
  道丧由簪,良可哀矣,寓家辱人哉。簪者,谓人贪仕宦衣冠,坐此不得务道,家室本寄寓耳,此洞中乃是永宅,为恋恋不去,实足辱败人矣。此亦讽诱於长史耳。
  右保命君告。
  右三条杨书。
  范帅云:三官有狱官,不名廷尉,名大理。李丰今为大理,都余一守缺,以拟王附子,不以与许虎也。守职如今狱之三官也。李丰,字安国,改字宣国,冯翊人,李义子。本寒微,有才志,遂事魏为尚书仆射尉,与夏侯玄谋废晋景王,事泄召来,令人以刀镮撞腰煞之。大理当为大理,即古之狱官,前汉洎魏时廷尉,亦名大理。此职是仙官也。王附子,是王ㄙ之小名,许虎即虎牙也。
  鲍说因吾属长史,鼠子辈既尔,可语郡守,令得反。映亦属吾,其家比衰,欲非可奈何,可写存之耶。鼠子,恐是鲍靓小名,鲍为南海郡,仍解化,儿辈未得归都,所以属之,鲍即许先生之师也。
  右二条有杨书。
  武当山道士戴孟者,乃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末时人也。夫为养生者,皆隐其名字,藏其所生之时,故易姓为戴,托官於武帝耳。而此人少好道德,不仕於世矣。少孤,养母,母丧,行服葬,服阕,遂入华阳山,服术,食大黄及黄精,种云母、雄黄、丹砂、芝草,受法於清灵真人,即裴冀州之弟子也,得不死之道。裴真人授其玉佩金铛经,并石精金光符,遂能轻身健行,周旋名山,日行七百里,多所经涉,犹未得成仙人也。戴乃授行玉佩金铛,而止不死而已,未得神仙,於理为小难详,后又云:玄真亦其钞要,行之者神仙不死,又与本经不同。及石精金光符,既不为剑用,则止是解化一符,单服者此符,主隐遁,不云健行也。种五品芝,世亦有法。仙人郭子华、张季连、赵叔达,晚又有山世远者,此诸人往来与之游焉。昔居武当,今来大霍,欲从司命君受书,故未许焉。山已得为太和真人,则应居在南阳太和山矣,余三人不见别显出也。戴公拍腹有十数卷书,是太微黄书耳,此人即谢允之师也。按金相传《太微黄书》第八篇,有目录云:凡有八卷,唯此一卷出世。今戴公乃有十许篇,亦为不同。拍腹之义,谓恒以系腰也。其外传事亦同此。谢允,字道通,历阳人,小时为人所略,卖往东阳,后告官被诬,在乌伤狱,事将欲入死,夜有老公授其符,又有黄衣童子去来,於是得免。咸康中至襄阳,入武当山见戴孟。孟即先来数中者,因是受道,又出仕作历阳、新丰、西道三县,所在多神验,年七十余犹不老,后乃告终也。
  黄衣童子者,即玉佩金铛之官耳,云坐上常有一人,共坐胇者,应是胇胇,不明状也。即太极真人,时往来也。按说如此,似答问黄衣童意,亦可是午时既及谢,因此面访其事。
  受行《玉佩金铛经》,自然致太极真人。谚云:服九灵日月华,得降我太极之家,此之谓也。玄真之法,亦其钞要也,行之者神仙不死。
  裴真人有弟子三十四人,其十八人学佛道,余者学仙道,莲。应作牖字。弟子刘显林、辛仲甫、赵子常。
  周真人有十五人弟子,四人解佛法。入室弟子王璋达、李建道、泉法坚。
  桐□有二十五人弟子,八人学佛。入室弟子于弘智、竺法灵、郑文成、陈元子,此当略举标胜者耳,辛、泉、于、竺,皆似胡姓也,当是学佛弟子也。
  右八条有掾写,共一篇相连。
  霍山中有学道者邓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用思洞房已来,积三十四年,乃内见五藏,冥中夜书。以今年正且五日太帝遣羽车见迎,伯元、玄甫以其日,遂乘云驾龙,白日登天,今在北玄圃台受书,位为中岳真人。伯元,吴人;玄甫,沛人。
  华阴山中有学道者尹虔子、张石生、李方回,并晋武帝时人,授仙人管成子蒸丹饵术法,俱服,得延年健行。又受苏门周寿陵服丹霞之道,行已五十年,精心内视,不复饮食,体骨轻健,色如童子,以今年二月十二日太一遣迎,以其日乘云升天,今在玄州,受书为高仙真人,张石生为东源伯。
  衡山中有学道者张礼正、冶明期二人。礼正以汉末在山中服黄精,颜色丁壮,常如年四十时。明期以魏末入山,服泽泻□实丸,乃共同止岩中,后俱授西城王君虹景丹方,从来服此丹已四十三年,中患丹砂之难,得俱出广州为沙门,是縢含为刺史时也。遂得内外洞彻,眼明身轻,一日行五百里。又兼守一。守一亦已三十年,以三月一日东华遣迎,以其日乘云升天,今在方诸飙室,俱为上仙。縢含以永和十年甲寅年,为广州刺史,此得仙乙丑岁十二年,是为前服丹已三十二年,犹更出查也。
  庐江潜山中有学道者郑景世、张重华,并以晋初受仙人孟德然口诀,以入山行守五藏含日法,兼服胡麻,又服玄丹,久久不复饮食,而身体轻强,反易故形。以今年四月十九日北玄老太一迎以云軿,白日升天,今在玄州。
  括苍山有学道者平仲节,河中人。以大胡乱中国时来渡江,入括苍山,受师宋君,存心镜之道,具百神,行洞房事,如此积四十五年中精思,身形更少,体有真炁。今年五月一日,中央黄老遣迎,即日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今在沧浪云台。大胡乱者,是刘渊、刘聪时也,石勒为小胡。
  剡小白山中有学道者赵广信,阳城人。魏末来度江,入此山,受李法成服炁法,又受师左君守玄中之道,内见五藏彻视法,如此七八十年,周旋郡国,或卖药出入人间,人莫知也,多来都下市丹砂,作九华丹,丹成一服。太一道君以今年六月十七日遣迎,停三日,与山中同志别去,遂乘云驾龙,白日登天,今在东华。
  海中有狼五山,中有学道者虞翁生,会稽人也。昔受仙人介君食日精法,以昊时来隐此山,兼行云炁回形之道,精思积久,形体更少如童子。今年七月二十三日,东太帝遣迎,即日乘云升天,今在阳谷山中。狼五山在海中,对白章岸,今直呼为狼山。
  赤水山中学道者朱孺子,吴末入山,服菊花及术饵,后遇西归子,从乞度世,西归子授以要言入室存泥丸法,三十年遂能致云雨於洞房中。今年八月五日,西王母遣迎,即日乘五色云车登天,今在积石台。赤水山,云在鄞县南十里,从楠溪口入三百里,山正赤,周迥五十里,高千余丈,如此则应是临海永嘉东北名赤岩者也。许先生所住赤山,一名烧山,即此。
  名山五岳中,学道者数百万人,今年有得道而升天者,人名如别。年年月月皆有去者,如此不可悉纪,今为疏一年之得道人耳。有不乐上升仙而长在五岳名山者,乃亦不可称数。或为仙官,使掌名山者,亦复有数千。
  九月二十日夜,清灵疏出。右八条有掾写,共一卷相随。清灵犹是裴清灵也。此九月即应是乙丑岁,即疏其年中得道者。
  吴睦者,长安人也,少为县吏,掌局,枉克民人,民人讼之,法应入死。睦登委叛,远遁山林,饿经日,行至石室,遇见孙先生在室中隐学,左右种黍及胡麻,室中恒盈食。睦至乞食,经月不去,孙先生知是叛人,初不问之,与食料理,及诵经讲道,说及祸福,睦闻之,於是心开意悟,因叩头自搏,列其事源,立身所行,自首事实,求得改.往,遂留石室,为先生扫除驱使。经四十年,后先生受其道,俱采药,服食胡麻,精修经教,得三百二十年,服丹白日升天。
  朱□者,陈留人也。为人无道,专作劫盗,后人发觉收掩,纯得逸出远他境。至汝南少室山中,见冯先生隐学,云后三年乃受其真仙。留山服食修道三十八年,后入东坑山中,寿百四十七岁,仙人降,将入大有山洞中,成真人。
  郭静者,颖川人也。少孤,无父母兄弟,穷苦依栖无所。年十六,县召为吏,后得罪,仍逃伏,经二月日不出。遇见郑先生救度一切,以法劝化之,静遂随郑负担驭使,经七年不敢懈息,遂受其导引之要,饵服山木、茯苓,得寿三百岁。复於天维山,赤松子降受其二人真道,今在大有洞中为真人。
  范伯慈者,桂阳人也。家本事俗,而忽得狂邪,因成邪劳病,顿卧床席经年,迎师解事费用,家资渐尽,病故不愈,闻大道清约无所用,於是意变。闻沈敬作道士精进,理病多验,乃弃俗事之,得五十日,病疾都愈云云。后诣陆玩之受真内道,玩之不能入山,伯慈不乐於世,遂辞去,入天目山,服食胡麻,精思十七年,大洞真仙司命君下降,受三十六篇经,后服还丹,白日升天,今为玄一真人。所注云云云处,是抄事人不能并取,非本阙也。
  右四条,有人於东间钞得,云是真书,而不知谁迹,亦无所受者,而辞旨有用,故纪续之。又此四人各有所明,一则酷史,二则凶劫,三则孤茕,四是事俗,并世间薄运,遂能得道,足知心之所造,非关善恶者也。
  司马季主,后入委羽山石室大有宫中,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法於西灵子都。西灵子都者,太玄仙女也。其同时今在大有室中者,广宵鲍叔阳、太原王养伯、颖川刘玮惠、岱郡段季正,俱受师西灵子都之道也。季主临去之际,托形枕席为代己之像,墓在蜀郡成都升盘山之南,诸葛武侯昔建碑铭德於季主墓前,碑赞末曰:玄漠太寂,混合阴阳,天地交浮,万品滋彰,先生理着,分别柔刚,鬼神以观,六度显明。《真诰》云:季主咽虹液而头足异处,《剑经注》云吞刀圭而虫流。今东卿说云:托形枕席为代己之像,似当是作录形灵丸,兵解去也。汉史既不显其终,无以别测其事也。
  广育鲍叔阳者,汉高帝时赵王张耳、张敖之大夫也,少好养生,服桂屑而卒死於厕溷间,今墓在辽东蓟城之北山。汉高置燕郡,以蓟属燕,当是未分时也。
  太原王养伯者,汉高吕后摄政时,中常侍中琅琊王探也。少服泽泻,与留侯张良俱采药於终南山,而养伯不及,遂师事季主。前汉中常侍不用阉人,中郎非侍郎之官,或是后别为此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