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穷奇如牛,猬毛自表。蒙水之赢,匪鱼伊鸟。孰湖之兽,见人则抱。
  鳋鱼
  物以感应,亦有数动。壮士挺剑,气激白虹。鳋鱼潜渊,出则邑悚。
  山海经卷之二竟
  #1口口口口骑箕尾也:谭校本补作『亦犹传说骑箕尾也』。
  #2其阴多摇木之口若:谭校本补作『其阴多摇木之有若』。
  #3口口口子《国语》曰:谭校本补作『见《尸子》,《国语》曰』。
  #4摇木口口口口:谭校本补作:『摇木不生花也』。
  #5言口口口:谭校本补作『言体浮轻也』。
  #6不可口口:谭本补作『不可得沉』。
  #7口口沙棠:谭本补作『安得沙棠』。
  #8口口口之类也:谭校本补作『余泉蚔之类也』。
  山海经卷之三
  郭璞传
  北山经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桃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出蜀中。音几。其上多华草,漨水出焉,音逢。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作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水出诸毗山也。其中多滑鱼,作□鱼。其状如鳝,赤背,□鱼似蛇,音善。其音如梧,如人相枝梧声。音吾子之吾。食之已疣。疣赘也。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臂,前脚也。《周礼》曰:马黑脊而斑臂膢。汉武元狩四年,炖煌渥佳水出马以为灵瑞者,即此类也。其音如呼。如人叫呼。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言角有甲错也。或作历。其名曰□疏,音欢。可以辟火。有乌焉,其状如乌,五彩而赤文,名曰鵸□,上已有此乌,疑同名。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疸。无痈疽病也。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其中多鲦鱼,音由。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貆豪猪也。音丸。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辟凶邪气也,亦在畏守画中也。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一作多青碧。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之鱼,音胯褶之褶。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二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栢,其下多□橿,其兽多羚羊,其鸟多蕃。未详。或云即鸮,音烦。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桐悟,桐也。椐,樻木,肿节中杖。椐,音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兽多橐驼。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其负千斤,知水泉所在也。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薤,皆山菜。《尔雅》有其名。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或作髯飞,獋,音豪。名曰耳鼠,食之不□,□,大腹也。见裨仓,音采也。又可以御百毒。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玉。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题额也。名曰孟极,走善伏,其鸣自呼。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或作春山。多葱、葵、韭、山葱,名茖,大叶。桃、李。山桃,褫桃,子小,不解核也。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言佯眠也。水曰幽鴳#1,或作鴳,音遏。其鸣自呼。
  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万连二音。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有鸟焉,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近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可以取铁。磁石。《管子》曰:上有磁石下有铜,可取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音如犍牛之犍。善咤,行则衔其尾,居则蟠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音夜。食之已嗌痛,嗌,咽也。《谷梁传》曰:嗌不容粒。今吴人呼咽为嗌。音隘。可以已痸。痸,痴病也。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如人呼唤。讨音叫。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跃跣。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可以取铁。《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铜。音慈。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栢,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说者云长百寻。今蝗蛇色似艾绶文,文间有毛如猪鬣,此其类也。常山亦有长蛇,与此形不同。其音如鼓柝。如人行夜敲木柝声。音托。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即河水出昆仑之虚。其中多赤鲑,今名鯸饴为鲑鱼,立曰圭。其兽多兕、旄牛,或作朴牛,朴牛见《离骚》天问所未详。其鸟多尸鸠。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尔雅》云:窫窳似□,虎爪,与此错,轧愈二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水出雁门山间。其中多□□之鱼,音沛未详,或作鯆。食之杀人。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泽之水出焉,音怀。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鱢鱼,立曰藻。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音晖。其行如风,言疾。见则天下大风。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根、棘、刚木。檀柘之属。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立曰诣。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今海中有虎鹿鱼及海狶,体皆如鱼而头似虎鹿猪,此其类也。食之已狂。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头、两身、四足,名曰蜰□、见则其国大旱。《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一头而两身,其状如蛇,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虌。亦此类。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又北百里曰熊差之山。无草木,多马。野马也,似马而小。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山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汉元狩二年,马出徐吾水中也。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或作□,古字耳。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日狕。音么。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乱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言祭不用米,皆埋其所用牲玉。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或作皆生食而不火。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临汾水上也。音坟。其名曰管涔之山,今在太原郡故汾阳县北秀容山,涔音岑。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至汾阳县北西入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银之精也。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今在晋阳县西,名汲瓮,雍音瓮。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糜。闾,即羭也。似驴而歧蹄,角如羚羊,一名山驴。《周书》曰:北唐以闾。亦见乡射礼。其鸟多白翟、白□。即白鵫也。音于六反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东过晋阳南,又东入汾。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倏而赤鳞,小鱼曰鲦。其音如咤,食之不骄。或作骚,骚臭也。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圆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出山之顶,停其底也。是多白玉。
  又北四十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栢。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其中多□马,音勃。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为物贪淋,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狍音咆。
  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峪。音谷。有鸟焉,其状如鸟,人面,名曰□□,般冒两音,或作夏也。宵飞而昼伏,鹪□之属。食之已暍。中热也,音谒。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叩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踌门。水名。其兽多居暨,其状如汇而赤毛,汇似鼠,赤毛如刺也。猬汇音渭。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或作举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何。治洞下也,音洞。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亦鳝鱼字。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座;埋之。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擿玉於山中以礼神,不埋之也。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今在河内野王县西北。行音户刚反。其首日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羚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善还还旋,旋舞也。□音晖。其鸣自训。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音犇。是善惊,其鸣自詨。今吴人谓呼为詨,音呼交反。
  又东北二百里日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音诀。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蹄见《山中经》。或曰人鱼即鲵也。似鲇而四脚,声如小儿啼。今亦呼鲇,为□音蹄。食之无痴疾。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言肉翅飞行自在。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训。有鸟焉,其状如鸟,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屈居二音,或作呜。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未详。或曰寓犹误也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栢,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菅音间。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所未详也。食之已疠。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用其背上毛飞,飞则仰也。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停山底也。其中多黄垩。垩土也。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其状如勾瞿,言颈上有肉□勾瞿者也。音劬。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彩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父之鱼,音谄。其状如鲋鱼,鱼首而乱身,食之已呕。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今在河东东垣县北。《书》曰:至于王屋也。是多石,□水出焉,□音辇。而西北流注于泰泽。《地理志》:王屋山,沈水所出。□沇声相近,殆一水耳。沇则济也。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实为乾河。今河东闻喜县东北有乾河口,因名乾河里,但有故沟处,无复水即是也。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圆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即盐池也。□□□□漪氏县,或□□□#2。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莫,根似羊蹄,可食。曙、豫二音。今江南单呼为藷,音口#3,语有轻重耳。其草多秦椒;子似椒而细叶草也。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或曰食之不醉。